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只有开展多元化评价,才符合视觉艺术传达专业的设计类课程的特点与发展要求。高职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概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实现转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评价方式相对落后,急需调整步伐、紧跟时代需求与发展。多元评价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的理念为基础,以人的综合职业素质为评价重点,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多维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发展,坚持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方法多元等。
高职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内容
1)设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多元评价要求应由过去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进步,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多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最终成为“教一评—学”三位—体,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最终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因此,设计类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就构成了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由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很多学校要求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专业技能情况进行评价时,往往会照搬理工类课程的量化考核,这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不但会磨灭他们对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探索,逐渐陷入技能第一的误区,更容易遮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成长。因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虽然是传统评价方法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多元评价中,这一部分虽然重要却并不能作为评价的全部。
2)艺术表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是艺术设计者专业水平的体现,包括创意能力与制作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1]。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是教学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专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拥有独特创意的能力才是艺术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创意是否出色,而应该综合考虑行业意见、专家意见与观众反映。因此,在多元评价时应重视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发挥与培养。
3)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必须先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于设计类的课程而言,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是学好该类课程的关键。只有观赏大量的优秀作品,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鉴赏能力,才能创造出赏心悦目、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因此,设计类课程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大量的优秀作品,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应把这些作为课程评价中一项独立的内容强调并运用,通过欣赏与相互评价交流,不断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4)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丰富的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在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等。这既是学习设计类课程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从长远考虑,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视觉艺术传达专业的发展。作为视觉艺术传达专业,必然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艺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自然科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因此,全面提高视觉艺术传达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贯彻到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在教学评价时有所体现。
高职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方法
1)学习过程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后再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对于那些学习认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因此,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过程性评价是质性评价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而质性评价是设计类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它适应艺术教学的即兴变化、个性、跳跃等特点[2]。因此,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中必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学生学习课程的各个阶段教师都要设置评价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用心观察、客观记录、进行合理的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对个体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正确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自我评价能力的前提。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它可以为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及将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应具备的技能,对学习结果起着衡量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所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应是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评价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指导与引导,以加强评价的管理与监督,避免或减少学生自我评价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
3)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多元评价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学生作品展,让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饱览各种设计作品,在开阔眼界的同时,鉴赏能力也能有所提高,这时再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同时由于学生们评价的是自己同龄人的作品,便于彼此了解与沟通,各个作品中的不同之处,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也能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的互评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设计能力,可以在评分时综合考虑[3]。
4)教师评价。对于教学而言,即使引入了多元评价,教师依旧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各种评价都是在教师的总体监控与指导下进行,例如作品的评价标准、内容与计分比例都由教师制定。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互评进行指导,了解学生互评的态度与鉴赏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鉴赏能力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其对学生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占多元评价各个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4]。在教师评价中可将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成绩变化等数据建立电子档案,以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有利于对学生作全面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总结,更全面客观地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p#分页标题#e#
