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学好物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谁都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首先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习好任何课程,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上谈到的学习态度、思想方法问题,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掌握物理基本技能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物理语言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都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陈述。学生灵活应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熟练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掌握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问题。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知道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逐步达到依据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水平。
二、独立完成作业
这里讲的“独立完成作业”,既包括不依赖他人,又包括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学生要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物理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有时可能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上课认真听讲
学生上课不要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的内容简单而放弃听讲,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没有听讲。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可以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四、记好课堂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记笔记,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上课听不太懂的地方、老师补充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最主要的是为了“消化”好,整理好以后要经常看。
五、多向别人学习
学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人进行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 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六、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物理课中,学生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初中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如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和画电路图等。另一部分为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而且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学生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七、重视观察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观察之中。”在初学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讲运动的相对性时,讲到参照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线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能使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以上谈了一些学习方法,更具体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方法也要通过自己去检验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学好物理概念需要在观察中积累感性认识
1.1 积极参与,多做学生实验
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而实验和观察是搜集物理事实,获取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所以建立物理概念前应尽可能多地从具体事例或实验现象中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力的合成、平抛运动、电磁感应、自感现象等实验,获得具体的、明确的感性认识,这是建立物理概念的必要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要真正把实验落到实处,多动手实验,并对每个实验弄懂其实验目的和原理、熟悉器材和操作,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和思考,要准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1.2 巧用资源,多设演示实验
只有足够的相关物理现象和事例,才能深刻地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反之就会感到物理概念犹如空中楼阁,难于接受,甚至造成思维障碍.例如在高一“重心”概念的建立上,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个纺锤形滚轮放在V形斜轨上,学生惊讶地发现滚轮能自动地向轨道“上方”滚去,这似乎违反了人们的常识,这时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进行观察:
(1)滚轮重力作用点在支点的上方还是下方?
(2)滚轮在滚动时,在V形轨道上方的部分变多还是变少?重心在升高还是降低?
(3)它是否违背能量守恒定律?滚轮向上滚的条件是什么?
(4)再用不倒[JP3]翁、立在杯口边缘的鸡蛋、扑克牌上的铅笔等其它实验进行拓展. [JP]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实践活动后,自然对重心概念就有了本质的认识.然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是用正规教具进行的,使学生在内心产生“物理与我有点远”的潜意识,其实,物理实验就在你的周围,处处都有供你进行实验的资源,如橡皮筋、铅笔、尺、绳等做各种力学实验,保鲜袋,蜡烛,可乐瓶等可用来做完全失重、水流星、水火箭、衍射等很多趣味性实验,当然在演示实验中,必须要进行正确的观察和思考.
1.3 借助教材后的“做一做”,制作小实验
如“感受向心力”、“看看你反应快慢”、“调查生活中的功率”、“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这些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问,更好的理解概念和规律,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完全失重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许多同学对于这一些特殊情景下发生的现象总感到疑虑:把两本书叠放在一起,向空中抛出去,两书间是否存在压力? 制作一个小实验:将易拉罐装满水,通过侧面及底部开小孔然后把它处于自由下落、竖直上抛等不同状态,观察水是否流出,说明是否存在压力,学生通过做的过程就会对完全失重有真切的感受.再如,摇绳发电来感受电磁感应、强磁体掉进铜管内来感受电磁阻尼等等.
1.4 不拘课本,勇于生活观察
物理与生活较为密切,很多物理课本知识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为感性材料的.例如“力的概念”可以将众多生活现象作为感性材料:人推车,牛拉犁,人提水桶,书压桌面,磁铁吸铁钉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千差万别,如果忽略现象中的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每种现象至少都包括两个物体,而且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正在施加推、拉、提、压、吸等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作用”,人、牛、书、地球、磁铁等可以抽象为施加作用的物体,而车、犁、水桶、桌面、铁钉可以抽象为受到作用的物体,于是得到“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进一步分析,人推车向前,车必推人向后;牛向前拉犁,犁必向后拉牛;人提水桶向上,水桶必拉手向下;书向下压桌面,桌面必给书以向上的支持,这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进一步完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直面力的定义,再根据定义分析出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等特点,这样就体会不到概念从感知到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便不能很好理解力的本质内涵,今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显得消极,甚至存在“思维定势”.
