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白写杨贵妃的三首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少年的时光逝去,大唐的风华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不朽。纵历史的长河东去不反,如今我依旧愿意回味一卷大唐的风华。
周末闲暇时光似乎过得很慢,有一种"白茶清欢无别事”的悠然。掀开我钟爱的诗词曲赋,我仿佛嗅到了源自中国最久远诗情的芬芳,唐代是诗的全盛时代,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诗都被写绝了,能想到的语句,能感受到的情感,几乎都包罗在这大唐风华之 中。
然而我想要说的,却不止诗词,李白曾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写过三首诗,赞颂杨贵妃的美貌和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恩爱,连大诗仙李白都为自己的爱情喝彩,杨贵妃可谓是达到了人生最辉煌的时代,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杨贵妃之前,受到唐玄宗宠爱的是梅妃,但杨玉环出现后,这个梅妃便永远地被冷落了,战乱来临的时候,唐玄宗带走了杨贵妃,却未带上她,以至于她最后终是死去。
但是又不得不说,杨贵妃被宠幸,她应该感谢含羞草,含羞草因为保护自己,在叶子被触碰后会闭合,但因为古人迷信,不知其中缘故,杨玉环初进宫,后宫美女如云,杨玉环本以为自己无出人头地的日子,谁知一日在御花园赏花时,无意间触碰到一片含羞草叶子,叶子卷起,宫女们看见后,都惊讶无比,后来便在后宫里传来传去,说杨玉环貌比天仙,花草见了都自行惭愧。唐玄宗听闻后,急忙召见这位闭月羞花的美人,一见果然倾国倾城。后来,杨贵妃便过上了她后宫专宠的生活。
由此可见,机遇和巧合在一个人被发现与重用的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周末时光,能品一品历史的芬芳,领悟历史的智慧,于我而言,已是幸福!
关键词:意象 古诗教学 作用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看看现当代诗,数量是不少,而质量和读者量却远远不如过去。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在古诗教学时,有的青年教师头疼不好教,而大部分学生则干脆认为,社会都进步了,还要去.学那些陈旧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况且听不懂。
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会出现上述问题,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教难学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转贴于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例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
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杜甫的《晴》诗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我们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意象派诗选》 [英] 彼德.琼斯编 裘小龙译 漓江出版社 1986:6. 15---16
故,用典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意蕴,使语言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而且对突出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方文山在歌词创作时,也借鉴了这种方式,常常借助于典故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深化意境,用有
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融汇曲折深邃的内涵。
关键词:方文山;歌词;典故;意蕴;历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使用典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个人情绪、愿望或者是对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看法等。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进行压缩,通常会变成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代表词。用短短的
几个字既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的主要内涵。同一典故可以在不同诗词中进行变形或灵活运用。例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①于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便用“鹏程万里”“鲲鹏展翅”、等词语来描写人的事业成功、前程远大或雄心壮志。
使用典故,可以用有限的字句表达丰富的意义,还可以形成比衬效果。如李白写安史之乱题材多用谢安把水之战、永嘉南渡的典故,他在《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永王东巡歌・试借君王玉
马鞭》以“永嘉南奔”比拟安史之乱、以谢安、诸葛亮比自比,表达了乱世中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的哀怨情怀。如《清平调词》三首就用了汉武帝李夫人、赵飞燕等来比拟、衬托杨贵妃之美,易引
发读者深思她们的历史角色。
使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融典入景,利用典故营造情景交融、活泼生动的意境,还可以多角度地活用典故,重新创造出自然天成的意境。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为杜鹃啼
血”“明珠有泪”“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但作者并没有使用典故的本义,而是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营造了一个迷离恍惚、凄凉感伤的审美意境,重新赋予了这些典故诗意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古典诗词中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即引用历史故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方文山进行创作时,也借鉴了古典诗词的这两种种用典方式。
