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生我爱我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生活 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活是区别于传统的教条式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活的本体性地位,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把学习与生活相衔接,在学习中懂得生活的技巧,在生活中发现做人的真理。
一、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知,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生所学到的也只能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如何指导实践根本无从谈起。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呢?毫无疑问,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是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如教学《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切体会到家长对自己寄予的殷切希望与深沉的爱。然后,我再让学生列举一些家长爱护自己的实例。学生说完后,我因势导入:“这一切都融入了家人对我们的爱与期望,我们被家的温暖所包围,生活在幸福中。那么究竟什么是家?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家充满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内容,让爱永住我家。”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愉悦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
花,营造“对话与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节课时,学生的情绪一直是高涨的,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地加以深化,让学生既能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路走,又能比较大胆、开放地展开想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女生自我保护”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燕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网友小Q,并视其为知己,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姓名、学校、家庭电话等真实信息告诉了小Q。不久,小燕家被盗,而作案者正是小Q。”小燕家为什么被盗?如果你是小燕,你会怎样与小Q 交往呢?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有的说小燕傻,不该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对方;有的说小燕诚实,交友真诚。两下争执,引发一个问题:交友该不该诚实,网上交友又应注意些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认为,交友应该诚实,但网上交友应注意自我保护。于是,我用多媒体打出“老师的忠告打油诗”:网上交友匿名多,人品好坏难分说。切莫透露真信息,小心谨慎没有错。
三、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外活动生活化,学以致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实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去实践,如参观考察、调查采访、志愿者服务等等。二是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广告设计、举办展览等等。两者都是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教师可以请一些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到学校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普及法律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模拟法庭,进行审理、辩护等活动,让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提高法律意识,从而知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尊重法律的尊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融入生活
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才,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评价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表现也融入到了评价中。
如在学习了《与人为善》后,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还让学生相互列举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实例,然后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表扬。这样评价的好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的行为,真正了解了如何将所学表现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
结束语: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个永无止境,相当广泛的活动过程,给教师和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留有足够的空间。而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活化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将思想品德教学更广泛的与生活相衔接,使学生更好的把学习与生活相衔接,在学习中懂得生活的技巧,在生活中发现做人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周永新.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2,(7).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方法
目前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仅局限于书本,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真正的影响。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德育课应该走出课堂,延伸到广阔的教材之外,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寓学科知识于实践之中,这样对巩固课内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1.要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2.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在确定目标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层次性。基础性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的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他们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1.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讲求教学的实效。
2.遵循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的规律,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成性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
3.要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嘴说、用手做、用体行,多感官地参与,让他们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游戏娱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实验演示、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4.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面向全体,民主教学,善于倾听和激励,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5.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媒介,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在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程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四、联系学生生活,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儿童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创建礼仪文明校园,我们就要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礼仪常规教育制度。比如:《学生一日常规制度》《班级常规管理细则》《学生操行评分制度》《红领巾监督岗》等。
五、注意拓展教学空间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 公寓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26-02
学生公寓既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阵地,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改进中职学生公寓德育工作,完善公寓德育工作机制,对中职德育和学校安全、和谐、稳定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公寓德育工作现状和德育进公寓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中职公寓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探讨,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斧正。
一、公寓文化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职公寓文化是中职校园新兴的以学生公寓为主要空间、以学生群体为主体、以育人为宗旨、健康向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富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公寓文化,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公寓是学生在校内活动的主要空间之一,学生每天要在公寓生活9~10个小时以上,因此对公寓文化的正确引导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工作走进中职学生公寓的必然性
(一)德育工作进公寓,是公寓文化和德育建设相互促进的客观要求
