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病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星期六是我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休息。那股困劲就甭提有多大了,早上我9点钟才起床,上午我只是看了一会书,就和妈妈出去洗澡了。
到了下午,我的小侄女生病了,我和妈妈去医院看她,看到她那喘息不断的呼吸,让我感到很是心疼,她由于生病,心情很是不好,我和妈妈想着法逗她开心,但她还一直在哭闹!
等护士来了,给她输上能治喘息的液体。慢慢的,她的喘息好多了。过了一会就睡着了,妈妈趁她睡着了,准备让她雾化,医生说雾化能对她的病有缓解作用。可还没把雾化机拿出来,小侄女她就醒了,只能是让人干瞪眼。我和妈妈招呼着把她们带的东西让她们拿回去,我们就回家了。
初二:侯翔
(1.兵团第四师七〇团,新疆 伊犁 835116;2.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3.新疆农垦科学院物作所)
收稿日期:2015—02—05
资金项目:兵团农业成果转化项目(2014BD025);国家级星火计划引导项目(2014GA891012);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项目(2014GB2G41010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16);兵团“十二五”油料作物攻关项目(2011BA005) 资助。
通讯作者:柳延涛(1979-),男,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栽培和绿洲农业生态研究。
摘要:黄萎病是向日葵严重病害之一。在新疆向日葵产区的初步调查表明,北疆地区向日葵黄萎病发生普遍,阿勒泰地区田间调查发病率普遍在10%,严重可达70%以上。本文主要从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发展向日葵产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新疆;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防治
向日葵是新疆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由于籽实营养丰富,含油脂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2014年,新疆向日葵种植面积超过20万hm2,其中,油葵种植面积8万hm2,食葵种植面积12万hm2。但随着向日葵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向日葵单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向日葵黄萎病是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加大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新疆向日葵生产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症状
黄萎病主要在向日葵成株期开始发病,其中在向日葵花盘形成期至籽实成熟前易表现症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叶肉由浅绿变黄色,后变褐色,叶脉仍保持绿色。病情由下向上发展,最后全株枯死。解剖茎基部和叶柄,其维管束变褐色,茎秆上部维管束不变色[1-2]。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中位叶呈斑驳状,严重时整株在花前枯死,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发病初期,病叶叶尖或叶缘局部组织青萎,边缘呈浸润状,黄化,褪绿,变褐干枯,最后除主脉及其两侧叶组织勉强保持绿黄色外,其余组织均变为褐色,易破碎,病叶皱缩变形。后期病株全部叶片都显著病变,干枯焦枯,植株稍矮化。
2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
2.1病原
向日葵黄萎病致病菌主要是大丽菌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范围广泛,除向日葵外,还能引起棉花、茄子、豆类、豆科牧草、草莓等多种作物发生黄萎病。大丽菌轮枝菌菌丝体初无色,有分隔,老熟时加粗变褐,大多能产生黑色微菌核。菌丝上生长直立无色的轮状分生孢子梗,一般为2~4轮生,每轮着生3~5个小枝,多者为7枝,呈辐射状[3-4]。分生孢子呈现卵圆形,单细胞,大小不一,此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2.5℃,生长适温20.0~22.5℃,高于30℃时不能生长。病菌休眠体为微菌核,由菌丝分隔、膨大、芽殖形成形状各异的紧密的组织体,大小(35~215)μm×(21~69)μm。孢子梗常由2~4层轮枝和1个顶枝组成。每轮有小枝3~4根,每小枝顶生1个至数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3~9.1)μm×(1.5~3.0)μm。
2.2传播途径
向日葵黄萎病致病菌主要是大丽菌轮枝菌,该病原菌可以在土壤、病株残体及种子中越冬。一般向日葵种子果皮带菌,胚和胚乳不带菌,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播种后病菌从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潜伏期一般为7d。在温度10~33℃时开始生长,最适温度为23℃。低洼地或种植密度大时向日葵易发病,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
3向日葵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3.1选用抗黄萎病品种
目前,选育抗黄萎病向日葵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途径之一。可以利用野生向日葵资源将抗黄萎病基因转入优良群体,通过抗黄萎病病害水平鉴定,将多个不同抗黄萎病基因进行聚合,筛选出抗黄萎病向日葵品种。目前,市场上抗黄萎病向日葵品种有新葵20号、新葵22号、新食葵7号、新食葵9号、KWS303和K989等。
3.2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轮作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抑制病原物滋生。有研究表明,通过与小麦轮作倒茬,可有效抑制黄萎病等土传病害,达到减轻向日葵黄萎病的目的,一般轮作期以3年以上为好。
3.3加强田间管理
通过适期播种,采用合理栽培密度和科学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向日葵抗病性。在向日葵开花后,增施磷、钾肥,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减少病源,可有效控制病害扩散蔓延。
3.4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2)灌根: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量500mL;(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4%络氨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施[5];(4)生物防治:在向日葵开花盛期至收获前期,使用盾壳霉和枯草芽孢杆菌粉剂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马立功,张匀华,孟庆林,等.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40-43.
