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备课

备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备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备课

备课范文第1篇

一、找出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认真阅读和分析课题组反馈报告的基础上,我校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召集年级组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对我校的集体备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如下问题。

1、集体备课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例如:在集体备课时间,有的教研组虽然集体成员全坐在备课室内,但是成员间交流没有主题,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真正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即使讨论主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多数教师也只是念念文章、读读计划,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2、集体备课内容简单、粗糙

集体备课时教师讨论教学进度多,研究教学设计少而且不深入;组织者只分配教师撰写教案的任务,没有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需求;教师间只交换简单的教学资源,不研究如何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教学资源;只是组长“一言堂”,没有集体“群英会”,更没有成员间智慧的碰撞,理念的交锋。

3、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活动时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教师甚至以有其他工作为由,不参加集体备课。有些教师即使参加活动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聊天、说题外话,或者做自己的事情,不认真参与备课活动。

二、分析导致集体备课问题出现的原因

1、学校制度不够完善和细化

我们发现,学校虽然制定了关于教师集体备课的相关规定,但还不够健全,还需继续完善、细化,需要为教研组提供细致的实施指导。

2、学校管理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学校管理中对过程的忽视,导致教师也未对集体备课活动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校,集体备课效果好、质量高的教研组没有得到及时鼓励;没有认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教研组,也未受到批评并得到帮助。

3、教研组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教研组布局欠合理。在史地政、理化生、体音美等教研组,教师分属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活动时也只好各行其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虽然各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是,三个年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年级教师的关注点也不同,教师们也很难步调一致。

另一方面,教研机构重复。学校设教研组、备课组两级教研机构,教研组长有职务,无权威;备课组长工作较多,待遇较低,有权威,无干劲。如此一来,教研组活动不能真正备课,备课组活动不能深入备课,集体备课缺乏实效。

4、教研组长职责不明确

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时准备不足,或水平较低,让教师感觉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没有什么收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5、部分教师参与度不高

有些教师平时喜欢独处,很少与人交流,没有体会到集体备课的好处;有的教师对教学研究没有兴趣,上进心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备课;有的教师缺乏集体备课意识,各自为战者多,相互沟通交流者少。教师间互相研究的氛围没有形成。

三、学校在集体备课方面进行的探索

1、将集体备课管理方式由检查变为督导

在改革之前,我校也制定了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对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进行检查。但实施后并没有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召开了学校内部研讨会,采纳教师们的意见,将集体备课检查改为集体备课督导――学校提出集体备课要求,督促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并给以指导与支持。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地检查,更多的是指导与支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了收获,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2、学习先进经验,体会集体备课的优势

为了让教研组长了解先进的集体备课方法,让教师们从感性上理解和体会到集体备课的好处,我们组织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到江苏省洋思中学等知名中学考察、学习、交流,名校在集体备课方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创新精神深深触动了大家。回来后,我们对这些知名学校的集体备课方式、各学校的成形经验进行了整理汇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努力创设适合我校的集体备课方式,让教师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感受到同伴互助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3、改革教研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

我校原来设有6个教研组,在其下设置了18个备课组,教研组长的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备课组长实际备课。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种组织设置的效率并不高。于是,学校取消了原来的备课组,将教师直接划分成18个教研组(其中将学科大教研组改为年级学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5人~6人,明确规定由教研组长备课和教研活动。这种改革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做也体现了向员工授权的思想。当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有机会完成更为重要的任务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4、明确备课程序,确保活动正规

学校组织教师培训,讲解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与要求,提高教师集体备课意识,培养合作研究精神。集体备课程序如下。

第一步,由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前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集体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就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要求,集体备课时,教师一要备教材、备课标,带着问题参加研讨;二要备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二步,集体研讨,各抒己见。教师在观点上相互碰撞,最后共同比较、切磋、完善,确定最佳的上课方案。集体备课需要“集中”,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第三步,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综合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意见,制定符合本班特点与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案。

