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师生互动的课堂有灵气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思维在碰撞,创新的火花在喷发,成就了师生平等,互动生成,共享知识,充满灵气的精彩课堂。在教学《雨后》这首小诗时,我满面微笑地说:“读了这首小诗,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往事。当年我七岁,记得那天下了一场大雨,房前屋后成了水的世界,我和几个小伙伴打水仗,玩得满身都是泥巴,回家被妈妈狠狠批评了一顿,可心里却很高兴……”还没等我说完,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似的,学生互相说着自己童年的趣事。我接着追问:“受了批评,为什么还这样高兴?”同学们说:“一定是太开心了。”“大概是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文中赤脚的孩子也捕捉到生活的乐趣吗?”“捕捉到了!”同学们异口同声。此时此刻,教师、学生和文中的小哥哥、小妹妹找到了共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就在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焕发出课堂的青春和活力。
二、充满情感的课堂有魅力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例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
1、“萨沙只是一个4岁的孩子,可他却不愿做最弱小者,主动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你是否也曾经伸出援助之手,保护过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物呢?”同桌交流后,指名说一说,议一议,教师适时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抓住萨沙这一形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体验,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文本。
2、“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四十年过去了,还是这一家,还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心情倾诉,将所有的体会予以表达――时光会令太多的事情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三、贴近生活的课堂有生气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需要用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历史,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越王勾践要向吴王求和,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假如你就是当时吴国的一位谋臣,你会怎么进谏吴王?”同学们很快进入了情景,他们说:“大王,千万别答应呀!斩草要除根,我们应该一举灭掉越国。”“陛下,我看越王只是想拖延时间,将来一定会卷土重来,千万不要轻信他的话。”随后,我趁势引导,“谋臣们说得很有道理,可此时的吴王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大臣的劝告。谁来扮演那位得意洋洋的吴王?”学生扮演起吴王,骄傲自大、有持无恐被学生演得惟妙惟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将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智慧积极投入,将课文有限的叙述语言转化为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产生了入情入境的效果。
四、注重创新的课堂有生命
创新的语文课,要凸显教师独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及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批判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使课堂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从描写三大名松的段落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有的画画,有的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填写成歌词来演唱,有的当上了小导游……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把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奇描绘得如诗如画,使我大开眼界。
五、拓展迁移的课堂有惊喜
摘 要:语文教材文学主题的文章较多,学生不仅要多涉猎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要在作品解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性内涵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性;人文性;主题探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31-01
由于不同地区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在教材中设计的儿童文学作品篇目也不同。很多教育工作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工作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发现教师可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其他题材有什么区别呢?又应该怎样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天然性
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学生的认知方式有效接轨。学生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多变的题材构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提升自己的理解层次。童话世界是充满启发性的,教师不要低估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启蒙作用。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亲近学生实际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写成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学生往往会被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怀着一种好奇心去阅读,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去挖掘作品的内涵,把其中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章节进行整合,推动学生对教材的高效学习。例如,在学习《树木的一生》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过多地关注小树苗的生长过程和最终悲惨的际遇,而没有探究儿童文学作品揭示的主要内涵。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直接揭示文章主题,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l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多发现文中的重要段落和重要语句。在阅读中领略作品的真情实感,在有效解读中感悟作品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本质解读更加深入。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性内涵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有效锻造。很多关于自然和成长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提升是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多注重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性,把固定主题的作品进行归纳和整理,使学生的学习层次更加分明,人文性得到强化和重视。人文性的教育特点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所体现,教师要从具体选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进行筛选,秉持人文主义素养的教育目的,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第五册和第十册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关于自然的,如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和《冰花》等,二年级下册的《蚕姑娘》,三年级上《小稻秧脱险记》《东方明珠》,五年级上的《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六年级的《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自然主题的文学作品解读起来十分轻松,学生可以从书面语言和教师的口头语言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自己学习和理解的层次得以深化。而在学习一些成长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时,如一年级下的《骑牛比赛》,二年级上册的《小鹰学飞》《青蛙看海》和《梅兰芳学艺》,三年级下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四年级上的《徐悲鸿励志学画》,四年级下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更是加强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教师要从一些具有强烈情感的文章中选取相关段落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如在五年级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主人公和祖父之间的情感交流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作品欣赏中的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于亲情的热爱。与此同时激励学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变成更加强大的人。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和做人的道理,使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主题得以深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对语文教材文学主题进行探究能深层次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其中的文学作品对于早期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教师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注重对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到最符合自己学习素养栖息的港湾,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