一、引用历史故事
歌词是抒情性作品,方文山在进行歌词创造的时候,精心选用典故的目的是借典故表达情思。他使用典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常用典故,借其喻义表达情感,另一种借用陌生故事,营造语义场。
第一,使用常用典故。我国古典文学中有些典故因在诗词中反复的隐喻使用,其内涵已经变得非常丰富深刻。如《发如雪》《娘子》《青花瓷》中使用的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需要作者刻意地为其营造
一种抒情的氛围,读者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寓意。
《发如雪》一词中的典故较为丰富,且为大众所熟悉。首先,它的题目“发如雪”把读者带入一个想象的空间:何情如此,使人华发生雪?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有:“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感叹时光易逝。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有名篇《白发魔女传》,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其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与此处所写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出一辙。“繁华如
三千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这一小节两句话是两个典故的完美结合。“弱水三千”的典故原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之口“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用来指感情专一。
“梁祝化蝶”的故事我们更是耳熟能详。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寓意深刻,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我”不会因为世事沧桑的变化而改变情感,显示出对待爱情的坚贞执着。
作为“中国风”代表作之一的《娘子》可谓用心良苦。这首词利用反衬手法,写娘子折柳相望苦苦等候的情景实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娘子对故里的思念之情。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
情,或用“柳”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感。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
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用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的。因
为古代诗人墨客的偏爱,柳树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其意义也由惜别之情升华到了思念之意。文中另一处表达思念之情的典故是“相思奇红豆”。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
大树下祈望,其情形与作品中所描述的天天折柳等待的“妻子”相似。这位女子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天天倚树而泣,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泪,血泪滴到树梢上,后来结出黑红相间的果实
,被称为“红豆”,又名“相思子”。从此,红豆成了相思的代名词,并被后来的文人不断使用。方文山在这首词里借用“折柳”和“红豆”两个典故表达思念之情最妥帖不过。
《花恋蝶》中转化运用了《世说新语・言语》“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表达对爱情再也不能回到当初那种感觉的失望痛心之情。《青花瓷》中用雨打芭蕉的典故表现清冷之景。这些都是典故经常被
文人墨客使用到的典故,另一类则是没有经过反复使用形成隐喻意义、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典故。如果使用这样的典故来抒情达意,势必需要作者营造一种语义氛围,使得情感和韵味美得到统一。
《烟花易冷》的故事源于《洛阳伽蓝记》,讲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因战乱而分离,苦苦等待彼此,终于等到了相见的时机却是天人永隔。为了借用这个深情的、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谱写成一首旋律
悠扬的流行歌词,方文山在营造情境氛围方面颇下功夫。
歌词受篇幅和字数的限制,不适宜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这就需要诗人在对故事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本词作者选用了第一人称口述式抒情法,“我”是故事中的男主人翁,
是思念活动发出的行动者。以“我”与虚空中“你”的对话口吻营造了一个诗意化氛围,取消了意识与无意识的界限,眼前之景与记忆深处的景物融为一体,共同抒发了“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歌词
中反复出现的“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一句一方面增强了歌词的节奏感,另一方面是为营造情境氛围服务的。下雨天本就容易逗发思念的情思,故里草木的隐喻含义也是思念,两个意象融合在一起,更
加深刻地表现了思念之情。
方文山在《爷爷泡的茶》借用陆羽写茶经的故事,把两个时空背景融合为一体,表达一种文化上的乡愁。词中抒写了双重的感情,一是对儿时爷爷泡茶情景的怀念,一是对千年前陆羽写茶经的间接思慕
。这首词时间跳跃性很大,明明是写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对家的思念,对爷爷的思念,却从七岁写到现在又回溯到了千年之前。这种大的时间纬度上的跨越与对比,目的是营造一种淡淡的忧伤情境。历
史的质感和厚重感使这首词超越了单纯的对思乡之情的描绘,使得全词的感情从单纯的思乡之情升华成了一种文化乡愁。整首词传达了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继承汉文化传统的决心。
二、化用古典诗词中的诗句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其中的很多诗句都是前人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的结果。流行歌词是用现代汉语创作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汉语与生俱来的粗糙、拖沓的毛病,恰如梁宗岱指出的:“我
