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成本核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the connot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 control; and then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optimize the details of operating costs, shorten production cycle, improve production, to carry out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chain, enhance staff trai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business operations cost assessment system.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成本动因;价值链
Key words: activity-based costing;cost control;cost driver;value chain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26-02
0引言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该方法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从而对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说明成本对象引起作业需求,而作业需求又引起资源需求,这是成本分配的“资源流动”。
作业成本控制以作业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单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得到相对真实的、准确的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数据。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模式把成本控制的焦点从传统的“产品或服务”转移到“作业”上来,以“作业”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单元,从认识成本动因入手,将企业这个生产经营过程视为一个前后一贯、上下关联的各种作业构成的链状结构,反映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成本动因的信息。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做到尽力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积极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想方设法增加“顾客价值”,进而提高产品成本与盈利计量的准确性,提高企业决策、计量、控制的科学性,提高成本控制与作业管理的水平。作业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在进行负反馈控制的同时实行有预见性的前馈控制。作业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具有“二维”观念,即成本分配观和流程管理观,前者进行纵向分析计算,后者进行横向分析计算,能够为企业内外部顾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更好在实际中,实施作业成本的控制,就具体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1优化作业成本细节,防止失误成本
要使作业成本的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对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还必须从生产等环节的各个“作业”的细节入手。作业成本法细化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为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控制率等提供了可能。需要在时间、人员、财力上考虑,从作业涉及的人员、使用的设备、实施的环节等各个方面入手。提供不同服务水准下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而最终的决策由各成本相关部门做出。可以从作业成本自身出发,改善作业效率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对产品的成本核算系统进行优化。
失误成本是根据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的不准确的或者不合理的决策而导致企业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失误成本产生的原因包括,不合理的产品成本定价导致无利润的销售或者产品竞争力的丧失,不良的产品设计,比如一味考虑增加产品性能而添加特殊部件或者复杂的工艺导致成本的增加超过由于性能增加所获得的收益。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提供相对精确地成本信息,作出准确的生产决策,防止失误成本的产生。
2缩短生产周期――全面改进生产――实现增值
采取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控制时,具体做到缩短生产周期、进而全面改进生产,最终实现增值的目的。
2.1 缩短生产周期企业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最终交给顾客的整个过程就是企业的生产周期时间,具体的包括产品设计时间、生产前准备时间、加工生产时间、材料和产品搬运时间、等候和检验时间、储存时间及运输时间等。确切地看出,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仅有设计时间和生产加工时间可以增加价值。进而,缩短生产周期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增值作业的时间;二是消除增加价值时间中的无效时间。当生产周期时间分解成各个不同的时间片段时,它便转化为与各种产品、顾客订单或者批别产品相联系的用于管理的各种过程。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消耗诸如工资、存货、折旧等资源的各种作业组成的,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大多数可以转化为用时间来表述,时间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它是度量作业链或供应链的一把尺子,有助于理解生产周期时间内所耗费的资源是否增加了价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价值。
2.2 全面改进生产全面改进生产环节是指基于缩短生产周期的考虑,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组织产品生产,直至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为止的全过程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是主要的增值作业,决定了后续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乃至整体价值链都有关键性的影响。75%左右的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都已经确定下来,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产品的设计方案所需的作业不同,从而其耗费也不同。要降低成本,就必须从产品设计开始,进行作业分析,使产品设计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成本较低的作业,降低作业耗费,进行流程优化,全面改进生产。
其次是建立适时生产系统,如何把产品设计变成现实,还要解决如何组织生产经营问题。需要保持企业整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环环相扣,准确无误地运转,真正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 这就要求建立适时生产系统。是在生产高度电脑化、自动化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管理系统,其目的就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要求企业在销的各个环节尽量实现“零存货”,也就是说在供应阶段所需的材料物资能保质保量“适时”供生产使用,生产阶段的各个生产环节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要求“适时”地、保质保量地提供半成品,在销售阶段按顾客的要求保质保量“适时”地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最后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它强调顾客满意,并把管理重点放在满足顾客需求上,也就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好质量关,使之达到“零缺陷”,从而消除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一切不必要的作业。
