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循环

双循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循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循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实训课程 双循环模式 实践提升 实验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07

专业星级评定指标中课程及实践占分较大,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来说,学生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以真实获得“中级维修电工证”为标准,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考题库中,就相应存在着至少三个模块的此项目,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能抽考题库中,也不少于两个项目,说明这是机电类专业的共同属性。

1 机电类专业基础实训“双循环”模式

机电类专业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于大二的第1、2个学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进行下阶段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前提。为此,我们设计了实训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循环,实训项目(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提升项目)循环的“双循环”实训模式,并申报了院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 专业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

机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原理的讲解,基本器件的认识,第二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安装和调试控制线路,第三是项目文件的评定。对照项目设计的内容,设计和使用了两个实训室,安装有固定软件的电脑设计实训室和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所有设备和软件自己安装和设计,达到实训的目的。

2.1 理论学习环节

本项目中,首先按照组成项目的内容,碎化课程资源,组成新的课程项目内容。比如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降压启动,首先碎化课程资源,将需要用到的所有器件(如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进行内容组合。重点是讲解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并在Fluidsim R 3.5 Pneumatics软件中,调用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对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和模拟。

2.2 设计训练环节

在机房中,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思路,采用Fluidsim R 3.5 Pneumatics的继电器模块,设计所需要的电路,并在线仿真。这样就会出现个性的差异,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上无法完成,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愉快接受,并且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此时,老师可以动员表现好的学生对那些表现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或分小组讨论,或者进行个别指导,尽量消除因个性差异而出现的环节差距,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个过程的设计,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出不同于教师上课内容的控制线路,在模拟仿真的软件中加以实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3 安装接线与调试环节

没有实际的操作,单纯靠软件模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该项目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在继电器控制线路板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和完成模拟的电路图,进行实际的接线,此时教师只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接线规范和安全,对于其他的原理性错误,应该是没有或者很少,万一有点小接线错误,学生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节省了教师带领学生排除故障的时间。而此时另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电路图的设计环节,更需要老师的关照。

2.4 编制技术文件和实训评定环节

接线安装调试完毕,学生又回到了原理设计的电脑边,按照实训项目要求以有关标准编制整理电气原理图、元器件布置图、端子接线图,进行主要电器元件选型计算,列出元器件清单,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同时这部分学生可以去指导和协助那些差距大的学生进行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提高课堂的整体步骤。教师可以组织大部分学生进行实训成绩的评定,完成课程的评定项目。当然还是有部分学生会停留在该项目中间的任何阶段,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指导。完成全部任务的学生开始准备第二个项目的预习和自学、搜集和查找学习资料,等候其他学生,那些因个性差异而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就会自动的寻找个人的学生师傅,加班完成任务,否则下一个项目,又会出现停留。

最后是组织评定阶段。这个环节通过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提问,考查学生对整个电气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其在整个实训阶段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设计及制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接线和调试排故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3 “双循环”实训课程的评价分析

从上面的过程设计可以看出,整个课程按照工程项目的内容,实现了“双循环”实习,即:项目循环和实训场地循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了差异化教学。

3.1 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双循环”的实训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的实际项目,不管处于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天赋,只要他们对基础的原理有所了解,就一定能参照别同学的成果,进行适当的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做到“心动、脑动、手动”,全身心地投入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3]。

3.2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训练中,由于存在着个性差异,有些学生会比较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另外的学生却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弥补个性的差异,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启发,进展缓慢的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避免出现“问题”,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他们会自己想办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除必要的知识应用以外,还需要积极配合、认真思考,面对自己的处境,给予了较大的压力,其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进展较快的学生也具有了时间和能力,对进展较慢的学生提供协助,通过后续的技术文件编辑和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或者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双循环”的实训模式,是一种机电类基础训练的实训模式的探索,必须具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三个实训室同时开放的能力;教师由于需要对三个场地进行有效控制,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受到挑战;学生由于存在个性的差异,快速、慢速的学生会拉动得比较大,教师难于开展同步的教学,会打乱传统的分段教学的模式,给教师备课带来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并对课程具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较好的课堂把控能力,能动员先进的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控制类专业基础训练“双循环”的实践模式,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如5分钟课程资源、反转课堂等,运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缩短了企业和学校的差距,提前让学生接触项目任务的全过程。

第一,学生的专业热爱程度提升。通过项目的“双循环”,实现了工程和教学项目的对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大大提升,符合专业星级评定标准的要求。

第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高职教育的途径就是“工学结合”,通过整体项目的实施,学生提前适应了工程开发,懂得了工程开发的全过程,能比较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第三,“双循环”实训模式是一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模式,能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专业星级评定标准及成长工程实施办法(试行)[Z].湘理职院[2013]62号.

