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终身美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凭借一张大嘴和治愈力爆表的甜美笑容,朱莉娅・罗伯茨再一次占据了“全球最美女性”榜首。从1991年至2017年,年近50岁的她已是第五次摘得这项荣誉。人们都在分析她究竟美在哪,结论最终指向一个答案:她的美天然去雕饰,爱才是她最好的保鲜剂。
她从来没妄图改变什么,不管是面容或是性格。荧幕上,她可以是浓艳热情的玫瑰,也可以是柔软温情的雏菊;生活中,为了节约水她可以尽可能地少洗澡,还可以随便挽起头发便出门,不开工时一定是素颜――她总以最自然的美打动我们。
“当你有了家庭有了子女,便自然而然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活。”家庭和孩子滋养着她的内心,让她的美由内而外充满力量,历久弥新。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朱莉娅出身于一个拥有爱尔兰血统的演艺家庭,父母都是演员。高中毕业后,她便搬到纽约和姐姐一同实践追星梦。
她并不是好莱坞公认的“超级美女”――12厘米宽的大嘴,一笑起来几乎占了脸颊的三分之一。但除了嘴之外,老天还给了她修长笔直的双腿和一头浓厚的红发,这为她温暖、摄人心魄的笑容增添了一抹风情。
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凭借着颇具辨识度的外形和哥哥介绍的影视资源,朱莉娅很快就在娱乐圈混出了名堂。
1990年,朱莉娅出演了使她名声大噪的成名作《风月俏佳人》。她将片中的女郎薇薇安身上的聪明、漂亮、热情演得活灵活现,由此成为好莱坞的顶级红星,获得了第48届金球奖和第6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那年,朱莉娅23岁。当年编剧J.F. Lawton大赞她的演技:“她的笑容极富感染力,完全发自内心,毫不做作,千金难买!”不少影迷也为之倾倒,“真正理解了charming这个词的含义。”
但《风月俏佳人》之后,朱莉娅就“黯淡”了。她不断尝试改变戏路,主演了一系列动作片、悬念片、亲情片,这使得她的演艺路“面目全非”,曾经的票房保证一度成了导演的噩梦。
直到1997年,经历磨砺之后的朱莉娅恢复了“大嘴美女”的元气,连续接演了《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落跑新娘》《诺丁山》三部爱情浪漫喜剧后,她找到了自己最讨喜的戏路:饰演顽皮、天真带点邪恶心机的甜心形象。
“新娘三部曲”奠定了她“美国甜心”的地位。在好莱坞动作片当道的主流浪潮中,朱莉娅又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她露齿大笑的轻松和愉悦。
在爱情路上成长
从“凤凰女”到“美国甜心”,人们总能在她扮演的角色中找到现实的对应:《风月俏佳人》时,戏外的她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励志女;《诺丁山》时,戏外的她是世界知名的女明星。
她的电影之路不仅印证着她的成长蜕变,也演绎着她的情感生活――在电影中,朱莉娅饰演的角色可以抢别人的新郎;可以在婚礼前几分钟穿着婚纱夺路而逃;也可以顶着巨大的明星光环和普通的穷小子恋爱。
朱莉娅竟能将这些戏码一一变为现实。她的感情大多跟电影有关,几乎是拍一部电影,就谈一隽蛋。
与理查・吉尔拍摄《风月俏佳人》时,朱莉娅对他一见倾心,可对方一句“你年纪太小”让朱莉娅碰了钉子,她于是把浓情蜜意转给因《别闯阴阳界》而结识的基弗・萨瑟兰。
就在外界以为他们要结婚时,突然杀出一个洛城的脱衣舞娘,她宣称与萨瑟兰也在交往,并将这起绯闻卖给一家小报。朱莉娅一怒之下取消了用50万美金筹备的婚礼,转身便和萨瑟兰的好基友杰森・帕特里克去了爱尔兰“疗养情伤”。
但是很快,朱莉娅无法忍受帕特里克酗酒的恶习,又把目标锁定在有一半犹太血统的爱尔兰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身上。虽然性格孤僻的戴・刘易斯和热情奔放的朱莉娅并不合拍,但两人的绯闻还是持续了好几年。
就在人们猜测他们之间的恋情,最终结局将走向何处时,1993年6月,朱莉娅突然嫁给了乡村歌手莱尔・洛维特。某次,朱莉娅出现在莱尔的乡村演唱会上,平日有些木讷的莱尔突然向歌迷们介绍起他美丽的新娘朱莉娅,这个消息令影迷与媒体惊讶不已。而当错愕的众人还在追问两人“什么时候”“在哪里”,最重要的是“为什么”结婚时,他们却已经开始分居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短短21个月。
即使像走马灯般一样换男人,但众人都知道朱莉娅有多么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朱莉娅的可爱之处在于她的率真、洒脱,敢爱敢恨。对待每一次恋情,她都是全身心投入,即使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她曾爱上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健身教练,并愿意与之走入婚姻;她甚至曾在公众场合向某一任男友逼婚,“你要么娶我,要么就到此为止!”但这些男人都选择了中途离场,朱莉娅只好继续在新的感情中寻求安慰。
后来,久经沙场的朱莉娅渐渐成熟了,她开始分辨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而不是一味地陷入电影剧本所制造的甜蜜糖衣里,即使是情不可待。
浪子也会靠岸
在不停歇的恋爱需求背后,其实是亲情的缺失――朱莉娅的父母在她4岁时就离异,自幼缺乏父爱;媒体曾报道,朱莉娅与哥哥姐姐的关系也并不好,后来还卷入到逼死同母异父妹妹的舆论风波中。
浪子泊岸,在朱莉娅遇见了现任丈夫――摄影师丹尼・莫德之时。
丹尼・莫德是美国制片人迈克・莫德的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好莱坞,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长大,他身上的艺术气息格外吸引朱莉娅。2000年春天,朱莉娅在拍摄影片《危险情人》时与丹尼相识,当时,他们并没有擦出爱的火花。
第二年,朱莉娅因在《永不妥协》中展示了高超的演技而摘取了奥斯卡的桂冠。登台领奖时,由于她穿的衣服比较窄,行动不方便,丹尼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拉着她的手,走上台阶。下意识的亲昵举动,让朱莉娅无法再掩饰心中的情意。虽然和许多帅气又多金的男明星绯闻不断,但他们都未曾给过朱莉娅最踏实的安全感,而丹尼的温柔敦厚,处处为她考虑的举动,让她沦陷了。
正如朱莉娅习惯不加掩饰地大笑一般,她也始终学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
在确定了彼此的心意后,朱莉娅迅速展开了行动。彼时丹尼并非自由身,他的化妆师妻子薇拉不同意离婚。朱莉娅便穿着一件印有“Alow Vera”字样的T恤出现在公众面前,这看上去有点像“allow Vera”(薇拉,快答应离婚吧)。
除了穿着具有宣告性话语的衣服表明态度,朱莉娅还替丹尼付了800万美金的赡养费给前妻。就这样,她硬生生地赶走了薇拉。
2002年7月4日,朱莉娅和丹尼在新墨西哥州的庄园里举行了婚礼。受邀的宾客并不多,大家还以为只是个烤肉聚会,没想到朱莉娅竟然就这样把自己嫁掉了。
在婚礼上,她动人地说:“我生来好像就是为了和这个男人相爱,并成为他的妻子。”
身价不菲的女明星和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的组合并不被外界看好,八卦报纸一边猜测着他们俩到底能维持多久,一边刊登出丹尼的邋遢照片。
但两人都很珍惜这份感情,朱莉娅继续当她的明星,而丹尼则乐意做映衬红花的绿叶。默默地呆在摄影机后面,干自己的老本行,但朱莉娅总会在镜头面前夸自己的丈夫:“丹尼不是名人,但他人品好,这样更有利于巩固我们的夫妻关系。”
如今,结婚15年,育有3个孩子的他们,让离婚猜疑烟消云散。曾有记者问这个漂亮女人,“如果只能带3样东西去一个荒岛,你会带上什么?”
“唇膏,很多很多的水,还有丹尼。”朱莉娅回答。
婚姻是女人的极致阶段
