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情景再现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板块,安排这些古诗词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古诗文的文学积淀。因此,面对每册教材一个单元古诗词内容,作为语文老师不能不重视这类内容的教学。
一、重视情景再现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诗词写作背景的渲染和再现,学生可以从这种背景介绍中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作者、年代和背景,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自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词教学的脉搏。
进行情景再现,可以采用多媒体的辅助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将关于古诗词的视频资料和朗诵录音等内容进行现场的播放,给教学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应的学习环境。多媒体集影音于一体,声光色的综合使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激发兴奋情绪的理由,学生极容易被感动,学习兴趣也极容易被激发。
二、重视诗词的朗读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中陶冶情操。例如,在《望天门山》学习中,作者先写山水,再写行船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对神气壮丽的天门山进行了赞美,同时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在这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可以先让其朗读作品,通过欣赏美景,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的字词,进而达到文、情融合,真正领悟天台山的形象美。
小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心、兴趣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对原有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他们很容易出现经常性的厌倦情绪。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 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上的折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是重要的基石。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枯燥乏味地开展学习,那收效甚微,甚至会消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出现倦怠的情绪。为此,在语文学习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必不可少。我们可以把丰富多彩的活动融入语文学习中,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的“保鲜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中获得快乐,从而不断地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妙趣横生的自制书签活动
自制书签,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纸张,裁剪成自己所爱的图形,而后填充内容而成。
在语文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笔者把古诗词诵读、语言积累等与制作书签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一枚枚别具匠心、形态不一、材质各异的精致书签。填充书签的内容可以有古诗词、经典格言、成语、对联,有摘录的优美句段、词语……每一枚书签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心血。这些书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对格言、古诗词等的记忆,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可谓“一举三得”。
方寸书签,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一片书香,一份恬淡。这一枚枚妙趣横生的书签,如同大花园中姹紫嫣红的百花,为语文学习送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伴随着学生们快乐地成长。
二、彰显个性的名言自创活动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素养,让他们的个性由依赖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张扬。
在语文学习中,笔者以教材为依托,结合文本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鼓励学生当一回小名言家,尝试自创“名言”,使他们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挖掘,创造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个性得到彰显。如在学习完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三”关于名言之后,笔者抓住此机会鼓励学生:“这些名言写得真好!不如你们也来当一回小名言家,自己创作名言,看谁创作的学习名言最好,好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了。他们创作了如下的名言:“与书交朋友,终身受益。”“读了一本书,多了一点知识。”“小时候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环游世界。”“人要学会新知识,也要巩固旧知识。”“读书,读书,就要读懂书中的意思。”“努力才有成功,努力才有收获。”……
自创名言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乐趣,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在遐想和凝思中,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追求。
三、趣味盎然的古诗配画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如王维的诗就被人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我们留心品味,许多诗的意境便是一幅画。
在语文学习中,笔者结合教材里所学的古诗词,充分利用美术课,开展趣味盎然的古诗配画活动。如,在学习完古诗《早发白帝城》时,笔者在美术课上用适当的启发来唤醒学生的文学意识,鼓励他们结合古诗的感悟体验,理解古诗的意境,并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古诗的主要意境。笔者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通过听觉创设美妙的情境,描绘诗中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诵读《早发白帝城》;接着,让他们欣赏书本的古诗插图,闭眼听着音乐想象诗的意境、诗的画面,在脑子里“过电影”;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思所想为古诗配上精美的插图,并为自己的画题写古诗。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自身的独特感悟,借助线条、色彩,把脑海中的景象绘成连绵起伏的群山边,一叶扁舟在江海中行驶,两岸艳丽的桃花昭示着诗人愉悦的心情。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通过趣味盎然的古诗配画活动,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得到了知识的滋养、文学的熏陶、艺术的感染以及情操的陶冶,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他们在一系列的古诗配画中看到了鸳鸯的嬉戏、溪水的流淌,听到了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闻到了泥土的气息、野花的芳香,画出了春天的美景、山谷的寂静……
四、诗心飞扬的诗歌创作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儿童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总会有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
小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形象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那些看似无忌的童言,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意来。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点燃孩子写作诗的激情。记得在准备课题实验汇报课时,笔者让学生诵读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秀诗作。他们在感受优秀诗的同时,萌发了写诗的热情。于是,笔者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开展“我是小诗人——春之诗创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诗歌创作的平台。
在活动中,笔者以常福生的《春天》为例,首先让学生掌握此诗的特点、表达的方法:全诗三个小节的开头结构相似,形成了排比;诗歌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诗歌还讲究押韵,该诗的韵脚取“a”韵,读起来顺畅,一气呵成。
例:
春天是一本
彩色的书——
黄的迎春花,
红的桃花,
绿的柳叶,
白的桃花……
春天是一本
会笑的书——
小池塘笑了,
酒窝圆又大,
小朋友笑了,
咧开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
会唱的书——
春雷轰隆隆,
春雨滴滴答,
燕子唧唧唧,
青蛙呱呱呱……
接着,笔者让学生抓住春天的特点采用词句替换的方法模仿尝试,创作诗歌,有个学生这样写:
春天是一本
会唱的书——
小鸟唧唧喳,
春雨哗啦啦,
青蛙呱呱呱……
春天是一个
魔术师——
它变出绿叶,
它变出小草,
它把整个世界变得生机勃勃……
……
最后,笔者出示春天的画面,创设情境谈话:“大家看到这样充满生机勃勃的画面,是怎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想赞美春天。”“那我们就拿起笔来,学习诗人用精简的诗句来赞美春天吧。”于是,随着春姑娘轻快的脚步,学生们创作了一首首春天的诗。
“聪明的孩子爱读诗,写诗的孩子更聪明。”诗歌创作活动给了学生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诗若清泉,诗情如水,诗歌创作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火花,让他们诗心飞扬,更爱读诗,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高涨!
