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举行婚礼仪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问:女友韩雪和丈夫小刚准备离婚,韩雪没有工作,两人生活一直靠小刚的工资收入维持。请问:离婚经济帮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离婚经济帮助是指夫妻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经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由有条件的另一方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生活困难一方适当资助的制度。
2. 离婚经济帮助需要符合的适用条件有那些?
问:农村务农的丽丽准备和在深圳打工的丈夫离婚,由于家境困难无法独立生活,她听律师说如果符合条件可以要求离婚经济帮助。请问:离婚经济帮助需要符合的具体适用条件有哪些?
答:离婚经济帮助的实施需要符合一定的适用条件,主要有:须以离婚为先决条件;须以一方生活困难为条件;一方生活困难应发生在离婚时;对方须有负担能力;不考虑双方是否存在过错;给付具有阶段性。
3. 经济困难可以撤销赠与吗?
问:胡敏将一台电动四轮车赠给了妹妹小秋,还写下了字据,只是妹妹在达州一直没来取。最近胡敏丈夫经营的洗衣店失火,损失了很多财物,胡敏一家经济发生了困难,胡敏准备将这台电动四轮车卖掉。请问:这台电动四轮车的赠与可以撤销吗?
答:《合同法》第195条“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这种情况下,无论赠与合同以何种方式订立,不论赠与的目的性质如何,赠与人可以依法不再履行尚未履行的赠与义务。
4. 解除收养关系,能否要求养子女补偿?
问:同事程芳因患有不孕症于27年前收养了一个女儿,孩子大学毕业工作后,由于性格原因经常回家和程芳夫妻吵闹,程芳夫妇想到法院解除收养关系,要求养女补偿收养期间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请问:解除收养关系能否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答:《收养法》第30条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的生活费和教育费。”所以,养子女是否支付补偿收养期间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主要看养父母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同时也要看养子女成年后是否有虐待、遗弃养父母的行为。
5. 出租车超额收费并称是打车软件自动生成的价格,合法吗?
问:上海市的卢女士来电称,她外出用手机软件打车经常被宰,出租车司机称软件有加价功能。请问:出租车超额收费的行为合法吗?
答:不合法。根据《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无论出租汽车驾驶员采用什么方式承接业务,如超过计价器显示金额收取相关费用,根据乘客的投诉,查实后均可按照多收费予以处罚。
6. 工厂可以以实物代替现金给女工支付工资吗?
问:同学小雨在一家私人服装加工厂工作,农历新年前老板说一些货款没有要回来,工厂资金紧张,让女工挑选一些成衣,按成衣零售价8折折合成现金冲抵工资。请问:工资以实物替代支付的方式合法吗?
答:《劳动法》第50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4条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所以,工厂以实物代替现金给女工支付工资的行槭俏シǖ摹
7. 妻子与婚外异性所生子女,丈夫是否要求返还抚养费?
问:10年前朋友荔波与丈夫婚后因婚外情生下一个男孩,5年前二人离婚,前夫不知孩子不是自己的,一直支付孩子抚养费,直到上个月体检才知道自己患有先天性男性不育症。请问:男方是否可以要求返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支付的非亲生子女抚养费?
答:对离婚后给付的抚养费,男方可以要求返还,而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男方支出的抚养费应否返还则没有定论。婚姻法规定了只有亲生或收养父母才有向子女给付抚养费的法定义务。
1、人生四大礼:开笔礼、成人礼、成婚礼 、葬礼。开笔礼: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正衣冠仪式,拜先师仪式,朱砂开智仪式,击鼓明智仪式。成人礼:古时男子年满20岁的时候要举行加冠礼,表示其已经是成年人,之后就可以娶妻。成婚礼:这个仪式属于汉族的文化精粹之一,古代人觉得黄昏是好时辰,通常会在黄昏举行娶妻之礼。葬礼是指关于丧事的仪式。主要包括:进行安葬、举行殡仪、进行举哀等。
2、汉族自古以来就有成人礼的仪式,男子的称为“冠礼”,女孩子的称为“笄礼”。冠、笄之礼是华夏礼仪的重要起点礼仪。
(来源:文章屋网 )
海岛婚礼场地为位于海棠湾的椰子洲岛,环境自然天成,椰林茂密。选择在私密性强的海岛举办婚礼,能体验到远离喧嚣城市,在真正的大自然里举行婚礼仪式的别样感觉,适合需要私密空间、喜欢探险、喜欢森林、喜欢户外自然田园风的新人们举行婚礼。
为了体现环保又田园的风格,在仪式区装饰中采用了很多特别的设计,用了很多田园而又环保,甚至是被人遗弃的东西做花器,代替平时花艺常用的玻璃和铁艺制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特别效果。
小细节大浪漫
来宾欢迎牌
用果实和树皮DIY的wedding欢迎牌代替了传统婚礼中用印刷品制作的欢迎牌,被绑在一上岛的大树上,原始而质朴,既具有浓郁的田园感觉,又符合环保理念,让来宾一上岛就能感受到别样的海岛风情,让他们对你们的甜蜜婚礼来个眼球的预热。
欢迎饮品
海南岛四季常青,盛产各种色泽鲜艳,口味浓郁的热带水果。但是如果说什么是最能代表海南岛的水果,那必定是椰子无疑。在这个布满椰子树的椰子洲岛上 ,用椰子作为欢迎饮品也正是这个岛的特色。炎热的夏季,一枚新鲜的椰子无疑是最好的解暑饮品,让来宾们充分感受海岛婚礼甘甜的味道吧!
