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余光中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光纤通讯 问题 措施 信息传导 信号衰弱
作为光纤传输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纤的信号强度衰耗是衡量光纤传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特性直接决定了光缆线路的中继距离和通信系统的升级扩容。光纤的信号衰耗主要有几何缺陷、散射损耗、吸收损耗、弯曲损耗等等。通常情况下,将所有的损耗划分为本征损耗、制造损耗和附加损耗三类。其中,本征损耗和制造损耗是在光纤在生产过程中,拉制光纤及成缆时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几何特性、光学特性及生产工艺共同影响的,这种损耗的可控性小,控制成本高,不适合进行人为的调控。而附加损耗则是由光纤的一系列固定接头的损耗决定的,这种损耗是具有可控性,可以通过提高光纤接续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下,将对附加损耗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对应对策率加以介绍和概括。
1.光纤接续产生附加损耗的原因
1.1光纤的原始特性造成的损耗
光纤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损耗,引起这些损耗的原因包括:光纤折射率分布不同、纤芯与包层偏心、光纤纤芯不圆和模场直径不匹配。由于这些原因,光纤在熔接后将造成熔接点处不连续、不均匀等问题。根据射线传播理论,在不连续、不均匀点处,射线将发生散射现象,进而产生损耗。然而,通过施工前的合理配盘可以有效地消除或降低这种损耗的数值。此外,也可采用特性优良的熔接机,通过调整其工作参数也可以降低这种损耗。
1.2光纤的微弯造成的损耗
根据光纤的射线传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入射角的射线代表着不同的传输模式,而光纤的弯曲则将改变光射线在交界面处的入射角,这种入射角的改变代表传输模式已经改变。在光纤严重弯曲时,部分射线会透出纤芯产生辐射,成为辐射模,导致信号不能全部沿着光纤方向向前传播,从而产生损耗。其损耗值的大小与弯曲半径成反比,即随着弯曲半径的增大而递减,在弯曲极小时可忽略,但在弯曲严重时可达几十dB。
1.3光纤的熔接造成的损耗
首先,不整齐的光纤断面会造成光纤在熔后接续点处出现不连续、不均匀的状态,使光纤内部发生光线散射,产生附加损耗。根据实际经验克制,无论采用哪种切割刀,切出的光纤断面都会存在不同的倾斜角,但如果采用质量较高的切刀,精准的操作步骤,那么切出的光纤在熔接后产生的损耗值一般可控制在0.05dB以下。另外,空气中存在着尘埃,这些尘埃中含有多种物质。光纤的熔接点,比如端面,一旦沾染这些尘埃中的特有物质,共熔接点处在熔接后将存留一定的杂质,有时还会产生少量极小的气泡。那么,光线沿光纤传播时,在该处就会发生散射,部分光线就会散射到其它方向去而无法传播到光纤终端,产生较大的附加损耗。此外,杂质的存在还将产生杂质吸收损耗和氧化物散射损耗。这些损耗综合起来有时十分惊人。显而易见,清洁程序是接续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要做到认真仔细,充分彻底。
2.应对附加损耗的解决方法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关于光纤衰耗特性的理论分析,可以通过加强接续工艺,提高接续质量来降低由于光纤接续所增加的附加损耗。一般采用以下的方法:
2.1改善原始特征
应利用OTDR仪在光缆开盘检验时逐根进行光纤测试,以确定光纤有无断纤和事件点。在配盘时,要注意应尽量在同一中继段选用相同厂家生产的一批次光缆,应尽量选用盘号相连或相近的光缆相连相邻光缆,以便降低接续时产生的接头损耗。
2.2减少光纤微弯
根据试验经验,光纤的曲率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弯曲损耗可忽略不计。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任一随机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曲率半径小于此值,因此,在光纤接头的盘留和固定时,应注意避免硬弯的产生,从而避免微弯损耗的产生。
2.3采用先进的熔融接续手段
首先,在光纤接续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严重超标的接续。一般而言,光纤几何尺寸、较大的模场直径偏差都可造成接续指标超出允许范围。影响这种障碍性接续的损耗值的主要原因就是熔接机的性能和状态,熔接机的性能状态优良可使接续的障碍性损耗值降至很低。从而,改善了由于几何尺寸偏差较大、模场直径偏差较大等原因造成障碍性接续接续效果。另外,如光纤切割断面存在较大的倾斜角或缺陷,就意味着接续损耗的增加。不当的操作方法、质量不良的切刀都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由此看来,在光纤接续过程中,必须保证每根光纤切面的整齐。同时,还应对操作环境的清洁作出规范,尤其应明确规定必须时刻清洁的切割刀的光纤断面:在施工之前,帐篷、作业台、发电机、电暖风、电风扇等必备用品应预先配置好,保证切刀等接续工具的清洁,必须用酒精棉将切刀和光纤断面点擦拭干净,保证无杂质存在,无灰尘沾附,尽力消除因污染所造成的散射损耗和吸收损耗。最后,应保证接续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光纤接续操作人员首先应需能熟练掌握接续工艺的测试方法,还必须做到能够根据光纤的传输原理和构造,迅速地判断和处理接续中遇到的故障,能够有效地调整熔接机的工作参数,通过改变放电时间、熔接电流、放电间隙等技术操作,将接续损耗降至最低。
3.结束语
光纤通信传输作为为当今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在光纤通信中产生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光纤接续工作,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是对质量标准严格要求的精细工作,也是关系到光纤通信传输质量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施工中,技术人员要充分重视光纤接续时产生的损耗,按照严格标准做好光纤的接续工作,从而降低光缆的附加损耗,提高光纤的传输质量。
参考文献:
[1]顾畹仪,李国瑞.光纤通讯系统[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09.
