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养师前景

营养师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养师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养师前景

营养师前景范文第1篇

影视摄影与制作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婚纱影楼、形象设计公司、图片社、广告摄影公司、广告设计公司、以及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传媒制作公司等。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掌握了摄影和影视制作两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方面选择较多,可以在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电视音像出版部门、电影电视研究中心、教育电视系统、企事业各级宣传部门等机构从事各类摄影摄像、影视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策划与制作、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商业摄影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营养师前景范文第2篇

现状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这一学科的设立,也算硕果累累,但当下其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让我们思考改进,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出现的是教学内容暴露的弊病。表现之一是在教学中太多的关注烹饪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管理技能的学习。诚然,大学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烹饪技能,夯实专业技能这样没错,而且确实应该这么做,但试想,如果一位厨师只懂烹饪而不动管理或者教育,那么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只有在本科期间辅之以管理等专业的学习,才会跟有利于日后的发展,而非仅仅是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其次,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忽略学生个性发展。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现状的通病,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之所长,那么就不会盲目的安排学生学习所有的烹饪技术,毕竟术业有专攻。再次,教学设备的落后,由于烹饪重技术加之部分新设备比较昂贵,导致学生接触到最新烹饪设备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至于出现毕业生来到厨房不知道如何操作使用和面机,切菜机,远红外烤箱的尴尬局面。最后,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该专业开始之初很多教师是从高级厨师或者留校教师而来,他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教育心理,方法的教授,毕竟该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这些内容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如上文提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太过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殊不知现在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想要在社会上长足发展,不仅仅是厨艺,更应该是懂管理、会经营的人。再者,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脱节,这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闭门造车,很少请企业上门指导或者与企业进行互动,这样的学校很难知道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唯有进一步扩大交流,才能更高效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最后,关于烹饪与营养的脱节。我国现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这是烹饪改善人们饮食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之中饮食不重营养搭配的结果。而在实际教学中,营养的教学也是孤立于烹饪学习的。殊不知营养教学建立在烹饪基础之上,而烹饪的长久发展也离不开营养学的支撑。

前景展望

烹饪与营养教育发展中虽有不足,但前景乐观,笔者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教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人才,做到专业知识高精尖,而其他相关知识不匮乏。要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会做出美味佳肴的高级厨师,更是会在现有技能之上,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拉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让其烹饪技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吸取旧时精华,发扬烹饪营养伟业。中国有数千年的烹饪营养历史,教学中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纂总结。使得与烹饪与营养教育相关的只是更加专业化规范化。3、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首先希望学生的学习能够走出校园或者走进校园。前者是指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餐厅厨房,走进企业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实习,让同学们看到他们的技术是如何运用到餐厅厨房,让他们了解到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再好的技能也只是昙花一现。后者是学校可以请一些成功的认识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实践教学。再者,注重教学内容的周全性,不要忽略烹饪与营养教学属于师范类教学,在学习专业技能的时候,了解教育类知识,能够在毕业后既会说有会做。4、注重营养教学,培养国际教育。现状中也已经分析过,我国烹饪与营养教育几乎属于分道扬镳的境地,这么必将倒是消费者的饮食结构的不健康化。那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开始注重营养专业的培训与学习,从观念上树立健康烹饪,健康饮食的理念。再者,要注重国际餐饮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还要学习西方的烹饪文化与技巧,以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中国烹饪与营养教育推向国际化。结语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烹饪与营养教育在我国已经获得较为成熟的发展,但是伴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烹饪与营养教育也必然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立足于现状,不断进行分析改革,以求做到最好。相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会在中国拥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付岩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营养师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介语;洋泾浜;中式英语

一.中介语和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亦称过渡语、语际语。1969年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剑桥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1972年的论文中首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的术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一种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language)(《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3),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的特点。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有五种来源。第一,语言迁移( Language T ranster )。学习者的目的语词汇和语义结构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语言迁移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母语规则应用于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目的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迁移和负迁移。第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Material)。学习者常常会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规则变体,而这种变体反应目的语的特征。第三,训练转移( T ransfer ofTr aining )。如果在外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可能引起迁移,导致学习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频繁使用某一词汇。第四,二语习得策略( St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 ning)。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处理。第五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St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mmunication )。这是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用的一套技巧。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不断的构建新的技巧和方式来实现交际,这样学习者的语言就会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方向,从母语向目的语过度。

这五种来源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构建中介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是中介语产生的两个基本因素。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各不相同,但有一条途径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借助于母语知识,吸收第二语言新知识,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织、融合,从而实现构建一套自己的过渡语系统。

