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企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企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也遭遇过市场的挑战。因而认清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深化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地位虚置

今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所有者管理效率低下,且日益不能担负起其应尽的责任。这就造成尽管法律和形式上,国有企业有其所有者,但在实际管理运行中,缺乏有经验与实际技术的高水平管理者。另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经营者行为存在着复杂的状态,尤其是以改革以后伴随着一部分国企“从无到有”或“从坏到好”的老员工或者高层管理者实际上控制了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等企业红利。

(二)国有经济收缩与退出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展开,国有企业简政放权,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成为国企乃至国有经济收缩战线的重点。但是,当前国有企业控制了众多涉及国家命脉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其他垄断行业,如石油、化工、通讯、航天等。国有资本从哪些领域退出,如何退出成为下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的退出不仅涉及多方的既得利益,同时退出的方式以及退出后如何处理该行业的管理以及是否单纯依靠民营企业来入股,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政企不分,影响国企内部活力的发挥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中,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应该是由股东投票选举产生的股东大会,而最高决策机关应该为董事会。在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下,国有企业受政府的管理,所作出的决定还需经上级管理部门的批准,并接受监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同时又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因而,政府会不可避免的赋予国企更多的社会责任与负担。这就造成国企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也就难以衡量国企的盈利状况,也进一步阻碍了国有企业创造力和活力的发挥。

二、外国成功模式的借鉴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根据自身特点不断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应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就是国有企业管理的一种成功模式。所谓的淡马锡模式是指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其以客户为经营导向,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信贷工厂,新加坡财政部则拥有着淡马锡100%的所有权。在强大的行政权的控制下,淡马锡是如何避免经营扭曲又赢得傲人的业绩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放权,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

尽管新加坡财政部拥有着淡马锡100%的所有权,但其在淡马锡实际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除了认命淡马锡董事局主席、董事和总经理,审阅其财务报告等职责外,财政部只有在涉及企业合并或出售时才参与进来。这就保证了淡马锡日常经营的独立性,不必受到政府的多重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办事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其活力与影响力。

(二)高效完善的经理人制度

淡马锡的经理人制度十分高效与完善。首先其摆脱了政府的束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其次,淡马锡拥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团队所需的投资、管理等人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聘。最后,淡马锡注重薪资的绩效管理,完美的将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与其所获得的薪酬待遇等结合起来,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三)控股方式高效灵活

对于其下属公司的管理,淡马锡管理层一直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即通过出售买卖股权体现其管理经营方向,选派高层人员进入下属公司参与其管理与决策。但同时又避免参与下属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包括其领导层的各项商业决策等。这不仅使淡马锡能够间接管理其下属部门公司,也能使其下属公司能够充分保持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在涉及公司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等软实力时,淡马锡通过多种形式将企业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位员工与领导心中,这一切都相辅相成确保了淡马锡的发展与壮大。

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与措施

(一)协调产权关系,促使所有者到位

按照现代产权理论,使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相互匹配,才能使产权安排合理有效,同时也会保证产权的清晰明确。针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剩余所有权由国家享有,剩余控制权由经营者所有的问题,应在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市场与相关制度的调节,促进民营企业的私人股、法人股等以一定比例进入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主体的多元性,这也势必将推动国有资本的扩大,弥补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二)政府简政放权,增强国企独立性

政府的步步干预、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简政放权,取消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性负担,同时建立起高效的委托机制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减少对于国有企业经营干预,充分发挥国企的自主权。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争性国有大企业 企业制度 私有化 市场化

一、引言

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的、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一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改造成股份公司,使之成为完全排斥政府的行政干预,产权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化、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长久以来大家对他的诟病较多。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国有企业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一种是承认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应该完善相关制度。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在退出国有中小企业之后,应该继续退出国有大企业,最终使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这些人大多信奉美国或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与其他私营企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效率低下。而后一种观点认为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管理得好,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

二、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才能确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如果国有大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向西方国家一样只保留在一些维持国家机器存在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那么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将得不到体现,那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如何得以表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将如何得以延续,这是值得思考的。

(二)私有化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这条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陷入滞胀的困境,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改革,将国企私有化,缓解了财政危机,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效率,重振了英国经济。而90年代初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全面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在经济上并不成功,而且社会代价非常大。20世纪80 年代后期拉美国家信奉新自由主义理论,对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结果使一些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私有化并不一定能改善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其中私有化改革成功的国家有很发达的市场体系,而且国有企业数量很少,股份制以后很容易融入市场体系中去,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改革道路。