关键词:余光中;作品;叠音词;类型
【分类号】H14
余光中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在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他宣称:“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切叠去,为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异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棒。”从宣称中,可以得知,余光中用自己极富个性特色的语言来表达他丰富、炽热的情感。而叠音词的运用无疑成为其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他作品中的叠音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AA式
“AA”式是指一个音节连续重叠两次,先后出现。在单音节中大多数以“AA”式为重叠形式,且“AA”式有的是词,有的是语素。试看:
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AA”式叠音词大多数是形容词,是对名词的修饰,而仅有少数是副词。在“AA”式中的形容词的叠音词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带有夸张的意思。
二、AABB式
“AABB”式是p音节语言成分的基本重叠形式。如:“冷冷清清”是双音节词“冷清”的重叠形式,有的是作者根据具体的语境临时创造的。如:
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假如我有九条命》)
三、ABB式
“ABB”式的叠音词,有的是语言中的固定形式,有的是词的第二个音节重叠而形成的,有的则是自创的叠音词形式等。如: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听听那冷雨》)
湿甸甸阴凄凄的天气,风向飘忽不定。(《四月,在古战场》)
“灰蒙蒙”是语言中的固定形式;而“湿甸甸”是作者余光中自己自创的叠音词。这类叠音词是在具体语境中对人或物的形象、生动的修饰。
四、ABABAB式
“ABABAB”式的叠音词在余光中作品中的运用,有的是为了表示强调,有的是对声音的描摹给读者听觉上的动感。如:
布谷
……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
嘀咕嘀咕嘀咕
苦苦呼来了清明……
冰河期的洪泽大撤退,一切都距离很远很远很远。v《咦呵西部》)
“ABABAB”式是对一个词语的三叠。在例子中,“嘀咕嘀咕嘀咕”就是对笛子声音的描摹,强调了笛声的节奏,而“很远很远很远”则是强调了距离的远,与“很远”相比更能加强语气。
五、AABBCC式
“AABBCC”式实际上是由双音节的重叠式和单音节的重叠式组合而形成的。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听听那冷雨》)
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齿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听听那冷雨》)
这类叠音词,大多数是作者根据具体的语境的超常搭配,是作者自创的。
六、AABBAA式
“AABBAA”是双音节词的复叠式和单音节的复叠式组合而成。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听听那冷雨》)
“轻轻重重轻轻”描摹出雨滴在瓦上的声音,给人听觉上的动感。
七、AABBABB式
“AABBABB”是余光中自己创造的一种叠音形式,这种叠音形式是余光中作品中所特有的,但是“AABBABB”式的叠音词形式在余光中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在我所读过的他的作品中仅有一例。如: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点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高速的联想》)
“忐忐忑忑忐忑忑”是双音节词,这个叠音词符合作者的用意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能更好的把电琵琶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ABC,ABC式或是ABCD,ABCD式
ABC,ABC式或是ABCD,ABCD式的重叠大多数ABC和ABCD是单独成句的。但也有的是在一个句子中。比如:
两睫交瞬之顷,一瞥往返大千,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冷然善也。(《逍遥游》)
偏偏是今夕,你竟不能与我并观神话之墟,实在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逍遥游》)
“ABC,ABC”式或是“ABCD,ABCD”式重复说明某一动作或状态,在语言环境是表示强调的语气。
