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唱歌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范文第1篇

唱歌是幼师生学习中重要的课程,亦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幼师唱歌教学效果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自信心和兴趣是幼师生学习唱歌最核心的要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是唱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唱歌 幼师 教学方法

唱歌是幼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专业课,通过歌曲感染和教育幼师生,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幼师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促进艺术能力、想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1]。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也是提高幼师生唱歌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高幼师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质、道德情操、和性格个性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幼师生的唱歌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幼师生音乐教育,在唱歌教学方面取得些许成功经验,现报道如下。

一、 培养唱歌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能力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个体容易获得成功。“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因此,培养幼师生唱歌的自信心是音乐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幼师生的嗓音、乐感、节奏感等音乐能力存在先天差异,而且幼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历程和个人禀赋等亦不同,导致唱歌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1、 因材施教,制定合理唱歌技能目标

唱歌教学多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保证课题效率,但易忽视个体间的差异。教师除了积极备课、提高上课效果外,还应花精力和时间研究幼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重视整体提高,又促进个性发展,在唱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信能力。具备唱歌能力的幼师生往往比较自信,因此,课堂内外加强幼师生唱歌技能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幼师生的整体实力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群体化的唱歌技能目标,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增强自信心。笔者教学中发现,仔细留意幼师生的心理表现、肢体动作、眼神等变化,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容易提高幼师生的唱歌技能。

2、 采取多样化、差异化评价方法

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重点关注形成性评价、自评、定性述评和他评,注重评价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的激励作用。幼师生自身素质和成长背景的差异,个体间唱歌信心存在现实差距,因此,教师不应以成绩或结果作为评价主要依据,以免打击进取生学习唱歌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更应关切幼师生学习唱歌的进步过程,鼓励、表扬那些音乐理解能力差但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从而保护所谓“唱歌差等生”的自信心,促进唱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幼师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关心、理解幼师生,采取纵向比较和横相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不同幼师生的成绩,促进唱歌自信心的发展。

二、 激发唱歌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事情或人和物产生的好奇心,内心产生了解认识、探索实践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提高唱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发现幼师生唱歌的兴趣点,结合学生自身的音乐天赋、后天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鼓励、表扬点滴进步,使学生在幸福、愉快气氛中主动学习,体验唱歌的乐趣,保持对唱歌学习的浓厚兴趣。采取情景教学法、学生主体唱歌法、师生共唱等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幼师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其中,教师的热情、动情范唱和参与到学生中间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新歌前,教师首先讲解歌曲的音乐创造背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绪、内容,然后优美而有吸引力的范唱把学生引入音乐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师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三、 重视唱歌习惯的培养

1、 培养良好的唱歌姿势

良好的姿势是唱歌时呼吸、发声的基础,主要分为站立和坐位两种姿势,无论何种姿势均要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和身体端正、自然、放松。站立时身体肌肉自然放松,双眼平视,下巴和腹部微收,表情自然,两手自然下垂;坐姿要求挺胸、上身和头部端正,精神饱满、集中,双脚自然平放,屁股只坐凳子的一半,后背离开靠椅等。

2、 掌握科学呼吸和发音

气是唱歌的原动力,科学的呼吸是保证正确发声的基石。吸气是指用口、鼻将气吸入肺的底部区域,扩张下部肋骨和腹部,小腹则用力收紧,无扩张;呼气就是控制气息将气缓缓、均匀吐出,慢慢体会气息支点的运动。呼吸练习不可操之过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吸气时肩颈部、下颌关节和下巴要自然放松,收腰挺胸,双眼平视,面部微笑,口鼻同时用力、快速吸气,动作如闻花香状,呼气动作缓慢、均匀、自然。练习熟练后,感知吸入气息的支点,气息在支点处(脐下约2~3指)启动,跨越横隔和后腰,冲击咽部声带产生美好的声音。科学的发声要求轻声唱歌,声音自然流畅。发声时口腔和喉咽部放松,避免胸部用力发声,改用头声唱高音,指导幼师生大声朗读找寻高声的位置,亦可利用哼唱的方式感知头腔共鸣,并把这种感觉带至中低声区。唱歌时口型呈椭圆形,下巴、舌头和喉咙放松,重点是气息的控制。