[2]赵春锋等.基于PLC的电工实习教学装置的研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36-140.

[3]贾宁,吴雨倩.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3,(7):16-20.

[4]盛南岭.自主设计注重实践强调特色再现生产――电气自动控制技术课程配套实训台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72-175.

双循环范文第2篇

1.1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严重错位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转变。截至2012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旅游业人才的供给。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彰显了行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力。然而,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严重错位的现象依旧存在。一方面,高校对旅游管理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旅游行业专门人才越来越缺乏,人才流动率高、毕业生眼高手低等问题给旅游企业造成了不少困扰。

1.2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

我国旅游管理高校人才培养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模式,以及以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或景点管理、酒店餐饮管理为主要构成的“三大板块”。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新的旅游形式逐步显现,如商务旅游、会展节事旅游、户外休闲等;新技术也进一步在旅游业中得到运用,如全球定位系统、在线分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而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三大行业”层面上,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各方重视,并且旅游管理专业已经由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调整到服务业管理的一级学科,双重因素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参考国际优秀旅游院校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适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新模式。

1.3人才流失率高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真正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如中山大学2012年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只有22%的人进入了旅游行业,且以酒店集团为主。因此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思考,以使得供需均衡,促进行业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2.1“工学交替”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中国知网中,以“工学交替”为主题词搜索到的文献达到了1346篇。陈乃宽于1994年在介绍本溪冶专的产学合作教育试点时,首次提到了“工学交替”。此后,虽然“工学交替”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学者们的视线,但在随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相关文献均不足10篇。2006年,教育部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政策的引导下,众多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对一些应用型专业以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另一方面围绕着“工学交替”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工学交替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从这些文献的研究对象,还是从作者所属的机构来看,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却是凤毛麟角。

2.2“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基本理念

“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可作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二者交替进行就视为“工学交替”,即超过一个“工—学”交替循环周期;狭义的“工学交替”是指学校存在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轮流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所谓“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实施“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的第一阶段先进行通识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形成对行业的大致了解;在第二阶段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强化其对理论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行业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岗位要求、从业技巧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再次回到学校强化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对专业理论进行实践,从而形成高应用性的工作能力,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学校的“双循环”。

2.3“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在本科旅游专业的应用

2.3.1本科旅游专业引入“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内高校开始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逐步建立了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场观摩和岗位实习为辅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是与用人单位合作,“三明治”教育模式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式教育方式。纵观“工学交替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均是各类应用型专业,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则几乎清一色的是高职高专院校,而主要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大学和学院则寥寥无几。

2.3.2“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在本科旅游专业应用的可行性

2.3.2.1国内外成功范例提供了借鉴

“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在国际旅游人才培养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因其卓越的人才培养方式享誉世界,成为世界高级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开创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洛桑模式”。“洛桑模式”的核心就是“工学交替”,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国休斯敦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40多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的同时,更要掌握实践经验;研究生则必须在入学前参加为期两周的行业辅导,以避免在学习中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2.3.2.2现有培养模式具备转型的基础

现有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都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只是由于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只要从观念和技术上作必要的调整和设计,“双循环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就能够得以实施。苏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自2011年起试行的应用型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即经过6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后,最后两个学期在实习基地(旅游企业)以带薪实习的形式进行集中实习。如果把最后两学期的集中实习分散为前后两个阶段,并穿插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双循环工学交替”即可真正启动实施。因此,相关院校已有的经历为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在旅游专业中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2.3.2.3业界欢迎培养模式的转型