九、AABC式
“AABC”式中的“AA”相当于形容词,是对“BC”的修饰。
他向烟斗深吸了一口,呼呼有声。(《罗素的弹弓》)
冰壳下面仍然有涓涓细流。(《舟子的悲歌》)
在“AABC”式中,如:“呼呼有声”、 “涓涓细流”等中的“呼呼”、“细细”、“涓涓”都是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是对“BC”的修饰。
十、ABAC式
在余光中作品中,“ABAC”式的叠音词很多,这种类型的叠音词大多数是现代汉语的四字短语。如:
我和其他顽童攀脚缠,像猴子一般爬上爬下。(《思蜀》)
“爬上爬下”形象的描述了猴子灵活的动作状态。“ABAC”式的叠音词大多是生动、形象、准确描述某一事物。
十一、ABCC式
“ABCC”式的例子很多,如:
饶是底特律种的一四五马力的白兽或雪豹,上了落矶大山,一样小心翼翼,减速蛇行。(《咦呵西部》)
“小心翼翼”的“翼翼”等词让读者体会到“ABCC”式能将其所描摹事物的状态、形象地展现出来。
十二、ABAB式
“ABAB”式是对一个词语的双叠。如:
太阳一落,岛上的冬暮还是会很冷很冷的。 (《地图》)
“ABAB”式是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重复使用,引起读者感官上的加深,加强了语气。
十三、AAB式
“AAB”式的叠音词在余光中作品中也有运用,如:
好听的水声日夜流着,吵得好静好好听。(《焚鹤人》)
其中,“听”都是感官动词,而“AAB”式中的“AA”是对感官动词的修饰和限定。“AAB”式中看出了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认真和用心。
十四、A一A式
“A一A”式的叠音词是表示语气的减弱,试看:
不肯转头去听一听。(《甘地之死》)
“听一听”等“A一A”式中本可以说“听”即可,而用“A一A”式使说话者的语气更加委婉、含蓄,同时也蕴含征求听者的意见,对听者也是一种尊重。
十五、ABABB式
“ABABB”式的叠音词的例子,试看: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风铃》)
“叮咛叮咛咛”表现出了风铃被风吹而发出的清脆、美妙且动听的声音,也给读者听觉上的动感,把风铃被风吹而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地表现出来。
十六、AB又AB式
“AB又AB”式的叠音词是表示强调,例如:
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鼓一通又一通。(《我的四个假想敌 》)
“AB又AB”式表明动作的相连不断或是事物的数量不限等,进而强调了所引发动作或事物的重复性。
十七、ABAB又AB式
“ABAB又AB”式的例子有:
锯齿锯齿又锯齿 (《听蝉》)
“ABAB又AB”式明显的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是重点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或状态,起到了强烈的强调作用,表明动作相连不断。
十八、AA然式
欧游归来,在众多的记忆之中幢幢然有一座苍老的城堡,悬崖一样斜覆在我的梦上。(《古堡与黑塔》)
“AA然”式即“……的样子”,从词性上看,多为叠音形容词,这种构词方式具有形容词的特点,大多数此类词放于名词之前,用来修饰、限定名词,给人形象、生动之感。
十九、AB比AB式
“AB比AB”式的例子如:
初秋的天一天比一天高,初秋的云一片比一片白净比一片轻。(《逍遥游》)
“AB比AB”式B音词表明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把起所要描绘的事物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十、AA式
“一AA”式是对量词或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重叠,表示对范围的强调,有“每一”、“全部”的意思。
夜色像一只隐形的大蜘蛛在织网,一层层暗了下来。(《满亭星月》)
叠音词形式多样,结构灵活。余光中的叠音词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对叠音词也有所创新。这就充实了叠音词的类型。不过他对叠音词的创新能否被人们认可,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余光中先生作品对叠音词的运用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主要表现在吸收了文言词语中的叠音词,而发展则表现在其所用叠音词在形式上的创新,强调作者的感性,突出文章的动感,文章中有鲜明的色彩感和调节语意的强度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军 . 语用修辞探索[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余光中.余光中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3]廖小华.试析《诗经》中叠音词的语法特点[J].《龙岩师专学校学报》,2003.
