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逵的故事情节

李逵的故事情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逵的故事情节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第1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着,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着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着的方法呢?

    根据各地中考名着题的不同设计,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着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

    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着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着,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着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着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着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着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旬

    名着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着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着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浒传》;店家小二;推动情节;穿针引线;渲染气氛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性格各异、光彩夺目的草莽英雄,梁山英雄们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崇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客店酒家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客店酒家业极为兴盛,“当时不仅那些繁荣的都市酒楼密布,茶坊林立,瓦舍勾栏遍地,就是地处农村腹地的市镇也是如此”。在《水浒传》中,多次写到客店酒家,书中对客店酒家的称呼有客店、酒楼、酒店、酒家、酒坊、酒肆、茶肆、茶坊等几种不同的叫法,虽然名称不太一样,但经营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顾客提供住宿、酒食、茶饮之类的服务,本文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

客店酒家里主要有两种人——主人和伙计,《水浒传》中对主人的称呼有店家、店主人、主人家三种,对伙计的称呼有店小二、小二哥、茶博士、酒家、酒保、伙家等六种。

店家小二并不是作者着意表现的人物,他们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水浒英雄们有姓有名有绰号,而书中的店家小二通常无名无姓,或者仅仅在前面加个姓氏而已。但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在小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水浒传》中店家小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影响主人公的命运

哲学范畴有个“蝴蝶效应”,说“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国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中国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都说明此种效应。有时一件表面看来非常微小或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可能对全局产生巨大影响,有时一个表面看来微不足道或毫无关联的人物,却可能改变另一个人物的命运。在《水浒传》某些章回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店家小二做了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影响了粱山好汉们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下面举实例具体说明。

例如,《水浒传》“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回写到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刘唐等人化装成七个贩枣子的客人,在黄泥冈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此案虽不能说是做得天衣无缝、神鬼莫知,却也是智多星吴用精心设计、巧手施为。案发后,官府上下破案无方,束手无策。如,书中写到案件主办人何涛开会商议,“众做公的面面相觑,如箭穿雁嘴,钩搭鱼鳃,尽无言语……众人道:‘这一伙做客商的,必是他州外府深山旷野强人遇着,一时劫了他的财宝,自去山寨快活,如何拿的着?”’从这些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何涛等人对罪犯来历和犯罪进程的推断都是错误的,晁盖等人并不是什么“深山旷野强人”,也不是“遇着,一时劫了财宝”,照此方向,案子何时破得了。后来这个案子是何人所破的?何涛之弟何清也!何清焉能破此案?只因他帮客店的小二哥抄过文簿!《水浒传》的第十八回有这么一段文字:

……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折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何涛道:“你且说怎地写在上面?”何清道:“不瞒哥哥说,兄弟前日为赌博输了,没一文盘缠,有个一般赌博的,引兄弟去北门外十五里,地名安乐村,有个王家客店内,凑些碎赌。为是官司行下文书来,着落本村,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簿,一面上用勘合印信。每夜有客商来歇宿,须要问他:‘那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都要抄写在簿子上。官司查照时,每月一次,去里正处报名。为是小二哥不识字,央我替他抄了半个月。当日是六月初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推着七辆江州车儿来歇。我却认得一个为头的客人,是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因何认得他?我比先曾跟一个赌汉去投奔他,因此我认得。我写着文簿,问他道:‘客人高姓?’只见一个三髭须白净面皮的抢将过来,答应道:‘我等姓李,从濠州来贩枣子,去东京卖。’我虽写了,有些疑心。第二日,他自去了,店主带我去村里相赌,来到一处三岔路口,只见一个汉子挑两个桶来。我不认得他。店主人自与他厮叫道:‘白大郎,那里去?’那人应到:‘有担醋,将去村里财主家卖。’店主人和我说道:‘这人叫做白日鼠白胜,他是个赌客。’我也只安在心里。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冈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我猜不是晁保正,却是兀谁!如今只捕了白胜,一问便知端的。这个经折儿,是我抄的副本……”

由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何清破案纯属机缘巧合,小二哥和店主人在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若小二哥没有央求何清帮他抄写文簿,假若店主人没有带何清去村里赌博,假若店主人不认得白胜,便无此后诸事。如果案子不破,宋公明就不必“私放晁天王”,美髯公也无需“智稳插翅虎”。如果晁盖没上粱山,也就没有“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粱山小夺泊”的故事了。如果晁盖等人没受宋江大恩,就不会给宋江修书送金。如果没有那封“通贼”书信,宋江也用不着“怒杀阎婆惜”。宋江的命运因救晁而改变,而宋江的命运又影响了花荣、李逵等众多好汉的命运,乃至梁山的命运。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已发生的、过去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我们从以上一系列假设中可以看出,小二哥和店主人家这两个无名无姓,甚至没有正面出场的小人物,看似微不足道、毫无相干,却改变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命运,左右了梁山的全局。

