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范文第1篇

如果你快要离开人世,求神给你三分钟,你会利用这段时间做什么?

……

如果有朋友这样问你,别觉得奇怪,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心理测试游戏。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却号称能测出你最真实的一面:你的爱情观、婚姻观甚至性取向等。

有人认为这样的测试很无聊,有人却认为很准,还有人甚至为测试结果所困扰……到底该如何看待网上、杂志上铺天盖地的心理测试游戏呢?

小游戏留下大心结

王小姐最近心里有个疙瘩。这缘于几天前她给新男友做的一道心理测试题,这是她在一本八卦杂志上看到的,很多同事测过都说很准。这道题是问:“如果你有几个番茄,你准备怎么吃?是炒鸡蛋、做番茄沙拉、生吃,还是榨番茄汁来喝?”王小姐的男友想也没想就选了喝番茄汁,测试结果分析――这个人的花心指数高达99%!

本来做测试只是为了好玩,没想到得出这样的结果!王小姐心里留下了阴影,她在考虑是否要和这个男友深交下去,或慎重考察下他,别过不了多久,这家伙真的三心二意,又去追别人了。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只是抱着玩玩的心理做测试,最后却不知不觉当真了。这些测试究竟有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心理测试游戏科学性较低

目前流行的心理游戏,有点类似心理测试中的“投射测验”。在此类测验中,刺激没有明确意义,问题模糊,被试者作出反应时,一定要凭自己的想象力加以填补,使之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恰好投射出被试者个体内在的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的、深层的态度、冲动和动机。

有代表性的投射测验有罗夏测验(让被试者根据单词或墨迹说出自己联想到的内容)、主题统觉测验(被试者根据他所看到的图画,编造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句子完成测验(主试者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等材料,让被试者自由补充,使之完成)等。

和其他的心理测验方法相比,投射测验的科学性相对较低,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求却非常高,需要受过投射测验专门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解释结果,多为精神分析学派心理治疗师做心理治疗时应用。

真测试编制相当严格

这些测试游戏看似和“投射测验”有些相似,其实两者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看出,这些测试游戏的编制者在编制中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甚至可能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在心理咨询时所应用的心理测试的编制则是相当严谨的。

真正的心理测试题编制时要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程序操作;编制好后要进行标准化,做信度和效度的考量,看看所编制的测试是否可信,是否有效,然后还要进行常模测试。而且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常用到的心理测试通常是对外保密的,如果被试者事先知道了题目,是会影响测试的真实性的。

从这点上看,读者可以做做那些心理测试游戏作为娱乐,完全没有必要较真。

自行上网测试不可取

前面讲到心理测试题目应当对外保密,不过现在资讯特别发达,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正规的心理测试题目。有些读者感觉自己一段时间心情低落,就会到网上找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来测试,看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有些读者还会找来“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来看自己有没有人格障碍。

心理游戏范文第2篇

本书作者罗家永,厦门市首位心理学科带头人,湖里区中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室成员,厦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福建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编委,主持市级课题《师生大课间心理拓展训练》。多次承担省、市、区心理公开课任务,创编多支团体心理手语舞并在众多场合进行展示交流,深受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好评和欢迎。是国内最早把拓展训练结合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去的践行者之一。曾今参加过罗家永老师的培训,觉得他所教授的课堂很有乐趣,很轻松、愉快。于是对他所出的这本《心理拓展游戏270例》非常感兴趣。

读了《心理拓展游戏270例》这本书才了解,本书所收集的270个心理拓展游戏,根据形式、目的和效用的不同,分成了八个主题,分别是热身游戏、趣味游戏、挑战游戏、合作游戏、沟通游戏、思维游戏、信任游戏、心灵游戏.分类全面、科学,游戏各环节的设计完整、实用,每个游戏都包含了以个几个基本环节:活动目的、场地材料、活动时间、适合人数、游戏规则、讨论要点、注意事项、点睛之笔.虽然这本书上都是有关心理方面的游戏,但是很多游戏都适用于体育课堂当中。

这本书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师的教师教育读物,是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导手册。全书精选270个体验式心理拓展游戏进行详细阅读,旨在便于教师开展游戏辅导,易学易用。《心理拓展游戏270例》以游戏为主,每一个游戏的活动目的、场地材料、活动时间、适合人数、游戏规则、讨论要点、注意事项、点睛之笔都写得非常详细,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场地,人数,器材来选定游戏,每一个游戏都有新颖之处,很多游戏度适合于教室。解决了室内体育课一大难题。

心理拓展游戏活动,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先进课堂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开放型的课堂组织,民主化的师生关系,生活化的亲身体验,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和谐统一的三维目标,无处不流淌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鲜血液。学生在这些具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寓意性的活动中,或群情振奋激昂,或不禁泪流满面,或内心跌宕起伏,或身疲神清心暖,或于激辩中展现真实自我,或于焦灼后突感心情明朗。它弱化学科本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系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班级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乐于探究、手脑并用,在团体动力作用下实现发展、预防、教育三大功能。