关键词:媒介事件 运作 广播主题活动 学雷锋活动
媒介事件是从西方引入的传播学词汇,在学界有两种理论范式。一是将社会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经过聚焦、放大、删减等媒介化处理,形成媒介事件;二是某些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媒介单位乃至公众人物出于某种宣传目的,人为安排或策划某种事件在特定的时空发生,引起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从而形成媒介事件,吸引大众的广泛参与。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直播性和提前策划性等特征,涵盖事件组织者、媒体、受众三大要素,能够起到凝聚情感、化解矛盾、延缓冲突、整合社会、文化认同等作用。
一、运作范式一:真实事件媒介化(聚焦、放大)媒介事件
真实事件:2012年2月13日黄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发生特大火灾,烧毁了70余栋房屋,500多位侗乡群众的家园化为灰烬。在严寒中,受灾群众面临着重建家园的巨大压力,急需食品和御寒物资,更需要心灵的关怀与抚慰。
媒介化与媒介事件:湖南电台交通频率(下称湖南交通频率)在得知受灾群众的困难后,及时组织、动员、聚合各方援助力量,为一对一整体援建通道受灾家庭而发起的“学雷锋,爱心大行动”就属于媒介事件。“援建通道受灾家庭”的媒介事件形成来源于真实事件,事件在形成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升级编码和整合推广,形成对事件的再次聚焦、放大,媒介事件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是2月14日至16日,在特别节目中倡议听众为受灾群众捐赠爱心物资,2月15日至17日,分四批将爱心物资运抵灾区并分发到群众手中;二是2月16日至24日启动“学雷锋,爱心大行动”,并在事件中整合推广了“义卖平安小精灵”“爱心车友会”两大自身品牌。两次升级编码坚持以大板块直播的形态,连线、微博互动的方式,聚合各方援助信息,新闻、节目、活动互融互通,音视频、图文全媒立体传播,援建事件经由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及追踪报道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而事件本身所呈现的良性互动,汇聚爱的力量,不仅帮助了侗乡百姓逐步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像雷锋一样有社会责任感、热心帮助他人的忠诚听众,他们全程参与并亲手将捐献的款物交到受灾群众手中,见证了“车友会”的诞生,事件真实诠释了雷锋精神就是一种爱,是一件件小事汇成的大爱,也进一步深化了湖南交通频率以“爱心广播,平安调频”为己任的品牌形象。
二、运作范式二:媒介化的动机策划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动机与策划事件:媒介事件不同于一般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就在于它具有提前策划性。2011年末,湖南电台以事业部为单位进行了选题策划。借助突发事件已成功运作第一季“学雷锋”活动,援建通道受灾家庭;提出以“祥和中国节,清明祭雷锋”为主题,将保护传统节日和弘扬雷锋精神进行有效对接,运作“雷锋在心中,‘锋蜜’在行动”活动,提升电台第二季“学雷锋”活动;同时策划以年轻受众为主参与的“千名青年志愿者爱心家教行动”和“绘制世界最大涂鸦版雷锋头像”,带动“学雷锋”活动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提升第三季“学雷锋”活动内涵。
媒介化与媒介事件:媒介事件往往十分复杂并交织着多种成分,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将媒介事件分为三个脚本:竞赛(contest),强调有规则的竞争,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征服(conquest),征服者通过自由意志的行为,实现对已知极限的超越,如挑战世界吉利斯纪录、攀登珠峰;加冕(coronation),强化仪式感,如祭奠仪式、颁奖典礼等。
以竞赛的形式呈现学雷锋活动。考虑到传统广播非视觉性的缺憾,作为面向青年群体广播的文艺频率青春975,弱化了竞赛中的对抗、竞猜成分,选取其中强调的有规则竞争,策划“千名青年志愿者爱心家教行动”,筛选一批有一定知识储备、乐于奉献的青年志愿者,为进城务工子女、家庭困难子女开展爱心家教活动,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这也正是雷锋精神所倡导的,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以征服的形式呈现学雷锋活动。文艺频率青春975联合芒果Radio校园全媒联盟,举办了冲击世界最大涂鸦版雷锋头像活动,湖湘青年用涂鸦这种先锋艺术方式纪念雷锋并向这位永远的青春偶像致敬。3月4日,经由4名80后青年,耗时12个小时涂鸦绘制完成的“世界最大涂鸦版雷锋头像”正式亮相。参与和见证活动的听众认为,喷绘最大涂鸦版雷锋头像这一行为本身,反应出的正是当代新青年的雷锋精神:锐意创新、勇于挑战、不惧困难。
以加冕的形式呈现学雷锋活动。加冕强化的是仪式感,现场观众常常被赋予一种积极的角色,以集体的心声凝聚着社会,受众通过参与事件产生一种集体意识。在清明时节,新闻频率在长沙市望城雷锋纪念馆举办“祥和中国节 清明祭雷锋”活动。感动中国人物“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望城雷锋纪念馆原馆长雷孟宣、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王达佳等雷锋式人物齐聚雷锋纪念馆,率领2000多名方阵队员接力朗诵《雷锋日记》,并共同发出“学习雷锋,争当锋蜜”的倡议。
三、运作思考
1.受众参与与广播互动的平衡
如何激发受众关注。媒介事件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大众在一定意义上是被“邀请”来参加,这决定了媒介信息对受众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援建通道受灾家庭”特别节目中,记者深入受灾群众的家中、学校、村委会采访,将侗寨之前迷人的风景与大火烧毁后家园的惨状作对比,讲述志愿者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临时村小恢复上课、孩子们能吃上早餐等故事,以细节打动人、感染人,动员更多的听众奉献一份爱心。二是报酬的原则,即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因而及时、准确、多终端、多频次信息尤为重要。在学雷锋活动中,湖南电台旗下媒介资源通过“锋蜜”故事线性宣传、各档节目中的口播词、明星公益ID、电视宣传片、海报、户外广告、微博互动等多种形式,新闻、节目、活动“三驾马车”互融互通,抱团传播,形成合力。
名人效应吸引关注。学雷锋活动中,不乏名人参与的身影,带动了事件的良性互动。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从贵州来到湖南参与祭奠雷锋,为雷锋家乡人讲述其烤羊肉串资助困难学生求学的故事。当交通频率通过电波、微博义卖平安小精灵的消息后,微博中湖南卫视知名主持人、天娱艺人纷纷转发或@湖南交通频率官方微博,并亲自到现场购买,为援建通道尽微薄之力。他们的率先参与,为广大听众树立了榜样,带动了更多受众参与活动。
