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硕士扩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种种现象都在说明,研究生这一“高知”群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学术上不比博士,夹在本科生与博士生中间,像极了夹心饼干;工作经验上,六七年的高校生涯也耽误了一些实践的机会,论适应能力,很多都比不上提前走进社会的本科甚至专科生。在欧美许多国家,甚至我国的香港,研究生学历多被视为从本科到博士的一个过渡阶段,往往学制很短(多为一年),但在中国,学制3年,一个导师领着20个甚至30个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正在让研究生群体日益陷入焦虑和尴尬。
硕士生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需要加以改革?又如何改革?
曹灿辉(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时下,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一边是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扩招,一边是就业难。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扩招带来教育质量的下滑,使得高学历并未带来能力提升。不少考研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给自己增添就业筹码。但是,研究生就业甚至不如本科生,读研除了增加几年大学阅历与经济负担以外,并没能成为就业筹码。
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的扩招,并不是从研究生本身的教育规律出发考虑,而是为了追求办学规模、办学政绩和现实利益,一名教授带十多名甚至数十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怎么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
从总体看,社会对普通人才的需求量远大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农民工的就业难度依次递减,便是基于这个道理。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太大,社会无法提供那么多相匹配的就业岗位,硕士被“剩下”也就理所当然。
扩招从来都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本科生扩招之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高校本科扩招就此画上句号。如果没有培养制度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仅仅追求数量增加,硕士研究生扩招很可能重蹈本科扩招的覆辙。硕士研究生教育要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强化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通过建设“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推进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深层次改革。
兵兵可可(为先在线网友):
关于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早有耳闻。尤其是有研究生修改学历(降低学历)以期求得工作,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无着的时候把眼光盯在研究生考试上,结果研究生一毕业找起工作来比本科生还困难――高不成、低不就,用人单位也觉得那么高的学历有时是种浪费。所以,研究生有了自己尴尬的身份。既然如此,为何不停止扩招,让大部分考生止步象牙塔,从而踏踏实实找份谋生的工作。而且社会更是一所锻炼人的大学校,完全可以担当起培养人才(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所以,应该匀出师资力量进行精英模式培养,使每一个研究生真正具有硬本事,不再畏惧就业难。
周芳元(浏阳市杨花中学):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时代,研究生的培养完全可以做到边工作边读书。首先,就业后的本科毕业生已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不必再为就业而去应付研究,在指导老师和教材的引导下,应能将研究变成一种自发和自觉行为。其次,在职后再读研,可以缓解研究生的经济负担,很多农村的孩子,本科毕业家里已经是山穷水尽,若是能让他们边工作边读研,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无疑能为他们的研究注入更大动力。再次,研究要在实践中进行,工作就是一种最好的实践,边工作边读书,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李新晟(邵阳县白仓镇中学):
研究生教育就像是在生产高端奢侈消费品,而这种高端奢侈消费品严重滞销,原因何在?一是产品产量过多,供过于求自然滞销;二是产品质量有瑕疵,只能积压在库;三是产品根本没有市场,自然卖不出去。而这三个问题,研究生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要解决研究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就要压缩整顿,提质减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周显宝(河南信阳市羊山中学):
尤其是提高硕士生质量,更为紧迫。提升研究生的“含金量”,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硕士生应有转变:其一,改革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硕士生入学考试可以由单一的统考加面试,转变到注重学习能力水平测试。其二,加快硕士生教育与现实应用的接轨,优化课程设置,不再“关门教育”。其三,硕士生也要将读研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慎重报考专业,努力寻找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点。
只有提升硕士生的“含金量”,才能真正把硕士生们培养成有真才实学、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才能消解民众对高等教育的种种忧虑。其实,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调整硕士生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调整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近两年硕士生招的专业上看,主要针对应用型、技术型专业,扩招范围集中在那些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生招生已具有了清晰的思路、很强的针对性以及长远的计划性。我们期盼这些调整和计划能早日“落地生根”,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助力社会持久发展。
吴志刚(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提升硕士生的“含金量”?改革是唯一途径。