这些游戏大多都是培养孩子如何团结合作、信心勇气、沟通表达、信任理解、鼓励欣赏、坚持不懈、责任承担、感恩行善等能力素质,实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目标。

其中毛毛虫爬行赛这个游戏,给我的启发很大。首先,这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其次,增进小组协作配合,培养合作意识;第三,感悟人际间的磨合;最后,学会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放弃、勇于进取的精神。

我想,如果给孩子组织这样的游戏,在游戏后,孩子们应该会有如下的体会:

1、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好方法,不要盲目照搬;

2、活动开始会有摩擦和困难,练习之后就会好很多,同学们需要磨合才能有默契;

3、无论成绩如何,坚持下来就是做好的。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无论以后的成绩如何,只要尽心了努力了就问心无愧了;

4、智慧+勇气+信心+努力=成功!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自己学到的一点感悟,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想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通过这次完整地读了一本书,自己收获颇多,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以后也将逐步培养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争取让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天山明德小学:江琴 于2019年2月20日

附摘录:

叶一舵

心理游戏范文第3篇

通过画房、树、人,我了解了女儿的烦心事

被试者 女,26岁,公司职员,已婚

最近,去参加中学同学联谊会,碰到一位老同学是搞心理咨询的,她给我们做了一个绘画测试,就是拿一张A4的白纸,在上面画房、树、人,然后,老同学就依据我们画的图来解说大家的性格、近况,还揣摩得挺准的。我想,女儿最近总是愁眉不展,经常和我闹别扭,倒不如让老同学帮我了解一下女儿的心事,于是,我让女儿画了一张房、树、人。

老同学一看我女儿的画,就说:“你女儿是一个很含蓄内敛的人,你看,她画的树木的树冠是圆弧形的,她画的房子还特别描述了屋顶,而且预留了烟囱的位置,说明这是一个谨慎小心的孩子。”果然,我女儿从小就是乖乖女,做事极认真。

老同学继续分析:“你女儿最近确实有烦恼,她画了一根冒烟的烟囱,投射出她有压力。你女儿结婚了吗?”“去年结婚的。”“那有孩子了吗?”“还没有。”

“哦——”老同学沉吟道,“你女儿可能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有困惑。你看,她画的树木在左、房子在右,树木代表事业,房子代表家庭,左面代表过去,右面代表未来,而且房子在树木的荫庇下,说明你女儿是家庭型的。她还画了三只小鸟、三朵小花,无意中透露了一家三口的美好愿望。但同时又体现出其中一只小鸟(一朵花)与另两只鸟(两朵花)有一定的‘距离感’的模式,无意识表现出不愿意‘亲近’,或是‘亲近’的困难。她画了烟囱和一口井,烟囱有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含义,并有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含义。井边还有一只水桶,水桶是用来打水的,如果要进一步咨询的话,我就会问你女儿:‘你觉得桶里有水吗?你要打水吗?’”

【现实情况】

听着老同学的解释,我一下子明白了女儿的心事。结婚后不久,女儿就怀孕了,但不小心流产了,然后进行了刮宫手术。这对于从小胆小的女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坎,那段时间,她痛哭了好几次。诚然,从女孩变成女人再变成母亲,要经历不少痛苦和磨难。

上次她回娘家,我又催过她,让她赶紧生孩子,所以,那天她和我闹别扭了。我想,以后,在生孩子方面,我要更体贴关心她,不再给她施压。

爷爷奶奶了解了孙子的内心,感到特别对不起孩子

被试者 男,14岁,初一学生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受朋友之托,曾为一对老夫妻的孙子做一个心理测试,我们加了孩子的QQ,通过QQ让他画房、树、人。

这个孩子有点怠慢,他先画树,然后他说:“树很大,画不下了。”然后,他画了一个人在扫树叶,就说“好了”。我说:“家呢?”随即,我觉得这个问法很不专业,无意中把房子隐喻的含义透露给了孩子,其实应该问孩子:“房子呢?”没料到,孩子很直截了当地回答道:“家在树洞里,那个圆圆的洞就是门。”后来我说:“不可以,一定要画房子。”这个男孩就又在旁边画了半座庙宇。

然后他把自己画的图拍照传给了我,我看了,很惊讶,因为这个孩子肯定有过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他画的树洞其实是一个疤痕,代表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心灵受过伤害,同时,树洞也有“子宫”的象征意义,代表他希望获得最“原始”的爱与包容。

我又和其他心理咨询师探讨,觉得他画的树木太有意思了,就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目中老师或长辈的形象,一手叉腰、一手指点着训斥。而扫树叶的小人,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仿佛故意给老师捣一点小乱,而落叶表现了孩子的沮丧。