2.3 实现增值增值评估是作业成本控制的最重要方法,确认每项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将非增值作业剔除或在规模上压缩到最低限度,保留增值作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扩大规模。实现增值的价值包含顾客价值(能够满足最终顾客需要的增值作业)、股东的报酬或价值(具有提高股东价值的增值作业)和业务价值(即实现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条件的作业)。
3开展价值链的分析,增加企业价值
价值链分析法是比较典型的具体实施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在确认无增值作业后采取合适的成本降低技术消除它。通过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一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二是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位置,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实施成本管理的可能性;三是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是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其分析企业必须识别生产前后的作业,认清他们的联系并予以利用,然后评估作业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降低成本、增加价值。产品设计的方式影响生产的成本,如果零件数是不同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工程师重新设计使用零件数较少的产品方案,则成本会大大降低。
其次是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通过开发利用企业外部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可使企业和外部相关方受益。比如,开发利用供应商价值链假定一个企业为了形成经营差异和降低体质量成本,采用全面质量控制方法,这要求对质量进行管理,使生产达到零缺陷要求,但是如果供应商配货不及时、质量低劣,则企业将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再如,开发利用购买商价值链,购买商或顾客会对一个企业的战略地位产生重大的影响。开发利用购买商价值链,有助于与购买商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扩展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强员工和会计核算员业务培训
企业为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调整组织结构,重新配置人财物等 ,企业需要增加熟悉作业成本法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既可以通过内部培训,也可以从外部招聘或两者相结合,让企业尽快实现变革,特别注重企业员工的内部培训,包括管理人员具体作业人员在内的培训。
此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有利于作业成本法推广的高校知识体系,应将作业成本法作为教学内容纳入高校本科和专科会计课程中,制定有利于作业成本法推广的后续教育制度,使会计人员尽解和熟悉作业成本法产生对作业成本法的认同感。
5完善作业管理体制,建立作业成本考核制度
作业成本法能提供较详细准确的会计信息,需要搞好体制改革和提高人员素质外,还要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需要企业具有科学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作业考核单位(考查单元)制度。重视以作为为单位的管理体制的研究和开发拓展。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作业成本控制,各大型企业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推过使用进行成本控制,定能将企业的成本控制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作业的增值,企业价值的增加。
参考文献:
[1]谢育柳,油永华.作业成本法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商业,2009,(9):36-37.
[2]田中禾,刘燕双,薛刘伟.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J].商业会计,2010,(2):12-13.
[3]李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10,(4):49-51.
摘 要 在我国信息技术事业兴起、发展的年代,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成本计量与核算也日渐由手工核算转变为电算化阶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核算问题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对成本计量模式、成本核算方法等影响的分析,由此引发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的探讨,并深入发现信息化下成本计量与核算内容、方法等存在的问题,继而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用以完善信息化下成本计量与核算的方法,有效的进行成本计量与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成本计量 成本核算 影响 问题 对策
在我国信息技术兴起发展的时代,电算化普及程度大大的提高,各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面对21世纪,面向企业环境的国际化,面对信息技术环境的迅猛发展下,通过与传统成本计量模式与核算的对比,通过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探讨,发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中带来的便利与存在的问题,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计量与核算方法,使其更好的把握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的计量与的核算。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几十年不断的发展,成本核算也已经从手工计算到电算化阶段,信息技术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但是面对不断兴起的新事物、新科技,信息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成本核算与计量方法作出选择。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技术。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将分处异地的许多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一个转接网,控制在一个系统内,形成互连网络,从而为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信息;为系统、全面、准确地提供和反馈信息;为对大量信息开展综合分析、预测,进而为制定与优选决策方案、检查决策执行情况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信息技术对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影响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80年前,成本计量模式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步。80年后的今天,信息时代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且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可以用来计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计量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目标要求
H•托马斯•约翰逊和S•卡普兰 (H.T.Johnson & Robert S. Kaplan,1987)指出,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三个目标:(1)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表;(2)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3)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能加强成本中心的过程控制,还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和错误,计量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目标要求。
(二)计量模式难以全面反映成本信息
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计量的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 (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忽视核心竞争”、“好量疏质”等缺陷,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使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三、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计量与核算管理对策
