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不久,笔者参加学校年级组集体备课后,主讲了《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第一次备课,我将这篇文章确定为“主题型”文本进行教学,并据此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②品析精彩语段,了解文本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表达效果。③感知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用多媒体课件简介了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配乐范读了文章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赏读了精彩语句,并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整堂课上,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牵引下疲于应付,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课后,我带着不解和疑问,在班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因而品不出托尔斯泰的伟大,无法与作者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二是感觉文章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很独特,很有趣,但体会不出这样描写妙在何处。
通过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认识的模糊点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作者用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对于广大热爱托翁及其作品的读者来说,从文中读出的是满溢的崇敬赞美之情。阅读过程中,如果联想一下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和他毕生的抗争,我们的内心会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很多学生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其十分陌生,仅仅凭借教师介绍的有限资料,学生难以对托尔斯泰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也难以品出其伟大。因此,将“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无疑是不当的。
那么,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是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呢?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中人物肖像的描写很感兴趣,尤其是对文本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却没有降低其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形象的原因感到疑惑。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着力点。经过教研小组的反复探讨,第二次备课时,我们把这篇文章确定为“写作型”教学文本,并据此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①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②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是教师讲名人故事,学生猜人名,了解人物背景;二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研读人物肖像,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三是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语句,感受文学大师深邃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四是为身边的同学描肖像画,并组织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展演活动。
实际教学中,开课伊始,学生就被托尔斯泰的精彩故事吸引住了。托翁在不幸人生中勇敢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为接下来走近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研读人物的肖像描写时,教师设问:“作者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你们想象中的样子吗?他面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为什么全部用贬义词?”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努力抓住文中的语句进行探究,思维深度超出了课前预期。在体会写作妙处、学习肖像描法时,我又采用改句、换词、调顺序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读,着力让他们自主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及欲扬先抑手法的妙处。在反复的朗读比较中,师生共同归纳出了肖像描写的几点要诀:描肖像,抓特征;细观察,序在心;巧修辞,印象深;合身份,显品性;词句间,溢感情。学生因此颇有成就感。最后的课堂练笔环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用文字为同学描画出一幅幅传神的“肖像画”。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以至于下课铃响了仍意犹未尽。
[关键词]课堂;高效;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49-02
以学定教,即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科学地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呢?下面以《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二次备课为例,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一次上课――山重水复疑无路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学校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后,主备、主讲了《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第一次备课,我将这篇文章确定为“主题型”文本进行教学,并据此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②品析精彩语段,了解文本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表达效果。③感知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上课时,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简介了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接着配乐激情范读了文章的精彩段落,然后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赏读了精彩语句,并围绕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整堂课上,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牵引下疲于应付,被动接受,老师讲得费神,学生听得费劲。课堂缺少同伴间的交流与展示,也没有课堂生成的资源和内容,气氛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回到办公室,我不断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二、二次备课――柳暗花明又一村
晚自习课,我带着不解和疑问,来到班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无法与作者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因而也品不出托尔斯泰的伟大:二是感觉文章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很独特,很有趣,但体会不出这样描写妙在何处。通过问卷调查,我知道了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于是,回到办公室,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把这篇文章确定为“写作型”教学文本,并据此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①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和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技巧。②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是结合视频音频等资料,教师讲名人故事,学生猜人名,了解人物背景;二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研读人物肖像,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三是引导W生细读课文体悟情感,结合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文学大师深邃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四是拓展运用,尝试为身边的同学描肖像画,并组织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展演活动。
实际教学中,开课伊始,学生就被托尔斯泰的精彩故事吸引住了。托翁在不幸人生中勇敢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为接下来走近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研读人物的肖像描写时,教师设问:“作者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你们想象中的样子吗?他面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为什么全部用贬义词?”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学生思维的触觉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努力抓住文中的语句进行品析、探究,思维深度超出了课前预期。在体会写作妙处、学习肖像描法时,我又采用改句、换词、调顺序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读,着力让他们自主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及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精妙之处。在反复的朗读与比较中,师生共同归纳出了肖像描写的几点要诀:描肖像,抓特征;细观察,序在心;巧修辞,印象深;合身份,显品性;词句间,溢感情。同时总结出“欲扬先抑”手法运用时应注意的两个方面:巧用过渡层次清,铺排渲染落差明。整堂课上,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与作者交流,跟文本对话,和主人公谈心,既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又体悟了文章的情感,走进了主人公的心灵,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最后的课堂拓展练笔,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用生动的文笔为同学描画出一幅幅传神的“肖像画”。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以至于下课铃响了仍意犹未尽。
三、课后反思――“以学定教”出高效
《列夫・托尔斯泰》的二次备课与上课,让我明白了:一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认识的模糊点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节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作者用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对于广大热爱托翁及其作品的读者来说,从文中读出的是满溢的崇敬赞美之情。阅读过程中,如果联想一下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和他毕生的抗争过程,我们的内心会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我们的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十分陌生,仅仅凭借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有限资料,学生一下子难以对托尔斯泰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也难以品出他的伟大。因此,将“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无疑是不当的。那么,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是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呢?从课后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中人物肖像的描写很感兴趣,尤其是对文本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却没有降低他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形象的原因感到疑惑。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着力点。因此,在第二次备课时,经过教研小组的反复探讨,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把这篇文章确定为“写作型”的教学文本,重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效果看,我的这种以学定教,重构和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