[2]王玉杰,裴旭,高凤竹,等.不同向日葵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J].植物保护,2011,37(4):120-123.
[3]张经常.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12(4):39.
对于维生素D,我们一定不会陌生,而且可能只要提到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就会想到需要补充维生素D。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远非如此,不仅可调节血钙水平,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密切相关,有关补钙和补充维生素D观念也有了更新。
正因为如此,有关维生素D的新认识还入选了2008年WebMD的十大健康新闻。而且随着研究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维生素D有望成为疾病防治领域的“明日之星”。作为社区医师,了解维生素D的多项作用,跟上观念更新的步伐,并将其作用与日常诊疗工作巧妙结合起来必将大有裨益。
维生素D属脂溶性激素原,在肝脏羟化为25羟维生素D[25(OH)D],再于肾脏羟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1,25(OH)D],1,25(OH)D的生理活性较高。
半数美国人患维生素0缺乏症
多数专家认为,25(0H)D500 IU/日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
高血压病动物实验发现,维生素D信号转导系统受损可导致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S)激活,引起高血压和心肌肥厚。2项前瞻研究均提示,维生素缺乏的男性(65岁的老人约30%每年发生1次跌倒,>80岁 者该比例高达40%~50%,而跌倒是老年人外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补充维生素D 800IU/日者的跌倒风险最低,而补充200~600 IU/日者该风险无差异。Meta分析提示,与补钙或安慰剂者相比,维生素D可使跌倒危险降低22%,且不依赖于性别、额外补钙、维生素D补充种类及时程。目前认为,维生素D降低骨折风险除改善骨密度外,还可直接改善肌力。
自身免疫性疾病维生素D可多方位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调节树突细胞分化、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排泌。动物实验证实,补充维生素D对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治疗作用,如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抗原诱导性关节炎、TIDM、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最近研究证实,高维生素D状态与远期多发性硬化症发生率低有关。
结核病临床研究显示,约50%以上的结核病患者存在维生素D低下,原因主要包括:①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接受阳光照射少且体内合成不足:②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可引起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因此结核病患者不仅易发维生素D缺乏,甚至可出现软骨病。为预防上述风险,专家建议将补充维生素D作为抗结核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此外,维生素D缺乏还与乳糜泻、囊性纤维化和肝脏疾病有关。
补充维生素D优于补钙
补充维生素D的获益和安全性明显优于钙剂。近期研究发现,补钙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特别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为钙剂可能加速动脉钙化。相比,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维生素D水平呈反比。
美国政府建议,年龄70岁者为600 IU。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日维生素D的摄入量应为400 IU,并需要从出生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有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机体所需的维生素D为1000~2 000 IU,因而有专家呼吁应将每日维生素D的摄入量提至800~2000Iu。FDA的营养指南认为,每日摄入2000Iu的维生素D是安全的。
一、教法可以如此新颖有趣
求知欲、好奇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特点。教法新颖生动,会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神情专注,兴趣浓厚地投入到学习中。如在教授《五十音图》日语语音这一内容时,我对同学们说:“只要把五个原音发音掌握好,基本上五十音图的发音就掌握了一半。”同学们哗然,感到诧异、惊奇,个个都急着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兴趣特别浓。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掌握了五十音图的发音和书写,并能记住一些简单的单词。对于零起点日语学生来说,在学习的初期阶段,背单词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单词记忆不扎实,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进度的加快,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差距,让学生失去对日语学习的信心。所以,我在单词教学时,常采取“赛”的方法,调动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首先,解决“读”的问题,掌握单词的发音和读课文。然后,通过小组比赛,分组考查单词,解决“听”和“写”的问题。渐渐地学生坚持努力一个阶段,突然会觉得背单词速度加快了,日语学习变得容易多了,逐渐地进入了日语入门阶段。这样慢慢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日语竟然有这样无穷的魅力
