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手抄报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建设
数学属于文化领域的学科,不仅彰显着其独特的理性之美,更记录着人类文明与智慧发展的文化历程。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园地,更应是人性培育的殿堂。可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观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才有所认识。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因此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平时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色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使数学知识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更好的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文化建设呢?
一、对“数学文化”的二个判断
“数学文化”是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风采,更有助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究与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数学学习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生活。
一个是要让数学文化永驻校园。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积淀,仅仅靠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数学活动的发展要求,逐步促进和加强数学竞赛的组织活动,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增设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增设讲述数学故事环节和智力活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第二个是要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向学生呈现数学文化视角下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
二、数学文化走进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讲述数学文化的载体
现在,我们小学普遍使用的数学教材,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我粗略的查了查,五六年级数学书中以“你知道吗?”作为问题的共有数十篇,每一个点的呈现,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给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如“祖冲之与圆周率”“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笛卡尔与数对”“毕达哥拉斯与点阵”等等,这样小史料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家对生活的留心,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是无处不在的。
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新的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原因了。我还从家里拿来了小板凳,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年月日”一课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挖掘出新意确实很难。在教学时我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等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一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融入文化色彩的数学课,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三、开展数学活动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通过数学手抄报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小报设计制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手抄报作品可以由学生创作或搜集资料,自主完成,其中数学小知识、数学难题、数学家及数学家趣闻等内容,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关心数学,热爱数学的热情,也增进同学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通过写数学日记讲述数学故事。提到日记,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专利,一提到数学,就好像只有做数字、公式、习题。实际上,将日记的书写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接触数学日记,学生记述最多的是自己在超市、菜市场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三是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游戏“拼摆七巧板”,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否接触过七巧板,只要接触上了,学生就很快的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快速的拼出给定的图案,而且能自己设计出独特的图案造型,创意无限。再如“巧算24点”是数学知识中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转24点,玩法既有趣又简单,极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眼、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孩子快捷的心算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实现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协调发展。笔者通过课题研究实践,试从教师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思考。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根本点
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根本点。作为数学教师,要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数学,能够用数学的目光来审视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数学文化气息。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师身上有独特的数学气息呢?
第一,要勤于读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为学科特点,数学老师平时接触的书籍大部分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或是本学科知识的,比较少接触到人文类的书籍。因此,数学老师应读三类书,一是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这些书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本原和教育原理。二是教学艺术方面的书,如《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数学教学中的逻辑问题》等,可以提高数学老师的教学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人文素养方面的书,如《教师人文读本》、《论语》、《柏林苍穹下:一位数学家的文化随想》等,可以让数学老师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让老师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高度来看教育,这样,才能体会到教育的真正魅力,才能观察到课堂外的美丽风景。
第二,要善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最需要什么》第25章“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让我们懂得,教师要成为智者,更要成为“善于思考的智者”,在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文化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有了这些思考,我们才会更有智慧,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数学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让数学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三,要善于总结。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归纳总结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教师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教学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教学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教学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教师对教学、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自己失败的教训及感悟、成功的经验、典型的教育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纳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而且能在实践上得到突破。
二、设计创新数学活动,突出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关键点
渗透数学文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数学活动这一关键点。数学活动能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学生用文化的眼光去品味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数学活动的开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如下几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第一,举行讲数学家故事或数学史比赛。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数学史及数学家内容,如《九章算术》、《墨经》、“十进制”、“圆周率的历史”、“黄金分割点”……这些数学著作、数学史或是数学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二,编写数学手抄报。我校有编抄报的优良传统,我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每月选择一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数学手抄报。主题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数学思想、图形设计比赛、数学在生活
中的应用等等。学生从查资料、版面设计、数学知识摘抄等工作中,感悟了数学文化,拓宽了数学视野。
