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通过大学两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于 x年x月x日,我带着紧张但又激动兴奋的心来到了xx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始了一个月的教育实习生活。

二、实习目的

实习是进行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大学必修的一门,只有走了这一步才能真正的进行教育工作。为了对新课改的掌握,为了从事教育工作积累经验,掌握教学技能,学会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为了今后教育工作打下基础。我回到了家乡xx县职业高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实习单位是xx县职业高级中学,实习班级是把年纪二十九班。

三、实习内容

(一) 班主任工作

每天带早晚两次晚自习,开展各项日常工作和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与班级里班委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开展班级常务会议一次,交流会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 专业技能教学

完成了十篇课文的教案,上课四个星期(每星期七节),其中每星期五就进行作文训练,批改学生作业并讲评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找出了优缺点,进行了两次小测验。

在正式上课之前听课八节,每次听课和评议都有详细记录,听了不同老师的讲课。在上课前,把教案给原任课老师批准签字后才开始正式上课。在这期间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主要是讲读课文和作文教学。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导入新课时预设提问内容

新授课时学生的思维兴奋度不够,注意力不够集中,要注重问题的幽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回忆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 新同学》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新学期的新鲜事以及新学期的感受时。学生大都回答层面较浅,同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进入新的环境时,由于不适应环境还会产生许多消极情绪,从而难以投入到课堂。于是我把原来的预设搬出来,给学生一个适度的坡。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新生报到了,我们班的两名同学,在注册那天就给班主任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一个是小红,升学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不大理睬人;另一个是小刚,虽然成绩普通,但是特别的开朗,对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热情和期待。”此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来到了这个学校学习,是像小红那样开心?还是像小刚那样郁闷?这个问题紧紧的抓住了这两类群体的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听课的兴趣,从而令下面的课堂提问更加顺利,也使得同学们对《新学校新同学》这一个课中的“新”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个新不光是校园环境的新、课程的新等一些外在的新,更多的是知识的新、人际关系的新、以及机遇和挑战的新。由此为下一节课的珍惜新的起点打下了一个基础。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将问题层层分解,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能够顺利的完成了。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出问题情境,于学生“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第一目讲解了“公民权利广泛性”之后,我就出示一个关于相邻权纠纷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权利的广泛性是否表明“公民想怎么行使就怎么行使?”恰当的质疑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为有效完成“正确行使权利”这个教学重点创造条件。同时也使他们初步明确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去行使权利。

三、提问要注意适时、适量、适度

语文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的同时,一边讲一边就文章的段落、层次、字词的结构和含义等进行提问。而《思想品德》课则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它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即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提问要适时、适量、适度。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时,针对“我们身边的规则”这一知识点,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在道路的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有条不紊,道路畅通无阻。相反,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北往的、东行西去的,各不相让,争抢阻挡,汽车、自行车及行人挤成一团,那么,谁也别想顺利通过。”然后提问一个学生:这个现象对你有何启示?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现象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就会混乱,我们都要遵守这一规则。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并进行总结:“是的,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各行其道,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如果教师频繁提问,就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和思维的混乱,让学生在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中忙于应付,而降低回答的准确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这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教后记 三个内容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初中生的认识能力,还要发挥教育作用,努力把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能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思品教师尤其要教育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思品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技巧。写好教后记不失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反思以往的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关于思品教后记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主动、专业发展更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又包括教学后的反思。教后记,就是教学反思中的一种,即教学后教师的反思。教后记,亦称“授课心得”、“教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因此,教后记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从而通过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心得体会等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可见,写好教学后记,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下面我结合思品教育教学实践,举例说明撰写教后记的三个内容。

一、错误和不足是思品教后记的首要内容

“吃一堑,长一智”。既然是反思,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是首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对于教师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后认识到这一不足或错误,则反而是一件好事。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时束手无策或者敷衍了事。因为即使教师在备课时做了十分缜密的预想,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偶发事件估计不足,甚至对某些问题处理有偏差,或要将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讲透彻而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等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教材相关链接有一幅名为“昆曲艺术被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照片。我上课时,当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提出后,我有一丝得意。因为课前备课时,我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我不慌不忙地翻开课前准备的教案,很从容地念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问:“老师,我问的是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就直接打断了我的解释。于是,情急之下,我就根据字面意思臆断:“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因为是昆曲嘛,戏曲当然要从嘴里面,也就是口中说出来的,所以就叫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当时我既为自己的小聪明感到高兴,又为主观臆断而感到羞愧,其实,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我在课堂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思品教学的任务是育人,教师不可能因为颜面而误导学生。我在教后记上认真写上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并在下节课上课前对学生做了澄清,当时虽然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但是我解释之后就彻底放松了。我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时,因为那是一节公开课,讲完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后,当时就有同学提问:“老师,承担对国家的责任是不是就是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是的话,那看材料的时候我该如何区分呢?”问题一出,当时我就懵了,这个问题是我课前完全没有准备的,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学生有疑问,我重新对学生做了解释,这两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只有教师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及时加以弥补和改正,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二、优点和亮点是思品教后记的重要内容