旅游企业最欢迎那些既具有丰富旅游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相关旅游服务与操作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实施“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不断强化操作技能,丰富理论知识。该模式使学生知识丰富而完备,实践和应用能力增强,对工作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很容易在行业内大放异彩,受到用人单位青睐,高位就业得以实现,人才流失的比例将会大大减小。如苏州大学旅游系与苏州中茵皇冠假日酒店已在这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的主体是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来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将“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移植到以应用型为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中,既有发展的必要性,又有实施的可行性。

3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要点

3.1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和调整

国内旅游专业本科4年分为8个学期,每半年1个学期。学生进入大二上学期,学习地点为旅游企业,是学生第一阶段的实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逐步由抽象的理论过渡到具体的操作,对于自身将来的学习和就业方向也开始出现雏形。进入大二下学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也减轻了授课难度。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形成专业素质的最佳时期。最后一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往往在企业中担任更高职务。现在酒店行业中的“管理培训生”,其培养对象即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旨在培养毕业后就能立即进入管理层的学生,对于酒店来说省下了大量的培养时间和经费。

3.2做好与现有教学模式的对接和融合

为确保本科旅游专业“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好与现有教学模式的对接、融合。一是利用每年各校教学计划调整之机对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同步调整,逐步朝应用型方向发展,不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当实践环节达到足够的学时时,即可争取学校的支持,正式启动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二是具体实施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遵守学校教学管理相关的各项政策,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宗旨,自觉接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价,从而保持相应的活力。

4结语

双循环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双循环,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于2007年,2008年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星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被确定为我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两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含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



进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校学习三个学期。



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过程培训,时间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提



供的《装载机的维修与故障排除》和《沃尔沃挖掘机的故障排除》作为教材,以及企业提供的有关产品PPT和视频介绍,由我院机电系的两名教师和企业公司的三名工程师或技师做培训指导教师。授课地点安排在企业的修理工间,利用该公司的旧机和总成件作为教具,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重任在肩的感觉。考核办法是根据平时表现和实训报告综合评价,例如在操作实训过程中装配一个总成件、能够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其原理、认知其构件名称或在整机上排除一个故障,都可以作为学生培训的成绩。



第三阶段:拓展能力、强化学习,利用企业冬闲期让学生返校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如进行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售后服务和营销技巧等强化学习,教学以在校教师为主,还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和教师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培训了学生,也培训了老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毕业生产顶岗实习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即将毕业时的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实际,开阔眼界,深化与充实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技能参加顶岗劳动,每人掌握2—4个主要工位的操作技能,参与某一个科室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7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5:45。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工程机械市场,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机械维护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请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资料结合我们的教学特点融入教材中,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含。例如,为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机械基础》;



2、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同样,对《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工程机械底盘维修》2门课程也整合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4、对《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5、能力拓展课程上,我们以订单企业的要求,在授课中主要按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栝习题课、课堂讨论、总成拆装、实训、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工程机械拆装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针对一种项目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的精神



3、结合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在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多年的理论实践证明,采用“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作风朴实,踏实肯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很高的赞誉及认可。从最近两年的反馈情况来看,该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反映表明总体评价优良率为85%。



2009年4月我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筑机D071、筑机K071班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实习,两星期后我们收集了他们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即快又扎实,而且能够很快应用到工作中。该班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授课时打瞌睡的少了,问问题的多了,甚至有学生说如果再让我们回校学习,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这说明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必须充分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双循环范文第4篇

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驱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但要清醒认识到,这种高增长是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我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们每一单位GDP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矿石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资源高消耗的另一面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造成环境受污染和生态被破坏。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已经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发达国家曾经时髦过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大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已经接近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城市都在为寻找足够多的地盘处理城市垃圾而头痛不已。广东省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但资源利用还是粗放型的,有些指标甚至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号称“世界工厂”的珠江三角洲,在生产出大量产品的同时,又排放出大量废气、废水、废物,环境不堪污染重负。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依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高速增长,难度很大。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多种原材料需求趋旺,我国短时间内从国际市场大量购买原油、铁矿石、钢材等原材料,使这类产品涨价,大宗的原材料运输也推动了国际海运市场价格上扬。许多进口这类产品的中小国家因此受到影响,它们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发展给它们带来一场噩梦,是一种威胁。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可能会利用这种恐慌心理,拉拢这些国家对我国进行联合打压和堵截,使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趋于恶化,甚至可能导致摩擦和冲突,延缓和平崛起。欧盟等西方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要求贸易对手国对某些出口商品及其包装容器进行回收,这也是促使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广东省作为我国外贸额最大的省份,受到的压力和影响最大、最直接。