在中国,不少学者也试着给中介语一个科学的界定,目前大家比较认可吕必松先生的解释: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这应该算是对中介语所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由此看来,大多数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们承认了中介语的存在,并且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对习得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洋泾浜英语的产生和特点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洋泾浜是种很特殊的现象。

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产物。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洋泾浜原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名字,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由于洋商华贾经常在其附近做生意,来往周旋免不了要进行交谈,于是当地人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便学来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即洋泾浜英语。它是交际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沟通交流的临时性语言工具,反映了租界华洋杂处的时代特征。洋泾浜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出现在世界上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洋泾浜不是只出现在中国,只是中国的洋泾浜现象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

洋泾浜英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加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为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以及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好像在语言上达成一致协议,产生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英语。

在《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一书中,列举旧上海产生的外来词,大约200多个,例如:大拉斯( dollars美元)、邓禄普(Dunlop 早期橡胶轮胎,喻指脸皮厚)、凡尔( valve阀门)、腊克( lacquer木器清漆)、派克大衣(parka连帽大衣)、来苏尔( lysol瓷盆、浴缸清洁剂)、史答脱( start日光灯启动器)、拿摩温(No. 1工头)、米达尺(meter米尺)、混腔势( chance找机会)、脱( get away乒乓球比赛败者下场)、厄五( again再来一次,体育用语)、道勃儿( double乒乓球在一方台子上连跳两次) 、脱去( touch,乒乓球用语)、捎( shoot投篮)、派(pass传球)。

由此看来,洋泾浜英语的词汇是有限的,并且在创造这次词汇时,兼有了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母语的音和目的语的义,共同构成了洋泾浜英语的词汇。

除此之外洋泾浜英语语法上都将传统英语大大简化并且这种简化不是起源于学习者,而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母语掌握者。从语言的语用功能来看,洋泾浜英语起到了交流沟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中介的作用。但是从这种混合语的产生来看,他并非是二语习得者的主观意识,而是从目标语向母语靠拢的过程;再从这种混合性语言的发展来看,洋泾浜英语虽然产生于母语的使用者,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二语习得者将其发展,在更靠近目标语的同时,还是保留了大量的母语烙印。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洋泾浜英语不是中介语,却符合了中介语的一部分特征和性质。但确是交流的中间语。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中式英语的定义和特点

洋泾浜英语曾在中国使用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全球化”, 洋泾浜英语逐渐被中式英语替代。

中式英语现在有个很符合他身份的名字――Chinglish。是Chinese English这一词组的合成词。其义是指中国人学英语时将汉语中的部分语言现象带到英语中。其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及词汇运用方面都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姜雅云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它是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又是必须的一个阶段,是每个学习者都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学习者停止学习则也有可能不经历这一阶段)。

Ford(1988:5)则将中式英语定义为:英语的一种方言――通常由将中文直接译成英文而形成,而且这种译法通常不合适。

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英语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喻或不可接受的。

金惠康指出: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经常受汉语文法干扰和思维范式干扰主要表现为不如人意的介入。学习者们为弥补英语水平的不足出于无奈而编造带有汉语痕迹的英语。这种英语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是一个无共同规范的过渡语。由于中国学习者驾驭英语的能力有限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腔”。就产生了中式英语。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式英语指的是一种拼写无误,外国读者感到奇怪、困惑甚至不懂的英文,它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语句结构的影响,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和心理期待,常常妨碍我们正常有效地与英语国家人事沟通。

中式英语普遍存在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当中。

这类的中式英语算得上是中介语的典范。他会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变得更加规范,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结构。

但是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中式英语”,他在生搬硬套汉语的语法是,更以搞笑为目的,如watch sister(表妹)、people hill people sea(人山人海),这类中式英语根本算不上中介语。应该给予遏制。

对比洋泾浜英语和中式英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现象,都是以使用交际为目的,洋泾浜更多的是借目的语的语言,而中式英语是照搬母语的语法规则。洋泾浜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中式英语方兴未艾。对于历史,我们可以尊重。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式英语,语法的问题,词汇的误解与文化背景的缺失是英语教学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L. Selinker.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

[2]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01.