四、 注重情感和赏识教学

唱歌是一种有丰富情感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歌曲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音乐表现力,练习时体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首新曲,教师先进行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然后引导幼师生熟悉歌词,领会歌曲的意境。组织幼师生分组学习、讨论不同情境的歌曲,如甜美的、愉快的、雄壮的、伤感的,训练学生体会不同曲调的情感。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直观体现歌曲演唱时的画面,让幼师生触景生情,体味歌曲风格和意境,始终以情感为主线,通过不同演唱方式,体验和领会作品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赏识教学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和谐人际关系产生的情感效应、移情效应,期望效应和激励效应为动力,通过教师的赏识,使其产生成功感,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具有培养目标多维性、人本性和学习动力情感的特点。同时,赏识教学是人性化教育的体现,亦是爱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理解、赏识、尊重和爱等是人的根本需求和高级需求,因此,唱歌教学中采用赏识教学,可满足幼师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感知自己是优秀的,通过训练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唱歌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师生唱歌的闪光点,如优美的嗓音、准确的音准、节奏感强等,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提高对唱歌学习的信心,使其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处于满足、舒适状态,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唱歌教学是幼师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亦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师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唱歌的自信心,在良好唱歌习惯中不断提高唱歌技巧和能力,并注重情感和赏识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实践中笔者发现,唱歌教学没有标准化模式可供参考,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结合幼师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幼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师生唱歌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康华.试论唱歌教学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07(22):72- 74.

[2]刘峡.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的素质培养[J].文艺争鸣,2011(3):169-171.

[3]王慧敏.如何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2006(3-4): 85.

[4]张贵.论歌唱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大众文艺,2009(10):148-149.

唱歌教学范文第2篇

唱歌教学是音乐课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唱歌曲,而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那么,在新理念的推动下,唱歌教学中应该怎样开展拓展教学呢?

一、联系生活,拓展教学空间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例如,我在教学歌曲《对鲜花》时,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每种花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创编歌词,从而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音结合,拓展艺术思维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它会同时刺激人的不同感官,使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互相影响,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作用。例如,在聆听教学《春晓》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春天意境,我紧紧抓住音乐要素,让学生边听歌曲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歌曲中描绘的春景画出来,用画面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情景交融,图音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相关艺术间的横向联系和相关学科的整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展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力,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

三、乐舞交融,拓展音乐想象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舞蹈是唱歌时感情升华的表现。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柳树姑娘》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特点,让学生编一些表现柳树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和造型。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翩翩起舞,既很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拓展音乐创作

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优美的情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发学生无穷的音乐想象,更能拓展学生的音乐创作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小雨沙沙沙》的音乐课,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一边让学生欣赏一段描写春天到来,大自然发生变化的视频,一边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雨沙沙沙》是一首描写春天来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的歌曲,能否在开头加上一个呼唤春天的引子呢?接下来,师生讨论、合作,用歌曲第一句的旋律素材,改变节奏,创作出了“春天来了”的引子,使得原本单调的歌曲变得灵动而富有情趣。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春天来了”的情境,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空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媒体参与,拓展音乐评价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丰富的音响资料,精彩的视频影像,视听结合,可以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事半功倍,在解决教学重难点上也能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让学生的音乐表现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水花花,泥巴巴》的音乐课,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就在教室前架起了一架摄像机,说要把学生们的歌声录下来,送给山区的小朋友们,一遍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共同观看视频,提出评价意见。结果,有的学生说表情不够丰富,有的学生说形式太单调,有的学生说声音不美等等。于是,教师就带领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共同设计适合这首歌曲的表现方式。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分成了节奏组、舞蹈组和歌唱组等,经过练习之后,大家又再录了一遍,效果当然好了很多。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拓展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一改以往的“好、不好”等单调、主观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直面自己,全面地、客观地、冷静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正确地评价,从而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果显著。

唱歌教学范文第3篇

例如:在发现学生发声时提气,教师可一手弹琴,另一只手用手掌做下压动作,提示学生气要下沉,这时学生马上会调整自己的气息状态。在发现学生声带闭合不好,“漏气”时,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做用力状,提示学生声带要“卡儿”住。当学生声音发“扁”时,可将手掌垂直于小臂边连续做几个向上向后的动作,提示学生打开咽腔,声音贴住后咽壁等等。这些动作完全可以在教师为学生弹伴奏的同时随时来完成,学生在演唱的同时如同一个合唱队员看指挥一样,随时接收到了由教师发出的信息指令。

手势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一个聋哑人可以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所有心声,教师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能表达出自己意图的声乐教学手势来。

在唱歌教学中运用手势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手势要形象,基本固定。

只有手势形象,学生才能从首饰上得到启发,教师只有经常用比较固定的手势来表达一个意图,学生才能理解教师的用意,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二、手势要与语言结合。

手势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语言来表达人的意图,并且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手势不能完全代替语言,在声乐教学中一味单纯追求手势的运用是不可取的。要使手势与语言结合,特别是对初学者和新学生要采取手势和语言并行,使学生逐渐熟悉了你的手势后才可以单独运用手势。

