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章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神无主、
六出冰花、
六根清净、
六亲不认、
六道轮回、
六月飞霜、
六韬三略、
六马仰秣、
六畜兴旺、
六朝金粉、
六合之内、
六亲无靠、
六出奇计、
六尺之孤、
六出纷飞、
六通四辟、
六耳不同谋、
六街三市、
六尺之讬、
六经三史、
六亲不和、
六合时邕、
六亲同运、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六朝脂粉、
六合同风、
六出祁山、
六经注我、
六卿分晋、
六阳会首
六字开头的成语解释
六臂三头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出处: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六朝金粉 六朝:南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亦形容六朝的靡丽繁华景象。
出处:元·无名氏《醉花阴·秋怀》:“他他他把六朝金粉收拾去,单单单留下写恨几行书。”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六尺之孤 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出处:《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六尺之讬 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六出纷飞 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大雪纷纷。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六出奇计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六耳不同谋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六根清净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出处: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出处:《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六街三陌 泛指大街小巷。同“六街三市”。
六街三市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古代称早晨、中午、傍晚为三时之市。泛指大街小巷。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徼巡六街。”《周礼·地官·司市》
六马仰秣 六马:古代天子驾车用六匹马;仰秣: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出处:《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六亲不认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出处: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丢了差事云找他,他不惟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
六亲无靠 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形容很孤独,没有亲属可依靠。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今幸叔叔到此。我家现在六亲无靠,故乡举目无亲,除叔叔外,别无可托之人。”
六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出处:汉·张衡《髑髅赋》:“五内皆还,六神皆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六韬三略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出处:《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隋书·经籍志》:“《三略》,下邳神人撰。”
六通四辟 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六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六问三推 指反复审讯。
六畜不安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牲畜也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很厉害。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人家结发夫妻过的太太平平和和气气的日子,要我去扰得人家六畜不安,末后连我也把个小命儿送掉了,图着什么呢?”
六畜兴旺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一、激发求知欲望,营造创造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自然而然地涌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就能更好地激发求知欲。如,上课前3分钟的Learn to sing,可以是“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和“Sheep Sheep Black Sheep”这类民族歌曲;也可以是经典的名曲,如Titanic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Peace night”、“Jingle Bells”等,下课前3分钟的Free-talk,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乐于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还有Bomb-Ques-tions,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答,能说会问,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发展,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从而营造出创造教学的气氛。好的开端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状态。
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练习口语。例如,开办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拼写比赛,英语游戏比赛,用英语讲故事。以及在课前五分钟用英语讲一个小短文,其他同学说出大致意思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加强英语名言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英语习惯用语或成语。如当学习新词“perfect”时,我们可以使用“Practice makes perfect”。中文意思:“熟能生巧”;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猜然后告诉学生中文意思。当下次再遇到此词时,问学生用英语怎么说“熟能生巧”,学生会脱口而出。当然通过该英文成语也可以提醒学生“Practice”在这里是名词“Practice”是名词的例句也记住了。其他的成语还有:“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Respect yourself, or no one else will respect you.” 等等; 如讲到状语从句时,“Where there is too much noise around us, …”我们可以想到成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智者,事竟成);当我们教句子“It’s no use doing something”时,我们可以运用成语“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Or: 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来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 该句式结构及用法;还如:“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水滴石穿)”中“wear”词既有“穿衣服”的“穿”之意,又有“磨损”之意。根据汉语意思深刻理解英文词的含义及能牢记其运用进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英语成语蕴涵有丰富的哲理,同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道德标准相似或基本相同,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Time and tide waits no man.”(岁月不待人)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等。