第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数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中低年级的学生制作七巧板、钟面等简单学具、游戏材料,高年级的制作长方体、圆柱等模型,在动手实践中既巩固和运用了知识,又可以渗透数学文化。课外,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让四年级的同学结合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滴水的调查,调查我校寄宿生每天的用水量及每间宿舍没有关紧的水龙头的滴水量;调查统计寄宿生食物的浪费量,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提出建议,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巩固加强学科建设,抓住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着力点
渗透数学文化,还要依靠数学学科,依靠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题材及呈现方式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对数学进行诠释,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着力点。
第一,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中,提及了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大数学家,也列出了《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著作。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明,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介绍《九章算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由于使用了十进位值制,所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极为方便优越;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我介绍了《孙子算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刘徽、祖冲之,知道了《周髀算经》及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第二,挖掘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有显性数学文化和隐性数学文化两方面体现:显性主要指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数学好玩”等栏目中介绍的数学史、数学家等;隐性的数学文化主要指教材或课堂教学所隐含的数学精神、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如《三角形》的分类隐含了集合思想、《字母表示数》隐含了符号化思想、《鸡兔同笼》和《点阵中的规律》隐含着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用活显性的数学文化,充分挖掘隐性数学文化,发挥其价值。如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教材呈现的素材很丰富,表面上看,教材体现的是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等四方面的知识;透过这些知识,隐含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美,渗透特殊到一般以及符号化思想和函数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正是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
第三,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诗歌意境中的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把数字嵌进诗歌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美术学科中的数学文化:有常见的对称美、通过图案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术作品。因此,要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文化渗透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建立完善机制保障,重视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立足点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机制作保障,校园数学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层次进行较为长期的活动运行,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它是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数学学科也就确立了建设文化数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因此要着力建设学校层面的数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数学环境。学校层面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建立定期举行数学节或数学文化周的制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读数学科普读物;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数学乐园角;每个月腾出一节数学课作为数学科普读书指导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一本科普类数学书(报)。各班级则为学生创设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比如班级开展的快乐读报;数学信箱;数学小论文的撰写;生活中的数学故事等。当然学校在资金上、时间上需给予扶持和帮助。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本化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数学文化的校本化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活动,重视数学学科建设,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数学,让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含有人文价值。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沈晓东.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2):4-7
[4]金松武.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实践数学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5]金一民.结构化:融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J].江苏教育,2010(12)
[6]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作业;预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16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在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无所不有;教学中,追求模式、走走过场、过分模仿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种课堂往往重视了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更忽视数学课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和道德伦理的指导等。新课程带来的新模式和新行为让高效课堂建设有了明显改观,而对作业的预设却关注不够。数学教师在作业预设上的精力和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性和能力性作业的设置上,往往忽略了“情感性”作业设计给学生们带来的能力提升和道德感悟。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数学课教学,浅谈一下小学数学“情感作业”预设给课堂和学生带来的微小变化。
一、预设“体验性”作业,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传统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自由地、灵活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学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设计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事件》的相关资料,以及它的各个成分所占的百分比,要求学生们从网络中收集视频、图片和数字材料。此项预设性作业,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数学情趣和动力。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观看收集的视频资料和交流发言,深刻感受到了诚信是社会安全、人们工作、生活的根本保障,没有了诚信,会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后果。课后,学生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卡片,化身诚信宣传员,在班级和校园内进行宣传,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作用,又让学生经历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展示成果的过程,这样就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既锻炼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预设“亲情性”作业,评价学生的责任感
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通过跟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的交谈,调查了解个人小时候的成长过程,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照片和有关资料(如身高和体重的逐年变化、饮食量的增减变化、用在个人身上的花销的逐年变化等),动员他们完成《我给自己记成长日记》,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亲人讲述的个人的成长经历,并在恰当的时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展示个人的《成长日记》。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样的作业学生和家长参与度很高,一家人共同回忆那些甜蜜的往事,大家都显得兴致勃勃。在课上,很多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收集的数据也记得清清楚楚。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一直以为我们的成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通过这些天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我才发现,我们的成长里伴随着父母的艰辛抚育和无私奉献,我以后一定要珍爱生命,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成功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样预设的“亲情性”作业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生成的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自己的生命寄托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庭、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的品质和责任感,不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的德育功能。