[3]季压西, 陈伟民. 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1月第25卷第1期

[4]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李卫东,李英. “新洋泾浜"汉语与“中式英语"对比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6期

[6]方慧英.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7]游汝杰. 《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所见外来词研究[J].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8] 徐亮. 跨文化角度的中式英语研究[J].教育教学2010.6

营养师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心智模式、学习型组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是顺应世界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我国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法宝。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观、竞争观、利益观。现代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功的企业必定孕育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新《》作为灵魂,进一步为我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行之有效地开创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入世后的严峻挑战,不仅成为当务之急,而且也成为企业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创新求强的重要目标。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围绕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员工品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作风、礼仪庆典、社会形象、信誉形象等。其主要功能有:

1、导向功能:卓越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具有崇高的、远大的目标,引导企业健康发展;而拙劣的企业文化正好相反。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心理凝聚力量。当一种文化得到认同后,就会形成一种粘合作用,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企业员工凝聚起来。

3、激励功能:在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员工们的贡献就会及时得到肯定、赞赏和奖励,员工时时受到鼓舞,处处感到满意,就会有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地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以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各种规范和人际理论关系准则,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自觉接受特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

5、美化功能:企业文化力求把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员工不仅把工作当做谋生手段来对待,而且尽可能发掘工作本身的意义,使之成为员工所愿意、所喜欢从事的工作。

6、协调功能: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和社会关系,使社会和企业和谐一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尽可能调整自已的经营方针和具体措施,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和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满足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要求,符合政府新法规实施的步伐。

7、辐射功能:企业文化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向社会提供企业的管理风格、经营理念、精神风貌、服务态度、产品质量、竞争意识等信息,从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反过来又对社会产生影响,通过企业文化的协调功能,实现企业和社会双赢的目标。

企业文化的这七种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良好的建设途径。

二、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企业文化的组织领导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期的带有战略性的任务。首先,企业领导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创造条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其次,企业领导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企业文化建设要靠企业领导行为以直接感人的形象体现出来,积极主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工作责任感、文化技术素质等“文化“因素”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对看得见摸不着的属于有形资产的物资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遗憾的是,这一看似无形实为根本性的问题,往往、被不少管理者所忽视。尽管他们口头上也承认这些无形的因素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文化的竞争。国内外现代企业许多事例证明了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在厂长、经理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大力推进下而建立起来的。最后,企业领导还要善于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交流、协商等形式,说服员工,把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转化为员工共同的自觉行动。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需要长期坚持,全面完善,不懈的进取。

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宣传舆论导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不恰当地将企业文化置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上或等同起来,甚至以企业文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把企业文化建设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自然而然的搞好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误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企业的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宣传、贯彻、落实,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可靠保证。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企业政治文化建设,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还要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制造舆论,以加强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得企业的新文化、新观念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标语、口号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进行宣传、报道,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这不仅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深感任务重大,人人有则,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而且,社会上有关人士也可以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上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将先进的思想、有益的建议迅速地反馈到企业中来,以便提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内容,集思广益,内外共建,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四、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通常可分为狭义的企业文化和广义的企业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企业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企业文化,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企业中有关文化建设的措施、组织、制度等。就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文化层次,它是指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等,它是企业文化结构中的最外层;第二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以及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制度等,它是企业文化的中介层;第三是精神文化层,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主要指的是企业员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是企业文化的源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五、坚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

企业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各个企业之间由于发展历史的差异,企业生产类型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作为植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无不打上本企业的烙印。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既要考虑改革开放的实际要求,体现鲜明的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经营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使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实现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的高度统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中铝公司成功上市与机构重组、人员整合给中铝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中铝矿业分公司作为中铝公司主要供矿基地,深刻认识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是沟通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纽带,也是标志矿业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决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全面、艰苦的努力。

六、积极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应重视员工的主体性,要求员工意识到自已是企业的主人。它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在企业管理中起的核心作用;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使全体员工互相尊重,团结奋进。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发展。大量事实证明,当企业的领导者不尊重或不信任员工,对他们视为无关紧要人员时,他们也会按无关紧要的心态来回报企业;若你把他们看作核心人员时,他们会更加自尊、自强,以核心人员的版权所有要求,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企业的愿望,为企业做出优异的成绩来。企业文化建设,是塑造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企业每个员工必须认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以企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如果企业人心涣散,缺乏向心力,就难以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正确处理好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使他们之间彼此信任、理解、尊重、营造平等、团结、民主的氛围,才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员工是企业的创造者,员工的生产实践永远是企业文化的源泉。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以员工的主体作用。

