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结构调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第1篇

产业与产业结构

现在不少学者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都涉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比如讨论哪些产业政策是应该的?哪些产业政策是不应该的?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这些研究很重要,但笔者认为,在产业政策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厘清。当下中国理论界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实际上涉及到一些大的方向性问题,关系到经济政策的导向。

研究产业政策,首先要界定什么是产业政策。而界定产业政策的前提,是界定清楚企业和产业。什么是产业?产业与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产业是由产品分类决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构成一个产业,所以产业的基本元素是产品与生产产品的企业。但产业并不是企业个数的简单加总。如果企业相当于一个家庭,产业就相当于一个种族或村庄。产业除了是企业集合外,还包括公共品,比如文化、共识、规则。产业作为企业集合的一种组织,就可能是一层决策主体。比如计划经济下的各个产业部门,这些产业组织具有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尽管不像家庭、企业、政府决策主体那样对资源配置有直接的支配权,但是仍然影响资源配置;就算没有部门、协会的组织形式,产业无形中也会形成一些共识和规范,从而约束企业行为并影响产业规模大小和产业结构。

有产业政策和没有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内的企业来说是有区分的。如果没有产业政策,企业需要直接对市场价格作出反映。有了产业政策,相当于有了一个隔离墙,企业可以间接对市场价格作出反应,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不能否认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内企业的保护作用,这是基本理论问题。

在研究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之前,需要定义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结构与产业内子部门之间的结构。产业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产业结构是产品之间的结构,即不同产品在数量上呈现出来的比例,这种水平层面的产品结构由消费结构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我们谈及哪个部门或者产业过剩或短缺,直接的表现形态就是产品数量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结构。产业结构比产品结构深刻之处在于,产业结构强调要不断地能够再生产出某种产品结构的能力结构。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强调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和纵向的、进化过程中的强健性。产业的能力结构又可以分为人力结构和资本设备结构。而能力的炼成是需要培育的,市场当然是基本的产业培育机制,但是在能力的培育过程中,政府并不是无为的,政府培育产业能力的手段就是产业政策。

广义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定义来看,凡是跟产业有关的国家政策(包括产业发展、产业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是产业政策。这个定义对于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适用。跟产业有关的政策大体有七类:

第一类产业政策是科技创新的国家政策,主要面向四个单位,一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二是承担国家基础科学创新任务的科学院,三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人类未来发展能力的医学单位,四是涉及到国家防御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航空太空单位。这四个单位由于涉及科技创新能力因而与产业发展都有关系。

第二类产业政策是与学习能力(包括企业、个人、政府与各种机构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关的支持。学习能力与教育有所区别,学习能力包括企业的培训政策、在岗培训等非学校教育。影响这种学习过程的政策也是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产业政策是有目的的产业支持政策。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如并购重组政策),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和发展战略。比如《中国制造2025》中就有一系列产业目录和产品目录,甚至包含许多具体项目、配套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等等。

第四类产业政策是与绩效评估和竞争(即人力资源和企业能力的更新换代)有联系的产业政策。比如,考虑要关掉什么钢厂或煤矿时,首先会对产业内的企业绩效进行评估。政府也会经常提出各种产业标准,比如汽车排污标准。标准的设立和更新,就是重要的产业政策。

第五类产业政策是关于激励机制的产业政策。激励机制不光是给奖励或工资,更重要的是价格和税收政策。国家在哪些地方提价、在哪些地方减税,都会影响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第六类产业政策是选择性的机制。比如贫困地区的企业要不要上市、是否对贫困地区的企业上市给予优先地位?这都是选择性的机制。

最后一类产业政策关系到信息流通和沟通。比如是否放开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放开到什么程度?在什么程度上实施信息隔离?在什么环节允许信息分享?这都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与产业有关的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包含在广义的产业政策里面。这还没有包括所有的贸易政策。其实贸易政策、关税政策也是产业政策,因为它们都与产业有关系。

笔者认为,广义的产业政策在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在实施,只是实施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即使在美国,2016年推出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也是如此,而且确定了一些具体的关键技术的创造平台,这应该属于产业支持政策。

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既不能让市场调节,也不能让政府调节。但知识创造以前,政府可以提供方向、加大投入和拨款、优化环境,这属于广义的产业政策。在知识创造这个层面,政府广义的产业政策还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狭义的产业政策

