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接节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到春节,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处忙忙碌碌,一片繁荣的景象。
无论你在什么地区、角落、城市,都要回到家乡,和家人们团聚,家家户户除夕夜都要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其实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让我们更高兴的事情是:除夕夜发压岁钱、包饺子。
一盏盏灯笼挂在屋上,一声声鞭炮声响起。我们拿着爷爷奶奶给我们的压岁钱,在地上欢快的奔跑着。
除了压岁钱我还很喜欢贴对联。然后奶奶把自己精心剪了三十天的“福”字贴在房屋门上,我一看,“福”字竟然被奶奶贴倒了,我想 改正奶奶的错误,可是奶奶不让,奶奶说“福”贴倒了,就是福到了!
春节太热闹了!我喜欢春节!我希望每天都是春节!
校长的一封建议书,红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期如
骄阳的两道光柱穿过房间,宛如两条透明的金带,内中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尘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期如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校,家乡的变化,感恩父母,我
关键词:警句精段;真情实感;亮点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初中阶段系统化作文教学很关键。
初中阶段“系统化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七年级锤炼警句精段,八年级抒写真情实感,九年级创造考场亮点。具体尝试如下:
第一阶段:七年级重在锤炼词、句,倡导学生写警句精段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主要要素,准确、恰当地运用这些要素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如何锤炼词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养成一种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在观察中善于思考、分析。
2.把锤炼词句能力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精炼的用词等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写作的真谛。
3.倡导学生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语言积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储备,使学生在写作时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4.注重片段训练
所谓“作文片段”,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片段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仿写:教师在上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精彩片段作为例句,让学生仿写。
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
修改:可采用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
第二阶段:八年级抒写真情实感
七年级一年主要训练了学生的用词造句能力,在此基础上,八年级着重要提高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技巧。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1.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感人的情景
如,寒假里学生参加了闹社火的文艺节目后,就把闹社火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他们有表达对过年的喜悦的,有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歌颂党的温暖的,有反映中国农民翻身变化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2.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情实感
如果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教师首先要肯定、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学生,然后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适度指导。
第三阶段:九年级考场作文亮点
考场上,学生心情紧张,时间又短,要想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必须在平时两方面扎实训练:掌握写作技巧和加强训练力度。
1.如何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1)要让学生拟个精彩的题目
如今,话题作文盛行,考场一般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所以就要让学生拟一个精彩的题目。让题目精彩有亮点,就必须让题目富有文采:套用歌名;引用名言;巧用修辞格;改用广告词;逆向思维,巧设悬念等。
(2)开头要亮丽
美国文学理论家杰克・韦伯说:“写好第一句,第一段,这比什么都重要。”“凤头赢得百媚生”,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亮丽,会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主要做法如下:巧设悬念,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等多种修辞,均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亲切感人,吸引读者;引用名言警句等。
(3)结尾要完美
作文的结尾应像“碧螺春”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4)构思要创新,形式要新颖。如采用:题记式、小标题式、书信体、讲故事、镜头式、对话式、日记体、比喻式、散点式等。
(5)文面清爽