5)网络评价。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能够得到业内人士与广大观众的认可。所以在评价作品时,如果能够加入更多的观众评价,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设计与制作水平,还能帮助课程教师发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从而做到及时调整,将教学与市场需要贴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推行网上评教的方法,既有利于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沟通,传达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意见;又可以尝试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5]。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网上评教只能作为一定的参考,尚需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方能得出综合的结论。
【关键词】视觉文化 视觉艺术文化教育 摄影教育
在科技视讯的时代,文字已经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媒介,影像也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影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视觉文化的视域下,现代摄影教育不能再一味只强调器材的使用和技法的熟练,而应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摄影教育的关联。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这一名词由“视觉”与“文化”组合而成,是指有关视觉的文化现象。“视觉”指的是对于视觉产物的关注,“文化”则侧重视觉产物的产生、传播及使用情况。视觉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影像通过视觉的表达与呈现,能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影响视觉影像的呈现方式。我国台湾学者赵惠玲从其他学者对视觉文化所下定义的共性中总结出三点来解读视觉文化:1.将“视觉影像”视为视觉文化探索的“起点”,强调以视觉影像为始点向外连结,追索将影像“视觉化”的个体及社会脉络背景。2.视觉影像的影响力取决于观者的视觉性,因此视觉文化不只关心影像的产生背景,更关注“观者心态”(spectatorship)的探究。3.视觉文化着重视觉性与日常生活的实践,强调将视觉范畴从纯艺术扩增到日常影像。①可见,视觉文化将传统艺术的范畴扩大化,不再局限于定义狭窄的精致艺术,而是延伸至人们每日生活的一切影像,并在研读视觉影像时要研讨影像背后的社会背景及观看者观看影像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沃克·普查林把视觉文化划分为纯艺术(fine art)、工艺/设计(craft/design)、表演艺术与景观艺术(performing arts and arts of spectacle)以及大众与电子媒体(mass and electronic media)四个领域,视觉文化研究已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的氛围下,艺术表现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意义,开始强调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脉络关系,而非只是艺术品本身,视觉文化讨论的焦点则强调视觉如何创造意义。
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在读图时代,解读影像及探索影像背后含义的视觉文化思潮逐渐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一词最早是由学者保罗·邓肯(Paul Duncum)提出的,他主张应以视觉文化作为艺术教育新方向。认识影像再现的力量、研究文化认同的形成、解读创意产物的功能、了解视觉叙述的意义,并对科技盛行进行批判检讨都成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新增的议题。美国艺术教育者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认为,教导学生影像的力量,以及影像的力量所带来的高度自由与责任,是艺术教育一项根本的责任。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必须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文化影像教学为起点,而不再只强调传统的艺术。视觉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看”及“如何看”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出个人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进而教导学生批评思考,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②
传统的艺术教育大多着重绘画领域,而甚少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影像,在目前这个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氛围中,视觉影像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视觉艺术课程必须有所改变,注重提高学生自身思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判断影像意义时,应采取批判的策略,寻找有形作品背后无形的内涵及所传达的意义,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视觉文化形象的能力。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概念融入摄影教学
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摄影教学扮演重要角色。摄影结合网络造就多元且极具渗透力的影像文化,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互联网络传媒,都迅速且不间断地向大众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影像信息,视觉影像在不经意间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左右人们的判断。为了更好地解读、判断影像背后的社会含义,避免学生对影像信息全盘认可接受,造成理解的偏颇,摄影艺术教育者应在课程中引入视觉艺术文化教育的概念,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并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过往精致艺术的教学内容,纳入生活影像的欣赏与解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脉络,引导学生审视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一)扩展教学内容范畴,从经典摄影作品至生活影像
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曾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指出,艺术图像对学生而言具有宗教、经济、政治等信息,但也仅仅说明了人、事、物等信息,反之,学生却认为大众文化的视觉图像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影响力的,且会试图了解甚于鉴赏艺术作品。可见,生活影像相对精致艺术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更有吸引力的,且这种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调整摄影作品鉴赏课的内容,将对生活影像的鉴赏纳入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摄影影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并不特别,是人们一直切身经历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影像都适合成为教学内容,正如保罗·邓肯强调的,每天的日常生活影像只有在其能建构并传达人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时,方具备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题材及教学内容的条件。因此,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对日常生活影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
(二)摄影教学应贴近生活
摄影不仅仅是按动快门,留下一张照片,它可以成为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更能成为人们观看小生活、大世界的一扇窗。相对于水彩、素描,更容易操作的相机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摄影除了随意的生活记录外,如,能透过机器的辅助,延伸人眼的观察和手的记录,拓展个人的生活观察,其社会意义远比纯图像美学的成就更高。③因此,不论是指导学生通过相机的取景框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还是教授学生了解影像的意义,进而从摄影创作中聚焦生活点滴,都是摄影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所在,而这也是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重视学习者对影像意义的探索、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连结相呼应的。
(三)重视摄影作品的影像解读,建立批判性思考
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诠释、解读视觉影像的意义。影像解读的意义,不仅是影像本身的特质,同时也存在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影像与观看者的关系之间。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影像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之外,也应该尝试让学生探究影像作品之外的文化关怀与社会脉络背景分析,让学生在鉴赏摄影作品的同时,将关注的触角延伸至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学习中加深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影像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批判的能力,从影像中认知影像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与他人的处境,由此产生关怀他人的态度,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
注释:
①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23—24.
②Duncum.P.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2001:101—102.
③游本宽.学拍照?还是学摄影?[J].美誉,2008:161,74—79.
参考文献:
[1]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
[2]reedman.k.Teaching visual cul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
[3]嘉宝.摄影记录的真实[J].摄影天地,1997.