1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鲁迅《故乡》)
“我”回到故乡,见到了分别二十多年的童年朋友――闰土,当然有许多话要说。这里用“涌”一词引出美好而有趣的回忆,表现出一种喜悦的心情。
2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峻青《海滨仲夏夜》)
“涌”这个词写月亮从海平线上慢慢升上来。把大海托月的景象描绘出来,与曹操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曹文轩《孤独之旅》)
用“涌”一词描写芦苇跌荡起伏、上下翻滚的景象。下文告诉读者,涌动的芦苇荡却给了年幼的杜小康心理上的很大压力。
4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作者运用“涌”这个词表达出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5 他闭上眼睛,极其小心地让自己镇静下去。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涌上来,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没。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在渺无人烟的苍茫荒野里,一个淘金者在与生死进行搏斗。“涌”一词写淘金者的身体极其疲倦和无比衰弱的感觉,说明他正在经受着死亡考验。
6 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先生的心头,他目不转睛地看完这封信,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唐《同志的信任》)
一个陌生的女青年,把同志生前在狱中写的一封信和一束文稿转交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回到家,在灯下读着信,他心潮澎湃,悲愤填膺。作者运用“涌”这个词表达出鲁迅先生内心产生的强烈感情。
7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梁衡《夏感》)
公路边是大片的麦田,风起麦浪滚,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就像舰船在海浪上行驶。这里运用“涌”一词,形象地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8 刚去的当夜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杨朔《荔枝蜜》)
阴天的夜晚,作者把一棵连一棵的荔枝树看成了一重又一重的小山,这是视觉的错觉。“涌”一词写荔枝树的高高低低、密密层层。
9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睛眼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黄蓓佳《心声》)
这里运用“涌”一词,一是写京京被万卡的身世和遭遇深深地打动了,二是表现他对万卡的深切同情,三是写他想起自己和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10,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外国文学;立体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人们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因受课时量限制而在课堂上不能讲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学大思潮、文学现象的相关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做课外独立学习。具体方法:(1)每次课程之前,利用课程平台上传的教学资料、教案、课件、教学笔记、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章节,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总结思考题,在课后练习。(2)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网络提供教师讲义、经典作品选读与分析、外国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绍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3)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测试,衡量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建立参观访问、观看影视资料的心得体会,建立社会调查报告、音视频等资料档案,并及时上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5)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适当增补。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恢复自我主导“角色”意识,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1.在课堂教学上,以传统的课堂讲论法、讲演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依托课程平台,适当引入慕课式教学方法。(1)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密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精选经典视频片段和图片,摘录原著篇章,利用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2)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辅助高师文学课教学,如,利用校园网课程平台,采用微课、慕课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实现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具体方法是:①遵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从985、211高校引进MOOC教学视频,链接慕课中文网、网易公开课等,针对主讲教师不能亲临,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设置辅讲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将教学视频内容深化;②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辅助式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思考。教师课堂上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中测评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1)引入半开卷考核形式。①从参考书目必读10本中,任选其一,要求当堂完成配合教学内容的从文论或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课程论文。(有原创观点,能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500字。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选择一个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参加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获得奖励等,可作为优秀成绩取得的一个衡量依据。(3)每一次教学是讨论课的,可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打一个分数;有论文写作要求的,则依照论文写作情况,为其打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为每个学生合算一个分数,列入本学期的期中成绩。核算百分比后记入期末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傅美蓉.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3).
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3、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4、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5、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莱文
6、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
7、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8、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9、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10、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巴金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13、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4、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15、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16、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17、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18、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19、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20、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21、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22、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3、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5、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6、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柯里叶尔
27、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8、在你渴望时,它前来给予详细指教,但是从不纠缠不休。——比切
29、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弥尔顿
3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31、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32、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33、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3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5、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7、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9、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吉本
40、书是良药,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1、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4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44、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本书。究竟该读哪些书?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本才行。——巴比达
4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46、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47、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48、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49、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50、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51、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5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54、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55、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5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