寻求受众的共识。媒介事件中寻求受众共识来源两方面,一是行为忠诚度,强调受众跟媒体在接触行为方面是一致、持续、稳定、经常的;二是情感忠诚度,强调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美誉度较高,受众参与媒体的活动能获得情感、心理上的满足。从交通频率运作的“援建通道受灾家庭”活动来看,突发事件容易引起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这无疑为受众忠诚度的培养、策划媒介事件提供了契机。但实践证明,仅仅报道突发事件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媒体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只有组织、动员、聚合各方援助力量,策划承载力量的事件活动,才能让受众充分参与、互动、分享,当受众充分参与其中,有了较深的感情时,媒体本身也赢得了受众的认可。
媒介事件的语言表达特点。媒介事件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但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存在着表达差异化的现实,这就需要媒介事件的语言表达具有建设性、情节性、感性化,目的在于获取大众的广泛参与、认同。湖南电台的事业部制运作,让交通频率拥有了全媒体的展示空间,交通频率与移动电视实行内容、渠道、人力资源共享,实现图文、音视频传播,真实再现了灾区百姓的生活现状。画面的真实感,胜过语言的表达。此外,特别节目播出了以主持人第一人称采制的广播声音日记,真诚讲述在灾区看见、听见、感受到的救援瞬间,并将节目音频、文字、图像共享在芒果广播网官方网站和微博上,网友们纷纷转发,发表评论,达到了动听、动情、动人的传播效果。可见,媒介事件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协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意见,使之进入良性互动的阶段,共同引导舆论,成就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广播呈现的优势。相比于报纸、电视,广播媒体的内容版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依据最新动态随时调整,启动特别节目。正如日本传播学者佐藤卓已所言,广播媒介属于动员大众的社会媒介,是给人以信赖感的媒介。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更是建言:“电视对广播的影响之一,是使它从娱乐媒介转变为一种中枢信息系统。”因而,媒介事件的广播呈现一定不能脱离自身优势。
2.规模与效果的平衡
因地制宜策划媒介事件。事件的策划、执行、呈现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真实事件的轻重缓急、动机时间节点的规划,因势利导分对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切勿同一媒体在同一时间段策划主题相同的媒介事件。在学雷锋活动中,湖南电台旗下各频率,围绕“学习雷锋、缅怀雷锋、争做雷锋”的阶段性主题,分阶段策划实施,形成了执行频率挑大梁,参与频率唱合声的内部合力,电台整体“背靠背”传播,有利于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对媒介事件三个脚本的运用,要特别注意相应的脚本符号对应着相应的时间节点,在策划一个媒介事件时,要打磨该事件的过去(历史)、现在(现状)、将来(趋势),找寻到事件的现实针对性。
三大要素合理分工。事件的组织者,负责收集元素并结合真实事件或动机策划媒介事件,并拟定其历史意义,预计传播效果;媒体,通过对元素的组织、策划、整合、重构挖掘事件的深层意义和趋势,凸显媒介事件的新闻价值,带动多种媒体的关注和集中报道,授予事件以特殊的重要性,造成轰动效应;受众,通过在现场阅听、阅读、阅视,对事件进行参与、互动、分享,并采取行动践行。三方面都必须给予积极的认同,并拿出相当的时间和其他投入才能使一事件顺利地成为媒介事件。
事件要有现实针对性。媒体对事件意义的注解与深化不单纯是敬意的抒发与赞美,还必须找到当下的意义来进行价值观的传递。交通频率发起的“学雷锋,爱心大行动”,具有社会整合价值。通过一帮一整体援建受灾家庭来强调自强不息、充满大爱的民族精神,使不同利益需求的人能够在共同的社会认同基础上形成一个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社会共同体,发挥其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新闻频率发起的“祥和中国节,清明祭雷锋”活动,具有情感凝聚和文化认同价值。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每一个社会要想发展和生存,“都必须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的重新铸造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个体被紧密地联合起来,进而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
关键词: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BIPV);节能建筑;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otovoltaic (BIPV) and the building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 BIPV technology, the design method of BIPV technology applied to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have encountered several problems, illustrat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BIPV,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IPV combined with energy-sav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 photovoltaic (BIPV) and the building integration; Energy-saving building; Design method; Design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截止到2004年,发电量的82.6%是由火力发电提供的。【1】过分的依赖火力发电,必将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煤,这对势必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建筑能耗大约占社会总能耗的50%,BIVP,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物对常规能源的消耗。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成本逐渐降低,“建筑物产生能源”新概念的提出,也促进了BIVP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有利于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
1.BIPV的建筑形式