糖果区
带给来宾甜蜜感受的怎么能少得了喜糖?在海岛婚礼中,定制专属于你的小岛婚礼主题风格的喜糖盒。选用田园风的玻璃罐子,富有质感又环保,来宾们带回去也可以再利用。同时用符合主题色的吸管点缀糖果区,亦为婚礼平添不少细节感。
花门
花门处采用了藤编的箱子做花器,并以浪漫的蕾丝缠绕,在仪式开始前将蕾丝缎带拦起来,防止来宾无意中破坏布置好的现场。给你的梦幻婚礼一个全面的保障。
路引
在曼妙摇曳的椰子树下,在郁郁葱葱的草地之上,在采用废弃的椰子壳作为路引装饰的花器之间,走向神圣的婚礼,这幅画面美轮美奂,同时,在充分利用海岛本土资源的同时,又符合环保主题,突出了婚礼特色。
仪式亭
仪式亭可谓是婚礼仪式中最受人瞩目的地方了,区别于传统婚礼中用铁架搭建的仪式亭,在海岛婚礼中,使用竹竿作为仪式亭的搭建材料,清新的绿色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而置于一旁的马灯的运用更是增加了装饰的复古田园感觉。仪式亭后面不规则垂挂的大大小小的相框在仪式结束后,还可以作为照片墙使用,增添婚礼现场氛围。
新娘手捧花
新娘手捧花在婚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新娘手中的焦点。所以在婚礼中,手捧花不仅要美观还要考虑到跟新娘本身形象(例如身材)、婚纱样式、婚礼主题风格及色系等因素相匹配。什么手捧花适合你,不必担心,专业的团队自然会找到一捧最适合你的花。
有钱的中国人结婚同样也非常讲究气派、气势和形式,也请摄影师跟踪拍摄婚礼仪式的全过程,在当时被称为是西式派婚典。南京路上新新美发厅广东老板胡汉民就是一个崇尚西洋潮流的人,1926年春,时年26岁的胡汉民要同远房表妹,一个美丽漂亮的大家闺秀结婚,由于胡汉民及未婚妻同新新公司的大老板都是表亲,属于实力殷实的家属圈,因而胡汉民的婚礼一定要办得大气、体面、隆重,不能输给那些洋人。
当天,新新公司三楼旅馆部、新新美发厅及四层新都饭店暂停对外营业,刚刚装璜一新的新新美发厅专门为新郎新娘的亲戚们美发、理发、烫发及美容化妆,好不热闹。为使新娘在婚礼上更加美艳洋气,胡汉民专门出高薪邀请美国化妆品公司的洋人化妆师为新娘做整体形象设计,用了法国最高档的化妆品精心为新娘美容化妆,梳理西洋发型,使新娘显得更加雍容华贵,浪漫洋气。他们还在新新公司三楼豪华旅馆部的每一间客房门上都贴上了“双喜”,这里的客房都成为了新郎新娘亲朋好友的住房。而四楼新都大酒店被当作了举行婚礼仪式及婚礼酒席的场地。漂亮、豪华、崭新的酒店大堂内红绸彩扎,喜庆灯笼挂满了堂,四周墙壁及门窗上都贴着红双喜剪纸,在进入酒店大门的两侧则摆放了88只鲜艳夺目的花篮,花篮的绸带上写着各种各样贺喜和祝福的喜庆对联。那个排场可以说是浓烈大气,中西合壁。
中午时分,当新郎身穿西式燕尾服在男傧相的陪同下进入婚礼大堂时(图一),站在两边迎候的亲朋好友顿时鼓掌祝贺,特别是当新娘父亲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胡汉民手中时,婚礼场上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在经过一番拜天地、夫妻对拜,交换结婚戒指等婚礼仪式后(图二),酒席开始。这次的婚礼酒摆88桌,全鸡全鸭,猪蹄大鱼等大菜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这在当时被称为最丰盛的酒席。
论文摘要:婚姻乃人生大事。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并吟诵结婚誓言;而中国古代的婚礼多在新郎家中举行且由男方家长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过这些有趣的礼仪,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结婚礼仪?为什么中西方的婚礼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以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为切入口,通过比较,试图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逐渐兴起,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大面积地涉及到婚姻与家庭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学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学的方法,写成了《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书。而有关中世纪婚姻的专门化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关于中世纪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有关的讲座也频频举行。其中英国“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动态最为活跃,该团体将中世纪婚姻作为其探讨的一个中心课题,汇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史和人口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拉斯莱特(Laslett),瑞格莱格(Wrigleg),斯克菲尔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婚姻问题研究的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探讨呈现出广角度与多层次的特点,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学者脱颖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中世纪的婚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时髦”领域。
就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某些婚姻观念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随着西方新史学在我国史学界的传播,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西欧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进行研讨。不过,由于我国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而专门研究中世纪婚姻的学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这方面的学术专著问世。一些关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译著虽时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而其中关于中世纪欧洲婚姻的论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传统观点,层次不深,论述不详,对西方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不够;学术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问题上:1.中世纪婚姻思想的历史根源;2.男女的结婚年龄;3.教会与婚姻;4.贵族与婚姻;5.王室与婚姻;6.宗教改革与中世纪的婚姻⑴。
概括来说,对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着相当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较早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虽然有所关注,但还缺乏深度与广度。“以的唯物史观为指南,对西方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批判地分析与借鉴,拓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是我国史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⑵”。再者,在有关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似乎还没有对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而笔者又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试图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比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纪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⑶在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
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4)(对此,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波却在《西方婚礼习俗一瞥》一文中说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5))
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
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