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排放”的单向流动,一方面索取大量天然资源,一方面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后成为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经济和环境的尖锐对立。与此相反,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反复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半封闭循环,在再一次的新循环中,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资源并补充部分新资源,生产新产品,既减少资源消耗,又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模式,节约型社会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循环经济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情势来看,发展循环经济都是非常迫切的。然而,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发文开会就可以做到的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有充分准备和条件。在笔者看来,以下三项是必不可少的。

(一)法治的强迫力转化为推动力

所谓强迫力主要是指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的约束力。循环经济包括三种意义上的循环,一个是单一企业内部的循环,一个是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循环,还有一个是整个社会的循环,即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再由消费领域废弃而进入回收利用渠道这样一个包括整个社会在内的大循环。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循环,法律和法规的主要作用是引导、鼓励、规范企业行为,设置必要的准人制度和门槛,促使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原材料,使企业向节能节水减污的高效方向转变,实现增产减污。对于第三种循环,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一系列可实现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指标,例如水和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率等,明确规定达标的上限时间。

法律法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迫使企业承担废弃物排放的处理处置工作,将原来废弃物排放的外部性转变成企业的内部性。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成本只包含原材料、场地、劳动力等,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处理处置的成本全由社会来承担,那么企业就自然倾向于生产大量简单、方便、用了就扔的产品,以获得更大利润。这样,社会就要承担更多的废弃物处理处置任务,资源消耗就会更快。但如果在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废弃物处理处置的部分或全部责任,那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必须考虑产品废弃后处理的成本,就是说废弃物处理处置的费用纳入产品成本核算。这样一来,市场经济的原则就真正渗入到废弃物管理中,企业就会积极设法从各环节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成本,比如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选用方便回收利用且污染少的材料,从产品开始设计就充分考虑废弃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便利性等。竞争中,产品废弃物处理得好的企业很可能最后取胜。这种将生产者的责任扩大到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和回收循环利用环节的原则称为“扩大的生产者责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它跟以往的“污染者负担”(Polluter Pay Principle)原则相比,在观念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些都是在法治的强迫力转化为推动力的过程中由企业主动实现的。

(二)创新技术:实现效益环保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第二个条件是技术,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日本在2001年4月实行了《特定家庭用机器在商品法》(简称“家电循环法”),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四种大型家电实行回收利用后,要将废旧电视机的显像管前后两种不同性质的玻璃准确分开回收,再次以之制作成同样性能的电视机显像管,收到较高的回收效益。如果没有好的技术,简单地将显像管打碎作为一般玻璃进行回收,那就只可能制作普通的玻璃瓶子,收不到高效益,循环经济便难以为继。松下电器设立的家电回收工厂就使用了80多项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没有过硬的技术,循环经济就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弄不好非但不能节省资源,反而要投入更多资源。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无数事实证明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会要通过一部名为“马士基法”的法案,此法案要求将汽车发动机尾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0%,以减少污染。当时占据垄断地位的美国汽车三巨头联合起来游说,认为如果实施该法案就是自己掐自己的脖子,将会大大削弱美国汽车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其他国家就会乘机超越美国。在三巨头强力游说下,美国没有实施马士基法。1973年,日本本田技研和东洋工业通过研究,首次研制出符合美国马士基法要求的汽车发动机,成功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到当时平均水平的10%。此后不久,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配备了环保节能发动机的日本汽车脱颖而出,成功打进美

国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是以科技研究和创新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范例。技术问题解决了,循环经济就可以轻装上阵。