BIPV系统可以分为光伏屋顶结构(PV-ROOF)和光伏墙结构(PV-WALL)两种形式。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即把封装好的光伏组件安装在居民住宅或建筑物的屋顶上,再与逆变器、蓄电池、控制器、负载等装置组成一个发电系统;另外一种是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将光伏器件与建筑材料集成一体,用光伏组件代替屋顶、窗户和外墙。【2】
2.BIPV的设计方法
2.1平均峰值日照时数Tm。
求出全年平均日太阳辐射量,并用单位mWh/cm2表示,除以标准日太阳辐射照度,即可求出平均峰值日照时数。
(1)
2.2确定电池组件最佳电流。
太阳能电池组件应输出的最小电流为
(2)
式中,L为负载每天总耗电量;
η1为蓄电池组件充电效率(0·80~0·90);
η2为太阳能电池组件表面由于尘污遮蔽或老化引起的修正系数,通常可取0.9~0.95iii;
η3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组合损失和对最大功率点偏离的修正系数,通常可取0.9~0.95。
由太阳能电池组件面上各月中最小的太阳能总辐射量HTmin可算出各月中最小的峰值时数
Tmin,则太阳能电池组件应输出的最大电流为:
(3)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最佳电流值介于Imin和Imax之间,具体数值可用试验方法确定。方法是先选定一个电流值IA,按月求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发电量,对蓄电池组件全年的荷电状态进行试验。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发电量可根据式(4)进行计算。
(4)
式中,N为当月天数。而各月负载耗电量为:
(5)
两者相减,若ΔE = EA-EL为正,表示该月太阳能电池组件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能给蓄电池组件充电;若ΔE为负,表示该月太阳能电池组件发电量小于耗电量,要用蓄电池组件贮存的电能来补充,蓄电池组件处于亏损状态。如果蓄电池组件全年荷电状态低于原定的放电深度(一般≤0.5),则应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电流;如果荷电状态始终大大高于放电深度允许值,则可减少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电流。当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蓄电池组件容量。
2.3蓄电池组件容量的确定。
列表算出全年各月ΔEi的数值,并算出全年中ΔE连续为负值(即连续亏欠量)的累积值∑ΔEi。如果全年只有一个连续亏欠期,它就是累积亏欠量之和。对北半球来说,由于岁末年初是冬季,在计算累积亏欠量时应取两年进行连续计算。如有几个不连续的亏欠期,即在连续两个亏欠期之间有ΔEi为正的盈余量,则应扣除此盈余量。最后求出累积亏欠量∑ΔEi,这样即可确定蓄电池组件的容量:
(6)
式中,DOC为放电深度,对铅酸蓄电池组最大可达75% ~80%。但考虑蓄电池组的寿命等影响因素,一般取DOC =60% ~70%为宜。
2.4确定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工作电压。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出工作电压应足够大,以保证全年能有效地对蓄电池组件充电。因此,太阳能电池组件在任何季节的工作电压须满足:
(7)
式中, Vf为蓄电池组浮充电压;
Vd为因阻塞二极管和线路直流损耗引起的压降;
Vi为因温度升高引起的压降。
可用式(8)计算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压降Vi。
(8)
式中,a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温度系数,对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组件来说,a =0.005,对非晶硅池组件来说,a =0.003;
Tmax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最高工作温度(45℃~60℃);
Va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标准工作电压。
2.5确定太阳能电池组件功率。
太阳能电池组件板的功率
(9)
式中,a、tmax取值与式(8)中相同,K为考虑一些未知工作因素,而引入的安全系数,可根据电压等级,数据准确程度,运行环境等,在1.05~1.30之间选取viii。这样,只要根据算出的蓄电池组容量,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流、电压及功率,参照厂商提供的蓄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电池组件性能参数,就可以选取合适的组件型号和规格了。
3.BIPV与节能建筑应注意的问题
3.1 朝向问题
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不能自由的选择安装朝向,不同朝向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光伏效应是不同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发电量计算,还应考虑其朝向问题。不同朝向的太阳能电池板可按(如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设计。
(注:假定向南倾斜纬度角安装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为100)
图1:太阳电池不同向的相对发电量
3.2 遮挡问题
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不可避免的会碰到遮挡问题。遮挡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影响很大,对非晶体硅的影响会小的多。一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如果被遮挡1/10的面积,功率损失将达到10%;而非晶硅受到同样的遮挡,功率损失只有10%。所以在遇到不可避免的遮挡时,可选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
3.3 温度问题(注:此温度为太阳能电池的结界温度)
太阳电池与建筑相结合,还应当注意太阳电池的通风设计,以避免太阳电池温度过高造成发电效率降低。(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结温超过25℃时,每升高1℃功率损失大约4‰)【3】
3.4 透光问题
太阳电池与建筑相结合,太阳电池会被用作天窗、遮阳板和幕墙时,对于它的透光性就有了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讲,晶体硅太阳电池本身是不透光的,当需要透光时,只能将组件用双层玻璃封装,通过调整电池片之间的空隙来调整透光量。由于电池片本身不透光,作为玻璃幕墙或天窗时其投影呈现不均匀的斑状。晶体硅太阳电池也可以做成透光型,即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上打上很多细小的孔,但是制作工艺复杂,成本昂贵,目前还没有达到商业化的程度。非晶硅太阳电池可以制作成茶色玻璃一样的效果,透光效果好,投影也十分均匀柔和。如果是将太阳电池用作玻璃幕墙和天窗,选非晶硅太阳电池更为适合。
4.BIPV的设计原则
4.1 BIPV要讲究建筑的美观