“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
“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
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
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
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6)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的婚姻礼仪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476-16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据《元代社会婚姻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女子全书》中所载《至元婚礼》(《元婚礼贡举考》第一章)等资料的记载,婚姻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损益……朱子《家礼》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项礼仪。(7)下面简单归纳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
(一)议婚 也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称“下达”。
(二)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婚书是纳彩的重要仪项。男家准备好婚书,晨起,奉婚书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续,同时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孙婚姻圆满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许可。随后,以本宗亲戚、媒氏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长出门相迎,媒氏将婚书呈献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长收受婚书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护佑,不忘先人赐体之功。一般官宦之家还专门躬行虔诚仪式,礼文节仪十分讲究(8)。
(三)纳币 也就是所谓的“下聘”。民间又有纳红定,吃肯酒的说法。吃肯酒即是许亲定婚,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9)。
(四)铺房 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是婚礼的序幕,通常由女方亲友进行。据文献记载,这项婚礼仪式至迟于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以来,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亲迎 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谓“婚礼”,是指结婚典礼仪式,亦即古代六礼的“亲迎”。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有详细记载。
(六)下轿利市 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毡等。据宋高承《事物纪原》所考,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至宋代,兼撤钱、果,如《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谐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据认为滥筋于北方骑猎民族。
新妇跨火,本是从火堆上跨过,始于北朝。其初始寓义,或云除秽驱邪。
抱毡,即新妇下轿后足不沾地而踏红毡人室,或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据考,此仪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礼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仪式和,通常是新婚夫妇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见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清翟颧《通俗编·仪节》及赵翼《咳徐丛考·拜堂》等,多有记述,亦见于诗文等。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因而,拜堂是婚礼诸仪式中的大礼。礼成之后,新人就会被送人洞房,直到这时新郎才能揭去新娘头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从古至今,各种喜庆活动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视为人生大礼的婚礼自不例外。
(九)坐帐 宋代称“坐虚帐”、“坐富贵”等,即迎新妇人新房。《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下轿诸利市仪式过后,“入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人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
(十)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婚仪,历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广泛流行的以枣、栗撒帐的撒帐歌称:“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皆谐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当然,中西方的婚礼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例如都崇尚多产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讨之处,这里便不赘述了。
注释:
(1)(2)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3)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4)(6)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5页;
(5)于建波:《西方婚礼习俗一瞥》,《大学英语》2003年03期;
(7)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8)(9)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页;
(10)(11)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参考文献
(1)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⑵薄洁萍:《试论中世纪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世界历史》1999年05期;
(3)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4)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5)于建波:《西方婚礼习俗一瞥》,《大学英语》2003年03期;
(6)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7)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9)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曲成志:《新娘蒙“红盖头”的传说》,《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08-01-04 C版C2。
(11)李振林,马凯:《中国古代女子全书.女儿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朱傑人,嚴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16)约翰:《生命之光:约翰福音》,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17)段塔丽:《唐代婚姻习俗与妇女地位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8)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现代交际》2001年11期;
(19)刘新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婚姻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0)刘海鸥:《天儒冲突—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