七、吸取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不能照搬、照抄其它已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但在方法、原则、经验、内容等方面,还是有经验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的。一些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如国内的海尔、联想、日本的松下、美国的通用等知名企业,他们的经营策略、经营理念各不相同,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在培育、发展企业文化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寻找适合我们自己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并处理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企业文化的关系。同任何一种其它文化建设一样,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开放型的,必须兼容并蓄,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建设的经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建设

营养师前景范文第5篇

有一种机缘得识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锦记”)的二位直销员,又有二位直销员的慷慨而得以有该公司的一些资料。由于关注中国多层次直销业之缘故,因而也就较多关注中国多层次直销企业和公司的发展、创新、变革和其未来。之所以写“李锦记”除此机缘外,还因为被其四代相承的家族文化所引目。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李锦记”在其第四代身上还能体现出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之魄力,实乃敬佩!之其一;

之其二,是它进入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是非难辩”而将来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业---多层次直销业。笔者曾有对该行业这种独特的产品分销方式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亲身实践、研究和思考,深感多层次直销这种独特的产品分销方式“意味”着什么。笔者也有幸至始至终接触了直销业中优秀直销公司和优秀直销教育系统的“洗礼”,更庆幸自己至始至终没有掉入非法传销的屎坑,受一些污七八糟甚至邪恶思想的“洗脑”,从而得以有清净之心、洁净之体、清醒之脑、明镜之智,实乃万幸!万幸之中深思之绪又感责任之重大而该为此行业尽一点“小草”之薄力。

笔者深知对于“李锦记”而言,成就未来之辉煌只有二种选择∶进则生,退则亡;变则达,守则死,而唯“凡不泥古而勇于创新者为智”,故心血来潮,对其寄予厚望才对其使命斗胆“指手划脚”,之所以“胆”从心起而不怕“鬼”吃,此乃坚信之一∶凡伟人者皆“小人”而常与小人为伍也;坚信之二∶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一身正气,何足惧哉?使命何有“陷阱”?非其使命有为不妥或不正确,而是笔者认为“李锦记”想在“乱世之中”,拔地而起,以正其“道”,成其引领直销之魂而无使命之超越而终不为大,望读者明之。

陷阱之一∶误以其使命为直销员使命

“李锦记”是香港百年老字号---1888年由李锦裳先生在广东南水创立李锦记蚝油庄开始,后来发展为多元化的广东“李锦记”集团公司的独资企业,成立于1992年,并开始以正当多层次直销(以下简称“直销”)的产品分销方式来进行公司的业务运作。1996年6月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规定,对中外传销(实际上是多层次直销)企业进行清理审查,并公告,“批准以下41家企业在核准范围内从事多层次传销(即多层次直销,笔者注)经营”,“李锦记”(住所∶广东省广州市广众路麒麟岗第一军医大学内)就在这被核准范围内的41家企业当中。1998年4月21日国家禁止传销后,“李锦记”也随之转型为“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经营而至今。其实不仅仅是“李锦记”,几乎所有的传销公司和企业都随之转型为“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经营,但是这种“店铺+推销人员”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动摇和放弃直销的本质特征(关于这一点笔者不想在此论述,读者感兴趣可观阅中国营销传播网------《直销的危机、创新和未来(上、下)》一文)。

半过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以为直销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观念,这种误区造成了直销业发展史上的血雨腥风(这里我们不涉之)。其实任何一个直销企业运作的成功是“二套观念、思想”运作的成功:一个是生产商观念、思想;另一个直销商观念、思想。这二种观念、思想的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何为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谓之对立;而共同之目的都是要建立直销员网络而最终把直销企业的产品卖出去而谓之统一。为什么会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一说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传统市场上任何一家法人企业不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竞争实际上就是利益最大化对立的结果,而统一就是彼此都要生存之结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本质的运转过程。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悟到直销这种“独特”的营销模式中一定存在“二种法人”,至于除企业法人外直销员为什么也是法人?我们暂时放一下,我们先来说一下直销的本质和灵魂。直销的本质和灵魂是什么?这也是人们最大的误区之一!以为直销就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分销方式,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笔者在《对如新(nuskin)公司进入中国直销市场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谈到∶“直销的本质和灵魂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因而∶直销企业和公司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机会’;直销员不是 ‘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原因就是人不会活在产品和制度中,人永远只会活在她的希望和梦想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销教育和培训系统的鼻祖Dexter Yager先生通过艰苦实践、探索和思考而发现的真理。

就是因为直销的本质和灵魂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直销公司不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就难成其大)!所以,直销首先是一种个人创业模式,在传统的诸多个人创业模式当中,直销以它小投入、低风险、(注意)经过努力可能获得高额回报的创业模式成为了创业门槛最低的一种个人创业模式,这是直销最具惊人魅力的地方!!很自然直销这个行业就必然存在二个层次、二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一个是制造商,一个是直销商,而且关键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尽管直销员以个人名誉与直销公司签约,但这并不代表被直销公司雇佣),由此直销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二种“平行”的文化和思想,即制造商、直销商文化和思想。有这个认识基础,下面我们来谈直销员是什么“法人”?