(三)培养公民的高度环境意识

有了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有了较好的技术,未必就能够在企业中实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千家万户废弃的东西如果没有众人的支持和协助,是很难收集起来送去循环利用的。环境问题不是单靠高技术就能解决的,更多时候需要的是“low-tech”,就是说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术可能并不尖端,但是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协助。比如要将每家每户的垃圾最大限度回收,就必须分类收集,而且,不同种类垃圾的收集应在不同的日子进行,不同性质的垃圾要放置于不同的地点,作不同的处理。分类收集的前提是分类排放,排放垃圾的最小单位――家庭首先分好,在规定的时间放到规定的地方,由专门的人员收集。保护环境、建设循环社会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市民参与,因此,市民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自身的陋习,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

改变习惯和行为方式需要不懈的教育,这比制定法律、研发技术要难得多。几年前,笔者曾经在瑞典南部一个垃圾填埋场看到,修整花园割下的废草和树枝被当作堆肥的原料填埋,带有油漆的废家具则挑出来另外填埋,避免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机物污染堆肥料,进而污染土壤。如果公民不具有高度环境意识,就不会有这些自觉的行为。我们的国民跟他们相比差距还很大。

在日本,《家电循环法》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机四种家用电器的消费者在丢弃这些物品时,要交纳2400至4600日元的回收处理费,还要视运输距离远近交纳一定的运输费。实施这个法规,不少人担心会出现为逃避承担费用而将废物偷偷扔到山沟、荒地。但结果出人意料,回收工作井井有条,偷扔现象极其个别。这就是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高素质市民的突出表现。

以后发优势规避生态风险

在我国,要完全具备上述这些条件,还有很大距离。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能力还很不足,能从循环利用中获得利润又不污染环境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很少;将现代环保意识灌输到市民的思想和习惯中并使之变为自觉行为还需要长期教育。

双循环范文第5篇

管理的原点从订单转至用户

可以说,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家电厂商所采用的一直是以订单为中心的服务管理模式。当销售端实现产品销售之后,产生的安装、维修需求,在企业的服务体系里都称之为服务订单。品牌商总部会设有呼叫中心,进行各种订单的处理和分配,与各地的服务网络基于订单进行交互,其服务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对订单流的全流程进行监控,服务订单有结果产生之后,如,是完成、另约或取消等,就是一个管理的闭环,对于服务的考核是订单响应的及时性、完成率、结算率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围绕订单在做管理。

苏宁售后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李福全也是多年从事服务管理的“老兵”,李总介绍说,包括苏宁在内,以前也是基于订单的闭环做服务管理。例如,大家电的退换货,首先是上门维修,如用户需要退换货,厂家要求要由授权服务商上门检测并开具证明方可,当苏宁有用户提出退换货申请时,苏宁派服务人员上门到用户家进行故障检测,检测之后结果不会当即告诉用户,因为检测人员不知道工厂是否会同意他所做出的判断,需要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工厂,由工厂来判断符不符合退Q机的要求。如果符合要求,工厂会给一个退换货的指令,服务人员看到指令后第二次再上门拆机收回之后,会触发送新机器、安装等服务流。在此期间售后人员上门最多要五六次之多。

从品牌商的角度来讲,企业就是要控制不良品的产生,所以才制定比较严谨的订单流,在过去,这样做没什么问题。但现在,一次退换货就上门服务五次以上,显然无法让用户接受。所以,服务创新,其核心点一定是从关注订单、关注订单的闭环管理到关注用户,以用户为中心来打造订单管理流程。

同样是大家电的退换货,苏宁现在服务流程就是在7~15天内用户可以无理由退换货,超过15天之后,用户认为机器有问题需要退换货,提出申请后,苏宁帮客的服务人员上门鉴定,如果认为不需要退换货,就帮用户服务好。如果需要退换货,就直接告诉用户可以退换货,现场发起一个送新拖旧订单。第二次上门时,将送新机器送到并安装好,把旧机拖回来。上门次数从5次减少成为2次,尽管目前退换货的流程依然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但与过去相比,速度已经快了很多。

其实,服务创新、服务变革,核心在于改造过去习惯模式。现在,无论是渠道商或是品牌商都在改变,只是大家改变的程度有所不同,有步子迈得大一些,有的小一点。李总认为,家电服务模式创新,与过去相比,很多都将是一种颠覆式的改变。如果企业不下定决心,或只是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毕竟过去服务体系内一些固有习惯是客观存在的。包括苏宁帮客自身,在改变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大量的资源投入,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但如果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做平衡,企业就必须选择服务好用户。所以,服务模式创新对于传统厂商来讲,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投入多少问题,而在于思维意识的改变,从订单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做管理。