三、手势要与表情结合。

唱歌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唱歌教学;小学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43—02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怎样开展好的唱歌教学,如何开展轻松愉悦的唱歌教学,让小学生们真正地“玩”起来,“唱”起来,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情景设计,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古语说得好“乐其道,善其事” 。乐—趣也,我要让学生们自觉地唱歌,而不是强迫他们。自愿就是主动学习的根源所在,有了兴趣学生们都有学习的意愿。新课程标准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逐渐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也将影响学生们在以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表现与发展,可见兴趣的重要性。我们的教材有各种类型的歌曲,我们以不同的要求与方法来激发兴趣,作为老师就要把自己想像成班中的孩子,抓住每一次歌唱活动中的亮点,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亮点,要想孩子们听话,就要有吸引他们目光的“魔力”。

1.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心里,创建感受美的情感环境

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性活动,使其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及动力作用同步,已成为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变苦学为乐学。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共振。但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觉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在小学音乐课上,小学生们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也很强,他们多以肢体语言与夸张的表情来表现音乐,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培养孩子们的胆量与表达能力,让他们唱起来,跳起来,激发孩子们的想像空间,使他们敢动,敢跳,敢唱,营造一个愉快的音乐殿堂。例如在小学课本一年级的《两只小象》这一课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小象,大象与老象,小象很活泼很灵巧,大象很强壮,很厚重,而老象很缓慢,很沉着,还可以让一些孩子们扮演茂盛的大树,自由飞翔的小鸟,小象的房子等等,让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表演,这个环节使全体学生在充满兴趣和愉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去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唱歌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完整地学唱好歌曲。所以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是引导孩子喜欢音乐课、对音乐课感兴趣的环境基础。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听、看、唱相结合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比如我看过的一节课《小鸭子》,其中老师让同学理解“昂首挺胸” 一词,并且让学生用动作表演,他们就直直的向前走,有的孩子在原地动,但是当看过多媒体的画面之后,有了音乐和场景的配合再让他们去做,他们就很可爱地学着画面里的鸭子队走起来,他们昂着头,晃动着屁股很可爱的样子并且很有次序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哼唱,这样既减少了学唱的时间,也在娱乐中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起以往的老师教传模式,效果要好得多。在一些农村的小学,做到利用多媒体就是一种奢望了,这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一筹了,我认为作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一样可以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那就需要教师们平时的积累,我们可以自身来表演,辅助道具,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等为学生表演范唱,用你的热情去感染孩子们,这其中也要加入一些小游戏,猜谜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的学唱一定会很受欢迎。

3.适度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唱歌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歌唱家,而是让他们理解歌曲,运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歌曲,使身心获得愉悦,从而善于唱歌,敢于唱歌。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有大胆想像、大胆体验的自由,让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改掉以往的灌输制。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点了一个点,让小学生们猜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是圆圆的太阳,有的孩子说是美丽的雨伞,还有的说是漂亮的花朵,结果老师说都错了,它就是一个点,可见这个教师的行为是很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扼杀了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唱歌活动《愉快的梦》,在学唱之前老师就要和孩子们体验做梦,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都做过什么样的梦?将来的梦想又是什么?比较美梦与噩梦的区别,这样,学生们就能深深体会到歌里梦的美好,自然运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进行演唱。

培养兴趣积极引导会使学生们更加热爱音乐,实现敢于唱,善于唱。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很内向,不愿意表现自己,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与方法,面对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们就要注意了,这样的孩子与我们的沟通较少,潜意识里有些自卑,那么老师就要耐心地与之沟通,有意无意地勤去关照他们,或者给一个微笑,或是鼓励,这些都能使内向的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老师在关心我,所以说好的唱歌活动是唱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唱歌教学中趣味的发声练习能调节气氛

每节课唱歌之前,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承接唱歌以及唱歌活动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也会觉得特别有趣,最终达到练声目的。

三、“小环节”为唱歌教学增加光彩

1. 聆听、感受、演唱

目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力,从以往的传教士改为以学生为本,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形式,也就是说聆听—感受—表现为一体的模式。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通过欣赏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唱歌也同样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是在感受自我的同时享受美。无论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上面所阐述的如何构建唱歌教学中,通过唱歌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审美的能力,虽然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是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的,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得到了美的熏陶,审美也会随之提高,我认为多唱多听格调高雅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2.合唱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