学生公寓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学之间获取信息、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开展各种活动已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有益的公寓文化有利于优化学生生活,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习惯,提高自理、自觉、自律的能力。
社会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公寓文化是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的社会性决定了以学生公寓为依托开展德育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中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们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良性互动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工作进公寓,是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
从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公寓必将成为当今中职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中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是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的场所,也是最容易产生各类矛盾并激化的地方之一。当前,相对单一的学生公寓管理队伍,难以胜任对学生进行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较强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因此,加强和改进对学生公寓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以思想教育工作为核心,逐步由以前单纯的公寓管理向以教育、管理、服务的目标转变。
三、中职学生公寓建设中德育工作现状
(一)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公寓德育工作缺乏“活力”
部分中职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学生公寓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甚至没有认识到公寓德育工作对中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部分中职学校把学生公寓德育工作放到学校整个教书育人的系统工程中,具体表现为“四个不愿”:不愿花时间、不愿花精力、不愿配人员、不愿投经费。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人员是临时工,由于缺少培训、缺少做德育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公寓管理人员没有树立“公寓环境育人”理念,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事,与公寓管理人员无关,工作上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公寓管理人员管理手段陈旧落后、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在管理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生的服从与执行,因此管理效果不佳,学生难以做到真正的心理认同与行动接受,德育也很难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二)学生参与管理面窄,“三自”功能未形成“合力”
在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参与内容上多为门卫值班、卫生评比、夜间检查等劳力型、低层次工作,缺乏智力型、复合型、高层次管理工作的参与,同时,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没有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三自”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并形成合力。
(三)缺乏正面教育引导,不良思想有负面“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电讯等高度发达,各种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更为广泛、更为及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更加容易接触各种思想,因此,反映在社会上的一些思想意识,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公寓文化。中职学生由于受到学识及社会阅历肤浅等因素的影响,分辨不清大是大非,思想动摇,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会乘虚而入,容易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为不法分子所利用,他们在公寓内所作的谈论一般不加过滤与筛选,这种未经有效引导和控制的言论容易对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给公寓德育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以致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育内容脱节缺位,文化与心理教育无“接力”
近年来年全国各地的一些中职学生出现的许多自杀自残或打架斗殴等现象,社会界从不同角度对诸类事件进行讨论和反思。一方面,这是个别中职学生受到不当的家庭教育、社会不良的环境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课堂文化教育与生活心理教育脱节,文化教育与心理教育“互不相干”,缺少对学生生活上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的关爱,也是导致中职学生频频出现“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明确课堂教育与生活心理教育的关系,处理好课堂内外、教室与公寓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业进展,又要关注中职学生在公寓的个人心理健康,尽快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公寓德育工作机制是当务之急。
四、德育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高度重视公寓德育的重要性,强化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培养成一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应把公寓德育工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德育工作涉及后勤、公寓管理、人员分配、安全保卫等一系列的问题。应通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民主决策,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长远发展战略中,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
(二)注重生活辅导老师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学校要加强生活辅导老师队伍建设,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公寓管理队伍,扎根于学生寝室中,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疏导,同时,要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目前,中职学校很大一部分的基层公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无法与学生深入交流,在学生中威信较低,与广大中职学生随形势发展而日益增长的人文关怀需求相距甚远。所以,应不断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缩小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用平等的态度竭诚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个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创建健康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强化公寓环境育人
学校重视学生公寓区的门厅文化、楼道文化、寝室文化,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举行“主题寝室”、“特色寝室”、“免检寝室”的申报、评比、交流活动,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舞台。评比表彰“月度文明寝室”、“文明寝室”,创建先进班级、优秀寝室长和优秀楼层长,通过这种“寝室文化节”的方式,增强学生“我是主人,我爱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在学生公寓中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所起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实施多元化参与式管理模式,强化德育形成合力
以往学生公寓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学生很少参与到管理当中,一直都充当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甚至导致其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并形成一种消极的群体意识,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对此,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加强党团员示范区和团建工作。生活园区党团员示范岗的工作由学校党支部和学校学生处、学生会共同负责,选派党员教师、教师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参与管理;全体学生参与负责园区的文化宣传,营造整个公寓健康文化氛围。学校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配合生活辅导老师搞好其他工作,努力建立学生公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体制。
(五)完善各项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强化依法服务职能
推进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的工作,有利于中职生在认真遵守《学生公寓守则》、《学生公寓内务卫生检查标准》、《学生公寓住宿须知》、《学生公寓水电管理规定》、《学生公寓文明行为规范》等有关规章制度中,逐步增强法制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操行评定制度,建立学生行为档案卡。学生行为档案卡是记录学生在公寓及学校的表现评语卡,学校将“行为档案卡”与“学生成绩报告单”一同寄给学生家长,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存入学生档案,与评先、评优、挂钩,力求最佳教育效果。
总之,中职公寓德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公寓文化建设、实施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可以有效推进中职公寓德育,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清,李澜欣.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吴士欣.确立新的观念,进一步深化学校后勤改革[J].高等教育,1994(1)
[3]徐飞,黄文彬.加强学生公寓中的思想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