一是创新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一所大学研究生培养水平与质量怎么样,最终要接受社会和市场检验,最好的评判标准应该是毕业生受欢迎程度和后续发展状况。所以,建议教育部门把毕业研究生信息数据库作为评价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除录入毕业生学业、工作就业的基本情况外,还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动态跟踪其学术和事业的后续发展,为每一名毕业生建立离校后档案,让每一名毕业研究生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学校可以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来评价院系、专业及导师的工作绩效,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从而优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考生也可以经过有关授权查询该数据库信息,作为选择专业和导师的参考依据。相比于大而化之却又难以令人信服的就业率数据,这样的数据库实际上就是各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果展,是教育部门、考生及社会各界评价、了解研究生教育的窗口,也是毕业研究生沟通联系、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大学抓好研究生教育的动力。
二是加强研究生学习力培养。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性、科研型学习,对学习能力要求很高,而在研究生中不少人在这方面还有差距,这也是硕士研究生能力“注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学习力培养首先要指导学生编制学习规划,以利于有的放矢,避免“为学习而学习”的局限和盲目;其次是要组织学习科研方法的基础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资料搜集、整理、归纳方法,掌握论文选题、开题方法及写作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少走弯路;再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质量、学习品质和效率,及时给予指导。
三是引导鼓励职后读研及在职硕士教育。本科生直接读研,空间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知识上是从书本到书本,毕业后依然需要一个适应工作环境的过程。而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通过研究生学习能够有效提高科研水平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研究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职研究生也能够更好地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有关部门要在招生政策及相关制度设计上予以考虑,积极引导广大本科生先工作再考研,鼓励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这样就能在高校科研和工作实践之间形成有效沟通,相互影响,从而以高校科研指导工作实践,以工作实践充实高校科研,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实现高校、研究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利共赢。
朱玲(新邵县迎光乡车塘完小):
硕士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加以改革确实是有必要的,但无论从宏观结构还是微观经济上来看,硕士研究生的招考不应该喊停。因为,学历和能力必须并重。社会不可能一开始就呈现完美状态,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不断试错,而制度的改革应该用实干赢得理解和尊重。
叶恒永(临湘市坦渡中学):
的确,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一个终身学习成为潮流的时代,每年几十万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实在不多,甚至是太少了。我们要顺应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硕士。当然,是更多有竞争力的硕士。
其一,适当减少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课时。在专业学习确有必要时,使政治、英语的学习达到一定深度。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的课时,使硕士生的专业性更加突出,为就职做好准备,更加能接受实际工作的考验。硕士生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性,即一般情况下不可替代或者难以替代。
其二,将专业硕士的培养扩大到几乎所有职业领域。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15类。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高层次人才。“洗脚的是博士,搓澡的是副教授”应该不是讲笑话。人才能够引领行业和单位的发展,能够提升行业和单位的水平。既然社会有需要,我们就要积极回应这种需要。
其三,条件成熟时,在国家自学考试中增加硕士研究生层次。随着本科连年扩招,参加本科阶段自考的人数在缩水。为了将自考办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品牌,我们可以增加硕士层次的自考。一般课程的考试,直接适用自考模式;实践性课程和某些特殊课程由主考学校面授。毕业时强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独创性,接受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者授予学历和学位证书。
王振华(邵东县教育局):
我倒是认为,与其想尽办法改革培养模式,不如直接改变学制。
将学制缩短,像国外一样,从三年缩短为一年较为适宜,将硕士生定位为本科生与博士生的过渡,停止扩招或放慢扩招速度。
同时,专业设置要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与博士生接轨。他们如果直接就业,则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他们如果继续读博,则能为真正成为“高知”打下坚实基础。
唐成可(绥宁县长铺三小):
我赞同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变为两年。这样,硕士生在就业时具有年龄优势,也有利于克服自己的就业浮躁情绪。众所周知,现在的三年制研究生,他们两年就学完了全部课程,第三年主要是写论文和找工作。由于大多数人难以平衡学业和就业的关系,最终也收不到三年制的预期培养效果,白白浪费了一年。
在缩短学制的同时,应将单一培养模式变为开放模式。过去的单一模式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就业。而如果构建“1+1”的开放模式,即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一年,就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工作实践能力,还能充实企业的科研队伍。
黎淼(岳阳县云山乡中心学校):
我没有读过研究生,我的同学读了研究生,他的工作并不难找;我同学的同学也读了研究生,据同学说他同学的工作也不难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无论是读研究生还是读本科,都是踏踏实实地求学;在工作上,也是认认真真,从最基本的开始做,不挑三拣四,一步一个脚印。试想,这样的人既有学识,也能苦干,哪里能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呢?