二、在故事情节中穿针引线、在主要人物间牵线搭桥

客店酒家为顾客提供住宿、饮食,客店酒家是固定的,顾客是流动的,店家小二就在客店酒家这个固定的点见证了流动的顾客和他们发生的故事。打个比方,顾客好似流水,客店好似渡口,小二好似艄公,流水流经渡口,艄公见证流水。再者,店家小二每天都会接触到南来北往、形形的人物,从顾客口中听说过很多他乡故事,奇谈轶闻,所以他们知道的事情多,认识的人也多,很多人打探消息、打听人物都会向店家小二询问。因此,客店酒家是各种人物旅行和交流的特殊场所,是很多重要情节的发生地,“店小二是这些人物、故事的经见者或参与者”,店家小二往往在故事情节中穿针引线、在主要人物间牵线搭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着意渲染现场气氛,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店家和小二虽然是故事中的配角,但他们在小说中绝不是无需提及的人物。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有些环境描写是通过渲染气氛来实现的,人物形象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之分。仔细研究《水浒传》中的店家小二,可以发现他们在小说中还起到了渲染现场气氛、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综上所述,店家小二在《水浒传》一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所谓本文正题目所说的“小人物、大作用”,是也。

参考文献:

[1]郭学信,试论商品经济对宋朝社会风气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08).

[2]陈焕廷,“店小二”的价值,中学语文,1993(01).

[3]牛育珍,简论元杂剧中的店小二,四川戏剧,2008(03).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解决策略

对中外名著的考查,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亮点。回味语文考试这丰盛的精神大餐,名著阅读考查一如陈年佳酿,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芬芳了语文,诗意了考试。出题者已经回归了语文,但仔细分析试卷却发现,我们的学生离语文的本真有着渐行渐远的趋势。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看《西游记》,但在考查《西游记》的阅读时,有的学生竟然把大闹天宫的人错安在白龙马头上;在考查《三国演义》的阅读时,有的学生竟然把过五关斩六将的人当成是刘备;在考查《鲁宾逊漂流记》的阅读时,有学生竟然不知道主人公是谁……可见,对一些学生来说,名著并不“名”。

一、导致名著不“名”的原因

1.读书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的基本要求是:(7~9年级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经过调查,38%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足120万字,3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能达到200万字左右,只有27%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在260万字以上。学生读书少,读名著就更少了。经过调查,初中三年读了所有推荐篇目名著的学生只占20%!

2.读了的书成为过眼烟云。有一些学生读了几部名著,可是在做题时却对书中的内容感到很陌生。这是因为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看热闹。比如,在读《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一回时,他们会为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而喝彩,却不去思考这一回体现了孙悟空、唐僧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读《水浒传》时,有的学生只关注鲁智深、李逵、林冲、武松到底谁厉害,却不去仔细分析人物各自的不同点。所以,读了的书没有经过思考,留在大脑中的也只是“热闹”而已,至于热闹的背后是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3.不善于整理归纳。经常会发现在答名著阅读题时,有的学生把李逵当成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错把格列佛在大人国的经历看作是鲁滨逊遇到了野人。从答题来看,这部分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不善于整理归纳,致使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解决初中生阅读名著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从七年级开始定时安排阅读课。老师一定要制订阅读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指定篇目,课后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并及时反馈和检测。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课外没时间读书,而课外究竟有没有时间是我们老师无法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就是课堂,那么课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就应该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了。

2.充分利用早读、午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读。说书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艺术,在当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的丰富,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说书了。精彩的说书不仅绘声绘色,而且引人入胜,又能发挥人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天天听书网”等网络资源,每天听书10分钟,坚持下来,一年的听读量就可以达到100万字。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听、读、思相结合,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优化学生的名著阅读。

3.要求学生摘抄。大纲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摘抄是一种老套却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你以为我是机器而没有感情吗?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以上文字出自名著《 》,是英国作家 的作品。

这里摘录的就是《简・爱》中的一个片段。在阅读名著时要摘录名著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或熟记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句子,并且记下作品名称、作家、国籍等文学常识。

4.归纳梳理。前三种解决策略都应该从七年级就施行。到了九年级,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名著阅读了。梳理主要是针对故事情节来说的一种方法。

例:《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

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林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鲁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

这个题要求填写《水浒》中与人物相关的一些情节。在阅读名著时要引导学生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对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相关人物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5.分层次阅读。考试前不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名著指导。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名著阅读分成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层次。老师引导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做浅层次阅读,让他们了解名著名称、作者、国籍、精彩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对于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老师除了要求他们做浅层次阅读之外还应提出深层次的阅读要求,例如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主要艺术特色、对内容或人物作出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以上是我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一点看法和思考,让我们引导学生一起去嗅名著阅读这瓶陈酿的芬芳,让名著在学生中真正的“名”起来!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第4篇

1.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没必要读书),思想的浅薄,同时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很少关注名著这些话题。

3.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现在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的名目,“阅读”这个名词也多半是与“教学”连缀在一起,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

因此,我们只能转变观念,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

名著博大精深,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会让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第一,选择比较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第二,选择部分简写本来降低阅读量和阅读的难度。第三,选择文笔流畅、通俗、具有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文章,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与其任凭学生在沙滩上踯躅徘徊,临海远望,以致一无所得,不如带他们一起下海。他们一旦尝到在书海畅游的乐趣,观赏到了书海美妙的景观,又怎会轻易上岸呢?