现在讨论狭义的产业政策。包括张维迎、林毅夫所讨论的,以及日本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所强调的产业政策,都是狭义的产业政策。

狭义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指世界第一以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实施的,对国家、企业、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积累有影响的产业政策。这种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帮助国家、企业、产业竞争力的成长,它影响的不是企业之间的水平关系,而是影响企业和产业垂直的、动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这种产业政策的影响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着眼于短期,而是注重企业、产业、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前景。

过去拉美、东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这30多年实行的产业政策,都是狭义的产业政策,其目的是积累知识、能力和资本,提升企业、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一些OECD国家,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实施的产业政策也属于狭义的产业政策。

除了处于世界第一、达到了领先地位和最先进的国家以外,一个国家处于赶超过程中,在没有达到领先地位之前,都要实行这类政策。这种狭义的产业政策是发展过程中跨不过去的,这既是林毅夫坚持的,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产业政策。这种狭义的产业政策,包括贸易保护、政府投资、国家补贴、政府资助、金融支持等,是我们当前在争论的产业政策。

狭义的产业政策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对赶超过程中关键技术项目研发的支持;第二类是贸易保护;第三类是国家对具体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持;第四类是国家帮助产业整体性协同抵抗外部风险的政策支持。当然美国政府也需要帮助产业抵抗外部风险,所以第四类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需要,是属于广义的产业政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健康、金融发展、基础网络上面的投资,如果服从于赶超战略,就应该属于狭义的产业政策。

实施狭义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以非市场或者反市场的方式来影响产业的成长和发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调整。笔者认为,按狭义的产业政策本身的定义,一般是反市场的,至少是非市场的。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批评的就是18世纪英国实行的产业政策。但是,尽管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是对立的,这两个对立面在国家成长、经济发展、市场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却可以统一起来。英国在17-18世纪、法国在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都运用过产业政策来支持其世界市场的扩张,日本、德国和一些后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运用产业政策来支持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扩张。

中国目前的产业政策目录以及配套的金融、财政、土地、税收、进出口贸易等政策,在赶超型战略中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也确实存在副作用,张维迎之所以批评这种产业政策,主要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它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

笔者认为,一些狭义的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来源于市场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目标时产生的市场失灵。但是我们的确还要看到另一个方面,即由于实行狭义的产业政策,压抑市场竞争机制的发育,造成产业保护本身的恶性循环。比如,政府保护某一个产业,结果会保护落后,导致进一步保护,陷入“保护陷阱”;随着产业发展成熟,狭义的产业政策就应该慢慢淡出。因此,市场化方向与狭义的产业政策是对立的,市场竞争政策实际上就是产业政策的退出。

重新思考产业结构体制设计

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原国家计委主导产业结构的情形相比,最近2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市场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府主导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第一,政府追求GDP增长目标,一再沿用业已表明不再适合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的产业结构;第二,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一直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保护下存活着;第三,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在1996-2007年间,关税保护和非关税保护(各种进出口配额管制)都是着眼于对国有企业集聚的产业进行保护;第四,每当面临经济危机的冲击时,政府总是出台各种产业保护的清单,甚至将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高新产业”、是否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审议权都归属于国家科技部。这都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没有走出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决定产业结构的体制设计。

其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构,完全可以让市场作为决定性机制,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产业的基本元素是产品与生产产品的企业。既然产品由企业选择,企业是按市场价格和盈利原则来选择产品生产、决定究竟是与其他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还是选择生产异质品,那么,作为企业集聚的结果的产业,当然也可以基本上由市场价格机制来决定和调节。在经济中,最活跃的变量是两个:一个是人的偏好,偏好变化会引发需求发生变化;另一个是生产的技术条件,技术变化引起新产品层出不穷或者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贸易成本。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本质上是由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式的出现、拥有新技术的全要素生产率领先的企业的出现所引发的,这些企业一旦主导了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就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就会具有比较优势,使资源从其他旧产业向这些新兴产业转移,进一步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是一个由偏好与技术变迁引起、由企业为适应这些变化而在产品和生产方式选择上作出的调整而累积起来的、由全要素生产率领先的企业集聚所发生的创造性产业革命与创造性破坏相混合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很难预测和事先安排的。