【论文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文章从调查中分析了河北省研究生就业情况,并提出解决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本科生扩招之后,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扩招也迅速跟进。据笔者统计,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上一年相比,1999-200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7%,43.0%,28.7%,23.4%,34.0%,24.0%,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6.9%的速度增长,而2005年仅硕士研究生招生就达31.6万多人,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更达34.4万人,初步统计2007年多达36.4万人。河北省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中,2005年达7721人,2006年达8937人,2007年更是突破1万人。研究生扩招虽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也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由于前几年来硕士研究生总体上供不应求的态势,人们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国加入WTO当前背景后,国外的资本,技术介入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就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加入WTO后国内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硕士研究生的素质,能力以及培养单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地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培养单位及研究生个人的关心的共同课题。
一、调查
(一)研究对象
为研究河北省研究生就业情况,在长期的资料收集和大规模的各案访谈基础上,于2006年对河北省高校有研究生院处的单位已签约的和正在找工作的研究生做了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正式调查于2007年上半年进行,基本上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具体要求为:各学校以院系名单为抽样框,随机抽取系院; 以抽中的各班为抽样框,再随机抽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这样,共抽取2007年已找到或正在找工作的研究生200名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统计分析用excel版软件包。
根据问卷统计,在196名被调查者中,男生为96人,占48.9%,女生为100人,占51.02%;研究生一年级学生92人,占46.9%,研究生二年级学生65人,占33.2%,研究生三年级学生39人,占19.9%;文科生109人,占55.6%,理科生71人,占36.2%,工科生16人,占8.2%;应届生136人,占69.4%,往届生60人,占30.6%,其中已婚的29人,占14.8%,未婚的占85.2%。
(二)研究生群体特征
在分析调查结果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概述一下研究生的群体特征。
在各类学生中,研究生在知识层次、社会化程度、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群体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河北省内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事实上其群体特征对其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学业以研究为主,注重创新性、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2.群体构成较复杂,社会阅历差距较大年龄跨度大。
3.思想较为成熟,自立意识较强。
(三)结果分析
1.硕士研究生对就业普遍不满意。本次调查将就业调查问题设置为: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选“满意”的8人,选“基本满意”的68人,选“不太满意”的84人,选“很不满意”的36人。调查表明,研究生总体上的就业满意度不高。尽管现在各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甚至有的学校高达100%但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并不十分看好,只有23.2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而14.7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明确表示悲观,还有13.40%的学生表示茫然。
2.硕士研究生择业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就业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社会,一份好的工作同时代表着好薪水、好的工作时,不仅看重工作的外部“光环”,越来越关注工作的体验: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1)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研究生选择单位的首要目标;(2)河北省内硕士研究生倾向于留在省内;(3)硕士研究生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和一些必要的帮助;(4)硕士研究生对就业的相关政策问题不满意。在就业政策问题里面,筛选出以下四项:认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导致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用人自的有89人;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的有77人;人才市场起步较晚,在组织体系和市场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的有112人,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有113人。(5)硕士研究生对薪水的期望值逐渐趋向理性化
二、缓解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重点需要从社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
(一)继续深化改革, 积极优化就业市场体系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对在校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具有年龄更大,见识更广,世界观、人生观更趋成型的特点,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既有更成熟的一面,也具更有主见、教育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对他们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对社会应尽责任结合起来。
2.高校要针对河北省的特点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成立经验丰富的指导就业工作的专门队伍,提高就业指导质量。(1)开设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2)开展系列活动,增强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3)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创业,特别是鼓励跨省创业;(3)提升研究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4)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求职中的作用。
(三)研究生在校时要注重培养技能,就业时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求职期望值,降低标准,拓宽视野,找准定位
扩招后一些学生的个人素养有所下滑,但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据了解,现在用人单位青睐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交际能力出色的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本科如果有其他学科的学习背景,属复合型人才,易被用人单位看中。持有律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证书的研究生适用面较宽,受到市场欢迎。此外,如果有在国内外著名公司企业实习的经历,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会为就业增加砝码。研究生除了提高个人学术水平和技能,还要注重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避免出现违约毁约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寻求个人的长远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本身的关系。此外,研究生也应该掌握一些应聘的策略,在招聘中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振东.研究生就业:在沼泽中挣扎[J].教育与职业,2006,(7).
