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高校教材人才培养定位务实精神回访机制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大学排行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apid Expansion
ZHANG Peng[1], LI Hong[1], LIU Li[1], HAN Ying[2]
([1]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2] Analytical & Testing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siz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o a period of rapid expansion. In this pape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ed out some form of college somewhat "merger", "hats upgrade" irrational phenomeno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University Rankings
教育水平,尤其对大学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本要素。纵观国内、外发展史,每一个崛起的强盛国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都伴随一批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中国的崛起,中国大学综合水平的提高是近年来,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也曾经提到“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①从政府、科学界以及全社会方方面面均在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中,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高教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相应的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从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文章,②标志着我国大学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研究进入大众视线; 1983年由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进入了有组织的研究阶段。近十年来,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规模、全国性的高校、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合并”、“戴帕升级”的现象,各种不同形式的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活动也层出不穷。如近年来让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对中国高教在如何提高综合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什么样的大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大学
在全国出现大规模高校“合并”,“戴帕升级”的时候,许多从事高教研究的学者,都关注到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各种结果。中国需要建设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发展、崛起只需要综合类大学培养的人才?什么样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早在1999年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陈昌贵教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素做了一个简单的解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体现在――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经费投入,综合管理水平。在这五个基本要素的支撑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五大要素是指其综合能力水平,还是其某一专一领域的水平,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从农耕时代注重过去知识的利用,工业时代注重当前技术的开发,信息时代注重未来技术的研究开发的发展规律看,③一流大学的五个基本要素应该是注重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技术研究领域,而这些新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能力的形成,不是能够通过对现有大学的合并而在形式上成为一个“大”大学能够简单实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单纯依靠几所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而推动;有着上千所大学的美国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是少部分一流大学和大批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一道提升了其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大专、中专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专门人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前一段时期中国大规模的“高校合并”趋势下,形成了大专院校集体升为大学、中专升大专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扩招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形式上的提升,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大批“升级”学校扩招培养出来研究生、本科生到社会上都降级就职;而社会上大专生、中专生、技校生缺乏,这些职位的缺口,大都由研究生、本科生填补。这种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值得反思,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2 高教质量的评价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向
中国高等院校经过一个重组升级、系列改革后,有效促进了高教质量的提升,但对这种新格局下的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急迫性,催生出了一些高教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政策、管理措施:其中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的思路。④
2.1 大学排行榜对促进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两面性
在大学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地方,一些方向对办学理念的偏失,对形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办学质量,高校排行榜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高教质量的关注,对高教质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大学排行榜,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于1983年提出并开始实施,逐渐改善,随后局部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广;中国于1999年7月,中国网大首次推出了中国大学综合排行榜。这种大学排行榜通过排序的方式向社会考生及家长提供各种可比资料,而涉足了教育市场问题;其评价指标有可能引导着学校管理者追求排名,追逐指标而弥失了办学质量提高的根本,而涉足了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大学排行榜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两面性,要发挥其正面效应有必要完善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
2.2 有待改善的大学排行榜的社会评价体系
中外大学排行榜有5个可查阅的系统,中国国内的现行的排行评价体系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和管理研究院大学排行榜评价系统,其评价指针体系如表1和表2:
表1 2001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数据表明,这些评价体系指标差异较大;同时,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评价体系,其排位情况相差甚远;以如下大学及排位相近的一些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可以看到其不同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最大的排名差异在1倍以上,统计资料如表3: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学的排行榜与反映大学水平的很多重要指标,出现大面积的差异,有些指标的差距甚大。反映出中国大学榜的评价体系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大学排行榜对社会的误导问题,分析了当今大学排行榜的弊端,如王处辉分析了我国几所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后,指出了它的八个典型缺陷;顾海兵认为中国大学排名已经陷入误区,步入;综合各种文献材料的对比分析:现代的大学排名需要改善如下几点:
(1)评价机构的权威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体系,从制度上无法保证公平;大学的排名评价机构应该是一个介于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全国性专门的学术机构;不能依附于某一大学,某一地区政府,以保证其评价过程中的客观性;
表2 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2)评价体系,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操作过程应该是可监控、可查阅的,应该先建设适应于中国各种大学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摒弃大学规模等同于质量的做法;中国的大学类别繁多,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培养优秀人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大学,有其不同长处,所以不宜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大学;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摒弃大学的综合性等同于质量的做法;在中国大学招生过程中,有不同的宣传广告方式和一些带有偏向的因素,引导着高考学生的填报志愿的意向,每个大学每年的招生平均分数也受制于报考热度,因此,高考的招生录取分数是教学质量的前端参数,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高考录取分数等同于教学质量的做法;同时,经费的投入受政府的关注度、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经费的投入量等同于质量的做法,充分考虑该类因素的影响差异,真正体现出大学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3 结束语
近期中国大学处于高速扩充式发展阶段,各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逐步完善中,各种政府导向在逐步科学化;总结经验,防止前期大量的大学合并,伤害了一些特色学科的发展;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催生出一些学术造假问题;大学教育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强大推进作用的知识分子群体是根本。
建议在大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强:(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不宜全国一刀切;(2)资料收集的科学性、透明性;(3)增补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参数:该校毕业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贡献值;该校进、出学生能力的提升值;在该校主要的学科领域中前驱性的研究水平。
*通讯作者:刘立
注释
① 钱老之憾:中国教育缺失科学精神.新华社,2009-08-06.