朋友曾这样评价朱莉娅:“自从她有了孩子,就进入了女人美丽的极致阶段。一切迹象都表明,她心满意足,事事顺心。”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朱莉娅享受在家打电玩、带孩子的家庭主妇时光。为丈夫与孩子们所忙碌,这正是她的幸福所在。
2004年11月,朱莉娅产下龙凤胎,2007年又生了小儿子亨利后,她渐渐淡出了演艺圈。她声明不需要任何人帮助自己照料孩子,她要亲手把他们养大。在家中,她也亲自动手做饭,擦地板,打扫卫生间。
作为曾经好莱坞片酬最高的女演员,朱莉娅如今的理想变成了:拥有一个农场,可以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并且可以自己种植食物。“我不是宴会上的贵妇,不够含蓄也不够优雅,但我学会了世界上最难懂的一个字:爱。”她说。
她认为,幸福的家庭虽然平淡却是人生的根本。女人的精彩,从来不是因为她有多么漂亮或者拿了多少个奖杯,而在于她有没有感知到“爱”。
关键词:气;气化;审美域;动力源;活力基元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3)01-0020-07
中国美学的“物动心感”说既以“气”为宇宙原初实有的自然生成观,同时又以“气”为审美创作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创立了由“气”-“动物”- “兴怀”缘情,即审美创作生成模式,将“气”作为“物动心感”引发审美创作的中介。应该说,“物动心感”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气”为宇宙原初实有的生命元素也是审美创作“物动心感”的推动力和生命力。“气”为万物之原初生成活力,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形体与生命精神的原初动力。其次,“气”自身的氤氲流转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化生变易。“气”分为阴阳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化生,五行之“气”的流转搀和,构成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易。“阴阳”二气的交感化生使天地万物生生不已、化化不息。呈现于审美创作,则表现为创作者与创作对象间的交相互联、互动互依是一流程,是不断流动、异延着的,从而造成审美活动中审美域的构成,即“美”的呈现,是动态性、开放性的,并由于主客中某个动因的转化而出现差异。再次,“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物质,是信息的负载者。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宇宙万物得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天人”同类、“同气”,都为“一气”所生成,因此二者之间能够“相应”、“相求”、“相召”、“相合”、相互感应、相互贯通。同时,作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气”又在“天人”、“物我”之间发挥着彼此感召、应答的中介作用。
一、“气”:审美域构成的生命基元
“通天下一气”,人与自然万物都由“气”所生成,“同声”、“同气”,因而在审美域构成活动中,能够相互感应,相互融合,达成情景相融的诗意境域。人是宇宙间“气”氤氲聚散的结晶,为天地之秀,人性就是宇宙间“气”化性的呈现。宇宙间的“气”具有氤氲、流变、化生、化合的特性,人也具有这些特性。人既然是宇宙间“气”运动流转、氤氲聚散的产物,人生存的环境大多是适合于人的,人要生存就要运动,人与自然万物的相融相合、相聚相散、化分化合都是由于“气”的氤氲流转。
“气”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本源,也为其生命力的本源。“气”的呈现样态有多种,有阳气,有阴气,有清气,有浊气,受此影响,社会的形式、环境是多样的,人也是多样的,形形的人、五花八门的事,“气”是其唯一标准,是自然、社会与人相通相应的共通的生命力。“气”存在于宇宙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体之内,极为精微,无形可见,运行不息,是生命的体现,是形上与形下、“有”与“无”的统一体,是推动和调控宇宙自然、四时昼夜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体现于审美创作,“气”则为心物感应、情景相通、意象合一、天人合一,以及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构成审美联觉的生命基元。
就人体生命而言,“气”是人体生命畅达的关键。人体生命的健康、人的寿夭,与“气”的畅达与否密切相关。“气”的氤氲流转、滞畅流止,则表征着人体生命活动舒畅康健、强壮衰竭、受损或是受到伤害与否。人要健康长寿,保持生命力的旺盛,则必须珍惜、保养、调理运行与流畅于人体中的“气”。如《管子?枢言》就指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气”决定着生与死。在人体内部,“气”不仅是生命力与生命流的本源,而且是“精”、是“神”,是情操与精神。充塞于人体之“气”与鼓荡于天地间的“气”是一样的、同一的,与天地之“气”相与一体,因此,人与自然万物是相通为一的。如孟子就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气”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231。此“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气质、意志情操,受人的意识的支配,人的意志坚定昂扬,则表征为一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风貌。因此,“气”的内涵,既是“精”与“神”,又是“形”与“貌”,既是实有,又是精神,既是形而上又是形而下,为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其内涵相当宽泛。作为审美域构成的生命基元,则生动的呈现了诗意化境域的包容性、多样性、流动性、生成性。
作为生命个体,人的生成与作为生命因子的“气”的作用分不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2]14“气”为生命之源,是构成胚胎的原始元素,也是推动胚胎发育的原初实有。《周易?系辞传》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在古代人体生命学看来,男女两性相感相应,阴阳之精相结合,从而形成胚胎,由此而生成人。这种观点推而广之,则一切生物的生成都应该经由雌雄两性之精相合相化,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化合。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气”与“气化”说就是这样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的。《周易?咸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3]《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易起。”[4]366因而天地阴阳之气这一无形之物也就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本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这一无形而运行不息之“气”所化生化合。