(一)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解决当前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成本核算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防止成本核算混乱局面的出现,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是有效方法之一。
(二)建立多重成本计量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和核算方法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信息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成本计量与核算的工作量很大,涉及到材料的收发存核算、人工费的统计与分摊、间接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摊、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等等,有些基础数据的形成甚至需要几个部门的共同认定,实现信息化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成本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这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本计量与核算的信息化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应引起中小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摘要:在新医改的推动下,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主要体现在成本核算方面。本文通过新旧制度的比较,提出在成本核算方面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会计制度 成本核算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财政体制各项政策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十年前制定的医院会计制度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并在运行中显露出如下突出问题:
1、滞后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我国自本世纪初逐步实施的各项财政改革政策很多都涉及到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与改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与这些改革政策的全面、有机衔接,给医院执行带来不便。
2、医疗、药品收支核算不配比。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将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支出分为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主要按照医疗人员和药品部门人员的身份来界定,管理费用期末分摊方法不合理。
3、医疗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对象、核算范围和口径、核算方法等的合理、统一规定,难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医疗改革政策、医疗收费价格以及实施医院绩效评价等提供依据。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另一方面医院又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仅靠政府补助远不能满足医院庞大的支出需求,医院为了生存要有自己的创收途径,从这一方面讲医院要参与到市场竞争。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靠收取高药费维持的现状将被改变,为保证其正常运转,公立医院加强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二、新旧制度对成本核算的差异比较
1、药品成本核算的不同
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的药品采用售价进行核算,药品的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在"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采购费用及管理中支出的费用在"药品支出"科目核算。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药品按实际取得的成本入账;在领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物质的实际成本。新的方法的设定使得药品成本的制定更加规范,减少了医院虚增收支的现象。
2、成本核算对象不同
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的成本核算对象包括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药品经营成本核算,同时人员成本是没有算在成本里面的,这并不是全成本核算。这导致的手术费用是相当低的,由药品加成计算产生的药费、材料费则相对较高,这是不太合理的。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务人员的劳动得到承认,人员成本作为医疗业务成本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医院的人员成本会有所提高,使成本核算的对象的内容更全面,更准确。
3、收支核算与管理的不同
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设有“医疗收入”、“医疗支出”、“药品收入”、“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支出”等科目分别进行医疗和药品收支核算,规定按照加成法确定药品的销售收入。现行的制度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全部记入支出类账户中,导致成本与费用的界限不清楚,不利于医疗服务的定价。对于公立医院要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医疗救助等公益活动,各公立医院将这些支出都作为成本予以反映,从而造成成本不实、结余失真。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取消了“药品收入”科目,把“药品收入”并在“医疗收入”科目内,并且没有规定按照加成法确定药品的销售收入。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信息的局限与改进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信息的局限
1、如何确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准确核算医疗成本是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医疗服务价格不低于成本才能补偿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投入和资源消耗的价值。医疗服务价格定价不应低于成本,但又不能完全取决于成本,价格过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如果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也违背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
2、新制度统一了药品核算方法,要求对药品采用个别计价法核算。如果按此要求,势必会使医院发药效率低下。这是因为,同一种药品的生产批次不同,价格可能不同,同次发药可能发出了不同批次。
3、新制度中费用类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其他业务支出”、“其他费用”科目所涵盖的内容过于笼统,如:医院可能发生的罚款、医疗赔款在旧制度中明确列支在“其他支出”科目下,新制度却未予以明确。(2)“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科目之间费用的发生界限较模糊。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信息的改进
1、针对医疗服务定价的问题,可以采用“以成本为基础,差别定价法”,也可以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实行“统一价格,差别买单法”来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前者虽然利于社会公平,但不利于医疗机构的独立运营,容易混淆政府和医疗单位的职责,后者可以使得医疗机构按照符合成本补偿原则的理念提供服务,由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付费和社会公平问题。
2、为了解决医院发药效率的低下,可以对药品采购按实际成本法计量,每种药品的计量应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计量。
