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句子含义 方法初探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有些同学对课文中的某些句子理解不深甚至不理解,这就成了阅读文章的障碍.只有读懂句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才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全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呢?要根据句子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是抓关键词

所谓句子的含义,就是句子所包含的意义。有的句子意义是比较浅显的,一看便会明白。有的句子因使用了修辞手段,意义就显得比较隐蔽一些,需要我们首先弄清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 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关键词的推敲,我们可以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二是抓关键部分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抓住作品的关键部分,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写鲁迅救护拉车工人有一段话:“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不少老师教这一段都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旧社会的地位各是怎样的?鲁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在旧社会都属于“白领阶层”,而拉车的是被称为“引车卖浆之徒”的底层劳动人民。两个大知识分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写照吗?

三是了解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材里选编的课文有很多是有特定背景的,比如时候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丰碑》、《》等。《丰碑》是时期的英雄人物写照,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有些内容没有深刻的感悟,孩子们没有真实的感受与切身的体会,不能感同身受,在学习这样的文章的时候,一定要交待清楚时代背景,让学生多查找一些资料,看图片,了解当时的生活实际,有条件的可以看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学习,《丰碑》一课的开头: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文章开头就交代了过雪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很差的装备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的牺牲做好了铺垫。

四是思考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往往都是很深刻的,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有些是具有深刻含义的,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有的是说此物言彼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的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欢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美妙的不能实现的幻想死去了。言外之意,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摆脱饥饿、寒冷与痛苦,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五是弄清修辞的意义:

关于文学作品中修辞方法,是不能缺少的,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而且不同的修辞方法也有不同含义,不同的用法,在文章句子中也有有不同的理解,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万物皆备于我

针对性教学——有效课堂的灵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角色体验 揣摩词句——《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鸟的愉悦——《鸟的天堂》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善于和智者对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评析

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野性美在这里绽放——《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

把握分数的本质——《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改造学习方式 享受课堂生活——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揭示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表面积最小的拼法》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实用性——《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感谈英语备课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语故事情境教学例谈

“扩展阅读”理念下语篇教学——冀教版《学英语》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学设计

故事课教学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学设计

小学校园里的“百家讲坛”

田园藏山水

实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经验管窥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是训练海豚,还是训练猴子

让学语文和教语文都美好起来——沧州市“享受语文——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沧州语文人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书香漫步 梦想飞扬——石家庄市红星小学阅读特色纪实

为雏鹰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庄市红鹰小学航模活动侧记

老师,你是一树繁花

以教材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顺藤才能摸到“瓜”

创设彰显理性光彩的数学情境

给数学学习插上“魔力”的翅膀

让学生在追问中从感性走向理性

让要求变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点——《山雨》教学设计

让美涤荡心灵——《索溪峪的“野”》教学预案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亲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尝劳动的快乐——《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浅议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创新学习策略的实施要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以兴趣带动语文教学

让学生快乐识字

兴学风 促发展——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教研专访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烂漫——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教研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共进发展

赏一路风景,绘一幅蓝图——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授课观感

语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读”研究(4)

耕耘备课,收获高效课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从人物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也有许多名人名篇。能让学生认识如巴金、冰心、老舍等许多作家,也能让学生认识许多名人,如、鲁迅等等。要想深入了解一位人物,仅仅看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查找人物的生平、作品等自己感兴趣的资料,阅读该人物的其他作品,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这个人物,让学生对他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主题单元之前,通过单元导学,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要认识的作家——林海音。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作者生平、重要著作等内容,便于更好地感受和体会课文《窃读记》中主人公小林海音对书籍的热爱和窃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学习作者细致地描写及独特的写作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从背景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文章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内容,对现阶段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难度。例如,《七律·》、《圆明园的毁灭》等文章,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久远,历史背景复杂,理解和感悟上都有一定的障碍。课前,师生对历史背景的搜集和探究策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四周黑洞洞的”、“碰壁”等含义深刻的词语,只要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对鲁迅当时从事的事业的了解则不难理解。课上,有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的时代背景,查找与课文相关联的鲁迅的资料,以及教师的有效拓展资料的补充,难点不攻自破,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激发,课堂教学也显得别出心裁。

三、从题目拓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扣住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果在出示题目时,能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进行拓展性阅读会更加“锦上添花”。例如:《詹天佑》、《少年闰土》等写人的文章,师生共同进行拓展性阅读,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在课文导入环节,交流这些资料,既减轻难度,又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的信息分析人物,还原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和感悟。