二、“气”:审美域构成的原初动力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元”是“开始”、“本原”的意思,“气”是细微的物质。《说文》云:“元,始也。”程颐在《周易?乾》中解释云:“元者,万物之始。”大化之始气为“元气”。“元”与原相通。《春秋繁露?重政》云:“唯圣人能属万物于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5]可见,“元”是万物所生成之根本和本源,与天地共终始。《春秋元命苞》云:“元者,气之始也。”[6]这里就把“元气”作为宇宙本源。宇宙生成之初只有混沌的元气,经过长期分化,分成清轻的阳气和重浊的阴气,阳气上升形成天,阴气下沉凝结成地,天地又化生出万物来。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原初实有,宇宙的原初实有是“太易”。如《易纬?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7]29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气、形、质三个方面,气、形、质是世界形成的物质要素。《易纬?乾凿度》又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7]4也就是说“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因此,当代学者萧洪恩认为:“此谓‘太易始著’即谓从‘未见气’到‘气、形、质’逐渐彰显的过程,也即‘太素’及之前的诸发展阶段,其后则首先便是‘太极’,因此‘太极’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第五个阶段。”[8]郑玄《周易注》解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显然,他是以造化之源,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清虚之气释“太极”。“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生天生地,在宇宙万物生成中,充当了中介。
在中国美学“气”与“气化”说,“气”是无与有、虚与实、情性与感性、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一体化。古代美学的“气”与“气化”说,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人体生命学有关“气”的认识的重要影响,中国人体生命学的“气”说是古代哲学“气”概念形成的基础,为古代美学“气”与“气化”说萌生的土壤。而中国人体生命学的“气”说的构成,也受到古代哲学“气”与“气化”说的渗透和影响。如中国人体生命学“气”说的建构,虽然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主要是对呼吸之气和人体内流转之“气”的观察和推理,但与古人对自然界云气、风气等的观察和类比不无关系。中国美学将人体内之“气”定义为“无形”而氤氲流转不息,无疑是受了自然界之云气、风气的无形而氤氲流转看法的影响。再如中国人体生命学对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氤氲流转的认识,虽然可能源于古人气功锻炼时的体验,但与哲学有关生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原初实有之“气”,及其升降出入氤氲流转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引进到中国美学,则成为其“文以气为主”说。
“气”与“气化”说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实有,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人亦由“气”构成;“气”是存在于宇宙自然间的氤氲流转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氤氲流转,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易。“通天下一气”,既然“人”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由“气”化生化合而成,同类同质,那么,人与自然万物当然是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的。体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作为创作者的人也自然受“气”的作用,与创作对象相通互感,相召相应。以上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美学“气”与“气化”说以及“文以气为主”说的学理内容。
人与万物皆由“气”与“气化”所生成,故而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万物生命之气是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类同、相互感应的,因此《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气”与“气化”说看,宇宙自然与人体生命、思想感情和存在方式是“同一”、“并生”,一起处于宇宙大生命之中,八极六合融融一“气”,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人与自然融合为一。审美活动的意义则在于创作者化宇宙生命为自我生命。由此,如何于审美活动中融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于一体,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孕育出中国美学精神的生命本质。
在“气”与“气化”说看来,“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相错而化生万物,必须在“和”的状态下进行。阴阳二气协调、有序,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基本保证。《淮南子?本经训》说:“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物之体,含气化物。”[9]阴阳之气的变易幽深莫测,无穷无尽,但必须达到“和”的状态,“和”是阴阳二气氤氲流转的根本趋向和达到的最佳审美境域。《淮南子?汜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必得和之精。……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9]阴阳二气既不偏盛,又不偏衰,协调平衡,方能化生宇宙间万物,方能促进万物的发展与变易。即如明清时代的王夫之所指出的:“太和之气,阴阳浑合,互相容保其精,得太和之纯粹,故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10]在气化生万物的过程中,阴阳相互渗透而成质。“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和之至也。”[10]阴阳二气的和调共济,稳定有序,是气生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
“气化”,是指气的氤氲流转构成宇宙自然间各种变易的过程。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样态上所出现的各种变易,皆是“气化”的结果。