四、鼓励学生看英语电影
多看英语电影,分享英语电影中英语词语的恰当应用,及根据剧情学习并了解英语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推荐一些英语电影,要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然后一起分享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
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不仅要读、写,而且要听、说。试想我们每天是如何运用我们的汉语的,而且许多人用许多时间除了看书读写之外还彼此谈论电视节目或电影剧情(包括了听说),这就是你说汉语如此流利的原因,就是你每天运用它来听说。要想说好任何一门外语,方法同样:聆听自然的交流与交谈,看电影是最好的练习英语听说途径。因为我们不仅能听自然的交流,还能学到地道的口语。
当你第一次看英语电影时,不要因为没有听懂剧中人说得什么就紧张,要放松去欣赏它。要更多注意剧中影视形象和故事情节而不是每个词和短语或句子。当你听对话时看着字幕,不必要认真的听,只需欣赏剧情旋律。
1.听写生字生词
2.判断下面成语是否有错别字,然后解释下面成语,并用以造句:(口头完成)
解题:关于“等待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问,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人物分析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剧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一、基础知识笔记化
大家都知道,基础知识的备考有两点很关键--积累和留心,就是自己在平时留心一些易混易错的词语读音及字形,并且把那些易混易错的词语读音及字形积累下来。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急躁情绪的影响下,往往觉得很难下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就去帮助学生开了个好头。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了活页积累本,学生以我们整理的作为开头,再把平时自己留心到的易混易错字词及成语随时地填充进每类的活页中,积少成多,井然有序。这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又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阅读理解模式化
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这一部分中,学生最易按照自己的个性理解去解读文章,从而导致丢分。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些“求同思维”,只有顺着出题者的模式去思维,才能越来越靠近出题者的思维方式,才有利于我们的高考。因此,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模式化训练。具体为:
(一)文言文阅读。
复习过程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重点实词、虚词、背诵采用练习方式,沟旧通新,归纳串联,牢固记忆。
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注重根据语境推断,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会推断词义、语境分析、结构分析、进行猜读、形训等技巧,评讲时,不仅要讲“是什么意思”,更要给学生示范“怎样推断实词词义”。关于文言文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做到逐字逐句落在实处,特别是那些关键词语要仔细斟酌才能落笔。训练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九字法,即“留、补、删、换、调、选、译、固、意译”的方法,明确知道哪些词可以照抄,哪些词必须准确的翻译,哪些内容需要补充上,甚至哪些词就是得分点。
(二)诗歌鉴赏。
这一方面,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注重背诵篇目,用好教材例子。即将课文背诵篇目分解到早读,在背诵的基础上指导对诗本身内容、形象、技巧的把握,以教材内容作为例子。
2、注重实际操作,规范答题步骤。比如分析意境,步骤是:描绘图景――点明氛围――表达感情;而分析艺术技巧,则是:答出术语(例如: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等)――阐明运用――点出效果;对字词的赏析,则要阐释含义――解释景象――点出情景等。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答题时有章可循,减少丢分。
3、多做归类训练,熟悉不同种类。两种归类:一种是从诗的类别进行内容和题型上的归类,并概括每种类别的共性,便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一种是从实战模拟的角度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类,归纳出典型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学生总感到无从下手,得分较低;而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认为,除去考生本身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之外,要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具体做法是:
1、讲清文体特征,整体把握主旨。
2、讲清各种手法,构建常见手法的知识体系。比如人称表达,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第二人称拟人化,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3、指导技巧,总结答题模式。例如:分析人物形象的回答模式是:修饰语(人物的处境、品格、精神)+中心语(人物身份)表达技巧的回答模式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效果。
4、分析题干内涵,明确答题方向,题干确定了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同时也隐含了答题信息,给我们一定的解题指向。
5、紧扣文本, 组织答案:扣题意(审题)、重提取(题干对应的字句)、分表里(切分文本)、重条理(分条作答)。
三、作文训练序列化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可见,作文不能听天由命,高三复习不可忽视。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们进行过阅读课,也指导学生进行了美文摘抄,即使在高三如此紧张的氛围中我们依然也在坚持落实着美文的阅读摘抄,这就为我们作文复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在具体复习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但注重文体的规范性,训练学生写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还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避免立意的严重失误;而且我们还进行了作文的序列化训练,即在某段时间内集中讲解训练作文的某个局部,如为作文拟定一个好题目,为文章开一个好头,为作文结一个好尾等等,集中训练,集中解决。
此外,我们还不断的为学生印发一些写作素材像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等等,重在积累;作文的写作也是限时完成,避免学生养成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四、巩固训练经常化