四、从重点拓展

许多文章,往往可以找到可以统领全文的一个中心句,或关键词。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紧紧围绕一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不可估量”展开教学。她通过出示图片、文献资料等拓展材料,充分激发了作为一位中国公民的骄傲之情,用巧妙地引导朗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了一个个。但再到老师用一个个真实的史料记载,揭开列强们的可恶行径时,随着老师一次一次地边擦去黑板上那些值得国人骄傲的国宝名称,一边沉痛地重复着“……没有了”时,学生内心的愤慨之火被立刻点燃。但这还不够。更为经典的,窦老师在这似乎整节课戛然而止之时,反问学生:“什么都没有了,但你心中留下的是什么?”绝妙的拓展想象,再一次点燃了学生们的思绪,再一次激起了那份爱国情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南城县盱江小学位于县城建昌镇盱江大道上。学校坐北朝南,校门临街。在校门侧墙上,由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题写的“南城县盱江小学”七个大字经过雨水的洗刷显得愈发光亮。一条写有“南城县盱江小学第三届‘同课同研’开放日活动”的横幅犹如一道彩虹悬挂校门上。雨过天晴后的校园明媚、清新,阳光温暖地洒在前来参加为期两天的南城县第三届“同课同研”开放日活动的教师身上。

见到记者,南城县教研室宁友祥副主任高兴地说:“盱江小学的‘同课同研’已是第三届了,前两届我都参加了,并且一直关注着这项教研活动。它从最初的学校备课活动到全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再到全县性教研活动,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活动队伍越来越大,活动成效也越来越大。”

压力多大,弹力就有多大

南城县盱江小学第三届“同课同研”开放日活动是以精品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说课、评课讲座等方式向观摩代表“全程开放、真实展示”的一项教研活动。

活动的第一天上午和第二天上午,分别由学校三位数学教师和两位语文教师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五节课分别由五个备课小组集体备课,试教之后推出同一课题不同风格、特色的研讨课。五节课同台献艺,五个小组的成员和近百名教师共同观摩,气氛热烈活跃。受邀参加观摩活动的省、市、县教研专家阵容强大,与其他参加观摩的教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依序就坐。偌大的多媒体教室内,座无虚席。

经验丰富、沉着应战的杨国华老师上了第一节数学课。在他的课堂上,情境导入思维缜密、童趣飞扬。“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黑猪和小红猪的房顶都被大风吹倒了,而只有小白猪的房顶牢不可破吗?”“因为小白猪的房顶是上尖下宽。”“大家从小白猪房顶的侧面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吗?”“是三角形。”他三言两语便切入了课题。

课堂上经杨老师启发,全班学生分成6大组,每组5名学生两两结伴动手操作,1名学生记录数据。大家共同利用桌上几根不同长度的纸条,将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纸条一一找出来并做好记录。整堂课条理清晰,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归纳和总结规律。

紧随其后上第二节课的李毓梅老师不甘落后。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小剪刀将两根纸条围成三角形成为她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如果说杨老师和李老师的课像一枝清新秀美的梅花,那么,刘春莲老师的课则如春池中香远益清的荷花,又若经风的荷池,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只见,她直接出示3根纸条,“我们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纸条围成三角形呢?”“把两根短边纸条接长。”“把最长边纸条剪短。”“如果我把最长的纸条剪断,剪成几厘米才能和另外两根纸条围成三角形呢?”在不断的质疑、引导中,学生的思路越辨越清晰。

第二天上午,由夏桃荣老师上第一节语文课。上课伊始,她娴熟地在黑板上画下“笔”和“笑”两幅简笔画。“你们看,笔的形状如人的躯干挺直,笔尖锋利;而‘笑’字上面是竹,下面是夭,如同这根压弯着的竹枝。有一个人把笔看似软弱无比的东西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同时也笑对人生。”她的语言时而低缓,时而铿锵,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第二节课由省特级教师刘美兰上课。她的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风格。整堂课节奏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如同一气呵成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动静结合中彰显出名师风范。当课文的四个小故事学完时,教室里安静极了,舒缓的音乐旋律响起,学生的内心掀起了情感的巨澜,纷纷沉浸在情境中,与刘老师一起放声朗读《有的人》这首小诗。情感的自然升华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延续、畅言、感悟。“同学们,你们觉得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呢?”“‘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敢说真话的处世态度’‘尊重他人的为人品质’……”大气而余味无穷的师生对话为整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顿时,台下掌声雷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城县盱江小学的“同课同研”活动是在“同课异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来的。“学校要想走出内涵式发展新路,就需要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只有共同研究,才能共同提高。”记者从罗小林校长那坚定的话语中看出了他的深思和远见。

