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讨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论文摘要:课堂讨论是实现学生中心尊重学生话语权、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除少数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课堂讨论成了公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改进课堂讨论应致力于: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课堂讨论是实现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更是培养学牛知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某些问题,降低岔课堂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讨论中除了几个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
一这是目前部分高中课堂讨论中最普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认真做好充分准备,所选讨论的话题要么太难、太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会讲;要么话题太简单,或陈旧乏味,学生不愿讲。二是学生本身的原因。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晕女生)存在羞涩心理,怕出风头,担心自己在讨论中表述的观点出现错误或不被认同,被人讥讽。部分同学虽然存在哗众心理,好出风头,但由于知识贫乏,对课堂讨论的内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缄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所以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况。
2.课堂获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
这是课堂讨论中出现的“另类”现象。一些学生利用讨论时间,乘机谈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私开课堂“地下沙龙”,讨论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私人生活、社会新闻等等。讨论起来眉飞色舞、离题万里,有些学生竟然穿梭于座位或小组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教学组织松散所致。
3.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课堂讨论,教师没有进行评价;或者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评价,不得要领;或者评价过多(过宽过散),不能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思路头绪不清。究其原因有:(1)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课堂讨论时间不充足,对讨论的内容没来得及深人就草草收场;(2)教师受某种观念的影响,只对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发表的观点进行讲评,对成绩差或存在某种偏见的同学发表的观点看法,充耳不闻,不予理会,剥夺这部分学生的话语权;(3)教师只针对自己预备好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不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意外”观点评述;(4)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原因,对讨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总结与引导。
4.课堂讨论成了会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仅仅是公开课、观摩课上做做而已,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也要提高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没有让学生的讨论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的过程。学生也因此对课堂讨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老师安排好的优秀学生的“表演”,与己无关。
二、改进课堂讨论的对策
1.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课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理性的书本知识、课堂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讨论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和开放理念,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顺利进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教书和育人双重角度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对课堂讨论树立正确的又见念和态度。
2.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
课堂讨论的话题除了要围绕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外,还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可说。(1)教师应选择新颖、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感兴趣的健康话题。思想政治课所选的讨论话题要具有新颖性、时代性,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而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所耳闻目睹,使学生有话可说。(2)让学生熟悉与讨论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关键是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讨论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
3.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1)教师和学生一道采角”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经过学生民主讨论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身约束力,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2)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策略技巧。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可采用替代、转述、重组、释义等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一时难以记起的某些知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达自己。(3)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布置任务时,难度要适中,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合理分组,分邵角色,责任到人。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员最好按成绩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分配成员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和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控和辅导,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4.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教师要热情鼓励,善于诱导,给学生一个轻快宽松的环境,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一种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一次真诚的表扬,减少学生的顾虑。教师要注意纠错的艺术,采取随机应变的措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保证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活动就是非常有效和常用的途径之一,它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彼此的思想和观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并非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有时会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
一、小组讨论活动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冷场。小组讨论开始时,常常是小组成员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或如何说,造成“冷场”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
1.教师方面:分配小组成员时没有指定组长,大家谁也不愿意先开口;没有将任务分配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明确各成员所处的角色和地位;平时教学中机械训练较多,让学生灵活运用的内容少,一旦让学生用语言交流,就会产生困难;教师往往在没有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进行活动,学生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开口。
2.学生方面:学生平时都习惯于“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探求;有畏惧心理,怕出错误被别人耻笑和丢面子,只希望听别人说。另外,有些学生虽然想表达,但由于基础不好很难将自己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只好保持沉默。
(二)小组成员讨论不均,个别学生占主动。一些成绩较好且外向、善谈的同学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在其他成员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有较好的了解,所以能够有出色的表现。有些同学或许觉得不如别人说的好,干脆只当听众,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的同学不专心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讲话,他所关心的是匆忙准备轮到自己时需要说的内容。这样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效果。
(三)小组间讨论的效果或完成活动任务的结果不同。由于小组间学生的优差程度有所不同,对任务的目的理解不同,对待讨论的态度不同,采用的方法、策略不同,各小组讨论的结果会大不相同。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较好,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或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有些小组的讨论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有些甚至半途而废。