作业流从按规则

到依用户需求设置

以用户为中心做服务的管理,改变的不仅仅是管理的流程,而是整体固有的管理体系。苏宁帮客在2016年时,对一些服务作业系统进行了调整。以前的订单系统设计是当天销售的产品,第二天送货安装,这种作业流程下,系统默认的逻辑是每天所产生的销售生成的服务订单,在当天晚上六点按区域进行集中派工,由相关的服务人员接单做相应的准备工作,第二天进行上门服务。改变后的作业系统是只要产生一单销售,服务订单就会随之产生,并实时推送至服务工程师的APP上,由工程按师按用户下单购买时所选择的服务项目完成送装服务。

记者也注意到,现在苏宁易购安装类产品销售中,服务已经成为可预约的产品,用户下单时就可以向苏宁预约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服务,是需要第二天送货时安装好,还是家里正在装修,需要一个月以后再去安装,苏宁的后台系统会按用户的预约时间,实时把服务订单传到工程师的APP上,由工程师跟用户进行确认按约提供上门服务。

这种工作流的转变,首先是会改变原有服务人员的工作习惯。过去服务人员按照规则做事,一个服务人员只作业一个片区,集中作业,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久而久之,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属地内,可能闭着眼睛就知道今天要干的事情。但从用户的感知出发作业,工作流就从按照企业的规定时间转变为按用户的时间作业,打破了服务人员故有的一些规则,打破了过去的售后区域,服务工程师就要围绕用户需求去提供很多个性化的服务。

其次是非标准化作业。家电零售企业的开店是标准化复制,以前各区域分公司只要按照苏宁的标准进行复制开店就可以。但用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以用户为中心作业,商家就必须要具备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且解决方案是个性化的,而不能是标准化的方案。

一些安装类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安装基础条件,有需要接地线的,有的用户家的地线没有到位,有需要室外作业的,但用户家防盗窗没有拆等,过去可能安装人员到用户家认为不符合安装条件,就会告诉用户,需要找人把地线接好、把防盗窗拆下等等。因为安装人员只负责家电安装,不负责接地线,拆窗户。这些基础设施的改造又是用户所必需求。所以,苏宁帮客就把这些用户的需求变成一个个服务型产品,有些是无偿的服务,有些是有偿服务,但收费透明化,让用户自己选择。

这样,服务人员就不会区分是否是自己份内的事,只要用户有需求,就要想是要想办法去帮助用户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当然这需要企业能够为服务人员提供相应的产品支持。所以,苏宁帮客从第三方服务商转型为平台商,通过整合第三方的服务资源,来更好的满足用户解决各类服务需求。

从用户及产品双重维度

构建服务场景

以前,没有人把服务当成产品,而是把服务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举措。李总说,近几年苏宁帮客一直在倡导服务产品化,把服务变成可衡量、有价值而且可以销售的一个商品,并且通过在苏宁易购上线,让用户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目前,在苏宁帮客的服务商城中,已经有超过2000个sku量级的服务产品。对于服务产品的设计,苏宁帮客从需求及产品二个维度来构建服务场景。

第一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构建服务场景。首先就是把安装标准化,维修产品化。消费者对家电维修投诉最多的就是维修收费价格的不透明,原因就在于以前都是维修师傅现场进行报价。以空调维修为例,苏宁针对空调维修70%~80%都可以进行产品化,只要消费者在下单时明确定义空调出现的故障,苏宁帮客就能够给出一个最高的收费标准,空调漏水维修费是多少,噪音太维修费是多少,维修产品化价格透明化,让消费者购买维修时按需购买。

所以,苏宁帮客是围绕用户家庭当中的需求做延伸,开发出很多围绕用户需求的服务产品。例如,用户家的旧家电想处理,需要找收旧找的人上门来收。现在,消费者在苏宁易购下单买新机器时,可以直接选需要回收的产品,在送装新机时就把旧家电收走。当然,在这一服务项目中,有些是用户付费项目,有些是苏宁给用户支付费用的项目。