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现代语,也许可以绰有余裕地描画某种题材,或惟妙惟肖地摹写某种口吻,如果要完全胜任文学表现的工具,要充分应付那包罗了变化多端的人生,纷纭万象的宇宙的文学地意境和情
绪,非经过一番探检,洗炼,补充和改善不可。”②显然,如何客服现代汉语的弊病,在配韵、组词、结句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创作像古典诗词一样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相统一的作品,成为
当代诗词作家努力的一个方向,任重而道远,而选择与歌词表达主旨相一致的古典诗句进行化译为我所用,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流行歌曲化用古典诗词,在歌词里加入现代元素,把古典诗词的神韵与现代潮流融合在了一起,既突出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又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雅风韵致。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在为电视剧作词时对用古
典诗词情有独钟。她为《梅花三弄之鬼丈夫》写的片头曲《鸳鸯锦》一词就是在化用古典诗词语言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情韵兼胜的典型文本。《鸳鸯锦》:梅花开似雪红尘如一梦/ 枕边泪共阶前雨点点滴
滴成心痛 /忆当时初相见万般柔情都深重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时光不许动 /情如火何时灭海誓山盟空对月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梅花不许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 /旧时天气旧时衣点点滴滴成追忆
/忆当时初相见万般柔情都深重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时光不许动 /情如火何时灭海誓山盟空对月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梅花不许谢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梅花不许谢
这首词中有两句是写景的,一句是“梅花开似雪”化用了宋朝诗人吕本中的赏梅怀人词《踏莎行・雪似梅花》 中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另一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 ”化用了著名诗人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两首诗词原都是借景怀人之诗词,作者在这里选取化用本来就是为表达缠绵悱恻情感服务的诗句,一方面借精致典雅的古典化语言增强歌词语言的
美感,另一方面,作者化用在情感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的诗句,增强了歌词的蕴藉美。
方文山歌词中化用古典诗句的地方较多,古典诗词的幽情雅致为他的歌词平添了古典风韵,他化用古典诗句的方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第一,化用整首诗或整句话,取其原意或近意,表达具有一致性的情感。《娘子》中“景色入秋 / 漫天黄沙掠过 / 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的马儿有些瘦”明显是化用了马致远那首有名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虽然把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改成了塞北的客栈,但是歌词语言中透露出来的天涯游子只身在外的惆怅之
情与《天净沙・秋思》是相通的;文中有句“相思寄红豆”则应追溯到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曹雪芹的《红豆词》“滴不尽相思
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取其相思与愁闷之意;《发如雪》中有“邀明月/让回忆皎洁”、“我举杯/饮尽了风雪”的歌词,分解式地化用
了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一句,表达了一个人在思念之际的孤独情怀。这种化取情感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诗词方式,易于读者更深刻地体悟语言情感。
第二,方文山还钟情于化用古典诗句中意义深刻或是具有特殊韵味的字词,增强语言的形象美和蕴藉美。《千里之外》“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中的梨花白意指眼泪,唐朝白居易《长恨
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与宋欧阳修《渔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都为“梨花白”一词倾注了情感内涵,方文山以梨花漂落的状态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情感韵味。《东风破》歌词里有“酒暖回忆思念瘦”,语意近似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瘦”字具有拟人化的色彩,方文山的“瘦”字却是把抽象
的思念之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台》中的“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一句就转化了《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
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句,并且把三句话的意义融为一体,增加了语言的意义承载量,深化了语言的意蕴内涵。
典故本身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内涵,从语言学角度而言,用典最大程度上丰富了诗词的所指,即内容意义。言简义丰的典故丰富了方文山歌词的表现内容且深化了其文化底蕴,使欣赏者感受到了歌
词内在的古典而优雅的韵味。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青年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029303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