(四)讨论活动有时虎头蛇尾、草草收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分组不科学、参与者职责不明,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各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不够合理;有些活动内容不够真实,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致使学生无话可说;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在学生开始讨论后不久就让他们停止了,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在打折扣,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二、解决策略
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的指导与监控、活动后的评价等方面。因此,教师的因素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首先要确定小组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本活动所属的类型,是理解词句的含义,还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产生共鸣?还要考虑这一任务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包括任务的主题是否与所学课文的主题相关联?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估计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以便调控活动过程。
活动之前,首先要指定活动小组的组长,组长应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够很好地交流。其他同学要有自己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也享有不同的权利。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讨论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任务有关的背景知识或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亲自参与到一些小组中去。教师要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进程,对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
二、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即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包括阅读书籍,重温某些技能和概念,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或归纳、推演、议论和研究等等。这种尝试活动一般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先从现行教材出发,选择“尝试点”,设计尝试过程;上课时,向全班学生提出某个数学问题,然后顺次出示一些分解性的尝试题,指导学生独立地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解答尝试的过程,逐渐地克服困难,一步步地通过归纳或演绎,直至亲自获得问题的结果。例如,韦达定理的教学,通常采用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然后计算,来处理,这样做基本上是验证性的,似乎不利于学生透彻理解韦达定理的实质。但如果采用探究的方法:
1、填表:
2、由上表你能发现一个怎样的规律?试用语言叙述。
3、你能用理论证明它的正确性吗?(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试试动手证明,并想想共有几种证明方法。)
由于所学的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才得到的,因此印象会特别深刻,对公式定理等的理解尤其透彻。
运用尝试活动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学会研究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活用。而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能使教学的活动式和讲授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三、组织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学生的练习必须注意防止机械模仿,应使练习的思维性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另外,还应向学生提供机会,接触用各种形式给出问题的条件等。
前苏联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能力有赖于变式,变式训练,能通过改造和变化标准题,使学生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水平。在变式训练中我主要是进行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对问题进行引伸或变化及让学生自行编题。总言之,就是在变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一改过去“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模式。
例如,对初三几何的一道习题我作了如下的引伸和变化:
原题:设O是∠BPD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分别相交于A、B和C、D。求证:AB=CD。
学生完成该题后,教师提出:
1、PA=PC吗?PB=PD吗?为什么?
2、如果连结AC交PO于G,连结BD交PO的延长线于H,那么图中会有哪些三角形相似?你能发现CG、GA、DH、HB这四条线段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
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习题的结构有更深透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解题和识别问题诸方面的能力。
四、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些结论,然后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纳入知识系统。这样做,知识才能便于记忆、利于应用,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例如学习“函数及其图象”一章以后,教师可在布置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全章知识结构表:
结构表:
又如在学完“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证明两边或两角相等有哪些常用方法?并随着以后内容的深入而逐渐补充完善。总之,教学中应引导好学生将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知识“串联”或“并联”起来,以使它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五、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细目,以及反馈调节。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讨论题;设计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无论教材还是教法,无论思维还是理念,较之以前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语文课堂上绽放出了很多精彩:课堂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落实到位,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大,学习热情饱满,潜能得到发展,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由于新课标理念理解不到位,很多教师也未真正深入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所以讨论题没有质量,课堂讨论也 就囿于一种形式,答案更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中。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堂讨论题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因为课堂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而作为需要学生拥有较大自觉性的讨论方式更是如此,讨论本就与聊天有几分的近似,讨论题的设计如果不中正周到,很有可能就会在学生不自觉的延伸拓展下,向各种知识领域漫无边际地进军,这时教师的监管如果稍不到位,就很容易让一节课的教学走向不归路,因此讨论题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领头羊作用。所以,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简单谈一下语文探讨题应该如何设计。
第一,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即问题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付出创造性脑力劳动的。
高中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突出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课堂讨论题应该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只有智力发展了,学校教育才会对他们的终身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现实课堂中讨论题缺少张力与内蕴,思维含量不高。把讨论变成了细而腻的简单问话。轮讲示教中,我们有位教师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让学生诵读第四段后讨论: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本体喻体各是什么?一位教师教《劝学》的第二段时,这样布置讨论:“这一段是从哪个方面、角度论证的?采用什么方法?”
这样的问题对相应学段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独立思考一下就可以回答出来,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不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且讨论题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随意性大,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而讨论题则不然,不要求学生在几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因此讨论题的设计要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思考,这才能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第二,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即答案不必唯一,答案可以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不一样,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肯定不一样。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堂讨论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即具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每一种理解原则上都能站得住脚,都能讲得通。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对问题就会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慢慢地就会养成独立思考和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而在现实课堂中教师讨论题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