2 学好物理概念需要在建立中参透物理思想
2.1 明确概念建立的方法
概念的形成,并不是材料的堆积,而是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如运用类比、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来抓出事物的本质.例如较抽象的静电场可类比较熟悉的重力场来建立概念:
①重力场中起到检验作用的特征量m与静电场中起到检验作用的特征量q相类似.
②重力与静电力的对比.重力源于星体对附近物体的引力;静电力源于场源电荷对附近电荷的库仑力,这两种力的大小都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③从力的性质来感受重力场与静电场.将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地球附近的某点,受到重力G=mg,同一点,重力G与质量m之比总相同,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的重力无关,即g=G/m反映了重力场的本身性质(力的性质)叫重力场强度;同理将电量为q的电荷放在场源电荷附近的某点受到静电力F=qE,在电场中类似地有比值E=F/q与电荷量和静电力也无关,它反映静电场的本身性质(力的性质)叫电场强度.同时由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定义式可以导出点电荷周围的场强E=kQ/r2,同理由万有引力定理和重力场强度的定义式导出星体周围的场强g=GM/r2.其实我们就是用“检验特征量”试探任何形式的场来确立“场强”的定义,这种建立概念的物理思想[JP3]具有普适性,显然磁感应强度B=F/IL也是类似的方法来定义的.[JP]
④从能的性质来感受重力场与静电场.首先重力做功WG=mgΔh与静电场力做功WE=qEΔL相类似,都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其次在重力场中由于重力做功的特点引入了重力势能, 物体在重力场中某点A的重力势能Ep在数值上等于将它从该点移动到重力势能为零的参考面时重力做的功,通常情况下我们选地面为零势能,得到重力势能Ep=mghA(hA为A点到零势能沿场强方向的距离),且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同理在静电场中,由于静电力做功我们引入了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某点A的电势能Ep在数值上等于将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静电力所做的功,得到电势能Ep=qELA(LA为A点到零势能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且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也减小.再者,类比重力场中的重力势与电场中的电势,在重力场中某一位置,它的重力势能与质量的比值为gh是恒定的,与物体的重力势能、质量无关,这个比值衡量了重力场的某种性质(能的性质),我们姑且用重力势来表示:gh=Ep/m,同理在电场中某一位置处电势能与电量的比值也是恒定的,与电势能、电量无关,这个比值衡量了电场的某种性质(能的性质),我们用电势来表示:φ=Ep/q .最后,引入场势后电场中的电势能Ep=q・φ和电势差UAB=φA-φB ,同样重力场中有重力势能Ep=m・gh和重势差:ghA-ghB,只是基于g为恒量,又为了直观,我们习惯了用高度差或地势差hAB=hA-hB来描述.通过全面地将重力场与静电场做类比,必然能帮助学生感受抽象的静电场,可见建立概念的思想方法在学好概念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理解概念建立的内涵
表面上概念叙述通常都非常简洁,但却蕴涵着丰富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表示,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学好概念的关键,没有对概念内涵进行理解消化就去做大量的习题,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判断或束手无策,与其这样,不如将精力用在概念内涵的理解上.例如对电阻概念的叙述:“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能力”,用文字表达出来后通常还不足以明确内涵,还要定量地用公式严密、精确地表述其本质涵义,获得定义式R=U/I,实验证明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这个比值是个恒量,其大小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内涵,那么究竟由本身的什么因素决定呢?又要通过实验把影响电阻的本质因素反映出来得到决定式:R=ρL/S,这样我们就做到了从质到量、由表及内两个方面来理解概念的内涵.