由于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易,都是在气的不断氤氲流转过程中构成的,故“气化”理论也随着气的氤氲流转理论的构成而形成。古人观察到云气和风气的流动、交感、氤氲而构成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氤氲流转,氤氲交感,相摩相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即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3]古人又可从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推理出阴阳二气交感合和而生物的普遍规律。“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的氤氲流转是构成“气化”的原因,“气”是运行不息的,因而“气化”过程也是自然存在的。古代哲学家认为气中的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易的终极原因。王夫之指出:“气化者,气之化也。……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10]“气化”的动力来自气自身之内,是阴阳两方面升降交感、氤氲合和、相错相荡的结果。因此,“气”自身的升降聚散氤氲流转,“气”内部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气”的氤氲流转停止,“气化”过程也就终止。另一方面,“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样态的氤氲流转,气的氤氲流转也正是从“气化”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气的氤氲流转与“气化”过程实际上是“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概念。“气”的氤氲流转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易的内在动力。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易是在有形之“气”与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人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贵的、最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氤氲流转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氤氲流转,推动和调控着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内在生命体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长的生命过程。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易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于“通天下一气”,所以宇宙间同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召求、相互应答之势。《吕氏春秋?应同》说:“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11]683《黄帝内经》也指出,氤氲于人体之内的气受自然界的大气和四时气候变易的影响而出现规律性的变易,人体内的内在生命体之气与四时气候变易相通应。《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3]《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禀“阴阳”之气而生,故万物能够同气相应,同类相生,“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即便人类自身,由于禀受的精气不同,也表现出男女、寿天、愚智之差异。如《淮南子?地形训》就指出:“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鄣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天,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9]宋代张载认为,“阴阳”两端的相互感应是自然构成的,由此化生的宇宙万物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他在《正蒙?乾称》注中说:“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10]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广泛的,不论同类还是异类,都存在着普遍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故他在《正蒙?动物》注中又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非物也。”[10]事物之所以存在与变易,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异,又相同的两个矛盾着的方面。
宇宙之“气”构成人类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又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气”即“精”。人若善养此精,则能与天地共存,成为至善至美之人。庄子认为,“气”在人体内,即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庄子?人间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就是说“气”是人的一种虚静地对待外界事物的精神状态。管子认为,精气藏胸中,浩然和平,则为圣人。故人要善于治气,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孟子则认为人体是“气”之充,而“气”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人的意志坚定,正气也就存在于体内。故强调人应该“善养吾浩然之气”,则能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应该说,中国人体生命学所谓的“精”,即“气”,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流态精华物质。既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先天之精藏寓于肾,成为肾精的创作者部分;后天之精输送到内在生命体中,称为内在生命体之“精”。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合化为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繁衍生命的根源;后天之“精”在先天之“精”所化之原动力的激发下,化气生神以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国人体生命学所说的“精”,是指实有的、有形的、常呈流态而藏寓于内在生命体之中的精华物质。它是人之形体与精神的生成之源,生命繁衍之本,因而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古代哲学认为“精”或者“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的思想,渗透到中国人体生命学中,对人体内之精分阴阳,与阳精协调共济则形体康健、精神内守的理论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人体生命原初实有的精,本由父母的阴阳生殖之精相合而成,自然就含有阴阳两种成分。体内与阳精匀平,其化生的阴气与阳气的氤氲流转和功能有序谐和,则人体康健,精神内守,因而对病邪的抵抗力强。