苏宁帮客把用户在家电产品消费相关的需求变成一个个透明的服务产品,这类服务产品的定价就是服务人员额外付出诙的价值,收费是合理的,用户就能够接受。包括用户家里想挂一幅结婚照,没有专业冲击钻,苏宁帮客可以提供服务,价格可能只有20~30元。也有价格贵的服务项目,比如用户想做家庭智能化的改造,涉及到中央空调、空气净化等多系统的改造,苏宁帮客也能够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服务,都把它做成服务的产品,并且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共同推进。其实,就如同现在用户叫外卖必须要付送餐费一样,别人付出劳动,消费者正常付费,一定会成为未来服务端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也要求服务产品的创新方向,必须要建立在研究用户切实需求的基础上。比如,装空调的时候,就要想到空调是在一个密封的环境下运营,用户有 没有对空气净化的需求,能不能去推一些空气净化的产品。在安装彩电时,用户家中如果装2~3台彩电,是否需要无线路由、机顶盒等。在安装热水器时,用户需要更舒服的热水体验, 更健康的洗浴体验,是否安装前置净化装置,是否要对水做软水处理等。针对用户的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服务产品。

空气治理服务产品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苏宁帮客有过统计,安装空调、彩电、热水器等的用户,67%的家庭都是新装修家庭,用户担心自己家里是不是存在甲醛超标的问题,装修材料或是新买的家具当中是否存在有害元素的超标等,用户有服务需求的场景,苏宁就推出空气检测服务,用户如果有需求,可以直接购买空气检测服务,检测完之后,苏宁帮客会根据检测结果,是PM2.5超标还是甲醇超标,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和对应的价格,价格都是在网上公示,透明化。任何一个服务的工程师都可以推广相应的服务产品,解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且工程师也能提高收入。

第二是围绕产品的生命线做相应服务场景开发。例如,消费者购买手机之后,第一需求是下载一些软件、贴膜、配手机壳等,所以,从销售手机开始,推出贴膜等套配的升级服务。手机销售出的一年之内厂家保修,但碎屏不在保修范围内,就可以推出碎屏产品保险。一年后的服务通过一年期的延保来解决,2年后的手机可以推出以旧换新的业务,手机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产品折价回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这些服务产品都可以在手机销售时进行关联销售。

解开服务发展的死循环

李总说,如果还是用原有的模式来做服务,行业将会陷于一个死循环当中。因为,从品牌商的角度来看,在整体工厂的成本构成当中,除生产成本、设计成本、运输成本、推广成本等等以外,服务也产品成本构成之一,而且在有些类目当中的服务成本的占比还比较高。站在品牌商的角度压缩成本没错,但对于整体服务行业来讲,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相比于其他服务行业,如果单纯看劳务收入,家电维修与安装工人虽然是技术性工作,但与其他行业有技术的工人相比,收入其实非常低。

例如,在建筑工地中有技术含量的工人,一天的收入要达到400元左右,基本一个月都是1万元以上的收入。而家电安装维修人员如果仅是安装维修的劳务收入,至多是5000~6000元,与工厂流水线工人的收入相差不多,造成家电服务行业对工程师不具备吸引力。尽管去年制造业表现出对服务投入增加的趋势,比如海尔、格力、美的都上调了空调安装费。但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投入并不能真正改变工程师收入提升的问题,对服务行业的死循环也不会有太多改变,品牌商成本支出和服务商劳务成本上涨永远是矛盾体。

苏宁帮客只是一个专业服务平台,没有办法去改变上游工厂关于服务成本的投入问题,但可以通过服务产品创新,来提升工程师的收入。当然,服务产品化,对工程师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苏宁帮客一直在倡导工匠精神,工程师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在用户端把好的技术体现出来,要追求精益求精,要更加细致,其本质是把服务体验做好。

因为,以前,工程师只是一个技能岗,只要把自己的技术活儿做好就可以,可能并不太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但今天,如果想要销售更多增值的服务和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就必须是建立在技术很好并且用户体验也很好的前提下。如果用户感受不到他是专业的,他的服务体验没有让用户感觉到满意,用户凭什么跟他购买增值服务产品。