三、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存在的可行性

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

(一)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

从企业制度形式的演变历史来看,它先后经历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现代公司制。在前两种企业制度形式下,所有权与控制权是合二为一的;而公司制企业建立在委托关系上,其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分离的。这三种企业制度形式从产生来看有先后之分,从竞争优势上来看却无绝对的优劣之别。从治理的效率上讲,肯定是前两者要高,因为它的利益很直接、关切度更高;而委托是有成本的,多一层就多一层成本,效率也会降低。从公司发展史来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逻辑:能直接管的都是直接管,许多中小企业都是由股东进行直接管理,如个体企业、家族企业、合伙企业等,而少数的大公司以委托的模式进行管理。现实中这三种企业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国有资产的运营必然会涉及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因而国有经济在这个中小企业层面没有比较优势,不具备竞争力。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抓大放小的方针,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而国有企业的委托机制适应于现代公司制的发展的,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的,我们切不可简单地把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经验推广到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上。

(二)管理好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有可以学习的成功典范

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全资国有控股公司,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新加坡政府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关联企业。从1974年6月成立至2007年,淡马锡以市值计算的年股东总回报达到18%,每年派发给股东的股息超过7%,总投资额由初期政府授予的3.5亿新元的资产,到2008年3月,投资组合总市值已达到1850亿新元。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淡马锡构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框架,这种国家控股、公司化运作、集团化管理的成功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淡马锡的投资范围广泛,包括电信与传媒、房地产、金融服务、运输与物流、能源与矿产、基础建设、工程与科技,以及制药与生命科技,这其中不乏竞争性的大企业,这也增强了我们能够管理好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信心。

四、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向

本文认为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我们必须深化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改革。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应该以国有资产或者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依托资本市场将企业改制为公众公司,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形成竞争性领域中的大企业层面有国有和民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面。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国资委应该用市场化的方式选拔、激励、约束经营者,用办企业的方式对待竞争性国有大企业,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的考验,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资本化,有利于国有资本的调整与流动,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强经济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占奎,王熙,刘戒骄.新加坡淡马锡的治理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2007(02).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团队管理 改革方向

一、团队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称为团队。正式群体中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正式群体成员的许多心理需要是在非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的。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它强调集体绩效,表现出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它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它主张个体的技能相互补充。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对这些要素给予认真重视,才能形成产生团队业绩所必须的条件。因此,作为一支高效团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团队成员能力的互补,团队成员都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各有专长,在能力上是互补的,能够良好合作;三是共同的诺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四是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沟通;五是明确的责任,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责任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做好应该做好的,二是如果做不好,要承担相应的惩罚。六是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起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团队管理是以人的情感、归属、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为前提的。组织采用团队的原因,是因为团队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团队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发挥团队智慧,使组织目标易于实现;二是使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进行战略性思考;三是提高决策速度,团队能够促进员工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管理人员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四是团队员工组成的多元化易于产生新颖的创意;五是提高业绩,团队注重绩效,能够提供更好的利用雇员才能环境,且比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群体更灵活,反应更迅速。

二、我国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更多的融资困难、资讯闭塞、技术落后、人才相对缺乏、经营机制落后、管理水平差等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这些客观因素无不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然而有个影响中小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何构建企业团队,使团队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能否走向成功之路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团队的目标没有形成共同的愿景

每一位个体都有个人的目标,而组织本身也有它的发展目标,只有彼此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形成共同的愿景,团队的合作和士气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缺乏这种共同愿景,企业领导者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规模性扩张;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愿景,但由于战略愿景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或即使有愿景也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苍白无力,没有真正灌输到员工的理念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没有在员工中形成共识,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往往会造成人心涣散的局面。团队的共同目标的形成的难易度注定它们不会很大。当一个团队的人数超过某一个限度,它就不再是团队,而变成了无法协调团队成员间共同意愿的乌合之众。更值得深思的事情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内部目标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不是由于彼此目标真的不一致,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当团队或者组织逐渐走向“成熟”以后,每个个体自己的“行为模式”开始产生影响,而在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企业采取措施巩固和强化“目标共识”的时候,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这一工作做得太晚了。