书写规范、端正,字体整洁、匀称,可以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2.加强训练力度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关键词 壮医药 文化 概念 内涵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60个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壮民族创造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壮族文化是一个包括壮族历史文化、哲学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医药与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壮医药文化作为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虽然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早已客观存在着,但是人们对其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壮医药文化的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力求揭示出其内涵和形式。
1 壮医药文化的概念
伟大的医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积累,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防治疾病的医药经验总结,壮医药文化则是壮医药与壮族各种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与医药相关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壮医药精神文化是壮医药哲学基础、生理病理观、治疗理念的反映,其核心部分是壮医药理论体系。壮医药物质文化也可称之为有形文化,是指与医药相关的有形之物,主要包括诊疗工具、药物及其采制加工器皿等。壮医药一方面是壮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文化,它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追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壮医药又蕴含了民族智慧,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等无形的内容,因而又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总之,壮医药文化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
2 壮医药文化的特点
2.1 与壮族传统文化同根互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壮医药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深深地打上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以稻作文化为例,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类的民族之一,世代以水稻为主食,稻作文化对壮医理论的形成就有较大的影响。壮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稻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而人体则赖“谷物”以养,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于是将谷物得以进入人体并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壮医理论“三道”中的谷道就源于壮族先民对人与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反之,壮医药文化对壮族传统其它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壮族的其它文化体系比如在饮食文化、干栏建筑文化、花山文化、山歌文化中,隐含了大量的医疗卫生价值取向。例如,桂西北的壮族人有喝羊糜汤、生羊血的习俗,在外族人看来,实在难以下咽,但对于当地的壮族人来说,羊糜汤清热养胃,生羊血补虚健体,是难得的保健佳肴。
2.2 受汉文化影响,具有土著文化特色
壮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文化深受中华汉文化的影响。壮医药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例如由于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广西通志・卷十七》(明)就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及受其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如阴阳的概念也被运用到医学上,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除受汉文化影响之外,壮医药文化更多的是具有本土土著文化的特色。如壮族著名神话《布洛陀》中传说天地分为三界,天地三界必须保持同步平衡,才不会发生自然灾害。后来联系到人界,则人与天地三者之间,也必须保持同步平衡,人才不会发生疾病。壮医理论中的“三气同步”理论其来源就与壮族先民这种朴素的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
2.3 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文化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来承载的。壮医药文化涉及许多方面,物质文化方面如:文献(包括壮医药文献和反映有壮医药内容的壮族其它文献)、医疗实物(如壮医诊疗工具、药物采制加工器皿等),药物(壮族地区原产或民间常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非物质文化方面包括神话传说、巫术、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绘画、歌谣、饮食等等。
3 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为壮医药与壮族传统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壮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彩多样的。有的以相对独立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些治疗器具如药线、骨弓、药锤等,大部分则隐含在其它文化丛的表现形式当中,以神话、习俗、山歌、药市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壮医药文化可以分为物态文化、神话文化、巫医文化、符号文化、医药习裕文化、口碑文化、歌谣文化、药市文化、气功(体育)文化、生殖文化、药食文化等等。
3.1 物态文化
在壮医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壮医广泛使用各种针、药线、瓷碗、骨弓、药锤及熏蒸、药物敷贴、药佩、药刮、牛角、竹罐等壮医医疗工具,相当部分至今仍在沿用。在药物方面,田七、肉桂、八角、薏苡仁、罗汉果、珍珠、蛤蚧等均为主产于壮族地区名贵药材,早已为壮族群众所了解和广泛应用。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为金疮要药”。它们均具有实物的属性,属于壮医药物质文化的主要形式。
3.2 神话文化