日语语言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及日语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秒的形式等构成了日语语言的潜在吸引力。所以,我在日语教学中,努力营造出一个“快乐的日语课堂”,使学生在潜移墨化中对日语产生兴趣。比如,“Vて”这一部分是十分严密而又有规律性的知识系统。所以,在讲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注意诱导学生从旧知识出发,使学生意识到新知识往往都是旧知识的伸展,实际上很简单,动词活用形都是从“五十音图”出发,并不太难。在教完这部分知识点后,再引导学生系统整理,使学生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感受日语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又如,在学习日语会话时,让学生明白用日语语言思维去理解日语表达,使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巧秒地转变思维,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日语表达的委婉、谦逊等特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日语学习的巧秒有趣,内心逐渐产生对日语的喜爱。
三、生活中的日语原来如此简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为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日语,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们观看他们喜爱的动画片及生活片段等视频资料。通过视听教学,学生听懂视频中的部分台词,理解视频资料大意,他们也会高兴不已,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日语原来如此简单。通过视频教学,加深学生对日语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能力,又激发了学习日语的兴趣。
四、成功的感觉是这样美丽
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是在自身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每当学习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一新知时,我十分注重情绪鼓励:“这个问题你一定没有问题,试着想一想,怎么样!”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应用旧知识,促进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一旦成功,哪怕是想起某一个单词,我们就会观察到学生成功的自豪,他们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中产生兴趣。
当学生停留在一定水平时,我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当学生学习困难时,特别是落后、泄气自卑时,我会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走向成功。而一次成功产生的兴趣,又往往推动第二次成功,形成“成功——生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
要想使学生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必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根据零起点日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日语的优势和意义,结合教材内容,理解中日文化差异,从中鼓励、激发学生对日语学习的持续兴趣。
关键词: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辖区内广泛分布着盐碱地、沙地、沼泽、裸岩、石砾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为了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肃州区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大量存在的盐碱、荒漠、砂石等非耕地上建立了一批日光温室示范区,加大了盐碱、砂石地开发利用率,有效解决了日光温室建造与占用耕地的矛盾。但是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制约了非耕地日光温室的发展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为了确保非耕地日光温室的可持续发展,现将非耕地日光温室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非耕地日光温室病虫害发生规律
由于受温室环境密闭、湿度大、光照弱、周年生产等因素影响,作物病虫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
因周年生产、适宜的温室环境等因素影响,病原菌和虫源逐年累积,导致日光温室病虫害发生严重。同时,由于非耕地日光温室和设施栽培的飞快发展,种植的蔬菜种类越来越多,加之名优新特品种的引进、商品菜的调运,寄主作物十分广泛,致使病虫害种类也逐年增加。据研究,在蔬菜上出现的真菌性病害约有1000种,常见的有800种左右,占整个蔬菜病害的80%;蔬菜细菌性病害约有300种,常见的有100余种,占整个蔬菜病害的10%左右;蔬菜病毒性病害有200种左右,常见的有50种左右,约占整个蔬菜病害的5%。
1.2 生理性病害时有发生