人体生命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氤氲流转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这种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此“气”由精化生,是比精更为细微的且具有很强活动力的含有巨大能量的物质,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氤氲流转,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激发和调节着内在生命体的功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氤氲流转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同时,存在于宇宙自然与人体间的“气”是氤氲流转不息的,是推动宇宙万物与人体发生、和变易的动力源泉。中国美学“气”与“气化”思想关于人审美境域的关于人体内之“气”是不断氤氲流转的极精微物质,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动力的认识的构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古代哲学中“气”的氤氲流转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易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中,构成了在人体之中运行的“人气”,也激发和推动了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理论。这实际上是古代哲学中的“有形生于无形,有形化为无形”思想在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中的应用。人体中的“气”,既是这一“气化”过程的推动力和调控力,又是这一“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精血津液为有形之物,“气”为无形之物。精化“气”,为有形化无形;“气”生精,为无形化有形。但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所说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化,比古代哲学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符合自然科学的认识。如“气”生精,一般不说“气”凝聚一起则变为精,而是说“气”的氤氲流转促进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增多。由于人体内的“气”的不断氤氲流转,推动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构成了维持内在生命体功能活动的动力,因而维系了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气”是人体生命维系的根本。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三、“气”:审美构思的通塞元素
中国人体生命学的“气”与“气化”说,是研究人体内的“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功能的“气”与“气化”说,是中国人体生命学“气”与“气化”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元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代表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谷“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形成。“元气”因由先天之精所化,又称先天之“气”;谷“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于胸中气海而生成宗气,因是后天获得,又称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促进,相互资助,合化于胸中气海或脐下丹田,则为一身之“气”。是故先天之“气”也受后天之“气”的滋养,后天之“气”也受先天之“气”的促进。两者互涵,合而为一。一身之“气”分布到脉外,分布到体表肌腠皮肤,发挥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则为卫“气”;分布到脉内,发挥化血、营养等作用,则为营“气”。一身之“气”分布到各内在生命体经络之中,则为以各内在生命体经络命名的内在生命体之“气”与经络之“气”。由于各“气”所在的部位不同,所在的内在生命体不同,故各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相应功能。
“气”在人体内不断升降出入氤氲流转的认识,可能来源于古人在“导引”锻炼中对自身之“气”上下运行的体悟,但无疑也与古代哲学的“气”学思想的渗透有关。古代人体思想运用类比思维,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内的“气”,与宇宙自然间的天地之“气”相同,也在人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氤氲流转,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天地之“气”的氤氲流转规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即阳降阴升,交感合和,协调有序。人“气”的氤氲流转规律也类同天地之“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即阴升阳降,以协调共济,畅达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则维持了心肾水火协调共济,肺肝二“气”运行有度。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人体之“气”的运行协调有序,称为“气机调畅”,标志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稳定有序。若人体之“气”的运行失常,称为“气机失调”,则可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异常变易,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失常而进入生命不畅达状态。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皆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之内各内在生命体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内在生命体,内在生命体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生命体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以体内的无形之“气”为其载体来感应和传递。如内在生命体之“气”的功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3];“气”为精化,色随“气”华,内在生命体所藏之“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常变,皆可通过“气”的介导而反映于面部、舌部等体表部位。内在生命体之间的各种生命信息,还可以“气”为载体,以经脉或三焦为通道而相互传递,以维护内在生命体之间的功能协调。