[2]谢红梅.对新时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对于艺术设计类的研究生的培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层面。众所周知,我国的艺术设计研究生起步比较晚,但是,它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艺术设计学科越来越繁荣,本文认真分析了艺术设计研究生的教育现状,认真思考了艺术设计学科研究生的教育体系转型。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研究生教育;实践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大概已经有上千所高校中都有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这些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艺术设计硕士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艺术设计硕士教育发展比西方晚很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生源扩招,学生专业素质差
1999年,我国的高校广泛地进行扩招,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起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研究生的数量也有了新的突破,在艺术设计专业,掀起了一股考研热。所以,很多高校放宽了选拔的条件和录用制度,现在实行的招生模式不能得到有效地实行,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素质普遍比较低。
(二)高素质教师资源紧缺
由于高校进行扩招,所以高校中师资匮乏的现象出现,尤其在艺术设计专业,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扩招之后,很多学生都报名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过多,就造成了一个老师要带很多的学生的现象,所以,一个导师只能花很少的时间花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充分的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硕士研究生的老师综合素质必须要高于普通的高校老师,要求他们具有更加专业的只是体系,拥有更加高超的能力,多元化教学的水平要比普通老师高,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学习培养方向不明确
学生们都蜂拥而至都去考研,有的学生就只是为了逃避,逃避毕业之后的就业。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消极,他们只是一种逃避,并没有做到“研究”,也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在教育培养模式上,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艺术设计专业,老师仍然只是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一直在沿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录用制度存在很多缺陷,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很多都不是本专业的,也不是来自同一个学校,他们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研究生是各方面都要更加高一层的人才,所以,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就有更多的要求,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方向,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科研和实践经费不足
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但是,我国对于科研和实践投入很少的经费,所以,我国艺术设计的研究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实验设备,还是专业的图书书籍,都无法满足研究生的要求。比如,教学实践基地,这是一个艺术设计的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高校发展比较慢,就连本科生的实践基地都还没有安排好,根本没有“实验室“”工作室”等,即使有的学校拥有这些实验室,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并没有真正地投入使用,根本没有发挥到它的作用,没有与教学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二、艺术设计硕士研究教育创新思考
(一)控制生源,优化研究生录取机制
录取研究生的时候,要全方位衡量学生的素质,招生规模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肆意地扩大招生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好规模,把录取的门槛提高一点,这样可以使高校的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研究生考试的时候,要加大复试成绩占的比例,这样就可以选拔一些更加优秀的人才。我们选拔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这样生源的质量才会更加提高。把握好招生规模,在招生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优化录取机制,这样就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很多重要的依据。
(二)注重师资队伍壮大与职业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不断地引进高水平的设计人才,使师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研究生有自己选择导师的权利,所以一个导师的职业素质对于研究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高校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吸取更多的专业人才,因为教师在研究生的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聘请海内外的优秀的学者担任学校的教授,也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保障。我们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高校必须要做到“走出去”,设置一些社会考察课,到一些比较著名的院校去参观,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阅历。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作为研究生老师,也要做到走出去。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更新,所以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引领时代的潮流。所以,作为研究生的导师,绝对不能把自己封闭在学校里,应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作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专业素质影响学生的素质。
(三)明确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就是是否实现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果实现了,那么就成功了,如果没实现,就失败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有两种分类,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培养目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体差异,所以每个人都会对目标有着自己的理解。学校的领导,可以把导师的自主选择权放宽一点,每一个导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特色,导师的专业特色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管是学校,还是导师,或者学生,都对目标了如指掌,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现在学校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为教育增加经费。高校也可以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不能让研究生毕业之后又从头再来,这样就与本科生没有什么区别了。高校要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经费,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学校可以开辟多种渠道,给研究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尽早地融入社会。由此可见,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如果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经费多,培养的研究生的质量就会高,反之研究生质量就会低。
作者:侯立丽 董贺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
体育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随着本科就业困难的加剧逐年在增加,但是我们纵观现在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发现体育硕士就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并非所有人所看到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可以寻找到好的就业机会.