个人创业就注定了直销员身份的实质必然是“经营者”或俗称的老板而不是它对立面的“工薪族”。工薪族是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而换取货币取得工资收入的“自然人”;经营者是靠投资赚取利润在扣除成本和税收后合法所得的“法人”,这是二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直销员虽然“嫁”(签约)给了直销公司,但是直销公司并没有给直销员发“工资”,而是直销员靠投资(比如金钱、时间、知识、技能等)最终获取利润(即直销公司返还的奖金或者叫佣金),并且是扣税(一般由直销公司代扣)后,所以,直销员是“经营者”而非“工薪族”这是它的本质,你就是把它烧成灰它也不会变,因为直销员并非是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收入而是靠投资并在扣除其成本和税收后而获取的合法(利润)收入。至于现今直销公司(为了“转型”)把直销员不叫直销员而改叫诸如营业代表、业务人员、雇佣人员、专职销售员,甚至叫正式职工等等,都不能动摇和改变直销员是“经营者”的本质特征!就好像我们把消费者叫做顾客、上帝、会员等等都不能动摇和改变她们是“人”的本质特征一样。

而今天的问题是直销员虽是经营者并具有一个经营者的本质特征(投资、成本、利润、税收等,而工薪族或称被雇佣者就不存在这些因素),但她却不一定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如果有就是法人。这种“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的法人在《公司法》里并没有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这个相关法律的制定已经滞后),笔者自己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准法人”。“准法人”和法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这种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但又具有法人所有特征的经营者就叫“准法人”,所以,直销员 = 准法人。用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来判定一家公司或一个人是否是经营者的标准已经相对落后,就好像我们用有无“店铺”来判定一家公司是否是多层次直销公司的标准同样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一样,当然这将是对《公司法》的又一个补充和挑战。

直销员是经营者、是老板而不是被雇佣者和工薪者,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一定会要表现出老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点是不用去争论和讨论的。直销企业和公司是经营者;直销员也是经营者,但是二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等级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相对或者已经相当成熟的老板而一个却是刚刚入门的老板,虽然她们都有共同的经济行为特征,但是她们的观念、态度和思考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就因为如此,她们对使命的态度、理解和执行就是不平行的,有的时候是“背道而驰”的。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直销员给别人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何为使命?派遣人去办事情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历史使命就是历史赋予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重大的责任!“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李锦记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使命,即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个使命,也就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李锦记”《业务基础》开篇即讲∶“无限极使命∶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实现顾客企业一体化……造福社会,共享成果”。这个使命对不对?对!不仅对而且很伟大!然而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直销更是一个完全人性化的个人创业模式。

我们知道,直销分二种层次和文化,直销公司文化和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文化,换过说法,我们这里就是“李锦记”文化和它的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文化。二种层次和文化就必然会表现出二种不同的价值观,二种不同的价值观就必然表现出二种不同的“使命观”。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差别就等于我们在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而不是说真心话、实话和事实求是;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而不是说真心话、实话和事实求是,那么我们的事业就做不大、我们的使命就完成不了。

显然,“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的使命、无限极讲的使命是属于直销公司文化的范畴,换句话讲它是“李锦记”的使命而“不是直销员的使命”,诚然有的直销员将来我相信她也会把自己的使命同“李锦记”的使命融为一体,但是你很难让刚加入的每一个直销员,让她的肩上去承担如此大的历史重任和重担,只要是稍微理智的人都不会一开始(加入无限级直销)就会为此使命而赴汤蹈火,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口袋问题”而不会是那么大的“使命问题”,对于一开始给对方谈使命只适用以少数大梦想家。

诚然,“李锦记”的使命应该给刚加入的每一个直销员讲,让她们了解和熟知“李锦记”的价值观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李锦记”要站在直销员的立场上而不是“我”的立场上去讲直销员关心的问题、关心的事。“李锦记”在树立自己使命的同时,95%的时间应去树立直销员使命!我们讲过直销员也是“法人”,她跟“李锦记”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这个关系永远不会因为“转型”而改变,原因就在于直销的本质不会变!直销员只关心我团队下个月推荐了多少人?我团队中专卖店增加了几个?业绩增加了多少?我的奖金应该是多少?会不会发错?……她不会关心“李锦记”今年的利润是多少?又上了什么生产线?又捐了多少钱?又盖了几所希望小学?……如果她要关心那一定是与她的利益有关,比如她推荐新直销员时会主动“展示”给新直销员看(目的希望她赶快加入购物,我团队赶快增大,我多增加收入,这不是人坏,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一个直销员连这些都不去关心,谈何让她去关心“李锦记”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赴汤蹈火?