2.“团队规则”与“灵活性”的矛盾

一个团队或者组织在逐步成熟以后,便有了它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游戏规则”。团队的领导者希望每一名团队成员遵循他自己习惯的团队规则,但是,团队成员差异较大,其动机、态度和个性难以一致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运作过程中,团队领导和成员的“搭便车”心理和矛盾冲突使注意力内敛,使团队对外边信息反应速度减慢;团队成员只有在达成一致后,才能使组织具有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团队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习惯的“团队规则”而忽视了其他团队成员的需求,导致团队危机的产生,而在“团队规则”和团队灵活性之间保持平衡就对团队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必须学会把握什么是最关键的。有些领导者,可能信奉敬业精神、全心付出、一心为公的职业准则,可能认为把工作视为生命的全部才最值得提倡,所以他经常以这样一个高度要求员工,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希望他们在工作的时间全心投入,把工作带回家,在节假日来公司加班,将工作视为生命的重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并非他们生命的全部。在人性化管理被提倡的今天,这种领导者的“合作规范”越来越受到置疑。

3.缺乏团队精神

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团队合力则来自于企业团队精神的不断培养和建设。可以说,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使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并由衷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团队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领导多半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淡化了团队精神的塑造。事实上不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团队精神的作用,而是他们没有在企业生存和团队精神的塑造上找到平衡点,以至于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企业领导者关心企业的团队精神,但更关心的是企业的既得利益。在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上,盲从心理严重,拿来主义盛行。企业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塑造团队精神是中国企业的通病。没有团队精神,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团队成员的潜力发挥不利。中国企业的团队精神塑造应该在企业创业阶段就应得到重视,这是团队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团队建设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4.缺乏有效的激励

团队激励不是搞平均主义,团队的激励要坚持公平原则,要根据不同团队成员为团队做出贡献的大小以及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来进行合理激励。这是由于不同层次的人的利益需求是不完全一样的。作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人们在获得自己的效益的时候,是富有创造力和天分的。人们不仅会为了钱,也会为了获得忠诚、爱等心理收益想各种办法,人们当然希望物质和精神收益都最大,这要求团队的领导者必须要针对问题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决定是要加强员工的交流和参与,还是要提高基本工资,或是对奖金的奖励条件做出修改、举办各种团队文娱活动等等。许多中小企业团队的领导者对员工努力工作的程度以及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往往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对团队成员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挫伤了成员的积极性,这样的团队或者说组织的生命是难以长久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团队管理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团队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团队管理进行改革:

1.强化沟通,巩固和强化“目标共识”

团队的目标赋予团队一种高于团队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使得一些威胁性的冲突有可能顺利的转化为建设性的冲突,也正因为有团队目标的存在,团队中的每个人才知道自己的坐标在哪儿,团队的坐标在哪儿。团队每个成员总希望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正在干的事情对公司发展目标、对客户有所裨益。团队领导者一定要通过沟通明确地告诉团队的每个成员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我们这个企业的价值,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关键的价值贡献是什么?并让团队每个成员明白他们正在干的事情的目的和价值。只有把握这一关键,才能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团队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不断前进。

2.平衡“团队规则”与“团队灵活性”间的关系

企业和团队的发展壮大需要优秀的人才不断加入,但不是每个新成员都能适应企业的“团队规则”。这时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就需要判断这种不适应是本质的还是暂时的,对于前者通常只能“忍痛割爱”,而对于后者,管理者可以考虑给予新成员充分的灵活性与施展空间,使其不断适应和成长。另外,对于团队管理者而言,必须明白的是“团队规则”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公司及团队的壮大以及企业文化的丰富完善,可能都会要求“团队规则”的进行调整甚至改变以适应企业成长的需要。把握好“团队规则”与“团队灵活性”间的平衡,是一个优秀团队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

3.增加团队凝聚力,塑造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团队的粘合剂。如果一个团队失去了凝聚力,对其成员没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团队实际上已失去了团队的力量和功能。一般认为,较高的凝聚力一定会带来较高的团队绩效。而协同工作、有效的沟通、尊重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等是营造和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的前提。另外,注重感情投资是中小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特殊课题。东方文化注重“人和”,中国文化倾向情理相融。日本企业非常注意把企业办成为一个大家庭,建立起企业内部情感维系的纽带,如员工生日、结婚、生孩子、乔迁、晋升等,企业都给予特别的祝贺,以增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中小企业应从企业文化建设出发,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增强团队凝聚力,塑造团队精神。

4.建立合理有效的团队激励政策

中小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根据成员的努力程度给予不同层次的激励,激励制度要多样化。首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如果仅靠物质力量的激励,不足以维持企业对团队成员的吸引力,这时就要结合不同团队成员的特征,给予精神力量的激励,如进修学习、参与管理决策、工作轮换等等。其次,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中小企业的产权一般比较明晰,机制灵活,所以对高层管理者以及核心员工可以把期权激励作为经济激励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把传统的以现金为代表的短期经济激励和以期权为代表的长期经济激励结合起来,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再者,团队整体激励和团队成员个别激励相结合。对于以团队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进行激励应该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同时对于优秀的团队成员,则给与单独激励。团队整体激励以经济激励为主,与团队业绩直接挂钩;团队成员单独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称号、休假、晋升等是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l]卫:团队管理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9(7)