经常化训练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语文学习中基础知识更是离不开这一方法,因此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日一练》 的训练,首先由各位老师提前一周编订前六道基础题,在出题时要求教师以高考题的难度为标准选题,然后让学生每天做一套,这样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有所收获的目的。除了基础知识,其他方面如阅读也采用这样的方法练习,除专题训练时强化联系练习阅读题外,平时也不忘经常地做一些相类似的阅读,这样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能力。还有在最后30天的复习中,我们对待整套的题目也运用这种方法。经常性的训练给学生一种知识冲击,让学生尽快进入高考的状态。
五、 考前指导情感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课文、释读课文、解读课文达到对课文“言”与“文”的把握。
2 理解庄子故事中的比喻意义,了解庄子惠子的性格特点。
3 通过课本剧让学生领会文章的趣味。
教学重点:
通过三读课文,达到对“文”与“言”的综合把握。
教学难点:
领悟庄子的思想进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我课前的构思,可操作性强,要求的等级也是逐步上升。《惠子相梁》全文只有108字,要讲解一个课时,必定要填充许多内容,怎么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成了我思考的重点。我决定,在“言”上,重点从实词的一词多义突破。在“文”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排课本剧,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教学的重点依旧关注了“文”与“言”。而且特别强调这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以“言”促“文”,以“文”解“言”。
教学难点的设定主要是在拓展这一环节实现,需要学生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人有个基本的了解。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到位,学生应该能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三幅图片,分别代表成语邯郸学步、井底之蛙、东施效颦,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成语并解释。学生很感兴趣,马上有学生答出,而且解释“东施效颦”很到位。教师介绍这些想象丰富的成语就出自于《庄子》一书,自然的引出对庄子的介绍。通过投影,学生把握了关于庄子的重要信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对这些内容识记之后,转入到诵读的环节。
诵读课文:让学生由开头读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让学生体会“庄子来,欲代子相”这句话的感觉,或谓惠子,“或”指的是谁?他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学生回答这可能是惠子的门客,回答时在挑拨是非,进谗言,模仿读的时候一惊一乍,能够领会这句话的感觉。我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感觉重读这一小节。接下来让学生体会:“南方有鸟,其名为鹅,子知之乎?”这句话,怎么读出庄子的疑问语气,怎么读出庄子当时的心理是关键所在。我找了两个学生来读都还有所欠缺,我就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感受到庄子那种潇洒自然、娓娓道来的气度,也体会到了句子的疑问语气,我让他们自由朗读时个人的体会进一步具体化。对于“夫鹅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句话,我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双重否定句式,又让学生关注排比的修辞,希望学生读出特有的感悟。有一位男生读得比较到位,重音有强调,而且能读出排比的语势。对于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强调了两个“吓”字。对于鸱发出的叫声,学生都能戏剧化的模仿,对于“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这句话,学生能领会庄子那种不屑的语气。可以说整个诵读教学很成功,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时有了明显的提升。
释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原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自行翻译。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都能做到句句落实。在释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穿插了实词一词多义的考查,比如讲到“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就考查了学生对于“见”字意思的掌握:
1 岐王宅里寻常见
2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班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 胡不见我于王?
出示了以上四个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学生课堂上接触到的,学生很顺利的说出了“遇见”、“拜见”、“出现”、“引见”四种意思。
又比如我讲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时考查学生对于“国”字意思的掌握。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 国险而民附
3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 死国可乎?
出示以上四个句子,这些句子学生都学习过,学生的回答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
释读课文重“言”而不失趣味,为下面解读课了很好的铺垫。
解读课文,课堂板书如下图所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上面的这些词语加上横线并用简单的文字进行分析,学生练习的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能认识到故事中鸱鹅、鸱和腐鼠的所指,能够体会到庄子视名爵如腐鼠的态度和惠子那种热衷功名利禄之心,达到了解读课文的效果。
利用课本剧趣味提升:
学生课前自排了课本剧,有五个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庄子、惠子、门客、家丁甲和家丁乙。课本剧分两幕,第一幕惠子与门客商议,派出家丁搜查庄子。第二幕庄子登门拜访,与惠子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学生排演的课本剧能够忠实原文,又有自己的创新,体现了学生的智慧与幽默,得到了其他同学鼓励和听课老师的赞赏。学生表演完后,我适时地请学生点评,让他们思考:通过课本剧对课文有了哪些新的领会?《惠子相梁》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在哪?学生都做了精彩的发言。课本剧这个环节让本来严肃的课文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拓展延伸,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朗读以下的句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介绍了庄子那种清静无为,潇洒自得的隐士情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觉去赏析以上句子,从而分析出道家学说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因为时间有限,学生未能深入体会,但基本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