“神医三界公的传说”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与医药相关的神话文化。三界公乃仙童转世,曾于山中遇仙,授以五彩带、仙棒、仙桃及金字书法宝,三界公服下仙桃变成神医,专为贫苦乡人治病。治病时在病人患处缠上五彩带,以仙棒轻轻敲三下,则骨折脚跛的人就能奔走,浮肿病人恢复健康,多年瞎子能重见光明。在瘟疫盛行期间,三界公广发“驱瘟灵”,使患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且分文不取,深受群众的爱戴。为了纪念这位神医,祈求三界保佑,消灾祛病,壮族地区多处修建有“三界庙”,现忻城县土司衙门旧址附近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三界庙”,常年香火不断。
3.3 巫医文化
巫医与神职医生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早期都出现过的职业。壮族地区巫医文化古已有之,壮族先民重巫,文献不乏记载。汉代越巫风曾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可见壮族巫文化影响之深广。清代,南方壮族地区仍盛行巫风。直到现代,壮族地区仍见巫之遗风。如至今广西城乡还可见到一种治小儿夜啼的符咒法,把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小哭王,路人行过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的符咒丢在路口或贴在路边的树杆、电杆、墙壁上,路人走过念一念,小孩的夜啼病就好了。这是巫医文化的一个例证。
3.4 符号文化
在广西左江流域一带,共发现了180处笔触粗犷、风格浑扑的巨型壁画,其中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其规模在国内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属罕见。经考证,这些崖壁画属于先秦时期瓯骆先民所作,对崖壁画的文化内涵,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壮医为防病强身创制的功夫动作图。利用舞蹈导引气功等方法防治疾病,是古代壮医的一大特色。有学者将之与春秋战国时期带气功铭文的玉佩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帛画并列为中国三大气功文物。
3.5 医药习俗文化
壮族地居亚热带地区,气候潮湿炎热,且多高山丘陵,树木茂密,故岚丘瘴疟、瘟痧疫疬均多发生。因此壮民十分注重未病先防,并总结经验出了一些颇具特色防病方法。如将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置放房中,以辟秽驱邪。《靖西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持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又如家中若有未成年的孩童,则令其佩挂各种香药制成的药囊,以扶正驱瘴;若在瘴疠流行季节,村寨无论男女老幼,均佩带药囊,以避邪防瘴,这些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3.6 口碑文化
壮族民间医药经验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存在有丰富的口碑资料。口碑资料中有的是医者亲身经历的记录,有的仅仅由口头转述。例如:“罗勒、佛手、九里香,治疗腹痛和肚胀,小茴香和水田七,胃痛服了真有益。花椒和干姜,胃寒是良方。茉莉花根和香附,跌打扭伤痛即除。”一些壮医药的口碑资料并不止局限于壮医之间流传,而且在民间普通百姓中已经作为一种生活常识而世代相传。
3.7 歌谣文化
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歌谣包含的内容广泛,除了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外,壮族的生活习惯、农耕工艺、民情世俗、社会形态乃至医药等等均在歌谣中大量出现。如从已收集到的壮族民歌中就有对疾病症状、治则与用药的认识内容,“脸黑透红怕发痧,桐油浸纸慢慢刮”,“每棵都成药,有苦也有辣,辣的能治痧,苦的能清热。有酸也有甜,酸的能吸汗,甜的能补气”可以说壮族歌谣是一部壮民族古代原生态的百科全书。
3.8 药市文化
壮族聚居的广西靖西县、忻城县等地,长期以来就存在药市习俗。靖西壮乡药市每年在端午节举行,其规模宏大,丰富多彩,壮乡男女老少这一天去逛药市,一方面饱吸百药之气,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交流和传播壮药知识,这不但是一种有关医药的良好民俗,也是壮族民间医药经验自发性质的大交流,是壮族地区的盛大的医药文化习俗。
3.9 气功(体育)文化
壮族先民很早就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广西宁明县花山崖壁画所绘人像,经专家研究认为,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都是一种典型的舞蹈动作或功夫动作形象。舞蹈在早期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华佗的五禽戏中可以得到证实。壮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阴湿多雨,脚气、风湿、身重等为常见多发之病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而壮族先民创造了这些具有宣导滞着、疏利关节作用的舞蹈动作,并作为永世流传的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绘制下来。至今壮乡人民崇尚气功,喜爱体育活动及歌舞,常在节日里开展抛绣球、赛龙舟、拾天灯等传统健身活动,这与壮医十分强调“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3.10 生殖文化
壮族民间对人类的生殖繁衍也有自己的理解。壮人信奉花婆神,她是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壮族认为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枯荣全凭花婆主宰。婴儿出生,即在床头铺上纸花,逢年过节由母亲领孩子另祭花婆。孩子有病,也要祭请花婆保。在骆越文化考古考察工作中,专家在环大明山地区发现男根形态的大型石祖一直被当地村民所供奉。另外,在宁明花山崖壁画上,能清晰地看到数千年前壮族祖先描绘出的2副人交媾图,这体现了壮人历来对人类的生殖有着非同寻常的崇拜。
3.11 药食文化
壮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稻类不仅是古代壮族人民充饥之食,而且作为健脾胃、益肾气、延年益寿的食疗壮药,加工成药粥、药酒、药饭、药糕等药膳食用。如贺县的黑糯米酿酒“沽于市有名色”,桂平市的黑糯米酿成的甜酒,具有“补中益气而及肾”之功效。除了粮食作物被壮人发现有良好的食疗保健作用外,水果、蔬菜、动物、调料等能给予人补充营养的大部分食品都有特定的食疗功效。如橙“能解鱼蟹毒,核炒研冲酒服,可治闪挫腰痛”;紫苏“食之不饥,可以释劳”;枸杞菜“味甘平,食之能清心明目”等,以及壮族民间历来流传有生饮蛇血治风湿;老鼠滋补之功“一鼠当三鸡”;蚂蚁治风湿;蛤蚧、麻雀、公鸡蛋(公鸡)滋补壮阳等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声震.壮族通史 第1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