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气”来感应和向内在的内在生命体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感应并传导于内脏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以上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关于“气”的感应传递信息的认识,无疑与古代哲学的关于“气”的中介作用的认识密切相关。古代哲学关于通过“气”的中介作用而使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认识,渗透到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对人体之“气”的感应传递生命信息的理论的构成,提供了一种类比思维的方法,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古代哲学的“气”与“气化”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的“气”与“气化”说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而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的有关人体之“气”的认识,是古代哲学“气”与“气化”说构成的土壤。但中国美学之审美境域论的“气”与“气化”说,是研究人体之中各种具体的“气”的概念、来源、结构、功能的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与“气化”说所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应注意区别。
正由于“气”与“气化”思想的作用,所以,在古代美学看来,作为创作者,其感知觉是相通相联的。据《国语?周语下》记载,春秋末年,单穆公曾就声味心气的关系发表过一段有趣的言论。他说:“夫耳目,心之枢机也。……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12]125“气”在口中,人则能说话;在眼中,则能看清东西;在耳中,则能听见声音。没有“气”的作用,人就不能说话,不能有任何感觉能力。人的心理活动也是这样的,“气佚则不和”,气和则心平,心气相连。显然这里的“心”就是指心理活动能力,无“气”则无心之功能,无心理活动动力。“气”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理与感知觉,既生成声又生成味。声与味都通过“气”而相通相连。“声亦如味”,味亦如听,听亦如视。应该说,这种把声与味以一“气”相联而并通的思想,已经涉及到审美联觉现象。
所谓审美联觉,又称“通感”,是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感官互通互借的现象。就生理学而言,联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发生的感觉与伴生的感觉;就心理学而言,则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就曾把联觉称为“通感”,并在《通感》一文中对之做过一番生动的阐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13]在日常用语中,这种感觉“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相互沟通和转换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饱餐秀色”、“饱看青山”,就是视觉向味觉的转移和交通。再如“热烈”、“冷酷”、“香雾”、“暖红”等等,都是不同感觉可以流通和交换的例子。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歌创作中,描写审美联觉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花重锦官城”(杜甫),“苦雾沉旗影,飞霜湿鼓声”(林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等。
审美联觉则不同,它主要是一种心理反映,传达的是心理信息和审美信息。也就是说,审美联觉是在想象中发生和完成的。心理联觉是审美联觉的基本元素,审美联觉是对心理联觉的选择和优化,它只出现在那些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的创作者身上。没有审美能力的人不会有审美联觉的意识。审美联觉是创作者感知亨美对象的样态与意浪的重要功能。它不是简单的躯体的自然机能,而是人类的文化进化的结果。
依据“气化”说关于生命之“气”决定并规定着审美知觉的生成,并通过此以影响创作者审美心理结构构成的理论,中国美学认为,审美联觉的生成与“气”的作用分不开。由于人体生命之“气”的作用,创作者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整体心理功能,在审美感知活动中,创作者的心意情志,以及各种感觉器官是浑然为一,互通互感的整体。叶燮说:“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又说:“云才、云胆、云识、云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如此心以出之者也。”[14]21心气相连,声亦如味,人体生命之“气”包容了创作者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情、声、神、意、才、德、习、味等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审美感官相互统一,互转互换,共同作用,都有益于审美活动。即如《列子?黄帝》所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15]的确,创作者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可以转换互通的,都由“气”所生成;同时,创作者的审美感官又能生“气”故在中国美学看来,审美感官的功能是可以相互转化、整体作用的。在审美活动中,创作者可以身游、心游、内游、外游、神游、足游、目游、鼻游、耳游、舌游,种种游法,各有妙悟。各种审美感官相互沟通转换,共同作用,更能增强审美感受。正如徐上灜《溪山琴况》所描述的:“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16]267若要弹出绝妙的琴声,给人以审美,那么创作者不仅可以将听觉感知化为视觉感知,“与山相映发”、“与水相涵濡”;而且可以将其转化为意觉感知与触觉感知,“暑可变也”、“寒可回也”,即虽在暑夏亦可以使人觉得冷雪浸心,而“虚堂疑雪”,虽在严冬亦能够让人觉得暖风拂面,“草阁流春”。这里显然就是在强调审美联觉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寒”、“暑”虽然是一种温度触觉,然而在创作者的心灵感受中,却是一种意觉。而意觉中的感受又可以一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转变为视觉感知,使内心激发出来的情绪明朗化。这也可以体现“气”作用于审美域构成的妙处。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
[3]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先谦.荀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黄奭.春秋元命苞[M].汉学堂知足斋丛书道光中刻本(影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7][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8]萧洪恩.“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J].周易研究,2003(4).