3、医疗成本核算可以采用变动成本法,只将变动费用计入医疗成本,从而防止旧制度中公立医院片面追求医疗服务数量,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和编制弹性预算,有助于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 成本核算 创新发展 问题与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愈发的快速,其中事业单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数的社会领域发展都和事业单位的支撑和服务分不开。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证将事业单位应有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将成本核算做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存在显著的不同,事业单位在实现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项资金在使用与来源方面均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但是对于资源使用中的规定相对较为欠缺。所以,事业单位只有对成本核算实现创新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成本核算在事业单位中的核心价值
第一,进行成本核算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更为合理与高效,从而使整体效益更高。第二,事业单位开展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使事业单位综合效益得到提升。第三,成本核算可以辅助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质量考核,这对国家进行监督和管理非常的有效。第四,开展成本核算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非常的有利。第五,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_展,使单位内部人员编制更为合理,推动事业单位逐渐发展成为精简与高效的事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事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问题,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单位领导的思想意识不够,可将问题总结成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成本管理意识欠缺。事业单位在整个运营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大多数资金是由政府部门提供,使单位领导不会担心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没有危机意识,致使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工作效率偏低的问题,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对事业单位的需求。这是由于没有资金的后顾之忧,造成部分人员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进行成本节约,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升,甚至有的出现亏损状况。第二,管理理念落后。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事业单位实际的服务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是与快速进步的社会相比,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中的成本管理理念相对较为滞后。例如单位内的管理层并未充分的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对于财务人员也存在成本预算较为粗略、没有良好的成本意识的现象。在目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及时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加以学习,如果事业单位没有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必然会制约事业单位的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倒退现象。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创新发展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
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想要对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状况加以改善,最为核心的工作便是完善成本核算的制度。完善的财务制度作为开展成本核算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要保证实际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不会发生特权状况。对此便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全额管理方面的制度,对于存在的超额情况作出细致的分析,从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加以有效的解决与处理。第二,完善财产登记方面的制度,不同的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按月、按季或者按年度实现对盘存的处理与使用。第三,完善内部价格方面的制度,要保证每个月的月末对存货与材料等实现相应的采购与销售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摊。第四,强化原始记录管理方面的工作,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能够有效的统一成本核算方面的流程,使成本核算愈发的规范化。
(二)规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法
1、规范单位开展成本核算的流程
第一步,对各项费用成本进行审核,明确其是否满足开支条件,并判断指出成本费用所属项目;第二步,按照权责发生制将该月成本支出纳入当月账目,根据相关原则对分摊和预提进行相应的区分来核算成本;第三步,分配与收集相应的成本费用,保证各类产品与服务费用得到精准的计算。
2、根据单位内部实际的成本进行集中核算
首先,严格对各类成本支出进行归纳与整理,诸如人员支出、办公费、差旅费、通讯费、水电燃气、培训费、会议资料、材料用品等日常相关费用根据实际支出进行确认。其次,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过程中可以结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折旧方法,如采取直线法、加速折旧法以及工作量法等。最后,在完成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在保证优质廉价服务的前提下,将单位员工积极性加以充分的调动,这样既能为单位增收,又能保证被服务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3、在以收定支的基础上,励行节约并在事后实现相应的审核与考核
首先,按照预算对收入进行相应的确定;其次,划分全部支出项目成本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将直接成本直接纳入到成本之中,而将间接成本进行分配,对于超出限额的支出成本,将有负责人自行解决;再次,通过对收支作出相应的决算,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将优势逐渐的扩大,对不足加以不断的改进;最后,应该利用第三方进行相应内容作出绩效考核,绩效考核能够最大程度推动节约,而审核能够推动成本使用更为精细。
(三)强化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工作
要想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加强,便要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有效的改善。第一,降低人员支出,从而实现减员增效作用,人员支出始终是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的重心,通过建立有效的临时工制度能够很好的控制人员费用支出,并且制定最佳的分配制度,将员工无限潜能与积极性加以充分的调动。第二,将成本考核与分配实现管理过程中加以整合,对以往单一通过收入指标实现职工分配机制加以改善,采取绩效工效挂钩全新的成本分配制度。单位在对员工做出相应的考核过程中,保证所有的人员都能够参与成本合理使用之中,最终实现节约成本。第三,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存货及材料收发、退还与领取方面的制度,严格遵守单位内部领用材料的相关审批程序,根据既定的成本目标对领用与发放做出严格的规范。第四,要对流动资产加以重点的管理,尽可能使资金利用率得到提高,比方说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应该按照事业单位实际的流动资产管理效果对其今后的经费补助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在整个运营与发展过程中,既要承担经济效益,也要肩负社会效益。通过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发展情况来看,要想使事业单位有效的实现发展目标,便要对成本核算创新工作加以重视,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从而有效的保障事业单位所有的资源得到最加的利用,防止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通过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才能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社会传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并使单位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石丽岩.浅谈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与会计报表体系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3