思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每一节课都会有优点和亮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且要记住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这些优点和亮点或教法得当、思路清晰,或例证精辟、生动形象,或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或互动积极、反响热烈,抑或峰回路转、机智巧妙,等等。比如,在导入七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我播放了电影《隐形的翅膀》中断臂女孩用脚写字的片段。因为是年龄相仿的主人公,所以更能产生共鸣。这个非常感人的场景使所有学生都为这个残疾女孩抹了一把同情泪,同时为她身残志坚的高尚品质而感到十分钦佩。再比如,我在上全区公开课《做负责任的公民》这课时,引用了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的材料,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同身受,都流下来伤心的眼泪,这个视频既是为了导入新课,又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感。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立刻进入学习氛围,引感体验,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这种能调动学生情绪,使之获得情感体验的导入是非常成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在这两节课的教后记中,我着重强调了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可以随时随地想我们提供并验证学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不管怎样,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哪怕点点滴滴,课后如果能够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并学会归类整理,发挥优势,就终会对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学情反馈是思品教后记的必要内容

教后记不仅要记教师的“教”,而且要记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后记时,通常只会反思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其实,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状态,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质量和效果,学习疑问和困惑,等等,都应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教师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真实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及时解答学生课内外遗留的疑问和困惑。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我一如既往地出示了共同富裕的领头羊“华西村”的材料。这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先富带后富”的理解,但材料有些老旧,和学生联系也紧密。课后,有学生向我提议:“武家嘴不也是高淳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典范嘛,为什么不利用呢?”武家嘴作为蝉联12届的“金陵首富村”,不仅家家致富,还带动周边地区双红村等共同致富。这眼前的例子就是身边的榜样。于是,我立即在教后记上补充了一些关于“武家嘴”的相关材料,并从下一个班级的教学开始,就将“华西村”换成了“武家嘴”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更具亲切感和时代性,教学效果更佳。再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说明中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选用了一些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的,又离学生比较远的材料,我班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孙同学的爸爸三月份不是摔伤了么,孙同学在他爸爸住院期间,每天都主动给他送饭,放学后到医院帮他爸爸捶背,帮他爸爸做康复治疗,这正是孝敬父母的体现,正是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如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思品教师撰写教后记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我认为以上三个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不可或缺的,如果每位思品教师都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在每次教学后一有所得便及时把它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坚持,就一定是一笔不菲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结合县教育局有关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文件精神,将“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作为课题纳入德育工作和学校工作计划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要求全体教师端正教育思想,统一认识,真正把“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具体负责,形成政教处组织实施,年级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级管理模式。

二、摸底建档,明确职责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政教处、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校一直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采取“控制数量,化整为零,化多为少,各个击破,一事一例处理,逐个转化”的办法,把“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度化,确实收到了较好的转化效果。

1.每学年开学初,政教处要求新班主任以班为单位,通过走访老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形式对学习困难、单亲离异、长期留守三类学生重点进行调查。对“学困生”进行摸底建档。认真填写学困生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班级、起始状态(入学成绩、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与家长联系情况、帮教方法及措施、谈话记录、转化情况(期末成绩、行为习惯)】

2.政教处通过健全“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制度,对已确认的“学困生”,落实到各班主任和跟班教师,进行结队帮扶,做到明确转化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加强过程性的管理,及时检查指导总结,促进“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师职责,学校还与各任课教师签订了“学困生”帮扶责任书,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帮扶“学困生”工作作为每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此作为教师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探因及转化策略

(一)心理疏导,找回自信力

自卑是学习困难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多表现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为让学困生找回自信,我校每月安排2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全面渗透、全程开展、全员参与”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1.政教处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例会、黑板报和政教专栏,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励志教育。例如,针对学生打架事件,我们对学生进行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孟子的天降大任、德育名人成功故事、24孝故事等。

2.班主任利用班队会召开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自杀、心理扭曲等现象,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珍惜生命、挫折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珍惜生命》、《挫折》等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备有教案。