所以,增值服务产品的开发,反过又来会促进工程师主动去提升自己的技能,以实现更多服务增值产品销售。目前苏宁帮客服务工程师的收入,平均来看增值服务的收入基本能够占到总收入的30%以上,部分工程师达到60%。也就是说,额外的薪资增长都基于他的服务技术及用户对他的服务体验。这种工资结构的变化,也会改变维修工程师自身对服务职业的看法。

服务工程师将成为新的入口

过去,售后服务人员虽然定位是技术工,但整体社会对此岗位的认知偏低。今年苏宁帮客成立了蓝狮学院,将与全国千家大中专院校展开战略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为广大大中专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内容不仅涵盖家电安装、维修、清洗等售后服务,而且包含家政、月嫂、美容美甲等众多服务。也会面向社会开设业务技能培训班,为社会输出服务技能型人才。2017年计划培训4000名工程师,让家电售后工程师升级为一个与用户交互的新入口。

李总说,互联网时代,都在讲入口经济,苏宁易购、淘宝、天猫、京东是销售平台,是流量入口,其实,家电服务工程师是非常重要的入口,他们是一个知识入口。因为服务工程师具备家电专业知识,当用户需要某些比较专业性的家电产品时,可能就会找他们咨询,此时,工程师的意见会很关键,他也成为了一个知识入口。苏宁帮客的服务工程师拥有苏宁易购的产品平台保障,能够为用户提供他们需求的产品,工程师的知识就会变成消费的入口。当家电产品及增值服务产品通过工程师的推广形成销售后,工程师又成为整个增值产品的一个入口。

所以,在新的服务模式之下,工程师不仅仅是作业者,面是具备多重身份定位。因此,苏宁帮客倡导工程师要让自己成为核心的知识入口,也要做好客群经营,当把自己变成服务过用户的朋友圈中一员时,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销售机会产生。以前,可能工程师需要通过拼命提升效率,从一天安装五单提升到安装六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他们会希望在一个用户家里服务的时间是越短越好,超过半个小时就认为时间太长,想赶快走去服务下一个客户。当服务工程师定位于做客群之后,如果用户愿意留他,说明用户有需求,在用户家呆的时间越长,越能够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当然,能不能形成销售的转换,也要看工程师的销售技能。

如果单从服务的效率上来讲,一个工程师从过去每天做5单服务下降到3单服务,效率可能是下降的,但客单价提升,服务一个用户的价值才真正到提升,用户也满意,企业和工程师也有收益,是多赢的局面。李总还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工程师的服务作业从每天5单下降到3单,又能再解决一个就业问题,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行业中,而且进入之后,苏宁帮客还能够给他们提供更高的收入,这是苏宁帮客愿意去做和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只有这种定位才能吸引更多的服务优秀的人员加入至家电服务行业,会让行业更加有前景。

服务行业的前景很好,但也要找到可行的路径,李总认为,作为服务从业者,内心必须要把服务作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去做。苏宁帮客每年服务的用户量达到3000多万户,累计服务的用户数量达到几亿户,能够服务这么庞大的客群,一方面让他们很自豪,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遗憾,所服务这些客群很多都只是一面之交。如何让苏宁帮客的品牌成为用户家里的一部分,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近几年苏宁帮客从家电服务品牌向生活服务品牌转变,从第三方的服务商转型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商的原因,他们希望消费者在认同苏宁帮客家电服务后,对家政服务、绿植服务、洗鞋、洗衣服务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服务需求都可以跟苏宁帮客建立起联系,在苏宁帮客的平台都可以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李总也坦言,苏宁帮客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可能比别人早尝试了一点,还有极大的可提升空间。苏宁帮客希望在自身平台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的前提下,让一线工程师的职业技能和收入均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让合作商家把生意的规模做大。所以,2017年,苏宁帮客的目标是让服务商的收入增长50%,培养100家年收入规模超1000万元的服务商,1000家年收入规模超过100万元的服务商,能够让终端的服务工程师收入翻倍。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高考·高三理化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舰船电子工程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