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香菱学诗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作文;读写结合;评价;交流;常态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训练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这样的表述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然而,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一直处于近乎随意的状态,可以说,关于写作教学,一千个教师有一千种教法。语文教材关于写作训练的内容编写也是一变再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实际没有改变。
怎样让作文训练摆脱盲目,呈现常态化呢?
一、写作与阅读教学同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训练素材,让训练内容更加丰富,让训练形式更加多样,让训练更为常态
具体根据语文教材阅读材料特点,设计续写、改写、扩写、仿写、读后感等不同形式的训练,让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以读促写,相辅相成。
1.对叙事性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文章,设计续写训练
如续写《皇帝的新装》,游行大典之后会怎样?《丑小鸭》一文之后,丑小鸭又回到了养鸭场,故事会怎样?这样的续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
2.对形式有特点、能换角度理解的文章,设计改写训练
古诗改写成词,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小说改成剧本。还可以改变语体: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顺叙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将《化石吟》改写成散文,从韩麦尔的角度写《最后一课》,《木兰诗》改编成《木兰从军》等等,这样的改写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对留有余味、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文章设计扩写训练
很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塞翁失马》《智子疑邻》《咏雪》等,都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开展扩写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4.对有思辨性、能激起学生共鸣甚至争论的文章,进行写读后感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范进中举》《出师表》《孔乙己》《变色龙》《愚公移山》等,都为学生写读后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读后感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从书本走到书外,可谓活学活用。
5.对能唤起学生回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文章,进行仿写训练
如学了《散步》《荷叶 母亲》《背影》《秋天的怀念》等体现家庭亲情、母爱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家庭亲情故事或者家庭成员;学了《我的老师》《王几何》《羚羊木雕》等体现师生情、同窗情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的老师或者同学;学了《济南的冬天》《春》《夏感》等描绘自然之美的文章,布置学生写自己眼中的大自然,发现身边的美,用文章赞美自然。
二、推行常态化的作文评改方式,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评价更加立体,让评价更加高效,让评价更加及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目标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因此推行一种常态化的作文评改方式对于作文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1.自评
组织中学生进行作文自评自改,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而且还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促进了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
2.互评
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一支笔批改作文为几支笔,甚至几十支笔批改作文。在评改别人的习作时,相互观赏比较,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学有榜样。
作文互评互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整个过程中,促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融为一炉,把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搭建常态化作文展示平台,增进交流,相互激励
写作本质上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是由于平常作文交流还太少,学生写作的成就感远远未能被激发。为学生另外搭建一座常态化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获得自信。
1.搭建班级交流平台
如在教室布置班级优秀作品展览栏,组织学生编写班级优秀文集,督促学生整理个人文集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信息化年代,学生很习惯网络交流,博客、空间等,都是交流文章的很好的平台。
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作文训练与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通过有效的交流平台,力求通过常态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习惯作文,热爱写作,让作文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常态。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 文学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训练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中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取信息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的主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指导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搜集中外名著,潜心地去阅读,渐渐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内容,用故事中精彩、紧张和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快乐相联系。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对晁盖等人用技之巧妙赞不绝口。紧接着,我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水浒传》中“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精彩故事。同学们深深地被吸引,极大地激起了他们阅读探知的兴趣。也可以设置一些题,例如对人物的评价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效果会更好。例如,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对祥子的痛苦生活,对祥子的命运无限关切。我趁热打铁,意味深长地告诉学生:开始祥子是一个好青年,老实、坚忍、自尊心强、吃苦耐劳,但后来却变成一个麻木、潦倒、吃喝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到底是什么力量毁灭了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人?悲剧的原因何在?老师坚信,你们读了《骆驼祥子》之后,一切就都明白了。因为这样,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让课外丰富课内。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技巧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我教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就指导学生去读《城南旧事》;教《我的叔叔于勒》,就介绍学生去读《项链》;教《香菱学诗》,就引领学生去读《红楼梦》・・・・・・这样通过横向拓宽,纵向引深,既可以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有效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有的坏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他们要有选择地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例如,引导学生读些描述伟大人物生活和斗争的传记,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不同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修养方面的好书,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四、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某种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结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五、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