三、预设“友情性”作业,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
“友情性”作业的完成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常常需要做学校和班级小调查、办手抄报、绘制卡片之类的事,这就要求同小组之间的伙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相互交流,交流中相互合作。由于合作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交流来取长补短,达成优势互补。
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一课时,精心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我为学校设计一个自己心中的运动场”,让全班学生5人为一小组,合作设计完成作业。课堂上,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网上查资料,有的负责设计“运动场”,还有的负责绘制作品,最终大家集思广议,改进、完善作品。不久以后,每个小组都设计了一个虽稚嫩但富有个性的“运动场”,而且对比例尺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和运用。二是精心设计“友谊留言板”,让学生将教材上的作业以卡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卡片上不但有个人留言,还要有互赠留言,更要有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学生都想给“心仪”的好朋友留言,积极性很高,设计的留言板不但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将自己的学法、做法进行了展示。之后我将学生的留言作品在教室软板布置成“心”形图案和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运动场”,这既是一次优秀作业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成功后的喜悦。两次精彩的合作,既是情感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挖掘的过程。这样的作业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感悟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无穷乐趣。
总之,在小学生数学作业预设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合作、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生命为作业预设的理念,将教学与作业相互结合,让预设与评价相互辉映,让培养兴趣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使数学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升录.数学作业的评价与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年1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阶段的目标阐述上,可以看出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学习空间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课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一个开放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其开放性源于内容是“活动”的,活动的评价也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主要是指学生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认识不断生成。学生在活动中,有许多的问题要去解决,这样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学合作,寻求老师的帮助,就会不断地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课的课型
数学史话课 教师给学生介绍数学史料、故事,如:数的起源、古今中外的计数法、有名的数学题等,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趣味数学课 设计一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与教学相关的“自由问题”,如玩火柴棒、数学绕口令、数学谜语、数学手抄报等,这些内容有思考性,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自己收集数学信息,动手制作数学玩具。
实践应用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在班级里开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自制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自带物品,标上价格,每人既当售货员又当采购员。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因此,教师要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
综合实践课的课型及案例不可能穷尽一切教学,但课型及案例所凸现的学生主体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方向。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有了学生的精彩活动,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彰显出活力来。
数学综合实践课实施策略
一是实践课让学生在发现比较中探究。教师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自我表现的方式。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内谈见闻、做小老师、作汇报,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想畅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这些数学思想在学生脑海中成型,逐步开阔学生思路,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实践课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内化。活动学习不只个体学习,更多的是群体互动合作学习,因此,学习可以是独立完成的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表演、课外调查等。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在一定的活动中,使学生动起来,通过说、看、做、比、演等来提高学习参与性。
小学数学实践课的教学过程
一、融洽情感的磁场——合作型作业
1、温情的家庭合作型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例如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去后,算一算自己家的面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独立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完成。再比如设计一些“我和妈妈比口算”、“我和爸爸妈妈比解应用题”等作业。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2、友情的生生互动型
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测量校园内各处草坪的面积,并计算出我校生均草坪面积的占有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的量,算的算……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交流去完成一项数学作业,让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都能受到交往性教育和发展。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更多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求异创新的舞台——创作型作业
创作性实践作业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例如学习《千克、克》后,可以让学生写写关于重量的数学小故事,说说生活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或者是重量单位的小知识的收集整理。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学生们独特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长期重视创作性作业的布置一定能够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静心思考的殿堂——研究型作业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作业设计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l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的1 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
(1)请学生测量出自已的小房间的面积大小;
(2)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接拼等等)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采用自己觉得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那时还没学习过比例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四、人生百味的体验——调查型作业
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交往,也会在调查过程中学到很多在学校在课本中学不到的课外知识。
为了更好运用数学知识,把数学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实践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其乐无穷的享受——应用型作业
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数学作业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艰辛与愉悦,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六、数学价值的提升——反思型作业
作业过程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反思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坚持写“数学周记”,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把学习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心灵进行交往的过程,将一周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情感的领悟等,都可以写出来,只要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就可以。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数学作业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书面作业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课本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等,进而实现小学数学多样性作业,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