3.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把每一个学生都要当做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更应该尊重学困生。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优秀生,但他们是平等的人。其次,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办法。在设计教学时,在整体教学目标中,要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困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的布置上,要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指导。第三,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在知识学习方面,要采取适当降低起点、适当减慢学习进度、适当分散难点等策略。第四,实行分组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在分组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困、以优助困,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提出稍难的问题让学困生思考,为了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讨论,贡献自己的 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学困生机会和权力,也赋予了其义务和责任,并能激发起学困生的动机;同时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为学困生创造了参与合作竞争的机会。

(二)依托特色,增强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又是学困生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害怕吃苦,自动放弃。我校依托国学和篮球公园特色,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意志力。

1.我校自编国学百草园校本教材上中下三册,上册七年级学习《三字经》和《百家姓》;中册八年级学习《孔孟之道》、《弟子规》和《正气歌》;下册九年级学习《24孝》、《千字文》和《24节气》。充分利用教学楼、宿舍楼道走廊张贴《弟子规》、《24孝》、古今激励名言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净化学生心灵。

2.篮球公园作为我校体育特色,学生每天下午活动时间坚持锻炼1小时,体质和意志力得到了增强。

(三)家校合力,共同教育

受家庭变故、家庭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一方面,有些家庭可能因为富裕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暂时无用”的假象。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的不好;再者,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缺乏父母疼爱和沟通。这类学生自制力较差,随意性强,平时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另外还有一方面,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或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两辈或是更多人爱一个等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表现为:厌学,平时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提高管理理念。

(1)坚持每周一第六节课观看魏书生班级管理和全国十佳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录像,学习先进班级管理经验,做好观看记录和反思体会。政教处每周从网上、报纸资料搜集整理班主任学习材料,周一第六节课观看录像时下发给班主任,采用圈点勾画式学习,周五例会时交回政教处。

(2)对于学困生管理班主任要做到做到“三多”(即多关心、多交流、多沟通)。通过走访科任教师、生活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学困生在校表现情况,与学习困难学生交流谈心。

2.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力。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定期做好家访,及时跟进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为了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良好配合,我们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与学困生的家长沟通交流,在交流中统一,完善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其次,对留守、单亲学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耐心教育学困生。通过“致外出家长一封信”、让“留守与单亲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等形式,让家长了解“留守与单亲学生”的情感渴望和成长状态,将留守与单亲孩子教育和监护中缺陷及建议对策告知家长,以增强家长责任,调动家长积极性,主动做好“留守与单亲学生”工作;如:(1)九年级101班王静博同学,9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期间继父对该生动辄拳脚相交。暑假开学后,该生又随其亲生父亲生活,生活变故造成该生心理严重扭曲,平时在校期间,厌学逃学、顶撞师长、考试作弊、欺负同学等,有一次,在教学楼楼道,102班一名同学因搬桶装水,不小心踩到王静愽的脚上,王静愽顺手推了该生一下,随后二人发生口角,恰好被准备上课的政治老师看见,及时制止,可是王静愽不以为然,随后又多次找踩脚学生的麻烦……致使102班的这名学生请假回家不敢上学校来,第二天,双方家长来到学校后,得知王静愽的情况后,我们顺势对王静愽同学加以心理引导,要求王静愽同学给家长或老师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写到:“……为什么总是让我选择,记事以来,两次大的选择,选择了母亲,失去了父亲,选择了父亲,失去了母亲,……我心中的苦,向谁诉说,我只能选择以这种方式来解脱……”童言无忌,我们做家长和教师,应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针对性的对学生教育。通过这件事后王静愽同学,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见老师主动问好。第三,班主任及时与学困生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如学困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时,任课教师便及时的告知他们的家长,一同分享其中的快乐,当学困生的学习稍有退步时,就尽快的询问家长,了解其中的情况,剖析其中的原因,交换看法和意见。

3.给“留守与单亲学生”一个温暖的家。

为了给“留守与单亲学生”创造一个健康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学校尽可能关注“留守与单亲学生”的生活起居、学习,使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爱心,学会与他人共处、关心照顾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诚实守信、勤奋认真的思想品德。

4.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育

(1)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增加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如:2011年4月和10月我校分别邀请感恩激励讲师苗慧志和唐成两位专家来我校作了“感恩,我们在行动”和“会考试更会做人”大型演讲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前来参加,让学生学会感恩、知道感恩,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2)开展“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做一个好学生、为学校添一份光彩”的“五个一”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