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身边的科学知识

身边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身边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身边的科学知识

身边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方式;转变;桎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自数学新课标提出上述要求以来,我国中学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实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存在着“形式化”趋势。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与学习习惯的严重滞后

学生对数学学习观的理解,以及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后天形成的,一旦形成了这种原始的“数学认知”是很难改变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早已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听课―做笔记―做作业―考试”的数学学习观已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了。于是数学学习观被单一的理解为考出“好成绩”,“好成绩”成为了数学学习的实质价值诉求。数学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数学新课程学习观对学生惯性地“接受式”学习观构成了挑战。数学新课程学习观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不仅只关注最后的答案,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争取在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形式化的应试技巧。数学新课程学习观倡导“发现式”学习法,即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完成由“教书匠”向“引导者”角色的转换,数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然而学生要想适应数学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就必须具备极强地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学生已有的数学能力显然不符合上述要求。

二、教师的数学教学理念与行为之间存在脱节

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新课改理念贯彻与执行的助推手,其自身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是数学新课程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是预设数学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在数学认知活动中,是数学教师将认知主体(学生)与认知对象(知识)联系了起来。但数学教师应明确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仅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不能代替学生完成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他应该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向导。但是,受考试压力的影响,数学教师往往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将自己当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体”。由此,传统的数学课堂应以“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为主,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还是偏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并辅之大量的数学练习。数学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旨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的数学知识,以备在数学考试时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显然与“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新课程理念相悖。

三、课堂的数学文化环境与氛围的相对缺失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弘扬数学文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人性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与意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品质。然而,现实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却适得其反,数学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容易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在数学课堂上。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数学文化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片面追求“成绩”之风在数学课堂上仍然被首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数学文化围绕“成绩”而展开。数学教师成为数学课堂上的实质主体,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似乎已经理所当然。一方面,学生因数学评价的“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而片面地只关注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关注,从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品质的提升也就变得更加有限了;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受“分数至上”的影响,必然在数学教学设计上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对如何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与意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品质的思考。

四、社会的数学价值期望与诉求的功利化

数学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子系统”,而是与社会其它子系统密切相关的“子系统”。社会其它子系统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数学教学目标的影响。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唯价值论教学”成为了风靡于数学课堂上的一种风气,它也直接地对数学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数学教学评价的标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价值的期望与诉求。当前我国社会价值的期望与诉求宗旨在于培养“经世致用”的社会人才,其实质就是对“知识人”的追求。于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教学评价的标准也就围绕“知识而知识”。因而,尽管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思维、个性及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并以学生的自身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标。但在现实数学教学实践中受到“经世致用” 社会价值的期望与诉求的影响,数学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知识人”价值观的培养目的来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身边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浅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07-01

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下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小学科学教育教材, 善于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以及善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获取相关联的、密切的科学信息进行探究活动的创设。并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施活动模式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周围事物及知识进行更加直观和体验性的探究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要建立健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评价制度, 便于学生在

学科教学课堂中进行的主动探究活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源于现实。这样就能够保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意识,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及解决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它的学习不能够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传授式的教学, 因为科学素养及科学意识是不能够进行传授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逐渐把利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和思考事物化为自己的自身素养。对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极易对那些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用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心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族和融洽的环境, 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和环境去学会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狭小的学习空间的束缚, 利用课堂之外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一、善于利用学生周围资源,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 并将其主动渗透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对于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1、生活化的活动资源往往会在科学教材中得到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主动钻研并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科学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和认识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分析和钻研。在小学科学知识的课堂学习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和经历每个科学知识的来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为之设计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隐藏在学生周围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原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面对这些新鲜又特别接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教学内容,教材中仅有的那些结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完全不够。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近距离地接近和了解学生周围的生活事件、现象及情境,并且经过教师的整合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具有超强探究性和操作性的科学课堂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极具生活特色的问题的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来源―――生活,体验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知识的真理。

3、注重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科学知识的单独学科之中。因此,教师要突破学科的限制,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大课堂,提倡学生在科学教学中选择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和钻研,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找到更加广阔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头脑充电,更加愿意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形式,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现代化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和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科学活动在学生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下进行,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究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理解和牢固扎实掌握,并且能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学习思想及有效方法,获取更加广泛的科学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探究,然后再将科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在进行科学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够凭空进行,必须拥有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是小学生进行生活式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探究材料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越发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收集和采用最为接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材料,避免学生因为材料的陌生感而丧失进行继续探究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材料,如直尺、白纸、小刀、塑料瓶、小鼓等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想到的所有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得到教师的要求之后结合教师要准备的材料回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和欲望。

身边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一、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科学素质的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明确地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导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注重。

二、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科学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挖掘课本题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可以独立的学科,在它里面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明,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组课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有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每一册中都少不了科学知识为专题的内容,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发散思维,海阔天空地畅想,激发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或者布置学生写一些结合课文内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有关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技、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将现代科技知识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语文教学转向“有关科学”的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小学生科学观。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可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课文时,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还可以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探索科学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巧设问题,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月球之谜》时,通过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研月球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图言文结合,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的习惯。如读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启发学生做增补内容的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从而使学生思维扩展性和创造性也相应得到提高。