世界知名经济学博士张五常先生讲∶“人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寻求‘极大化‘的,每个人都这样。我可以很简单地称它为‘自私的假设’。每个人何时何地,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的。解释复杂的世界,一定要有简单的理论……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能够成功的机会近于零。局限条件有所转变,人的行为就转变。经济学就这么简单,所有的经济学就这么简单……”。所以“李锦记”不可能要求直销员要同自己一道去承担这么大的历史使命,这是不公平,也是不人性的,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使命强加给另一个利益集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李锦记”硬要强加上去,比如在任何场所时时要直销员记住“李锦记”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事情就会朝着“李锦记”所期望的反方向发展。

直销员的使命是什么?这就属于直销员(商)文化和价值观的范畴。全球最著名的直销员(商)文化和价值观的光辉典范当属Dexter Yager(德克士特·耶格)先生所提出来的“梦想文化”。他认为直销员作为一个独立创业个体的人,之所以她要创业、之所以她要取得经济的独立和自由、之所以她要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之所以她要获得他人和社会对她的认同和尊重,关键是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不泯灭的,深藏在她潜意识中的梦想,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这个梦想的存在,一旦这个梦想消失了,人也就死亡了。他认为梦想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原动力,是一切成就的起点,这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就在于有大梦想家的推动,人因为高尚的梦想而伟大,因卑微的梦想而渺小。他认人的梦想是可触摸的、是可以实现的,没有实现是因为她放弃了梦想,梦想是可以被激发的……

Dexter Yager先生在谈及他对安利的看法和感想时讲∶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彼此思考方式的不一样。他说,多数人加入安利以后,要经过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成熟的过程,很遗憾的是就是因为她们不成熟,所以她就看不懂安利。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改变和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然后再展示给她一个机会,尽管我们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这个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智慧能够理解到她们将受益于这个机会。走向安利的成功意味着我们一天天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成熟和成长的过程。你要成功就必须养成新的、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成功者的习惯。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你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思考,当别人偷走你梦想的时候,你能否再次种植你的梦想,这决定你是走向成功还是走向失败。

读者能理解这二种文化、二种价值观的冲突和不同了吗?直销公司和直销商(员)的文化,简单讲一个是“生产产品”的文化,而另一个却是“卖商品”的文化(传统企业这二种文化是合而为一的,原因在于它只有一个法人),二种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就必然表现出二种不同的文化,这是我们无法否定的,当今很多直销公司业务拓展不起来,甚至滑向非法传销的粪坑,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多层次直销这种商业模式存在二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试图用直销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讲“李锦记”的使命“陷阱”也在于此,不是讲“李锦记”的使命不对或不正确,而是它如果没有看到这个区别而试图也用“李锦记”的价值观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价值观,或者换个说法,“李锦记”试图用自己的使命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使命,那么“李锦记”的事业就难于做大。笔者这样说并非胡言乱语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我的朋友就有做“李锦记”直销商(员)的,都深感这样做下去(天天讲产品,缺少直销商文化的结果)情况不妙,笔者当然非常明白这是为什么却又爱莫能助。

“李锦记”要想在直销界脱颖而出,虽然它从1992年成立并运作到现在,并采用了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直销模式,但笔者认为它的万里才跨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步!虽然它有很好的家族企业文化(尽管也要创新,这也是笔者欣赏的理由),但跨入直销模式使它进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诚然它也可以说,你看我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但平心而论,它最大的危机就是它最“辉煌”的时刻,它现在最大的软助就是缺乏(准确讲叫没有)直销商(员)的文化、价值观和使命(注意∶我们这样讲,读者不要误以为“李锦记”的文化、价值观和使命不重要或应舍弃),这就好像盖大厦没有坚实、稳固的基础一样,这种大厦盖得越高危险性就越大,而且一旦倒塌根本没有救!所以“李锦记”想成为直销界时代的英雄就不可不慎之、不可不为之,当然若“李锦记”不想为之那又另当别论。