[2]岳岩岩.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与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3]黄晓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发展与会计监督重要性的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成本核算 影响
由于医院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各个科室的性质不同,收入来源结构不同,支出范围不同,造成了医院的成本核算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为了加强医院的成本核算职能,全面推进全成本核算,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以及一些会计处理的规定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提出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这是借鉴企业会计所提出来的概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以往的成本核算多采用收付实现制,这虽然简化了会计核算流程和方法,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收入成本不匹配,应该在本期确认收入成本的项目没有在本期确认,应该在本期发生的支出和费用也没有在本期发生,这就造成医院当期的收支是不配比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以后,凡是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须在当期确认,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规范科学,为医院的成本核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为了加强成本核算,对部分会计科目进行了变更,使之更能准确的核算医院的收入成本。如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该计提累计折旧,增加了“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为了核算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处理等原因转入清理的资产,新增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的残值和变价收入都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又比如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对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在会计科目上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医院购入的药品全部按照进价销售;对医院发生的对外投资,借鉴了企业会计的做法,明确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等。这些成本科目的变化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准确,更能在会计账面上反映出医院真实的成本状况。
再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加强了对医院预算管理的要求,旧制度下医院对预算的管理不是很严格,财务部门也没有对医院的预算引起足够的重视,每年的预算编制都基本上是在上年的收入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简单的测算,这样得出的预算既不准确也不科学。新制度规定医院的财务情况说明要对医院预算情况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每一项成本项目的预算都要说明原因,并且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比较,看成本项目是否合理。同时新会计制度还规定医院要出具科室成本表,同时年底的会计报表还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也就为医院的成本核算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
最后,新《医院会计制度》也为医院日常的成本核算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医院的收支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没有要求明细到每一个相关科室,医院财务部门核算收支情况只是一个总账的概念,然后经过医院的核算部门负责对医院的成本项目进行分解,明细到各个科室,从而核算出医院各科室的成本,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医院每一项收入费用必须明确到各个科室,在会计日常账务处理的时候就要把每一项收支项目进行明细处理,这无疑增加了记账人员的工作强度,因此为了符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借助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来加强各科室的成本核算,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一些新要求为医院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些规定不是特别明了,也给医院的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对于会计制度中医疗收入和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等科目中提到的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成本的确定难度很大,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的现金流量中的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收到的现金等,制度上没有明确加以说明什么属于医疗服务活动,什么不属于医疗服务活动,这就使得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主管随意性较大;还有一些成本科目的明细项目设置过于笼统,比如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其他也没有明确说明用法,不利于会计的日常核算。
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有些成本项目的规定缺乏灵活性导致了医院成本核算可能不准确。比如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医院规定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计提,但是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大多是价值比较高的医疗设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院的医疗设备被淘汰的风险是很大的,单纯的通过直线法或者工作量法无法弥补这种加速折旧的风险,如果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就可以尽快的收回成本,也避免了医疗设备落后被淘汰的风险。
总之,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强化了成本核算,使得财务部门可以从更新的理念和高度重视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因此财务人员应该深刻体会新制度中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和会计处理方法,加强与兄弟单位会计部门和医院内部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按照新制度的有关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以保证医院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医院成本核算及时、科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包伟青.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和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2]赵水长.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方法分析[J].财会月刊.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