备课范文第2篇

第一,备学情。备课是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在多数老师看来,备课的内容无外乎是教材文本的分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法学法的推敲,参考资料无外乎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的对照分析,剩下就是学具和教学辅助设备的搭配了,如多媒体课件、学生所需的学具等。这样备课没有错,但恰恰忽视了―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因素。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备课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即学情。而考虑学情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是备课的关键。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为教育对象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备课必须考虑学生的因素。聪明的老师一定会考虑学生的因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简单”的目标,即让学生听得明、记得住、会运用。叶圣陶先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告诉我们,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运用。“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譬如说文言断句,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断句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文言断句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习得中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学情,做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需要的训练中有所体悟、有所感知、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第二.溲У姆椒ā!白钣杏玫闹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既有思想上的启蒙、思维上的点拨,又有方法上的指导、心理上的调节、精神上的鼓舞,如果我们忽视了方法上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必将是不成功或者是失败的。传统的课堂是“教本课堂”,老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学过程注重教师的知识讲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且“单打独斗”,缺乏合作意识;现在的课堂应该是“学本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中,老师成了在学习小组间“煽风点火”式助推学习的“大同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研讨更主动、展示更踊跃、思考更独立,合作更深入、智慧生成和问题解决更直接。这种变化,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能找寻到一种适合师生主动发展的“学本课堂”学习法,让每一名学生体验、感悟、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三,备教的方法。教学相长,孔夫子的教导应世代遵循。我们在施教中,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中促进学生的学,在学中改进老师的教。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必须方向一致,彰显合力的因素,这样才能显现正能量,达到教与学的默契。如果老师自以为是、先入为主,学生另搞一套、我行我素,那么,师生的距离就会渐行渐远,我们的目标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学本课堂”中,老师从课堂的主角转型成编剧、导演,从“照亮部分学生的蜡烛”变成了“能点燃每一个学生激情的打火机”,由普通的教书匠转变成智慧导学、潜心教研的科研型老师。这种变化,自然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老师备课的超前性、全面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学习性,尤其强调要发挥学科备课组每一名成员的聪明智慧,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对每一节课都要做到精心备课,开发有效的问题清单,归类出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创造设计好学习方案。

第四。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一、高二、高三阶段的教学必须遵循课程标准来组织和实施。“考试大纲”是对高考的刚性要求,落实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是高三复课的基本要求;高三教学除了兼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外,还必须以“考纲”为准,有效组织高三复课,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纲举目张”,如果连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都不能兼顾,你的教学就可能偏离了最基本的遵循。

备课范文第3篇

一、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二次备课是与一次备课相对而言的。面对新课的教学,教师在个体备课及集体备课中,所做的教学素材搜集、教学方案的初步制定等准备性工作,都是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是教师对初次备课所占有的资料及初步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反思、优化,是备课活动的质的提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

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一次备课,肯定其积极意义,但也应认识到一次备课的不足。一是课堂教学目标易偏差,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不明确;二是易于搬抄,设置的课堂教学方案适合性低;三是所用教学素材筛选不精、效用不高,易造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缺乏深度。

这要求所有教师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对自己预设的初步方案进行重新审视,或增删或调整,将他人的智慧和自我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把握和使用教学素材,基于具体班级具体学情进行反思和提升,实现教学方案的最优化。

二、二次备课的时机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二次备课发生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做法。

1.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选用的教案是特级教师或是名师的,或是区域内骨干教师编制的,或是独立精心编制,然后集体讨论形成共案,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样的共案是面向同年级的所有教师与所有学生的,个别化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适应具体教师具体班级。

集体备课后,教师要把集体备课内容视为备课素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对共案进行重新组合,进行具体化个别化工作;并结合具体学情,补充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和针对性练习。