首先,从最近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的就业去向是高校和报考公务员,这是大多数体育硕士的工作首选,对于进入企业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人员很少.从被调查的硕士研究生来看,他们当中大多数认为对于体育而言,只有进入高校和政府部门自己才算找到了工作,对于其他工作内容来讲,自己都不能算是完全的就业,这种观念上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研究生依然认为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所以毕业之后只有找到一份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或者政府部门工作才算是就业,而对于其他形式的工作只能算是暂时性的,这种观念上的就业想法使得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从很多高校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近三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规模的缩小,全国大多数院校在招生人数上都维持在原有水平上,所以在过去几年大规模扩招带来的教师大量引进不同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人才引进上越来越谨慎,逐渐的缩减了进人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师等基础授课教师的引进,所以目前一些高校在体育人才引进方面主要是依靠退休人员的增补政策,所以市场需求人数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硕士的就业困难,而面对公务员考试,由于竞争非常激励,所以每年考取公务员的人数非常少,从周边学校了解到,最近三年各个学校体育硕士的就业状况都不好,甚至一些学校就业率低于百分之五十,这种就业上的巨大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很多研究生坦言自己本科毕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选择了研究生学习,研究生学习毕业之后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降低就业标准或者进一步深造了,这在很多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从体育硕士就业心理来讲,大多数研究生即便是一路顺利毕业,进入工作单位也大约在二十五到二十八周岁,这个年龄阶段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适宜就是成家立业,所以对于大多数人员来讲他们在单位仅仅是获得了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而对于大多数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讲他们需要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一些青年体育硕士研究生进入学校之后迫于各种生活压力还需要兼职,这种时常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导致很多研究生在看到就业困难的时候,对于选择教学或者科研专项的时候犹豫了,他们犹豫不是因为二者艰难选择,而是因为二者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都不会带来太多积极的作用,逐渐的一些硕士研究生适应了周边发生的现象,所以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逐渐的降低了门槛,原本被很多学生唾弃的三本就业岗位现在也被他们欣然接受了,原本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人事现在也被很多人看好了,这说明人们对于就业的期望值和就业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三年学习期间,体育专业学生他们的心理就业焦虑状况是不一样的,一年级相对于三年级而言最低,三年级学生就业焦虑最主要发生时间是在春节期间,因为这个时间一方面要面临寻找工作,另外一方面还需要面对毕业论文的专业和毕业实验的完成,所以这个阶段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压力最大,但是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忽视就业市场的残酷,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就业问题,作为管理人员,学校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并给与学生就业上的理性认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份工作.
其三,从体育硕士的就业期望值来看,最近三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在逐年下降,过去多年,很多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都希望毕业之际自己可以获得住房或者一定的科研补助,这些要求可以尽快的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在毕业季就可以获得自己固定的住所,而一份高收入的工资更是他们希望获得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学校就业人数的增加及学校招聘条件的提升,体育硕士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已经成为困难,更谈不上各种要求和条件了.目前从大多数体育硕士研究生了解到的情况下,他们首要期望是进入高校找到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对于其他条件和待遇问题并没有太多关注,这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体育硕士已经看到了就业方面的困难,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寻找到工作,而并非其他方面,这说明他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最后,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面对目前就业上的困难,有接近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很无奈,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很失望,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学生有点绝望,但是即便失望的同学他们也愿意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他们愿意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来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坦言自己确实没有心理准备,因为就业困难带给他们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担心即便今后博士毕业也很难获得一份工作,这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当中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阴影.
综上所述,体育硕士就业确实陷入越来越难的境地,但是这些困难我们依然需要去面对和积极去解决,对于管理人员和就业学生都需要转化观念,重新认识就业和择业,并懂得终身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重要性,只有理性的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剑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李征宇.我国不同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9期.
[3] 李林海.山西省高校扩招后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反思[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12期.
[4] 刘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研究生群体已经泛滥成灾”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研究生扩招的“大饼”将越摊越大,不仅加剧就业矛盾,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浪费。
一份由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62.7%的人认为硕士生的生源质量降低;超过60.5%的人认为高校应压缩招生规模。不少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增添就业筹码。但是,部分研究生就业甚至不如本科生,读研没能成为就业筹码。
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高,但是由于目前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不少研究生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坊间流传的“本科生干专科生的活,研究生抢本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而近几年,用人单位也逐渐改变了追求高学历的人才观,主动向拥有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抛出橄榄枝,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上不再是一个响亮的招牌。
虽说研究生数量激增,但是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老师与学生用剪刀与糨糊写论文的事屡见不鲜。有些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硕士导师“一个茶壶三十个杯”,博士教育也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教育部副司长黄宝印曾坦言,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位博导平均带5.77名博士,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大学。这就是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