[2]蔡晴:美、日、欧团队管理比较[M].经济管理,2000.12

[3]闫永:团队管理理论对科研团队建设的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4]王艳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5]尤建新周文泳:企业开展团队目标管理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6]陈玲:团队激励策略与绩效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

[7]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

[8]俞明理:团队创业精神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3.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2020年4月,我省印发《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及任务清单的通知,旨在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进一步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该文件规定,亩均税收=税收实际贡献/用地面积,税收实际贡献是指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合计,即“净入库数”合计。“实际入库数”中包含13 项税(费)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其中:增值税实际入库数=增值税直接净入库税收+生产型出口企业发生的“免抵”税额(含应调未调部分)。基层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税收口径存在几方面问题,或将影响企业评价结果,需关注。

一是企业“净入库数”税金与企业所属期实际缴纳的税金不一致。企业待征税款入库销号后,税款状态由待征变为入库状态,由于存在时间差,企业所属期实际缴纳的税金未能在当年度全部入库。以浙江XX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净入库数”合计为2342万元,2019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属期实际缴纳合计为3190万元,而分类评价中税收口径为“净入库数”,由于未入库部分税金未能得到体现,拉低了企业亩均税收24.6个百分点。

二是新办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多,增值税产生难度大。由于企业购进机器设备、不动产等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额都能够全额抵扣,新办企业前几年建设厂房及设备购买所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大部分用于抵扣,故企业当年或者近几年很难产生增值税,甚至净入库税金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亩均税收指标有较大影响。以浙江XX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企业成立于2017年11月,2019年度新增房屋建筑及购买机器设备所产生的进项税额160.4万元全部用于抵扣,当年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仅为0.9万元。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增值税净入库数为-58.3万元(增量留底退税59.2万元),导致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为-39.7万元。

三是税种口径存在差异,影响企业最终评价。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连续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企业均可以申请留抵退税。”以浙江XX地板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40.8万元,但根据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企业2019年海关入库税收53.6万元。由于我省文件中规定的13项税种口径未包含海关入库税收,故在评价中海关入库税收不能计算在内,导致企业亩均税收不足3万,综合评价结果为D类。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已成燃眉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08年经融危机过后,许多国有企业在国家的帮扶下再次膨胀,对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排挤打压之势,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了负面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丧失应有的活力。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探索国企改革以及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国企改革的意义

(一)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早在党的十二大,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会上强调:要兼职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基于这样纲领性的思想导向,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的方针政策,开始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放开私营经济的发展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逐渐形成了混合所制经济的发展雏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基于马克主义思想的公有制主体的背景下,对国企实施改革,使之适应国际化市场化大环境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最新途径。

(二)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形势日趋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就必然要考虑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发展需求。在计划经济发展阶段,国企从管理、制度以及发展理念等方面都积累下积重难返的弊病,若不加快改革步伐,便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也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加快国企改革,重视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必然选择。

二、混合所有制的科学性

(一)科学发展观在混合所制经济中的体现

我国早就2003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此,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中重要的指导性理念。这是在继承了关于公有制过渡形式的论断之后的一个新的创举。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保证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经济制度,是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的,具有远大的前景和历史意义。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合理适配

提出,生产力决定生关系,生产关系能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生产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远不及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所要求的水平,如果依旧固守着国有经济的旧模式,一味的推行脱离实际的所谓的公有制经济,必然会打击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另类探索

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呆板的形式,而是应该在不违背社会主义生产规律选择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对公有制的一种另类探索,将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的远大前景

建设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符合我国发展国情的社会主义。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一成不变的坚守本本主义,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来决定自己的道路。改革与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将改革开放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国企的改革方向朝着混合所有制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一种符合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路径。如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更大大的增强和国企本身的市场发展活力,也能有效地提高国企的创造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各种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正确的管理路线,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才能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前进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早在1994年我国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推进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和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制度改革的整体趋势下,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坚持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是有效推进政企分开、强化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我国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整体的市场化环境来简析了国企改革中混合所制发展的科学前景,对我国国企混合制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方向是实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创举的道理,这也将在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崇献.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 (7):52-58.

[2]胡锋.国企改革中实施混合所有制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 (10):110-113.

[3]孙宗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4,(37):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