② 樊桂清.关于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外比较的视野[D].东南大学教育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转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称《转型意见》),明确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方向与路径。地方高校深入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是有效促进转型的重要抓手,系统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预设的目标下进行,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
转型发展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转型意见》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具体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质量管理要走向多样化
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以往的相对趋同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能够体现应用技术人才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深层次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这对转型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根据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达到覆盖校内外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
(二)教学质量标准要突出应用导向
教学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准则。转型试点高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在设计、制定和评价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别。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评判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而转型试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既对理论知识进行评判,又注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判。由此可见,转型试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特点为依托,凸显应用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质量标准中的地位。
(三)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要实现结构优化
根据《转型意见》要求,转型试点高校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管理和人才培养中。这就要求转型试点高校要改变原有的封闭式的培养路径,逐渐走向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吸纳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结构,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实局限性
正规教育知识的传递能够通过三种信息系统得到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这些被讲授的知识的有效实现[2]。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过于遵循统一标准而忽略个体差异,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在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指标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转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评价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多以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标准的考核。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往往通过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得出评价结果。学生在考评成绩的激励下,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凭借单纯记忆或积累的考试经验就可能会取得优异成绩,而实际上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种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式过于封闭
当前转型试点高校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主,形成同一个教师贯穿教学、考试和评价整个过程,考评方式过于封闭和单一,难以保证考评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这种由学校内部评价主导的考评机制,容易忽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评价体系与实际操作相分离,难以发挥考评的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未能体现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缺乏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评价主体与教师缺乏交流,教师本身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缺乏知情权,可能会导致教师与评价主体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致使被评价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接纳程度较低,难以促进教师改进不足,最终教学质量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转型试点高校的考评模式在多数情况下安排在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笔试,笔试成绩的比重在总成绩中占60%以上。由此可见,课程成绩最终将由期末成绩决定。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在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而将希望都寄托于一次考试上,这违背了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方式难以促进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四)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在制定评价指标时,一些高校出于节省资源的考虑,在全校适用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尽管有利于操作,但造成课堂授课压力过大,授课教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中只能采用统一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单一的考评方式,不仅难以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还可能扼杀真正用心思考的学生的创造力。
三、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策略
当前,转型高校必须要改变当前以知识为本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质量评价不应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管理活动,还是一个需要众多主体参与的、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相关的活动。因此,要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考察教学质量评价,体现公共关怀的价值理念,让教学质量评价成为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应多角度、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一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和教师组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校教育工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目的在于加强对高校的宏观指导,实现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学校领导评价包括校级领导和院系领导的评价,由于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评价结果一般来说相对公正,能够体现权威性和影响力。专家评价的优势在于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授课的专业领域具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的评价结果将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一般在高校内部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具体院系。教学是充满专业性较强又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高校教师在其教学事务中应当而且事实上享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3]。同行教师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对同行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了解。由于同行教师熟悉本专业教学内容,同时具备一定教学经验,评价一般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同行评价也有弊端,实践中多采用听课方式,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其评价结果对提高教学效益作用甚少。近年来,学生评教在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开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学生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课堂组织与管理、考试的公正、学生收获等方面做出比较系统的评价。然而,学生评价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是否适合等方面,学生评价显得能力不足。学生关注的多是学习的乐趣、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未来就业的需要等。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原本按照学科逻辑设置的课程安排,在学生的价值判断中认为并不重要,致使在评教中难以得到客观评价。相对于外部评价来说,教师自我评价更容易对自身工作绩效产生实质影响,因为教师本人最了解教学活动本身,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和检讨,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其他评价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自我评价也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会形成自我认可和自我保护的思维方式,自我评价往往是为应付教学检查的需要,很少认真反思和剖析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自我评价多流于形式。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分析得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还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未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多方合作,多元评价。对转型高校而言,有必要将社会评价引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来。“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主体之一。”[4]转型对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转型试点学校课程需要直接与行业标准对接,渗透到具体的课程设置、设计和评价过程。转型试点高校应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双方共同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评价等工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也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转型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型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5]因此,转型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特点,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实行多样化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学生潜能,重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将有利于促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下,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也要实施多样化模式,这将成为未来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评价指标科学化
由于受到教育制度的约束和教学传统的影响,现实中的教学质量评价往往轻过程、重结果。不同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认识存在差异,在高校扩招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都采用自主安排的方式,社会对人才需求数量较大,高校对人才培养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培养。当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供过于求,社会对人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选拔条件相对严格,人才培养质量将决定高校未来发展的命运。转型试点高校要抓住机遇,努力探寻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是转型试点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否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转型试点高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从教学任务的布置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毕业实习和就业反馈等各个环节。
(一)课程内容多且杂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在教育界,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此影响,体育必修课所设置的内容既多又杂,之所以会设置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广泛的运动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教学条件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学内容的实施变成了形式上的实施,未起到真正的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甚至会打消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二)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硬件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
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3.5领导(专家)、同行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