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福勒放弃射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种体育赛事中,足球比赛无疑是最精彩,激烈的.而又在射门的那一瞬间.每一位足球队员,都会竭尽全力去冲击对方球门,捕抓机会,创造精妙绝伦的体育经典.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一种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不是狂热的球迷,但那一次看球,却被一种人性美深深地震撼了.那是1997年3月24日一场英国足球联赛,由利物浦队对阿森纳队,此场的胜者将暂居联赛积分的第二名,有望在后面几轮比赛中争夺冠军,败者将与冠军无缘,这场比赛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福勒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这时里只有守门员西曼一个人。即使是技术平庸的前锋,也能将这个球捅入网底。福勒将球向右前方轻轻一拨,想让射门的角度刁一些,离对方球门更近一些,命中的把握更大些,同时也为了避免射门时与西曼冲撞。说时迟,那时快,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一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微乎其微,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西曼十分清楚,这一扑有极大的危险。只扑住足球而不接触福勒的身体的可能微乎其微,一旦扑到对方的身体,自己必然受伤,还可能被罚点球。西曼明知后果,却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西曼已往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如果此时福勒出脚踢中了西曼,责任都在西曼,他没有犯规。就在这一刹那间,福勒猛地将脚收了回来。由于出脚太猛,又收回得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为了避免对手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1.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当实现教学目标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望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和责任感。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弹性的课时目标,便于引导学生全体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目标,让学生自由参与学习。如教学《跳水》一课,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顺序,先果后因,把事情的主要部分提到前面来,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先设问:谁叫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会有危险?这样,导入伊始就制造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所以读得十分投入。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自主参与的目的。
2.教学生多读多思,训练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多读。怎样让学生多读呢?要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要讲究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乐意阅读。通过多读,让学生从读中多思,并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明确训练目的,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如教学《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突出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训练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时间,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使训练的重点项目得到运用和巩固。再让学生练习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小标题,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安排阅读训练,设计问题: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②雨来是如何掩护李大叔的?结果怎样?③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作斗争的?说明了什么?④雨来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边讨论答案。这样,学思并重,学生的自由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教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有独特的见解
教材有许多易于提炼出或易于形成不同观点的课文,如《太阳》(近与远) ,《将相和》(和与不和),《落花生》(花生与石榴、苹果,你喜欢谁)等。这类课文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出示问题―组织讨论―整合延伸。
学生在学习中是一群“小辩手”。在他们身边树立竞争对手,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放弃射门》这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对于福勒放弃射门的一系列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看法总结如下:为了保证西曼的人身安全,福勒放弃射门,表现了美好的人性美和高深的体育风范,这是可以理解的,令人敬佩。但比赛规则应该认真维护,竞争应该是公平的。所以,学生认为福勒后两件事做得过分,不恰当。应该是在放弃射门,保证了西曼的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其他一切应按裁判的判决办,罚点球,应该认真发挥应有的水平,争取射入。学生对人性美,对比赛情况有独特的见解,说明了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4.教学生自由阅读,体悟阅读方法
学生升入高年级,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课前预习得好,自然会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大有裨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可以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一种方法:四步法。所谓四步法,就是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找一找的预习方法。读一读,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想一想,就是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想一想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答上来,该怎样答;画一画,就是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结合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如果还没有弄明白,可放到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找一找,就是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我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就延续了自己一直使用的四步教学法,这样,孩子们不仅充分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通过查阅有关英超联赛及球队、球员的资料,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深入而透彻地学习课好了准备。事实证明,课堂效果确实不错。
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桥梁和媒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显其重要性。所以,我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了多种教法,力争给学生以推陈出新之感。例如,在课前游戏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直观性教学方法中的演示法,用电脑课件出示了罗纳尔多、贝克汉姆、齐达内、孙继海、李玮峰、福勒、西曼等球星的图片,让学生大声地喊出他们的姓名及国家。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而且还烘托了课堂气氛。在回顾导入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中的发现法,问到:“福勒和西曼都是英超赛场上大名鼎鼎的球星,一位是利物浦的前锋,一位是阿森纳队的守门员,今天,他们在比赛中相遇了。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了解到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吗?”学生用简练的语言交流对比赛的印象,不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乐于回答。在教学文中描写比赛场面的重点段落时,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紧张激烈、激动人心,是训练朗读与分析能力的好材料,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后汇报朗读,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探讨,学习气氛浓厚。在“话说经典”这一环节中,我又运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中的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在利物浦队和阿森纳队的比赛中,福勒放弃了射门,这是不是一个体育经典?”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创造了各抒己见的机会,又一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合理地使用F代教学媒体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鉴于以上因素,我在进行《放弃射门》一课的教学时,利用电脑课件中的幻灯片,带领学生认识了许多世界级的球星,品析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了英国查尔斯的足球名言:我对人类道德和义务的所有正确认识都归于足球。并通过电视让学生观看了精彩的足球射门集锦。这样,各种教学媒体交互使用,互相补充,刺激不同的感官,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的自我价值、创造精神和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另外,教师应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民主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探究的情境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的氛围,感受老师的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
掩卷长思,回味深长。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才能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垫好基石。
参考文献:
一、以点带面,提问要“准”
题目有“题眼”,作品有“文眼”,文章有“线索”,教学如果能以“眼”或“线”为中心问题,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接触课文,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具体来说,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以“题眼”为中心问题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即题眼),常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草船借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用“借”?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要“还”给曹操――曹军造箭射自己!可见,题眼是课文中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2.以“文眼”为中心问题
“文眼”是指文章中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词句段,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人,设计中心问题,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线索”为中心问题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的“线”为中心问题,顺藤摸瓜,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如《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1.层递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爬楼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晏子使楚》可设计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2.曲折式提问
它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既然不是针刺疼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它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质疑、释疑中,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引发共鸣,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4.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前一个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后一个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5.想象式提问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三册《黄山奇石》主要写了黄山石的奇妙与形态各异。有位教师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6.拓展式提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情怀 素质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满足,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出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密切相关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面,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使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教师要有目标地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它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面对自己成功的辉煌和对方守门员的受伤,福勒放弃射门,赞扬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中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既然教材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上课时就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三、教师要艺术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与提高基础知识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我
认为课本知识离不开学生素养这个基础,语文已成为提高其它各科知识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语文教学与课本知识的互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有针对地导人人文精神教育,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作文教学中,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语文课本所选人的大量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我曾布置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人物形象,作同类比较。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更为深入。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调动起教学双方内在的情感。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并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输出与接纳的目的。
四、教师以优秀作品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方面,没有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管理的遏制,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好的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这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喜欢呢?这样的语文课上得越多,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就越发萎缩,甚至泯灭,教学方法的趋同、教学框架的模式化以及顺应与盲从意识就日渐生成。教师应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课本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艺术的讲解,可以从灵魂深处焕发学生的良知,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