“美”是人类对建筑亘古不变的追求。BIPV应用于节能建筑,本身就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美观与否非常重要,太阳能电池的安装位置、安装角度和安装方法都将与建筑密切结合,保证建筑的风格和美观,能够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
4.2BIPV要注意其经济性
经济性一直是BIPV技术面临的难题。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要比其他能源发电成本高的多。但是,BIPV技术如果能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充分结合,也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如:替代玻璃屋顶、外窗玻璃、幕墙等建筑材料。替代集中应急电源(EPS),不间断电源(UPS)中的蓄电池,节省用户用电峰值用电量等。【4】
5. BIPV与节能建筑结合的发展前景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上应用的发展前景世界光伏发电市场发展迅速,近10 年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光伏发电已成为当今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各发达国家纷纷制订了近期光伏发电发展计划。(如表1所示)【5】
表1美国、欧洲、日本及全球光伏发电发展计划(单位为MW)
按照我国政府制订实施的“中国光明工程”计划,到2010年,利用光伏发电技术解决2 300万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大力发展光伏并网发电对调整电源结构,缓解电力紧缺,增加用户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600MW p,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30GWp,届时将达到全国发电量的1%,2050年将达到100GW p。【6】
6.结束语
BIPV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在今后若干年都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它将对中国政府推行的节能减排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符合中国的国情。BIPV技术必将成为节能减排中的一枝奇葩,在建筑节能行业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国宝.调整电力结构,促进电力工业健康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5
【2】袁旭东,魏湘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研究,新建筑[J],2001(2):67~69)BIPV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桑野幸徳 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1990.9-12.45
【4】李逢元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于公共建筑的探讨 建筑电气[J] 2004.4
【5】刘玉娜 田琦 吴晓庆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前景 山西能源与节能[J] 2007(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6-03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一、课堂开启,进入角色
预备铃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在教室门口静等,并巡看着学生;上课铃响后,教师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环视四周,后充满激情地问好。
在师生问好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做好此事,则需要提醒,有时,甚至要批评,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
【教学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如此开启课堂,师生就能进入各自应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实好各自的角色。
二、进行学习,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一首诗――乡愁。大家一齐将题目读两遍,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题目。
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读得没感情,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等学了之后,就自然能读出感情出来了。
师: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需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画来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学习的氛围来创造,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学习来创造,所以,语文教学从开启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创设情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课堂学习是要有任务、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应该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求、学生现实状况出发,综合考虑。这种目标,必须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的假目标。
三、走近诗歌,初次诵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学习。请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全诗,三分钟后检查。
学生读背……
师:时间到。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很好,都坐下去了,说明都会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背诵。
学生背诵。
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
生:后来呵(hè)。
师:后来呵(hè),是吗?带字典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换了地方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唬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唬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这四种读音。在句末,一般念轻声唬文中念什么?