1.找规律
语文教学是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模式”的,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人的教学经验,他人的教学“程式”,只是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条路子,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领会“模式”的精髓。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像蜜蜂那样博采百花,酿造“教”与“学”的“蜜”。要因篇目而异确定课堂思路,品文悟道,在精讲中精读。摒弃不必要的讲析,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堵住繁琐分析的老路,设计简练精当、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例如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导语部分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让学生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社会的春天,达到“拨弦弄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15分钟),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春”,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演示。最后是片断作文――《我心目中的春》。赏春――品春――画春――写春就是我教这篇文章的规律。
2.激兴趣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从素质培养出发的保证,也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保证。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语文教学没有趣味性,往往事倍功半,语文教学有趣味性则事半功倍。古代教育家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歌德也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压着学生,让学生越学越不喜欢,老师自己越教越没意思。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做到:课前导入新颖,课中问题设计能够激发思考,结尾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发联想。例如我教学《狼》这篇文章,导入是《聊斋》中的歌曲;课中思考:狼的狡猾表现在哪里?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结尾设计是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应该怎么办?
3.教方法
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桥和船,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利于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有利于离校后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说具体点就是技巧和步骤。步骤方法得当,学生学起来可以事半功倍;技巧有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我平时教学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例如――叙事性散文的解读方法、抒情散文的解读方法、记叙文阅读题解答技巧、用研读法品读文学作品、找中心句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还有一些口诀:标句数、拎句意、分层次、明段意等等。
4.勤启示
古人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则须疑”这些话告诉我们不但要善于提出带有启示性的问题,还应当启发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要搭一座引桥,铺一级阶梯,想方设法去引导,而引导则是师生呼应的桥梁和渡船。这好比学生上一座山,过一条河,此时教师的引导恰似桥梁和渡船,有了桥和渡船,就可以上山过河了。那么怎样的引导、点拨呢?例如:教师或是做一点语意的铺垫,或是引用一个已经学的知识,或是做一下无言的暗示,或是给学生开个“头”,引个“路”,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见了绿水、青山,而且看到了小桥和小船 。完美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得到了老师的赞美,就像过桥上了青山,坐船过了小河,心中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改变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由“教会”向“会学”的转变。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联想,使学习更加深入。
5.多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把环境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小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制作活动课件以方法、步骤、目的为活动提纲,让环境教学开展得有实效。比如,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分类垃圾、不用的旧电池应该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开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等作为每次活动的题材。制订环保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引用语文教学材料内容,学习好环境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学的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老师教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美好联想,也能对大自然了解,从而能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污染,给我们的身心和生活就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课本中还有是叙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知识。让学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了,不允许再一味浪费和破坏,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老师在教小学语文的同时,要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课本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和散文,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谐共处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类文章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对学习语文更有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老师应该从平时学到的古诗词、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中让学生熟读并运用到写作中,把自己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写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改变社会问题。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使现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完善。
三、以环境教学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把环境教育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作文题目以环境问题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发现事物不同点的好习惯。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植树造林,是它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可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如《寂静的春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改变从我做起,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
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个公民都有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小学生抓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动员每个社会公民,为了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把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做到最好。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靠大家的力量保护环境,让地球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 方法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要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进行以下的尝试。
1.制定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上课之前,我都要制定好教学目标。例如教《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读、会写9个,认识2个笔画(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去冬来季节变化特点,了解一些小动物的过冬方法。(2)进行语言内化训练,拓展思维,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文中对秋姑娘的赞美,懂得关爱自然、关爱伙伴,培养互相关心的人文品格。制定了教学目标,学生就能正确地意识到他们需要了解什么,需要做什么。
2.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本书中写到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是,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受到理智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才是学得最好,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制定恰当、科学、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以朗读、听录音等方式引发学生读懂整体感知诗意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分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最后放录像,学生欣赏。问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请你站起来读一读。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这样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深入。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不仅可以显示出栩栩如生的动态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意境优美的乐曲,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随时调出资料……。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人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因此,特别适用于集形象、情感、和思想为一体的语文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首先播放的片断。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时候,全体静默,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问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1页)
4.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互相排斥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有时连教学秩序也难维持。学生喜欢老师,就相信老师讲的道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平时我很注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问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
5.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鲁姆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如果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给予激励启发,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有独到见解时说“你真棒,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了。”学生读得好时说“你读得比老师还好,真棒。”学生回答犹豫了说“老师相信你能行”学生回答错了说“没关系,至少你思考了”……这样激励性语言在学生的耳边响起,学生会学得很轻松,会更有自信,会更喜欢上语文。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