强调产业结构应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并不是取消政府在产业结构重塑与调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产业结构的变化若完全依靠企业对需求变化、技术变化和价格变化自发地作出反应,则可能会发生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因为单独的企业决策人在面对偏好变化、技术变化时,也许意识不到这类变化的深刻含义。其次,即使单独的企业家意识到上述变化,想在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上作出反应,也往往是力不从心的,调动不了多少资源。再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对于一个深陷于传统产业里的单独企业来说,面临新的产业结构变化,可能会出于既得利益的考虑而抵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在确立从传统的政府主导产业结构的模式向市场主导产业结构的模式转变时,政府的参与和调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仍然是必要的。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第2篇

多年来,临汾市形成以煤、焦、铁、电力等重工业为支撑的经济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重工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98%。在政府“加快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等政策的引导下,临汾二次产业结构正朝着多元化、集约化、循环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同时,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促进作用逐年增强。

近两年,临汾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与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匹配。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对三次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04亿元、499亿元和242亿元,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59%和29%,与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相近,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

从目前来看,临汾市金融机构支持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还存在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临汾的资源型经济是在特定体制下长期积累形成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本较高,转型发展代价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目前临汾市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的利用效率低、有效配置不足。

目前临汾市产业结构仍然是“二三一”的模式, 第三产业增长相对缓慢,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不显著, 加快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须强化正确的信贷导向,推进金融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分工 调整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是各地区 “大而全”、“小而全”形成了各自为政的诸侯分割垄断经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弱,形成了大范围、小范围的内部循环体系,各地区间产业“同质化”或“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另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致使产业专业化分工滞后。目前我国原材料和资源型的省级区际工业分工程度最高,但是精细加工型则分工程度普遍偏低,这显示了我国的分工还处在最基本的横向分工阶段,向纵深拓展的力度很小,在一个地区内形成的是分割的产业供应链,经济之间的竞争性多于互补性,没有进行合作的动机。这种情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趋同,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对外界经济主体进行市场封锁。也就是说“诸侯垄断”、“同质化、同构化”、“分工滞后”是目前我国产业所面临的三大难题。

在我看来导致产业出现以上三大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省际间的关税。据统计1997年中国国内省际间贸易商品平均关税为46%,比10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省际间这种高昂的税收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影响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同时由于从外地购买的商品需要交纳高额税金,这就会使从外地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昂贵,为了降低生活、生产成本,本地就会舍弃购买外地商品转而自己生产(即使本地并没有生产该商品的优势)。一种商品如此,种种商品亦如此。这就导致了各地区“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现象,由此又导致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滞后,产业结构“同质化”、“同构化”等现象,从而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不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别无选择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资源环境的压力。

首先,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关键的“换档期”,增长速度在逐年下降,这是一个普遍的国际规律,在其他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此种情况。既然这种规律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接受它,但是接受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也不做。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很大的余地来提高我们的增长速度,来缓解“换档期”对经济带来的冲击。

其次,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外需已经成为了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出口额有所下降且波动性增大。为了扩大、稳定我们的外需,我们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赶上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优化外需结构。

再次,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在于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土地低成本、能源低成本、原材料低成本、劳动力低成本、环境低成本、资金低成本。中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一系列的成本开始升高,对原来的产业结构产生了直接的挑战,因此必须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最后,资源环境的压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后,到了关键之步了,即经济的转型发展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的很多地区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开采资源,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加以治理,很难再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是刻不容缓的事。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以下五个方向为准:产业高度化。产业高端化。产业特色化。产业品牌化。产业绿色低碳化。

产业高度化就是要使产业结构由原来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到发展第二产业再到主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产业目前正在向这个目标靠近,如全国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比例由1990年的1.6:1.6:0.7到2012年的0.4:3.7:3.5由这个比例值可以看出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第二产业其次,而第一产业却下降了,这正好符合我们的产业高度化要求。虽然大方向上我们的产业发展符合高度化要求,但具体的一些细节上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这就需要我们优化产业结构,以做到更好。

产业高端化就是说我们要生产高附加值的商品。我国的消费结构升级了,不再只是吃、穿、住、行、用等基本需求,新增了五大新的需求:学、乐、康、安、美。这五大新需求都是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满足这五大新需求,我们就必须生产高附加值的商品。另外高成本时代到来了迫使必须高端。面对高额的生产成本,我们必须生产高附加值的商品才能有利可图。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产业高端化是必选之路。