小学的音乐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目的是想用足够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唱歌教学中如果加入点简单的合唱,一定会使唱歌教学更加有趣。通过合唱,不但能增进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相对于其他方面教学内容更丰富,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揣摩研究。举个例子,在合唱教学中,如碰到个别学生不顾及其他学生,本来他所唱的声部需要渐弱,起陪衬作用,而他却总想压住别人的声音,这在平时教学中也是常见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就要告诉学生在合唱中,一定要学会互相倾听,因为合唱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协调统一,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赏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教会孩子唱歌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学唱的同时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理解与表现的能力,所以说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要用我们智慧,去引导学生们爱音乐,爱唱歌。

[参考文献]

[1]郭正航.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2]于兰英.试论小学唱歌教学的优势和作用[J]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武海鹏.高中学生唱歌的训练[J].神州,2012(03).

唱歌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歌唱;利用故事;巧用图谱;开展游戏

一、合理利用故事、儿歌学唱歌

故事、儿歌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情节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使活动有序地开展,让幼儿得到发展和锻炼。例如,小班歌曲:《拔萝卜》,有个老公公买到一粒特殊的种子,种到了地里。没过几天,就长出了一个萝卜。老公公对着萝卜说:“长吧,长吧,萝卜啊,长得甜啊!”萝卜就像听懂了老公公的话一样,越长越大,大的像房子一样。秋天,老公公来拔萝卜啦。他拉住萝卜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老公公叫老婆婆来帮忙,还是拔不动。老婆婆喊小姑娘来帮忙拔萝卜,还是拔不动。小姑娘又喊来了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帮忙拔萝卜,最后大伙使劲地拔呀拔,大萝卜终于了。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在幼儿熟悉歌词后,老师可以继续说:“现在老师要把故事唱出来了!”激发幼儿想听一听的愿望。这种将歌曲内容编成故事的形式,使幼儿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内容,迅速记住了歌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浓厚,情绪高涨,记忆效果好,无形中幼儿充分享受了演唱乐趣,为充分体会歌词创造了条件。

二、巧用图谱、熟悉旋律、记住歌词

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喜欢唱歌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歌唱活动是小班的音乐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小班的歌曲歌词不多、节奏鲜明、篇幅短小,但小班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音乐形象又是不容易直接感知的抽象形象。

因此在小班的歌唱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记不清歌词或者是歌曲的结构的情况,以及幼儿被动学唱等现象,无形中给小班的歌唱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音乐图谱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材料,它将抽象的音乐从无形化为有形的符号,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特点,强化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提高音乐的记忆效果。例如,歌唱活动“拉个圆圈走走”中,我设计了排列成一个圆圈的脚印(共有16个脚印,全是朝着一个方向走)的图谱,以及在地上贴了一个由60个脚印(是幼儿人数的2倍,朝着一个方向,脚印的间距在30cm左右)走成大的双圈(两个圆圈的间距为25cm左右)的“地谱”。图谱是用来体现歌曲的内容和节拍。排成圆圈的脚印代表请幼儿们拉成圆圈,朝着一个方向走的脚印告诉幼儿们圆圈走起来的小窍门,而16个脚印则代表音乐的节拍,一个脚印一拍。幼儿通过图谱上浅显易懂的知识,很快便掌握了歌曲的节拍以及拉着圆圈走起来的要点。这时,教师便请幼儿站到“地谱”上去,一名幼儿站在两个脚印上,然后所有幼儿手拉手,沿着脚印的方向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走一走,一个节拍往前走一个脚印。幼儿们看着图谱,一边唱着歌,一边玩着和歌中一样的游戏,不但从动作中巩固了歌词内容的记忆,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自主参与度和学唱的积极性。

三、巧妙开展游戏、学习唱歌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同样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教师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风格、形象等,然后教师有目的地让幼儿脱离游戏进行演唱。有些歌曲在熟悉旋律时,就可以设计游戏性的活动过程,改变常规的学唱顺序,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能让幼儿更好地投入活动中。如:在歌曲《扮家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圆圈邀请舞”的游戏让幼儿自然主动地多遍学唱歌曲。游戏的规则是:“请男孩子(当爸爸)先围一个大圆圈站好,再请女孩子(当妈妈)在圈里找一个男孩子面对面站好,大家一起表演一遍后,在前奏音乐声中男孩子造型不动,请女孩子找到新的好朋友继续游戏,第三遍时同样的方法继续找到新朋友游戏。”游戏的规则简单明了,幼儿在和不同同伴的合作游戏中体验着游戏的快乐,学唱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同时要说明的是,游戏的进行离不开幼儿良好的歌唱教学常规。

相关期刊更多

母婴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教育厅

散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联

通俗歌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