[9]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张载.张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钱钟书.旧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叶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一、发掘自然美,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二、创设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等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然后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太阳系成员”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展示宇宙太阳系中的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在诡谲变幻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使学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时获得强烈的美感。接着,设计了一系列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太阳为何能主宰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太阳区别在哪里?九大行星都有卫星和光环吗?小行星也同九大行星那样是球形的吗?彗星的彗尾中含有‘氰化物’,当彗尾扫过地球时,会毁灭一切吗?一闪即逝的流星有轨道吗?你觉得太阳系中最美丽的星球是哪一个?为什么?”等等。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三、追求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用具。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艺术性的教具,使学生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出来,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屏上,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四、锤炼教师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但更多的还要靠教师饱含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的词《沁园春·雪》。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五、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挖掘课本美育素材,展现美
1.形象感染美。如介绍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求真、追求进步的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用具体的事例和大量的图示描述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如墨翟的小孔成像、汉代砖刻图片、滑轮使用记载、明射的火龙、现代超导的研究等。
2.图像画面的直感美。人的视听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课本配置的图有:演示实验图,有趣的物理现象图、实验工具图、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事例图、自然景观图、科学家肖像图等,看过这此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给人似有观形如睹物闻声之,对学生认知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内容新颖美。新编教材编写的又一特征是在内容思想上有新颖的美感。新增内容有必学内容:声学、无线电通讯常识、未来篇等篇章;有常识性了解知识:磁浮列车假设理论、放射性光元素等;有阅读性新知识,如火箭、激光知识等,这些新知识不仅给学生新感觉,还拓宽了学生认识视野,感受到物理学充满富有新颖的创造性和现代新气息。
二、创设美育情境、降压减负,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美
1.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根基,每个测量、测定或研究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无不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用具,教学效果越显著。如用一支钢笔可做的实验有:摩擦分类、摩擦起电、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大气压强存在的验证等。学生看过这些实验,立即意识到一部分的物理实验就在我们的今活中这种发现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
2.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来加强直观教学,可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来加深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学生直观感。
3.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用弹弓研究动、势能转化,用青霉素瓶做大气压存在实验等。根据次些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随着教学内容展开而揭示谜底,设问要新、奇、悬,引导学生探根求源,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之中。
4.反差对比:对于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采取反差对比教学方法,加深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印象,正确区分不同物理量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物理规律的本质。如歌曲与吵杂声对比,区分乐音与噪声;拿出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太阳照,请学生观察聚光点,再让学生用这两个面镜给自己照像,对比两面镜的作用与功能。
5.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举例。物理知识来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实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举例说明或验证。用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事例予以补证,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些引例取材有:社会新闻、消息、歌词、诗句、格言、寓言故事等。
三、发挥想象,拓宽认识领域,激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1.编制习题。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编制习题是件有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让学会从简单的已知、求条件对换、补充条件到自编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由此认识到物理习题编制并不神秘,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教师再顺势抽几道习题加以评比,看谁编题较好,更符合实际,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习题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式加数字的演算教学,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能熟练地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对可变性习题可采取增补或变换条件、结论等方法进行,学会解答模型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中关村的街道、房子没什么特色,也不是旅游景点,但这里的人流密度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它是北京,乃至全国最堵车的地方之一,尽管中关村被称为"骗子一条街"、尽管很多人不同意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说它是"集贸市场",但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往这里涌?中关村吸引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人们是奔着它的"知识"去的。不要被那些卖主板、硬盘的小贩障了眼,就像一个巧夺天工的建筑物,它无疑是建筑设计师智慧的结晶,但外人所能看到的,只是盖房子的一群民工而已。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北京都是国内最有知识的地方。以高科技的龙头---计算机产业(IT)---来说,北京无疑是国内第一流的。北京高科技人才主要聚集在海淀区,尤其是中关村。因此,中国知识经济的萌芽也应该在中关村产生。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关村,正处于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我认为,要讨论中关村问题,不能局限在中关村范围内,因为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象征,而高科技又是解决中国很多疑难问题的良药。从地域上来说,中关村只是中国的一个很小的地方,它不能脱离国内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的很多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谈中关村的现实。很多人都把在中关村街面上所看到的当成中关村的全部,这无疑是非常片面的,就像只看到了盖房子的民工而没想到建筑设计师一样可笑。从人数上说,肯定是民工比设计师多得多,民工对该建筑物也有相当大的贡献,但能代表一个建筑物精髓的,自然是设计师而不是民工。中关村也一样。做贸易的比做技术的人多,而且要多得多,但真正能代表中关村精髓的,是在其中生存的技术人员而不是街面上的店铺。