[4]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只是一味地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设计者在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这就需要设计者不断深化作品的文化内涵,迎合大众对传统文化特有的情感,从而使作品和受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引起两者的情感共鸣。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我国的特色艺术之一。设计作为文化创造的一种,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书法艺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将书法艺术应用于视觉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再配以图画,让书法艺术和图画相互配合,可以凸显作品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使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二、书法艺术应用于视觉设计教学的有效路径
文字对视觉设计来说,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字是设计者最为常用的设计手段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领域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也被纳入视觉设计教学的轨道。然而,一些设计者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书法对于视觉设计的真正意义,其作品中书法艺术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1.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法水平
要想让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文化底蕴。只有深刻领悟书法艺术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运用书法艺术,使其在视觉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注意的是,书法有很多种书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辨清不同书体的书法特征,以便在作品设计过程中结合设计对象的特征选择不同的书体。如,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狂乱中有一种优雅的美;而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形体均匀整齐。无论哪种书体都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
2.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各种艺术的认知更加深入,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升级和优化。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帮助学生找到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习惯的设计方法,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目前,书法艺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符号化结构设计,另一种是替构法。所谓符号化结构设计,指的是对汉字字体加以利用。我国汉字特点鲜明,属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作为一种古老的造字方法,应用在视觉设计中有其巨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汉字这个载体,将书法艺术中的抽象元素进行简化和创新,并应用在设计作品中,这样不仅设计出的作品较为独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是一个运动员在向前奔跑的图案,但它又像现代文字中的“京”字,取意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设计可以说是符号化结构设计的成功代表。而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替构法,这种方法通过将字体分解,将其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的事物代替,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种设计方法使设计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意蕴悠长。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将书法艺术和视觉设计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突破固有教学方式的藩篱,打破常规,对现代技术加以有效的利用,引导学生通过布局的调整、色彩的变换进行设计创新,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作品设计新颖,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艺术家身处其中,所担负的责任在所难免――作为视觉的提供者,使一切处在加速度中,其结果令人担忧。当前所看到的艺术作品正是处于这一时间与时间感的背离之中。安迪・沃霍尔的同母题重复是对时间感的一次冲刺和进攻,但我们今天看更多的同母题重复作品时,却感到时间的侵蚀与剥离。不禁要反问,我们为何慢不下来?以当前的生活方式和从前的生活方式对比,不难发现,阅读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视觉过剩改变人的观看方式,思维方式随之而变,致使人们无法停下来去感受,一切成为“浏览”,这恰恰又是当前视觉艺术所面临的严重的尴尬。
长久以来,文学无疑是和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结合最为密切的“伴侣”,视觉作品的浏览化,与文学的缺席不无关系。思维和联想,隐喻与诗意的缺失,视觉作品如何不沦为图片和图示呢?
仅以当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作一交叉比较,就不难发现文学和视觉艺术长久以来的密切关联。南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描写了奥尔良诺家族中的一个奥尔良诺上校,他晚年独居于地下室,天天做同样的事情――打造小金鱼,在这个充满隐喻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作品中处处充溢着类似的意象――重复、困窘、老重、无意义等等。我们不难想像到台湾行为艺术家谢德庆的作品《打卡》,艺术家谢德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幽闭于一个空间里,每隔两小时打卡一次(如工薪族每天上班打卡一样)。不难发
现两者间的意象关联,无疑是当代生活情境浓缩化的反应。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写作方式也许更贴近于视觉,在他的小说《宇宙奇趣》中,主人公名字的设置颇具形式对称意味,比如OWO,是对“镜相”的隐喻:在他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中有一个艺术家形象,一位忠实读者,他对待书不仅仅是阅读,而是通过一切方式去感知体会书,把书做成雕塑或者装置,这种“毁坏”式的“阅读”无疑最贴近于艺术家的感受方式――主动的介入和干扰,甚至是对,性状的篡改,而非被动的接受。
2008年8月上海多伦美术馆策划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中,有一位来自杭州的年轻艺术家,叫做张颖,他的参展作品是把自己打包,通过快递公司在开展那天把自己从杭州“运送”到上海的展览现场。艺术家本人表述,他是想通过这一作品体会“物”的感受,不难发现其中对现代人被物化的生存处境的隐喻。而这一隐喻,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已过世的中国小说家王小波在《黑铁时代》里塑造过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行程――在小说家描述的未来社会中,所有人都是被“管理”着的,完成这个“管理”的机构是无处不在的“公寓管理员”,人们在这个管理系统里更接近于商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所以,这样作为商品形态存在的人是毫无自由的,他们很少跨地域出行,假如需要,也必须通过“邮寄”。于是,小说主人公之一的网络工程师需要为远程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时,就会被他的“管理员”通过邮局打包托运。有趣的是,笔者亲自问张颖有没有看过王小波的这篇小说时,他的回答却是“没有”。也就是说,视觉艺术家张颖的作品和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在这里产生了一个完全默契的暗合。
一、美术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目标。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不是只换一套教科书,也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应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美术教师认识到:
1、美术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高中美术教育主要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美术家,而是使之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公民。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形素养。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
2、教师要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因学生差异性而导致的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应努力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师”与“天”、“地”、“君”、“亲”相并列,说明了“师”的尊贵地位――师道尊严。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基本上由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师讲解或示范,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权威的“领导者”,而学生仅是“被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能力。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适宜学生个性成长的宽松环境。同时教师本人也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二、美术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自觉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节课。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中“做中学”。新课程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教师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在教学上尽量充实内容,做好准备,让学生广泛接触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要完成的任务,给予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境,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致盎然、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可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互动式教学;美术新课程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尤为重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互动,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