产业特色化也就是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继而形成竞争优势。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我们以前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需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特色化就可以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产业品牌化就是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产品。目前我国的自主品牌产业相当匮乏,大多数是替国外的品牌生产商品,有的甚至生产高仿、山寨产品,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我们干最多的活却拿最少的利润。因此在进行产业调整时我们必须使我们的产业品牌化,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才能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产业绿色低碳化就是要推进产业的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过去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目前我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产业必须实现绿色低碳化。

参考文献:

[1]张宇麟,吕旺弟. 税务研究[D].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前景;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体系内产业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速度加快。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现状

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1)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力实施农业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农业己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和生活功能拓展,农业生产规模逐步缩小,农业科技含量增大,效益提高。(2)第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近年来,第二产业比例稍有提高,且制造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十一五”期间,围绕经济发展总目标,以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第三产业崛起,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跃升。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三次产业中的主体地位口益显现。现代服务业保持了旺盛的活力。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房地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三大支柱行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和高度化,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和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如下发展:第一技术劳动密集型和新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仍然会快速发展。第二,新兴中小企业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第三,非国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加速。第四,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但现状仍然较差。第五,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逐渐完善。第六,中小企业的国际产业及资本转移出现新趋势。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企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较低,企业内部的组织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关系。第二,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只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第三,生产中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主要呈现为粗放型发展模式。第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三、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合理化。发挥特色,促进大中小企业相协作。在技术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与大企业、相关企业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2)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以科技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形成多方面的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3)大力倡导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推进重大工业节能项目,推进重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产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开发。(4)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5)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6)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形成中小企业培训机制。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中小企业的成长机制就是不断培植活力、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不断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本文通过论述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现状,分析了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现状,就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问题,如,企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当然,本文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对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也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张乔玲 张爱菊 鲁苗苗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产业结构调整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调整

我国长期以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成为推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必然会渐趋消失,将会影响我国的就业。而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外需市场大幅度萎缩,加剧了我国的就业负担。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因此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而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问题,不仅应关注总量指标,而且应致力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就业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依照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收入。克拉克在其基础上总结出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互为促进、互相制约的。还有学者认为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匹配与否,也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影响就业结构,而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因此应在三大产业调整中促进就业,在促进就业中优化产业结构。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长期以来,我国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的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正逐步沦陷为一个“世界工厂”,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对我国的长期就业不利。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高且不均衡

从全国看来,农业现代化逐年递增,但进程缓慢。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业投入不足,政策措施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地区间发展条件相差很大,沿海地区已经步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而内陆不少地区存在温饱问题。因此,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很不均衡。

(三)服务业发展不足,且内部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逐步由以传统部门为主向以新兴部门为主转变,由以劳动密集型向以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也与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不相适应,就难以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就业

从长远看,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将长期存在,只有将解决就业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一)推动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挖掘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内部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剩余劳动力必然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与城镇经济扩展和农村城镇化过程相辅相成的。因此,要解决第一产业内部的就业问题,就必须考虑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经济互动。

1、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在政策倾斜、科技支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项目,尽可能多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其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再次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采用产业一体化组织战略,将以农户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公司+合作社+专业户”的产业化组织结构,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消化的能力。

2、在城乡结构调整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利于增强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使家庭生活社会化,创造出就业机会,增加有效需求,使市场得以扩大,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并逐步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就业渠道

产业经济学表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必将抑制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二产业对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新增就业岗位的“触发器”的称号。因此,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不能忽视第二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1、加大对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首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增强其竞争力,保持其就业岗位的增长。其次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再次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推进加工工业向中西部转移,扩大就业规模。

2、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是依靠中小企业吸纳劳动。而国内75%的就业人员为中小型企业吸纳,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限。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积极扶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就业空间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最终向第三产业移动。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为32.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大,应加大发展第三产业。

1、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流动政策等。从微观层面来看,包括用工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因此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制度改革,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

2、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放松政策限制,同时鼓励中小城市扩建,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群,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以更好发挥城市的规模和聚集效益,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主体。

3、促进生活业发展。生活业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促进消费、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要促进生活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对生活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其次应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4、开发旅游市场,推动旅游就业。首先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规模和水平;其次通过政策性调整调整鼓励旅游促进消费,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再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辐射功能,开发集游览、住宿、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福全.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余东华,范思远.生产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

[3]赵军山.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就业增长战略[J].日本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