转变教研模式的艰难不在于打破旧模式,而在于一种全新教研模式的确立和实施。起初,此项教研活动并没有全面铺开,而是先在师资力量较强的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开展,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从小组中推选代表参加校级赛课,是一种以赛促研的活动。

“我是‘同课同研’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同课同研’不仅是我上好课的源泉,更是提高自我、勇攀高峰的巨大动力。”课后,刘美兰老师向记者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十年前,她还只是一名普通教师,虽然勤奋、好学、基本功扎实,但教学水平始终没有突破。课余时间,她常常以回忆自己上过课的一些细节的形式,反思自己、分析学生,完善教学内容。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程中,积淀了较扎实功底。自从学校倡导开展“同课同研”活动后,善于钻研的她就开始意识到,提升自己,展示才华的时机到了。在接下来的一次次的研课、赛课中她主动参与其中。如今,担任教导处主任的她仍未放松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2011年,她又被评为特级教师。“学校把教师的成长列入了五年规划,就是想通过‘同课同研’教研活动给教师们压担子。这就好比弹簧,压力越大,弹力就会越大。”刘美兰说。

根有多深,叶就有多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让语文能力成为教学的“双翼”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为此,我校提出了让语文能力成为教学的“双翼”理念:培养兴趣爱语文、扎根生活学语文、业务竞赛拼语文!

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粉笔字比赛,读后感评比等,让教师踊跃参加,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实践的丰富性、广泛性。这不仅唤醒了教师自身的语文细胞,也让教师们对语言文字教学认识得更深入、更深刻。在博客圈里的主题模块中,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拓展认识,增加知识。

二、以课堂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

叶澜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以及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传统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上完课就意味着程序走完了,不管好还是坏,一年一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评课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这样的课堂教研活动收效甚微,对于教师个人的提高也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

1.质疑解惑主题课堂教学

比如,作文评点课怎样上才能行之有效呢?“有效评讲,提升写作”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就是围绕着这样的质疑展开的。一位教师在自己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开展了作文评讲课,通过点评让学生初步懂得了要从拟题、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同学的作文,更让学生知道了写作文的要点,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质量。全组教师也认真听课,揣摩反思,形成了作文评讲教学的类模式。

2.同一主题研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弊端:低段的课上成高段,高段的课上成低段,拔高学生,低估学生。这都是没能很好地考虑学情的表现。作文教学如此,字词教学如此,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学段目标有效落实阅读课堂”等主题教学也就成了我们探索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上个学期,我校三位教师分别从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风娃娃》《卖木雕的少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中诠释了低、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如何在相应学段里很好落实的策略,给全组教师提供了借鉴。

3.磨课形式,增加锻炼机会与自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个教师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尤其是年轻教师。于是,我们就尝试将年轻教师推向镇公开课的讲台。在公开课中,展示的是教师的风采,体现的是团队的力量,获益的是全体语文教师,也树立了执教教师学习的信心。此外,我们还举办了同课异构等课堂教研活动,探索特色的教学课堂,在不同的校本教研方式中努力去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三、以课堂反思为契机,业务学习为动力,促进科研

教育家许国璋说: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巨大动力。科研使教师走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智慧在教学创造里的结晶。而脱离教学实际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更没有实际意义的。我们倡导一课一教研的形式,鼓励教师从教研课、日常教学出发,把提出的问题加以概括,以论文、小课题的形式深入分析思考,汇集成自身的智慧。

《从教学设计看我校新教师的成长》《家校合作,共促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我教孩子写聘书》《小乡村,大作文》等论文与省、市、县级课题的完成,都来自于教师对课堂、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与思考,都是扎根在农村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延伸拓展的科研成果。

在深厚的积淀中,我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的思考越来越成熟。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反思,学校形成了一种研究、学习、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力创开放的语文,实践语文

语文不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着力于学生成长的每个细节、每个方面。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来支撑课堂、延伸课堂,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传承经典,做“大写的人”

我们创设浓郁的国学氛围,创设各种活动,举办国学夏令营、诗教进校园、默写古诗等活动,通过“古诗存折”的有趣形式来让学生背诵、积累经典,并定期出版诗刊,让经典浸润学生,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根的“大写的人”。

2.书香洋溢,滋润心田

每年的三月是我们的“书香月”,我们会开展“和作家面对面”、写阅读日记、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向红领巾广播站推送优秀篇目;每个班级的教师每天都会推荐一本书,并定期举办“跳蚤书市”等。活动让书香洋溢在整个校园,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3.依托活动,实践语文

我们应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拓展,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同伴的熏陶下得到提升。如开展演讲、讲故事、写字比赛、“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等活动,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