因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温室长年覆盖或季节性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引起蔬菜抗逆性减弱,蔬菜易发生中毒、沤根、营养失衡等生理性病害。低温会造成冷害、冻害和畸形果。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
1.3 气传病害、高湿型病害流行蔓延
日光温室环境密闭、光照弱、通风排湿困难,温室中相对湿度经常高达90%以上,使得植株结露时间长,从而导致一些通过气流传播病害和低温高湿性病害发生严重。
1.4 细菌病害发生普遍
细菌性病害在温室蔬菜作物上发生极为普遍。蔬菜上出现细菌性病害约有300种,常见的有100余种,占整个蔬菜病害的10%左右。细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斑点、溃疡、萎蔫、坏死及腐烂等,植株一旦染病,多是整株感染,且病情发展迅速,很快致死,造成绝收。
1.5 害虫繁殖速度加快,危害增加
日光温室蔬菜实现了周年生产,然而,适宜的温室环境使得一些害虫繁殖速度加快、世代增多,且可周年繁殖与危害,再加上自然控制因子难以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日光温室蔬菜虫害发生严重。
1.6 抗性强,防治难度大
在保护设施内病虫害周年发生,害虫各种虫态(若虫、卵、幼虫、成虫)混生,防治适期难以掌握,且生产上过分依赖于化学防治,用药量大,施用频率高,病虫害抗药性明显增加,防治难度大。
2 成因分析
2.1 常年连作,轮作倒茬困难
瓜菜枯萎、茄子黄萎、番茄细菌性青枯、疫病、根腐病等土传性病害,药剂防治效果很差,必须通过嫁接换根或轮作倒茬进行防治。而日光温室一旦建成,难于移动,又不易轮作倒茬,致使土传性病害逐年加重。
2.2 温室环境适宜引发病虫害
日光温室作物可以周年生长,周年供应,病虫害就有了稳定的寄主,专化性强的严格寄生菌发生严重;日光温室环境密闭、通风排湿困难,易引发灰霉、早疫、晚疫、霜霉、黑星、菌核、疫病及细菌性角斑等病害;日光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只有外界同等光照强度的50%~60%,蔬菜长势弱,抗病性差,易发生弱寄生性病害。
2.3 自然天敌(包括一些有益微生物)作用微弱
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导致自然天敌数量极少,作用微弱。
2.4 管理不精细
部分生产户管理不够精细,导致植株自身抵抗能力下降,给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3 防治中存在问题
3.1 农户存在重治不重防的观念
农户在生产中忽视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预防病虫害,只在发现病虫害的时候,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增加病虫的抗药性,影响了蔬菜的品质。
3.2 不注意棚室内消毒灭菌
近几年经济效益比较好,有些农户一年四季不分季节种植,不休闲,不轮作倒茬。换茬时又不进行高温闷棚,不仔细铲除棚内病虫害,造成棚内多种病虫害滋生,病虫害发生严重。
3.3 不能准确识别病害,无法对症下药
农户经常分不清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药害与肥害、低温冻害与病害、缺素症与病毒病,导致用药不对症,重复喷药,增加种植成本。
3.4 不注意棚室外消灭病原
由于非耕地日光温室都建设在连片示范区内,温室较多,部分农户不注意棚室外卫生,在温室外堆放病枝、烂叶、烂果,这些病残体上存在大量病菌、虫卵,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理深埋、烧毁,就会不断向外释放病菌和虫害,随着人的走动和风流、气流的传播,易导致病虫害连片发生。
3.5 不能科学实施化学防治
大部分农户一看到蔬菜得病有虫,就会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既不能对症下药,又不按计量配药。同时,几种农药混配,不但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反而造成农药残留严重,影响蔬菜安全。
4 防治策略
非耕地日光温室病虫害防治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4.1 大力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4.1.1 选用抗(耐)病虫良种
通过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针对性选择适合当地栽培条件的国内外优良品种,以增强蔬菜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实现高产高效目标。
4.1.2 合理轮作倒茬
同科蔬菜均有相同或相似的病虫害,因此设施蔬菜栽培最好进行轮作倒茬,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4.1.3 及时清洁田园
在播种、定植前或前茬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残枝败叶及病残体,铲除杂草,消灭病虫中间寄主,生产过程中晴天中午及时摘除病老残叶、残花等病残体,减少病虫危害。
4.1.4 选择无病种苗或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种子最好选用包衣种子。非包衣种子播种前选晴天晒种2~3 d,通过阳光照射杀灭附着在种皮表面的病菌。茄果类、瓜类蔬菜种子可用55℃温热水浸种10~15 min;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可用40~50℃温水浸种10~15 min,或用10%盐水浸种10 min。种子消毒可将种子里混入的菌核病、线虫卵漂除或杀死,防止菌核病和线虫病发生。
4.1.5 采用基质穴盘培育无病虫壮苗
在无病虫危害的设施内,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播种前进行基质消毒处理,出苗后加强莳床管理,定植时选用优质适龄壮苗。
4.1.6 科学配方施肥
依据各类蔬菜需肥规律及栽培基质的供肥特点进行科学配方施肥,科学选择追肥、叶面喷肥的种类及配比,增强植株生长势和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轻病害发生。
4.1.7 推广应用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关键技术