“李锦记”跨入直销模式的创新对其传统营销模式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话又说回来,她认为的“大创新”其实这都是别人20世纪都已经创新完了的创新(实际是模仿),也就不能称其为什么创新,“李锦记”想成其为直销界时代英雄的最大创新是对别人20世纪都已经创新完了的创新的“再一次创新”,当然任何试图模仿或踩着别人走过的脚印再想创造一个直销的神话已经不再可能,或者讲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直销观念及其模式已经不适应和滞后于信息文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直销将面临创新变革的巨大挑战!同时这也是“李锦记”最大的挑战和机遇。

陷阱之二∶误以无限极使命为李锦记使命

“李锦记”应该是南方李锦记集团公司(这里简称“李锦团”)下属的一个全资子公司,这一点笔者应该不会猜错(如果猜错敬请见谅)。我们来看一下无限极使命(即“李锦记”使命),“李锦记”《业务基础》开篇即讲∶“无限极使命∶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以创新为本,中草药保健品为主导,实现顾客企业一体化,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造福社会,共享成果”;“李锦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李锦记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使命,即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个使命,也就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请注意∶“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和“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这二个使命虽有交叉但并不是完全融合的,“中华中草药保健品”属于“中国优秀养生文化”,但“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却不一定就只有“中华中草药保健品”,比如太极拳、酒文化、食文化等。

无限极,即“李锦记”采用的是多层次直销的产品分销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李锦团”也采用该模式来分销其产品。直销产品分销模式应该只是“李锦团”众多产品分销模式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既然无限极的直销模式并不一定代表“李锦团”的唯一商业模式,那么它们之间在家族文化一脉相承的条件下就应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化特征”。这个“差异化特征”表现在彼此的责任、使命上就有所不同,这一点从李文达先生的演说中已经表露出来。“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应该说是整个李氏集团的使命,当然毫无疑问地这也必然是无限极,即“李锦记”的使命。然而无限极的使命笔者认为就不仅仅只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因为无限极采用了世界上直销(或叫传销,但读者请注意∶传销和非法传销是二个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读者有兴趣可观阅《揭开非法传销的神秘面纱》一文)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就注定了它必然具有跟传统企业(如“李锦团”)不一样的使命行为模式,这一点我们在第一个标题中就已经谈到。

如果整个“李锦团”的使命也采用无限极的使命,风险就非常大!这个风险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李锦记”采用了传销(即多层次直销,简称直销)模式,而传销是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的商业模式,诚然我们心里都“十分明白”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的传销是指“非法传销”而不是指多层次直销,我们也不必去指责官方为什么不把“传销”写明是“非法传销”,我们更相信直销在中国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但目前的情况是整个国内直销业群龙无首,一片狼籍,直销员行踪更是畏首畏尾,总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

我们也心知肚明,没有一家“店铺+xx员”的直销公司不清楚自己“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尽管为了应付“中国国情”叫嚷“我”已不再是直销的这种小孩跟大人玩的烂漫游戏。其实人们在评价无限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不分“李锦记”还是“李锦团”都说是“李锦记”,而其直销员更是在不同的场所有意无意去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是极其危险的,“李锦团”100多年的品牌“李锦记”是4代人共同努力奋斗之结果!“李锦记”一旦被拖入或被误认为是非法传销的又一个蓝本(这种拖入或被误认为并不会因为你是低调运作还是高调运作,公司是否历史优久等等,安利公司有40多年的正当直销发展史,对中国的公益事业捐款不下几千万,但照样被拖入非法传销的泥坑!)。“李锦团”100多年的品牌因“李锦记”就会受到牵连,安利公司就是因为这种牵连而为了“洗刷冤屈”每年都损失上百万,不仅如此,许多优秀人才也因为做安利而避免受朋友质疑而最终离开安利公司。如果“李锦记”一旦出现如此情况(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不仅会牵连100多年的“李锦记”品牌,而且优秀人才的流失将是致命的,因为说白了直销公司的最终竞争就是优秀直销人才的竞争,“李锦记”如何让天下优秀直销人才为其所用,不仅仅是一个使命的问题,这也将是“李锦记”的挑战和机遇。