3 学好物理概念需要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3.1 找到概念间的因果联系,明确概念的地位性
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其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引入这个概念,才能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如机械运动中为了研究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从而有条不稳、层层推进地引入了一系列概念,以便越来越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从x(位置)―Δx(位移)―Δx/t(位移变化快慢即速度v)―Δv(速度的变化)―Δv/t(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a)―Δa(加速度的变化)―Δa/t(加速度变化快慢即加加速度j)、p(动量)―Δp(动量的变化)―Δp/t(动量传递的快慢即力)、Ek(动能)―ΔEk(动能的变化)―ΔEk/t=w/t(动能变化的快慢或做功的快慢即功率)等,我们应将众多的物理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确的因果联系,认清概念的地位,避免相关概念间的混淆.
3.2 建构概念间的逻辑体系,体会概念的关联性
“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应拘于事物本身,而在于各种事物间的种种关系”,概念逻辑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完善认知,明确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还能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如图1是笔者通过逻辑推理构建的一张运动和力中各个概念间的逻辑体系,从这些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中不难看出各个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概念间形成的必要的物理规律.
[TPA08.TIF,BP#]
此体系从力的角度看正好反映了力对物体运动的三方面作用效果:
A.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直接作用效果:产生加速度a,改变物体的速度;
B.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空间积累效果:对物体做功W,改变物体的动能;
C.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积累效果:对其做冲量I,改变物体的动量.
至此整个动力学中的物理量通过物理规律(牛顿第二定律F=ma, 动能定理W合=ΔEk,动量定理I合=ΔP)串成了三条主线,并形成一个完美体系,且关系既简单又紧密,学习起来更易把握主次,解题思路也更明朗.
从物体运动的角度看正好反映了量度物体运动的三个层面:①直接描述运动的快慢,即速度及其变化规律;②描述与运动快慢有关的能量,即动能及变化规律;③描述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趋势,即动量及变化规律.
[BP(]再如2图所示,笔者把电场中比较抽象的几个电学量构建成了一张逻辑体系网,让人感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规律尽在不言中.此图中的各概念可从不同角度进行逻辑联系:
[TP5GWAAAA.TIF,+30mm\.70mm,BP#]
①从物理量的性质上看:上面一行 和 是电场的一种本质属性,与自身有关,与q无关;下面一行 和 计量的是电荷q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电势能的减少量,大小当然取决与电场中的电势 和电荷q;左边一列 和 为状态量,分别表示电场A点处具有的电势和电荷q在该处具有的电势能;右边一列 和 为过程量,分别表示电场中A点到B点间的电势差和电荷q在A到B间移动过程中的能量差.
②从物理量的建立上看:描述性质的特征量往往都是通过比值法定义的, 描述了对单位电荷提供电势能的本领,反之要知道电势能 只要该处的特征量 乘以标的量q即可; 描述了电场对移动单位正电荷改变电势能的本领,反之要知道电势能减少量或电场力做的功 只要该过程的特征量 乘以标的量q即可,我们可以理解为上下物理量间通过“乘除q”来关联.
③从状态量和过程量的必然性上看:电势之差得到电势差,电势能之差得到电场力做的功,我们可以理解为左右量间通过“作差”来关联.
总之,建立概念间的逻辑体系不仅能让学生明白各个物理概念的含义及引入概念的必要性,更能从概念间建立起来的必然联系来理解物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应用能力必然会从本质上得到提升.
3.3 防止概念间的相互干扰,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由于有些生活直觉经验和思维定势,通常会形成本能的“概念”,再加上本来建立好的前概念,往往会干扰对新概念的正确建立和理解,它是学生掌握概念的大敌,因此,理解概念不仅要把握好前概念与新概念间的比较和转变,防止前概念的干扰、混淆,还要将学生基于经验的“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例如学习加速度概念时,容易受到速度、速度变化这些前概念的干扰,几个概念交织在一起,很多学生会认为“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之类的共性错误,自然就出现“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速度增加,加速度就增加”、“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等诸多的误解.这时我们要通过创设种种认知冲突,呈现不同情境中加速度的情况,以便从不同角度认识加速度,并不断对加速度概念进行重构、完善,从而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而不能凭记忆、搞题海来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播放不同运行情况中的计速器,比较不同车辆谁的速度大?谁的速度改变多?谁的速度改变快?总之物理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特别是学习相似、易混淆概念物理概念时,如动量与动能、功与能、热量与内能等,尤其要注重多多比较和鉴别,充分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4 学好物理概念需要在应用中巩固深化
4.1 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物理概念
“学以致用”是的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物理概念,体会其内涵,暴露其缺陷,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还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习惯性这一概念后,可以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物体速度越大,越不容易停下来,那么惯性也就越大吗?让学生悟出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等都无关,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我们也只能通过改变质量来应用惯性或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
4.2 精解典型例题,巩固物理概念
通过应用才能检查出我们对物理概念掌握的程度,平时可以选择一些概念性强、立意新、灵活性大等有代表性的试题重点求解,也可选择在解题方法、技巧上有一定代表性的习题,通过精解典型例题,不断总结、提高,巩固应用概念的思路和关键,当然也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要盲目地追求题目上的数量和方法上的生搬硬套.