北京的房租出了名的贵。位于北京图书馆内的1小间平房,就是红砖露在外面没有装修最原始的那种,还不是门面,离中关村尚有五六公里距离,远不是最黄金的地段,每年每平方米的租金要1000多元。也就是说,如此简陋的平房1年的租金在有的大城市可以一次付款买同样面积的商品房(楼房)。据说这还算比较便宜的,至于街面上的房子,就贵得可想而知了。电子市场几平方米的柜台一年要几万元租金,以至于中关村百货商场的柜台都改成只卖一样货物---电子产品。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企业家、机关领导还是科研项目带头人,都必须算经济账。街面上的房子是适宜做门市的,技术开发可以放在其他地方。拿门面房来做开发,实在是太不合算。所以,在算完经济账后,中关村的街面就成了贸易的天下,而且文化知识不高的普通打工仔大量充斥其中。对做计算机配件生意的人来说,不用太高文化程度,识货、会记账、会跟风就行。就像盖房子的民工不需要太多的艺术修养,但你不能因此否定所盖建筑的艺术性一样,卖高科技产品的人也不需要太高的科技水平,你也同样不能因此否定所卖产品的科技含量。
中关村有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和最好的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俗称电子一条街的白颐路上还有人大、农科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紧邻的学院路上有北航、北师大、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语言学院等院校。不算大量的慕名而来者(如笔者),仅中关村自有人才就足够傲视天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建立以来,中关村已成了中国的硅谷,是中国主要高新技术的发源地,是国内高科技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联想、方正(含新天地)、长城、四通(含利方)、中软、用友、金山、希望、紫光、华胜、太极、连邦、赛乐氏、科海等主流企业聚集在此。北京作为首都,离行政首脑机关最近,不管是对主管部门还是对政府市场都是近水楼台。北京还是主要的全国性媒体所在之地,作新闻宣传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也是主要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便于开展融资活动。北京是国外著名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世界各大公司在大陆的最高决策机关基本都设在北京,主要市场活动也在北京,因此北京在国际交往方面也是遥遥领先的。
总而言之,中关村拥有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全部要素,其每个要素都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才是中关村真正的现实。因此,不管当前中关村的科技水平有多高,不管知识经济当前在中关村已经发了几颗芽,我们都应该在中关村发展高科技,发展知识经济。中关村现在是,将来还应该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代表。
所谓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是用高科技产品的产值和营业额来衡量的。那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高科技产品是奢侈品,只有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才能考虑,有钱买大量高科技产品的都是富得流油的人。其实不然,高科技对国民经济的首要贡献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以前要印一本样书,需要专业印刷机,大量的铅字字模,熟练的捡字、铅字排版和印刷工人,较大的生产空间,而现在只要一台电脑、一台激光打印机、一套软件、一名打字员和几平方米空间即可,成本大大降低,时间大大缩短,这就是科技(十年前还能叫高科技,现在只能叫科技)的贡献。因此,真正实用的科技是节约钱的,而不是花钱的。
《网上中关村》---四海小厮的自白:
"六年前的那个秋天,我成了标准的村儿里人。/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说 有 ,不管客户说他要什么,除非问我有烟没有。/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攒机,以至于后来再见穿着衣服的机器就难受。/从那儿以后我学会了吃扣和清一色,虽然掉的老是比进的多。/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批显示器的好手,擅长把VOLTRON、Casper的标牌揭下来改贴AST。/才知道,1600K箱子深的是天津的,浅的是沈阳的。/才知道,这村儿里只有一家公司,不管谁有了单子,还不都是有饭大家吃。/才知道,我成了动物,而不再是笼子里养的那种,有了更多的欲望。/转眼之间,AST/286没人要了,40兆的Conner听起来也可笑了。/我也已经早不是村儿里的了。/据说后来时髦的词儿是了。/据说一台机器挣不出打车的钱了。/据说今儿做机器跟玩股票差不多了。/您是村儿里的吗?我知道您不易,别老摔着卖了。/来这个网上中关村溜溜吧!/干吗非得在门市贼着呢?到这儿抓几个单做做也挺不错的。"四海小厮算是一个典型中关村人,无庸讳言,中关村80%以上的人都和四海小厮一样不从事技术工作,而在小"门脸"内做着"贸易"。
网友眼中的中关村---
"中关村只是一个大型的组装车间,没有根本的创造能力,什么时候能生产自己的CPU或其他独创而又为世界所认同的设备(软件),什么时候才能够说是拥有了技术。""除了练摊者之外,剩下几个写了几个程序就自认为是软件精英的人,何来技术?""论软件,无影响大的产品;谈硬件,不过是一种拿来主义,替国外、替别人攒机,无技术含量可言。中关村内没有我们自己的民族产业,缺乏一种自我开创的精神。""就软件来说,中关村好像是真的没有技术,通信、证券、财务、字处理、MIS、广播电视等国产软件占优势的领域里,好像还没有哪个品牌是从中关村里出来的。其实,中关村和义乌小商品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一回事。"认为中关村有技术的只是参加讨论的网友的一小部分,而且他们中也有一部分认为中关村的技术还不尽如人意,但他们还是能以一种较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如果不是中关村担负着北方地区的电脑集散地作用,我们可能买电脑都很困难,中关村对中国的IT业功莫大焉,由她出手的电脑培养了和正在培养大量搞技术的人才,目前中关村和美国硅谷有差距,试问中国和美国有没有差距?要给她时间,中关村有希望,中国也有希望,不要苛求她,任何事都有过程。"一位网友还为技术划出了所占的比例---只有5% ,其它的都被市场占去了。
中关村管理状况的现实又是什么呢?大多数人认为中关村的管理混乱,甚至可以说没有管理。到处是盗版光盘,到处是像卖萝卜、白菜一样兜售计算机软件游戏的农民。到处是垃圾,就是见不到管理。中关村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资金就是缺少管理。中关村的管理是习惯以自己为核心的。还有人说我就有一个柜台,既是小二又是掌柜的,你说谁管谁。也有人认为,中关村是有管理的,只不过中关村是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地方,不同的经济模式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表面上看非常混乱,但中关村有其自己的运行轨迹。中关村要想发展只能应用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方法。前面说起的四处兜售盗版光盘应该是一种混乱的状况,在不少网友的眼里,盗版成了中关村最可爱的东西,而对盗版的打击成了最可憎的。另外有人认为中关村的可憎之处是骗子太多,做小买卖的太多,败坏了中国硅谷的名声;可爱的一面是低价竞争便宜了买主,只要有耐心就能买到便宜货。
还有人提出中关村将知识经济时代带到了中国,这是其可爱的一面;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混乱现象是其可憎的一面。相信中关村会从无序走向有序。还有人认为中关村的主流精神是开拓进取加艰苦奋斗,无论是真正的IT企业还是盗版游击队。中关村的主要贡献是将知识经济的旗帜高高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