2.个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现代教师的个体备课,已不同于过去的面对一本课本、一本教参苦苦琢磨的年代,有各种版本的纸质资料,有互联网的资源,素材是丰富的,是另一种意义的“集体备课”,是一种与名家、名师及各种“高手”对话状态下的备课。但很多教师容易在各种文本素材和“名师名家”优秀方案前迷失自己。

教师对学科课程意义应有独立的认识,有独立的思考,消除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从学情出发,做好素材和方案的选择、重组与创新工作,教学内容要适合具体班级,方案应与具体的课堂情况结合,以演绎出可能实现的合理细节和过程。

3.课堂上的二次备课

教师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是即时设计做出应变的方案,有效地解决课堂中新问题的工作过程。当预案设计不当而致课堂推进“卡壳”时,需要即时推出新的学习方案;当课堂出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时,就应马上拿出有效方案,让学生的成功思考对其他学习同伴发挥更好的启发促进作用;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或错误时,相应的因素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就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案,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4.连续课之间的二次备课

教师一般担任同级的两个以上教学班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案在前一节课的实施不可能绝对完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会产生新的思路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间做出调整和处理,对前一节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总结分析原因,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进行改进,进行提升性思考,以便提升下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5.课后的二次备课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在课时教学、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再备课,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提升,以在下一个阶段工作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的二次备课,是完成了预定的课时或阶段性教学任务之后的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仍然是拿着原先的教案去上下一节课,甚至下一年或几年后也重复着今天的教学方案上课,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也不会进步,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

三、怎样做好二次备课

1.教学素材的重新选择

一次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吸纳大量的“精彩素材”,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容易涵盖过多的“知识点”而致学生“消化不良”,因此,二次备课过程中,重新感悟素材并作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充分占有。课堂的教学素材涉及教学设计的细节及相应的内涵,要追求有效地读入,充分地占有,从而达到真正的积累与储备。很多教师上课之前重新熟悉素材,甚至是背下来,追求有更深入的感悟,都是二次备课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充分占有素材,课堂上自会熟能生巧,自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应“急”有方,信手拈来。

(2)重在筛选。课堂普遍存在预设教学素材过多、没有充分利用的现象。过多的教学素材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削弱了学生的深入探究。应重新认识并进行筛选,“瘦身减肥”,挤掉不那么重要的素材,甚至是忍痛割爱,摒弃课堂上材料繁多的“快节奏、高密度”的做法,达成集中而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所突破。

(3)重在发挥效用。教师对教学素材内涵不甚了了,或是没有设计好充分利用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时自然就是“表面文章”,课堂上难免出现假问题、浅提问及应付式“读”“问答”之类的活动,课堂可能就是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素材重在精,重在深入挖掘,重在效用。重新选择是对素材的深度思考和审视,教师要有独特的感悟,有新的发现,找到素材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系点,发挥教学素材的应有效用。

2.学情的重新确定

一次备课时,在“名师方案”及繁多的信息前,教师容易被迷惑,预设时往往是一厢情愿,或是被“他人智慧”所左右。他人方案上设计学生会怎样学,便误以为自己的学生也会有怎样的学习过程。二次备课应回到现实学情中来。

应明确“属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而他们自读自学又搞不明白的,就是应该教的”。明确学生课前已做了些什么,哪些学习内容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明确学生什么还未能做、未做好,是需要课堂上完成的。而不要在课堂上重复一些学生已完成的内容,把一些学生不费力就能轻松完成的内容作为重点。

具体来讲,学情的重新确定就是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到什么程度,了解学生能力形成情况及阅读、思考等学习习惯情况,确定什么样的有挑战性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确定学生课堂活动的能力层次,确定应训练点拨、提升并形成良好习惯的内容。

3.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

课堂教学是以教参、课本为中心,以“名师方案”“坊间资料”为中心,还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对一次备课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是必要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二次备课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