陷阱之三∶误以企业顾客一体化使命为直销使命

什么叫“企业顾客一体化”?局外人可能不完全明白其涵义,而局内人则是一听就明白。直销这种产品分销模式其本身就是直销公司(企业)自己不卖产品,而是把卖产品的权利交给一个一个的“人”去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人”是自然人状态下的“准法人”(传统企业的产品分销是交给“法人”,即商去完成),这个“准法人”是以个人为单位(传统商是以“组织”为单位),直销公司把她们叫做直销员或者直销商。这个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是“二种身份”的合成体,我们说直销模式独特就独特在这些地方,她除了“准法人”的经营者身份以外,其本身还是直销公司(生产商)产品的忠实消费者,消费者走进店铺购物就变成了顾客,即直销员是“顾客”和经营者二重身份的合成体(关于这一点读者还可以观阅《一场悄悄来临的营销观念革命》一文),这就是“企业顾客一体化”,说简单点“企业顾客一体化”=直销=“企业顾客一体化”。

无限级,即“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看成是要完成的使命之一,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无限级这样讲,这就好比告诉人们说∶我“李锦记”这辈子做直销做定了!使命就是必须要完成的重大责任,“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看成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当然也就是要把做直销看成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但笔者认为,“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即直销看成是自己要完成的使命,未免“小气”了一点!因为这个使命已经完成,“李锦记”做直销如果从1992年算起到今天也已经有10年,至于做大做小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写入公司的使命篇真未免“小气”了一点,这也就是“李锦记”没有分清或者没有认识到直销存在二种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原因,或者说它没有分清“李锦记”和直销商使命不同的原因。

这一点它倒是应该学一学安利公司,安利公司就很聪明,它根本不说是“企业顾客一体化”而是说“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这个使命的立意不仅高远而且实事求是!它不是说我这辈子干直销干定了而是说要给直销员提供一个“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机会”。安利公司如此以此为使命,就在于它非常了解直销存在二种价值体系的原因,也看得出它是以直销员的使命为使命。而“李锦记”恰好反过来,让直销员以“李锦记”的使命为使命,这就“倒”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路走反了。“李锦记”的发展壮大,其使命的最终实现一定是在直销员使命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这就是直销模式直销商文化中常说的一句话,你只有帮助足够多的人成功你才能成功!“李锦记”的使命假若不是帮助足够多的直销商成功,试问它又如何能够成功?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直销商成功,“李锦记”的使命又如何得以实现?安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为给直销员提供一个“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机会”?安利辉煌之所以辉煌不就是显而易见了吗?

陷阱之四∶误以“永远”为伟大

无限级,即“李锦记”使命中第一句使命是“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笔者还是要申明这个使命并没有什么不对或不正确,只是这句使命突出表现了人们对美好追求的愿望,而使命则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历史使命就更不用说,所以使命应该是可触摸、可感受的,而不是对一种事物追求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去追求当然没有错,但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笔者第一次看,包括看很多次,虽然能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但还是不能一眼看明白∶永远关怀谁?永远与谁合作?谁永远创业?

我们从二个方面来讲,先说“永远”,永远者永久、长远也,也可以理解为永恒。而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件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再伟大的人都难免一死,佛教创史人释迦牟尼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缔造了源远流长的教育体系---佛教,但是他还告诫诸弟子和世人说∶我未曾讲一个法,如果有人执著于我所说的法,就是在诽谤我!他讲佛教在末法时代一万年后都会消失。万法均无永恒久远之说,而“李锦记”的使命却以“永远”为定词,笔者以为恐怕难于起到“李锦记”所期望的良好效果。

第二,以“永远合作”为例,笔者解之∶与谁永远合作呢?除了与供应商等等合作外,最重要的它应该是与直销商永远合作。而合作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永远合作”只是“李锦记”的一厢情愿,任何一家直销公司都不可能保证它的直销员与它永远合作一辈子!如果硬要说那就是“虚”的、假的、不真实的,而硬要把“虚”的、假的、不真实的当真的去做,必然会导致大家以“虚”对“虚”、以假玩假,既然“永远合作”达不到“李锦记”所期望的“永远合作”的美好愿望出现,还不如不说,倒还不如说点实实在在的话∶我们彼此追求真诚的合作!或者,合作意味着我们是伙伴!来得实在点,也更符合人性,也更把激起彼此情感上的共鸣。“永远关怀、永远创业”笔者不再分析,读者自会明之。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直销是一种以人的品格、道德、诚信和平等为明镜的创业模式,所以21世纪的直销将是一个更人性化的商品分销模式,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难于理解直销及其惊人魅力,即便是我们经营或从事直销恐怕也难以把它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