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蔬菜植株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将病虫危害降到最低。
4.2 强化物理防治措施
4.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频振式杀虫灯可广泛诱杀蔬菜作物上多种有飞翔能力的害虫成虫。将杀虫灯吊挂在牢固的物体上,然后放置在设施内,每台控制面积为1.5~2 hm2,吊挂高度与蔬菜作物等高,一般距地面1.2~1.5 m。
4.2.2 新型性诱剂诱杀雄蛾
根据设施内蔬菜靶标害虫种类选用不同的诱芯,一般每667 m2使用1~2个不同种类的诱捕器。诱捕器固定在竹竿上插于田间,诱捕器底部高于作物20 cm左右,30~40 d更换1次诱芯。
4.2.3 色板诱杀害虫
黄板诱杀粉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蓝板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在田间悬挂黄板或蓝板,高度略高于植株顶部,每667 m2放20~30块,当色板粘满虫子时及时更换。
4.2.4 防虫网阻隔害虫
利用防虫网,可有效防止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夜蛾等多种害虫侵入。防虫网隔虫是夏秋季节育苗的最佳选择。
4.2.5 高温闷棚灭菌
充分利用夏秋季节高温期闷棚灭菌。具体操作是栽培槽中加入新料后,与旧料充分混合,浇透水,铺上地膜,选晴天盖棚膜密闭棚室7~10 d,使棚内最高温度达50~70℃,可有效杀死设施内及基质中病原菌和害虫。
4.3 优化生态防治措施
4.3.1 加强综合调控
根据季节和各类蔬菜生育期不同,合理调控温室的光、温、湿度。 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4.3.2 推广滴灌技术
通过实施膜下渗灌、滴灌技术,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防止沤根死秧。
4.3.3 冬季增温补光
冬季温室生产中,通过增温补光、应用反光膜等措施,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冬季温度,有效减轻冻害和各类病害的发生。
4.4 推广生物防治措施
4.4.1 以虫制虫
利用瓢虫、草蛉、捕食螨、小花蝽等捕食性天敌和丽蚜小峰、赤眼小峰等寄生性天敌防治蚜虫、白粉虱等害虫。
4.4.2 推广应用细菌、病毒、抗生素等生物制剂
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各科蔬菜害虫;应用阿维菌素防治菜蛾、斑潜蝇、白粉虱、根结线虫等;应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白菜软腐病、角斑病等;应用多抗霉素、抗霉菌素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等。
4.4.3 推广应用植物源农药防虫
利用艾叶、南瓜叶、黄瓜蔓、苦瓜叶等浸出液对水喷雾可防治多种蔬菜害虫;利用辣椒、烟草浸出液对水喷雾,可有效防治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害虫。
4.4.4 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
通过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如除虫脲、抑太保、卡死克等,干扰害虫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使害虫缓慢而死。此类农药对人畜毒性低,对天敌影响小,对环境无污染。
4.4.5 推广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利用高效农药残留降解菌消除基质、水体、蔬菜植株及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如采用农药净1号水剂,可降解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农药净2号,可降解氯氰菊酯类农药残留。农药残留降解菌一般在喷洒农药2 d后进行,也可喷药前喷洒巴母兰无毒保护剂400倍液,使叶面形成高分子脂膜,达到预防农药污染效果。
4.4.6 推荐生物防治药剂
0.5%印楝素乳油800~1000倍液、或奥绿1号700~1000倍液、或5%除虫菊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除虫菊素、武夷菌素、菌克毒克、克菌康等常规喷雾。
4.5 科学实施化学防治
4.5.1 合理选择农药种类
应用化学农药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用粉尘剂、烟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5.2 适时对症下药
依据设施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在最佳防治期内及时准确用药防治。
4.5.3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坚持按计量要求用药,克服长期单一用药;坚持交替用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采取混合用药,达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根据天气变化灵活选用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如阴雨天气宜采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防治,可有效降低设施内湿度,减轻病虫危害。
4.5.4 严格控制施药安全间隔期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中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规范使用化学药剂;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严禁在安全间隔期内采收蔬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