3、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小学生认识到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身边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及日常生活的探究兴趣,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我们身边熟悉的这些生活经验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当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它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与喜悦感,这些都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1 小学科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已有些认知,作为教师灵活地运用这些认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易学习和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1.1 利用好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简单经验,其中也有与科学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夏天时将自行车置于阳光下曝晒时,会发生爆胎;用气管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使用杠杆可以省力;利用电池、导线可以让小灯泡发光;雷电时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用好、用活,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授声音的产生时,在课前准备音叉、一盆水、铁管、钢尺,或者小鼓、笛子等乐器,在上课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让这些物体发声呢?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先说出如何使其中的某个物体发声,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所说的方法亲自动手来操作。这样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来教学,学生即会感动较容易理解、接受,还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提高课堂效果。

1.2 让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现象,让学生们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感受音色的作用;像指甲刀、剪刀、钳子、镊子、钓鱼杆、天平等这些物体是学生在生活中较常用或常见的,这样在讲杠杆时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有益摩擦?哪些地方存在有害摩擦?哪部分是轮轴?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观察生活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诸多的益处。

1.3 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时多思考。我们教材里面所编排的很多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常见的,在学习某些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即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使学生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让学生们回家自己照镜子,并观察站立、靠近、远离镜子时的情形,认真想想镜子中的你与真实的你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可以利用镜子进行“打靶游戏”,也可以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这样即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2 科学知识回归生活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科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2.1 科学——生活探究模式。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课堂上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多关注生活,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内存在的问题,并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土壤的保护”一节时,结合课文中破坏土壤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土壤、保护环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2 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难题,有一些是完全可以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的。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滑轮组后,在生活中遇到将重物提高时,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提升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了如何减小有害磨擦后,亲自动手维护保养自己的自行车;在学习电和磁后,可以告诉父母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可以解释生活中门吸、冰箱门等磁现象的应用。

身边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普; 阅读; 科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52-001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些尝试和思考,下面就以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杂志《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例,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身边模范激兴趣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够在某个方面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扬,但往往因为本身的惰性而害怕付出。阅读指导课的开始,我先从小伙伴身边的科学小达人介绍入手,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阅读埋下伏笔。

首先我通过PPT,给同学介绍身边的科学小达人:一个连续3年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很多次的科技比赛如科技创新科学幻想画、电子百拼、机器人制作、航模比赛中都获得了很多名次的同学,引发学生产生敬佩、羡慕之情。然后老师适时请出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他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科学知识?为什么他的动手能力那么强?他怎么有那么丰富的科学幻想能力……原来所有的谜底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看各类科学杂志,尤其喜欢看《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这时,再适时引导大家:多阅读科普杂志,就能走进科学,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的趣味和魅力。

二、观察封面知底细

一本陌生的杂志,要让学生觉得它有可读性,可能还是需要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所以让学生了解下杂志在业内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信服这本杂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杂志的封面,可以从中了解到杂志的名称、是否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以及杂志知名度。从《科学大众・小诺贝尔》的封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及它在期刊界的地位:《科学大众・小诺贝尔》是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指定读本,是江苏省教育厅推荐读物,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是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三、通读目录解大意

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时,若只走马观花,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必须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撷取丰硕的果实。 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可以是书目、文章标题,也可以是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筛选。所以要想快速了解一本书或一本杂志有哪些内容可供阅读,哪些需要精读,那么了解书本的目录或者说了解杂志的栏目无疑是个捷径。所以第三个环节就是带领大家先通读下杂志的目录,来了解这本杂志到底有哪些栏目。《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分别有《特别关注》《酷酷新品秀》《科技情报站》《问题对对碰》《科学为什么》《综合实践能力展示》《小诺实验室》《开心农场》《金钥匙》《探索发现》《叮当审片室》《科学动漫接力》《微话题》等栏目。简单看目录就能大致了解杂志主要有哪些栏目,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四、细读栏目明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非常关注时事政治的同学或许会对“特别关注”栏目中“地球也会得流感”感兴趣,喜欢动手实验的同学或许会对“小诺实验室”栏目的“空气大炮”感兴趣,喜欢动漫的同学可能会对“科学动漫接力”栏目感兴趣。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同学就可以根据目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2-3个栏目进行详细阅读。

五、阅读笔记聚知识

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才能让大家读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所以,阅读记笔记的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及积累科学知识最好的方法。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互相介绍经验并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批注、摘抄、剪贴等简单的阅读笔记方法,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又一个好方法。

六、好书推荐博众长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谈到,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为人师者还要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获得丰富知识的道理。因为不同科普书的编写角度、思路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独到,没有包罗万象的科普书,只有包罗万象地读,让孩子多方位地接触科学并且思考,才有利于思路的开阔!知识是交叉的,看得多了,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了。只有大量的科普阅读,才能让人把思路打开。

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只是很多优秀科技书籍或科技杂志的其中一种,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阅读和学习的好的实物。这时老师可以通过用PPT出示一些优秀科普杂志或科普书籍封面,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能够广泛的阅读科学知识,汲取科学知识的丰富营养,做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小达人,收获更多的成果。

七、名人名言立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