生:后来呵(唬。
师:也有点别扭。呵(唬,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弧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弧薄:罄础lái”,把后来的挥搿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
生:后来呀。
师:对,后来呀。
生:后来呀。
【教学意图】语文课从学生的读书开始。而诗歌则应该从学生的背书开始。通过诵读、诵背,一方面发现读书中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自我走进诗歌,自我理解诗歌,而不是教师在讲解诗歌,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我在场”“现场感”就凸显了出来。
四、走进诗歌,把握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①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的内容。②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试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诗歌情感来朗诵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四分钟后检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到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读诗。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还行。
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
生:挺有感情的。
师: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错。那请你再说说这四节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
生:分别写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分离之苦。
师:很好。同学们,乡愁是怎样的情感?不就是对故乡的情、爱、痛、苦吗?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回答混乱。教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
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彰显志。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国家。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的情感。
师:台湾和大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状况,你们知道吗?
生:来往较少。
师:对,本是一家,一体,但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不能常来常往,这是多么悲苦的事!这种乡愁是更大意义的乡愁。
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读开始。
学生轻声读……
师:好,全体起立!齐读。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次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
学生纷纷点头。
师:请坐,我们还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师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师:诗人写作此诗时多大?
生:43岁。
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
生:21年。
师:余光中先生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
生:哀愁的。
【教学意图】学生向课文学什么?学两点,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包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样表达。所有课文的学习都应如此。故学生学诗歌一是学诗歌内容,二是学诗歌表达。在学习内容时,仍把诗歌的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与理解,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研究与合作,达到问题的真解决与真应用。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必都讲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学生理解了,则根本就不必。
五、走进诗歌,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还要搞清楚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发言。开始!
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了,谁来回答?
生:用比喻修辞,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将乡愁比做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诗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
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还有吗?
生: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故乡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
师:很好,不错,对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还有吗?
生:叠词。诗中用“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达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师:很好。本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
【教学意图】在整体感知、感受、感悟诗歌内涵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诗歌,作用一是更深彻地理解诗歌内涵,二是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与个性化的语言,从而为积累写作知识奠定基础。故,在“品味内涵”之上,进行“特色体会”。这种体会,更应该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体会诗歌特色的关键。
六、走出诗歌,再次诵背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在正确把握诗歌情感和理解诗歌特色的基础上,再品味、赏析诗歌。两分钟后,比一比谁更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读。
师:好,我们齐诵一下!
学生齐诵。
师:好,请坐!同学们齐诵时,可能顾及别人的语速、看法,还没有忘记自我,所以,情感表达不充分。诵诗,必须与诗融入,必须做到忘我。你们想不想也听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教师朗诵。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朗诵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余光中本人的朗诵,好吗?
教师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
师:好,余先生跟我这位刘先生读的还不一样,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朗诵此诗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当时写这首诗时是40多岁,我现在40多岁,所以对诗人的心境只能说是多少还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还没这样的生活阅历,所以体会感情不会很深刻,我们只能靠想象。当我们想象自己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之下,思乡爱国之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想象,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乡愁》,余光中先生们,准备好了吗?预备齐!
师生齐读《乡愁》。
【教学意图】诗歌教学由“读”开启,由“读”落幕。初读诗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为还未能真正彻底地理解诗歌;二读诗歌,这种读转变为一种心读,是在研读、品读、赏读诗歌了,这时的读,不仅是一个人的读,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读,在个人研读、品读、赏读和集体研读、品读、赏读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对诗歌有了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之后还要更进一层,那就是回归“诵读”,但此时的“诵读”已绝非开始之“诵读”,已经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了。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了。如此,诗歌学习的预期目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七、课堂落幕,退出角色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