二、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三、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生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在于名著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著,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因此,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根据中考名著的特点,学生们还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四、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人物多达千余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

五、以课文为引子,图书箱为钥匙

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的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七、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听说读写“读”为先王春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的要求、总的目标、总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现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现状、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分析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读的训练,把“读”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站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水平相当低,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好几年书了,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只知道用嘴读书,用眼睛看书,而不知道用心读书,极少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能用脑筋去想一想,用手去圈点勾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学老师头脑中,也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读书好不好无关紧要,学生只要会认就行了,考试又不考读书,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成绩,领导高兴,家长高兴,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上网浏览查询,方便快捷,写字读书更没有多大必要了。所以,针对当前现状,改变错误观念,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呢?首先从阅读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来看,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接受别人所表述的信息、内容、思想和情感,并能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无论阅读何种读物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的。再从整个阅读能力来看,它以识字音、懂词义、明句子为基础,进而还要有懂篇章、知文意、明主旨、评得失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两者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而只能光用耳朵去机械地听,糊里糊涂地听,被动地听,这样,就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说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说话,这样,就不利于说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是学习的范文,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些范文,这样,不利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于现在,而且使学生受益于终身。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对有兴趣的事特别喜欢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初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位老师印象好,对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崇拜这位老师。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尽可能地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汇,多引用一些中外名人语录名句吸引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让他们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书中可以获得乐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是很不稳固的,还必须在这同时,想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变靠老师激发而产生的读书兴趣为自觉地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更浓烈、更稳固、更持久。

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会读书了,能够读出点味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更浓烈了。比如,“抓住文眼”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读好文题是节时、高效地进行整体阅读的一条途径。因为文题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涉及事件,或交代背景,或借用人名,或标以时间,或明朗或含蓄,或以象征而别寓深意。教学文题关键就在于巧妙地适时地揭示题与文的联系,由题识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粗知全文的内容,成为学习整篇的突破口。也可以一边读文一边破题,题文结合,同步前进,还可以教完全文后再分析题目,反过来促使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再比如,阅读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不厌其烦地连用三个“黑色”有什么意义?放到全文中思考,作用有三:(一)是他才给母亲办丧事,还有哀悼的意思;(二)是表现当时家境困难,父亲老境颓唐;(三)是与全文抑郁悲凉的色调一致,为文章增添了惨淡的氛围,这三个内涵如果离开了文章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国古代有许多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书的妙处。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可分为阅读和诵读;从程度上讲可分为初读和精读;从范围上讲,可分为博览和专攻,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基本的都是认真。认真读书,要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眼睛看、口里读、手上圈圈画画、大脑可同时思考。比如,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可采用“三遍读”的方法,第一遍,初读,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尽可能地去弄懂;第二遍,速读,再从头到尾迅速地读一遍,边读边想,把全篇的意思弄明白,觉得精彩的地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标出来,做到对全文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第三遍,精读,就是一段一段反复阅读,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弄清楚。

最后,要强调的是,熟读还要精思,读思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读书必须用脑筋,必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研究了课文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总之,熟读精思,学生才能在读中长知识、长学问,在思中锻炼思维,提高觉悟,提升品位,开阔眼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就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跳出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改革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李逵的故事情节范文第5篇

一、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步入阅读的圣殿。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深深地吸引学生,并利用课堂有意识地把名著的精彩之处与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并适当布置一些家庭课外阅读,让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兴趣。

二、习惯养成法

首先,读有选择。确保学生所读内容健康,体裁多样,难易适度,切不可让学生沉浸在离奇情节或鬼怪故事中。

其次,勤动笔多思考。要求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要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

再次,勤作笔记写心得。对一些用得好的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作好摘录,加以评述,读后能写心得或读后感,不求其多但求其精,长此以往必有所得。

三、阅读课类法

一是通过阅读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赏、与同学交流,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二是通过阅读表演课,学生自由组合成阅读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小说,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达出来,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

三是通过阅读活动课,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阅读交流展现,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情景联系法

语文教学中会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讲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典故,也正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好机会。如在讲的《梅岭三章》时,讲到“此头须向国门悬”时,不但把“头悬国门”的春秋吴将伍子胥惨遭迫害的故事讲述一番,同样又趁机把历史内容丰富的《史记·伍子胥列传》推荐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的容量大为增加,学生收获颇丰富。

五、分段承包法

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了。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时,把全书分为林冲和鲁智深的故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李逵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等几部分,每个学生读一部分,然后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轮流介绍故事情节。这不但使全班都熟悉了原著,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巧设谜团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喜欢探究问题的年龄段,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可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如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下去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了更深刻强烈的认识。

七、设题助读法

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著的填空题。这标志着中学语文已走出了教材,走进了语文教育的广阔的天地。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让学生找出水浒传108将中的三位女将,找出原来是军官后来被逼造反的将领。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八、环境营造法

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是很重要的。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里为每一个孩子开设小“书柜”,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另外,班级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加以展示,以便互相交流。

相关期刊更多

金色年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水浒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