4.3 深入具体问题,深化物理概念
方法如下:
总结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认真听老师分析。要学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由点到面形成体系,学会总结概括。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要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和可能,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学会从已知推导未知,获取新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已知推导未知,获取新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学会处理好知识之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学会从规律中总结和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初中生
初中物理学习的内容相当丰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多而杂,对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时间比较紧、内容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好每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为此,在教学上要紧紧围绕着物理知识体系结构进行讲解,并能够运用科学性探究来展开教学。
一、培养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探究方法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尽快学好物理,就必须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方面的培养,激发初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上要不断加强和引导在物理实验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气压测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张硬纸放在装满水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倒置过来,学生们就会发现这个充满水的烧杯中竟然没有一点水漏出来,这硬纸竟然没有因重力而冲走。通过这样一个有趣活泼的物理实验,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气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个物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亲身融入真切的物理感官世界中,勾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探索欲望,进而能够实现对整个物理学习兴趣的转变。
2.利用现实生活惯例,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物理教师要不断创新传统的观念,改变物理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主动转让到学生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角,从而改变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的角色,将教师与学生逐渐融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创造师生共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并不断增加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参与互动环节的机会,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物理常识的能力,并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这些物理现象。在其他方面上,物理实验要及时引导对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视,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切实感受物理学习的奥秘。由物理知识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经验总结上的,很多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广大的生活惯例中提取的精华,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物理的真谛。
3.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上,要还原物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用生活常识来解释初中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实现两者的相互关联。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有物理属性的生活常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关于物理知识的疑问,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物理的探索,从周围的事物着手学习物理,发挥问题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也需要教师在对于物理模具的选择上要切实做到真实可信,尽量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参照物的运动时,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可能不太方便,因此教师要尽量将学生带到室外或者是让学生在车上观察沿路汽车的运动方向,真正做到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情景,从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相对运动和参照物上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理解的趣味性,这样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领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运用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的激励中让学生多思考实际中的物理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对物理知识结构整体把握
物理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座刚刚建立的高楼,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果想要真正认识和了解物理世界的奥秘,就必须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物理学科整个结构体系的特点,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物理知识体系,能够知晓物理中的概念、物理规律所揭示的含义,让学生在初中物理中既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在教学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言简意赅地表达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不仅能够对物理概念以及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要了解物理属性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并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教师要处理如何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侧重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它们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对于一些物理上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就需要教师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本上对摩擦力的讲解时,我们就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流星划破天际时,为什么会形成一道闪亮的光芒?这类生活中新奇的事例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结构体系的认识,通过创新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注重物理知识及时总结和分类
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物理学科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分支众多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连成紧密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了初学物理者应接不暇,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物理知识面也在不断增多,如果学生不对现学的物理知识及时加以归纳和总结,难免会造成知识的混杂,因此可以让学生按照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进行记忆和理解,特别是对物理概念进行分类和总结,突出学习重点,并将物理概念进行系统化概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想让初中生尽快学好物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在物理实验和现实生活的事例中逐渐引导学生喜欢上物理,要注重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控,注重对物理知识及时分类和总结,这样才能尽快让初中生学好物理知识,从而促使初中生更好地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觉一.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刍议[J]. 数理化学习,2010(03).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