【现实情况】

这个男孩从小胆子就特别小,幼儿园大班故意让他留了一级,并在妈妈“你真棒”的教育下渐渐恢复了自信。从小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受了很多委屈。在小学五六年级时,由于上课不认真听,受到老师的压制。孩子现在读初一,不愿学习,总说没意思。了解了孩子的现状,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测试显示,在孩子小时候,就埋下了阴影。

其他简单易行的心理测试

测试1:家庭情境画测试

测试方法:让孩子画某一天的家庭活动,或者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家里的一天

适合被试者:儿童、青少年

实例解析:心理专家让一个七岁的女孩子画他们家的一天,应该是一家三口,但是在画面中,父亲不在,母亲在打扫房间,而她在看电视。心理专家和孩子聊天,问她是否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很响亮地回答:“爱。”“爸爸妈妈哪个好?”孩子说:“都好。”其实,孩子这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在回答,也就是无意识说谎了。

从画面反映,这家的爸爸经常不在家,而孩子也不希望妈妈总对自己管头管脚,最好妈妈做家务,她可以自由看电视,也显示了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

图画内容解析:

画面的内容越丰富,说明这个孩子的心灵越健全。一家三口如形成互动,表示家庭气氛和谐。有些辅读学校的孩子,只画了一个小小的、孤零零的人,躲在一角,就说明父母的关爱严重缺失。

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孩子和哪个人靠得近,就和谁的心理距离近。

画面中哪个人画得最大,孩子认为这个人在家里的地位最高,哪个人画得最小,这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没地位。

四五岁的幼儿所画的人物越大,表示他的精神动力强,是正常的表现。青少年所画的人物头部过大,则要考虑幼稚化倾向或自我中心。相反,幼儿所画的人物比例正常,也有问题,显示幼儿的心理过于成熟。

人物的头发是情绪类型和状态的反映;眼睛和耳朵与敏感性相关;鼻子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嘴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注意,上述分析只在突出强化(如:用笔反复涂抹)时考虑。画牙齿很少见,与攻击性有关。

测试2:“我的五样”测试

测试方法:让被试者写下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东西,然后让被试者一一划掉

适合被试者:青少年、成人

实例解析:作家毕淑敏曾接受过这个测试,她写下了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作为曾经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的她,随后致力于写作,所以,她最珍贵的五样东西既有科普意义,又具备了写作必备的“笔”。

心理游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球类游戏 心理发展 自我中心 规则 心理环境

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环境中,所有健康的幼儿都曾经玩过或正在进行某项游戏。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常用“法宝”。

幼儿游戏的种类有许多,其中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从材料上来讲,球类可分为皮球、足球、篮球、气球、乒乓球、保龄球、棒球、曲棍球等。从游戏形式上,球类游戏可分为拍球、抛球、接球、滚球、运球、踢球等。从游戏主体的数量上还可分为单独玩球、合作玩球、集体玩球等。球类游戏的功能也有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游戏帮助幼儿认识自我

自我是自我意识的简称,我们通常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个体对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能称之为“人”,除了没有完成社会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还不认识自我。

在球类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伴与老师对于幼儿游戏情况的评价。老师对于幼儿抛接球、拍球、运球等情况的指点与评价,冠亚军的评定,这些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动作发展水平。在球类球戏中,同伴的加油鼓劲也让幼儿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支持与期待,在获得这种反馈后,情不自禁更卖力地参与到球类游戏中,并对自己的动作发展与游戏情况进行评价。

当幼儿弯曲身体进行拍球、运球时,活动材料与幼儿身体的接触让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这就是“我”,是我在拍球、运球,是我在玩球,而不是别人。幼儿感知自我、认识自我,这是幼儿的自我检验。

当幼儿玩球时,必须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某种姿态,如蹲、跑,或者需要重复某项动作,如抛接、拍踢等,这些动作都需要一定的毅力与耐力,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当球不听话了,离开预定的轨迹,这时幼儿需要调整姿势,直到球按照预定轨迹运动,游戏才能继续正常进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幼儿具备坚持不懈的品格、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游戏促进幼儿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背道而驰。而幼儿在许多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游戏活动与同伴交往的,许多的球类游戏如抛接球、接力运球、棒球、乒乓球等都需要有同伴共同参与,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感,同时还要紧密配合他人进行合作游戏、竞赛游戏,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及共享等品质。

在分散活动中,奇奇拿到了羊角球,可是贝贝没有拿到她想要的羊角球,她就想请奇奇玩一会儿后把羊角球借给她玩,可是奇奇怎么也不同意,贝贝伤心地哭了。在第二天的分散活动中,奇奇没有拿到羊角球,他不开心地缠着老师帮忙,可是没有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羊角球借给他玩。在贝贝伤心难过的时候,奇奇不能体会他人的情感,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而当奇奇也遇到和贝贝同样的情况,他终于体会到了没有玩具的失落,他渴望同伴能和自己分享。下一次再有伙伴向奇奇求助时,奇奇就能够感同身受,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了。

三、游戏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任何一次球类游戏之前,教师都会提出一些要求,幼儿必须按照要求、遵守规则来游戏,否则将失去游戏的机会或失去此次游戏的意义。球类游戏中对操作球类的动作要求、空间的约束、竞赛的轮次、先后顺序、违规的“惩罚”和“胜利者”的评判这些都是球类游戏中的规则。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趋向于现实的同化作用,让幼儿带着责任感进行游戏,促进幼儿完成社会化。这种规则意识的传递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幼儿在快乐的球类游戏活动中渐渐成为一个遵守秩序、严于律己的合格公民。

涵涵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家伙,别人说什么事情,他都会好奇,都会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只要我一个转身、一不留神,涵涵不是在教室里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就是在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的方法,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希望他能更加遵守班级里的各种规则。操场上新增加了两个篮球架,小朋友们高兴地取了篮球争先恐后地投篮。我提醒他们排好了队伍一个一个投球,涵涵投的第一个球就进了,小脸上一下子就扬起了灿烂的笑容。接着投了几次球,涵涵的进球率都很高。我灵机一动,就对涵涵说:“涵涵,你真像个篮球运动员呀!”周围的小朋友听了都很崇拜地看着他,涵涵更加高兴和自信了。于是我又对他说:“如果你做别的事情能够遵守规则,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那你就更像个运动员了。”之后,我发现涵涵在平时自律多了,有的时候说话了,只要老师一提醒,就能马上改过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进步,请他当小老师的机会就更多了。

四、游戏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到,动物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表现。动物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不可能将剩余的精力都用来互相厮杀,而是将部分精力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提高一个层面,将斯宾塞的“盈余”说运用在幼儿身上,运球、拍球、踢球等活动都是需要持久耐力、消耗大量体力的游戏,这些游戏让幼儿将剩余的精力宣泄出来,那么就可以减少焦虑、消极的情绪,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增强信心和自尊,建立起积极、稳定的心理环境。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个子矮小、皮肤白白的嘟嘟在独木桥上瑟瑟发抖,嘴里还在说:“这个好难啊。”而此时,其他的小朋友却斗志昂扬地向终点前进。在美术活动时,当老师讲解怎样涂色时,其他小朋友说这个很容易,而嘟嘟却说:“这个好难啊,我不想画了。”他甚至还想请老师来帮忙涂色。由此判断,这是一个个头不高、缺乏锻炼、动手能力比较的孩子,而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自信。

又是一天的晨间活动时间,我选择了纸球的抛接游戏。当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纸球朋友后,就分散开来进行抛接练习。嘟嘟在练习中发现,这确实很有趣,轻轻的,就算接不住也不会砸疼自己和小朋友。虽然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气馁。这时,我走到他的身边,帮助他找到了抛接的窍门:轻轻往上抛,伸出双手去接球。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抓着他的纸球好朋友,欢快地奔跑着去告诉好朋友这个喜讯。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球类游戏帮助嘟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找回了自信,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不再惧怕困难,有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将为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总结

球类游戏的功能还有许多许多,但在目前五花八门的游戏材料面前,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球类游戏,而选择市场上那些华而不实、功能固着、模式单一的现代玩具,这是不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对球类游戏作用的看法,希望众多教育者关注球类游戏,将球类游戏更好、更多地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学前教育研究,1994(1).

心理游戏范文第5篇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游戏可以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幼儿自主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建立在幼儿的好奇心基础上的,是由幼儿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加深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对周围事物认识的有效手段。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游戏又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最初只会进行简单的联想,但通过教师多次的启发、引导,他们的想象会越来越有目的性,在以后做游戏时,他们会先想好游戏活动计划和活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游戏。

3.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幼儿在游戏中会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通过多次游戏后,幼儿会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这为其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游戏,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小班幼儿在做游戏时,往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但中、大班幼儿在做游戏时,其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和简单的手势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

二、游戏在幼儿心理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指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还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并不断减少在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学会了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了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树立起了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2.游戏能够让幼儿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规范。在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人们现实生活角色的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就会模仿和展现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职业特点。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游戏的规则,他们在游戏中所学到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了社会规范。

3.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持久性和自制力的提高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一场游戏,往往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游戏顺利完成后,幼儿会从中得到乐趣,而在得到成人的表扬、鼓励时,则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自尊心,以及克服困难、坚持良好道德行为的自信心。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中,幼儿可通过虚拟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能够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伙伴之间的情谊等,从而使得他们的爱心、同情心等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