理念一:课堂设计的起点基于学生的学习困惑。有的教师有这样的习惯,备好了课,就会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讲授,从上课伊始至下课铃响,意犹未尽,所有内容一一带到,似乎这样才是上课。真正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课堂教学是“解惑”,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解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困惑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理念二: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有的教师习惯于课堂上讲授,习惯于讲授知识或是各种技巧,这种习惯的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严重落后。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很难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学习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有体验、有探究、有积累,最终有所突破,才能实现有所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少讲或不讲,讲也是重在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指导,重在创造学习氛围,重在提供信息支持,让学生有更好的自主学习机会与条件。

理念三:集中指导只能是学生学习环节之一。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完成并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把学习内容前置,让学生课前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尽可能地进行完整的学习过程的体验与认识。而教师的集中指导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有的时候,教师于课堂上得到的反馈是学生已完成知识建构,就没有集中指导的需求与任务。

当然,从广泛意义上看,所有的课堂教学的更好准备,所有的课堂教学更高水平的提升工作,所有的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更高追求,都是二次备课。正如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无论是课前、课中或是课后,“这节课”的所有准备,终生时间的准备都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一次备课”,而是“二次备课”,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学习的更有效的备课。

参考文献;

[1]徐江.走向哲学思维,开拓解读视阈[J].中学语文教学,2010(12).

备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备课探究

一、备课前要钻研教学大纲

通读、熟悉、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内在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英语教学大纲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英语的教学原则,并提供了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大纲的学习。在认真钻研大纲的基础上,通读教材,可以增强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驾驭教材。我们要理解教材,不能只读一课书或一个单元,必须通读全教材,如有可能应当读本科的全套教材。不仅通读,还要熟读、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了解前后内容的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定出每册书、每单元、每课书以至每节课的重点和教学要求,就不能在处理教材时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一般是指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往往有这样的情形,编写教材时为了课文内容的需要,出现了某个语言现象,而这个语言现象在当时不是重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不应当把它定为重点。所谓重点是和一定的教学阶段相联系的。某个教学内容在某个教学阶段不是重点,但到另一个教学阶段可能是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不应当教材中出现什么就讲什么。 有的时候一个重点分散在几课书构成的一个单元里,这时候教师备课就不要受课次顺序的限制,而要把这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二、备课时应当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英语的特殊规律钻研教材和考虑教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它包括从不知到知、到会、到熟练掌握几个步骤。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识能力和学习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常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词,这个做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当教材中出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时,就要系统地给学生讲解,甚至抄大量笔记以补充教材之不足。虽然知识是讲系统了,却忽略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的特点。这样处理教材的结果将造成学生会背语法规律,但在口、笔头运用时,则错误百出。讲的时候也应当通过复数名词的词尾变化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个规律,而不应当由教师包办代替。总结规律不是目的,总结规律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个规律。而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达到脱口而出、运用自如,还要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习惯,一开口就是four chairs,six buses,而不要说出four或six以后想它们是单数还是复数,后面的名词要不要加s? 是加s还是加es?要使学生做到这点,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练的机会。

备课时应当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教法。备课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钻研教材,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就象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要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一样,对学生也需要有个全面了解。从某种意义来讲,了解学生比了解

教材更困难,因为教材是固定的,而学生的思想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教学就要犯主观主义的毛病。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当考虑用什么语言使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印象深,爱学;提什么问题有启发性;应当设想一下,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是否会回答;如果不会回答,教师要怎么做。学生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不同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备课时应当考虑通过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备课范文第5篇

确立目标。教师可能对某一课题或某一学期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目标,但是,给每一项活动或每一节课确立一个短期目标也同样重要。开始上课之前,教师要为各项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列出授课要点,将你准备和学生讨论的或你需要讲授的要点列出一张表格,它可以帮助你实现最初的目标。每人各就其位,要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设计教学活动还要有备用活动,有些学生可能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因此,你需要考虑好让他们接下来干些什么,要尽量使活动的延续成为常规。

教学活动的展开。要从学生们已经熟知的活动开始,有时可以继续先前的某项活动,这时,应先帮助学生们进行回忆。开展新活动时,活动前的讨论可以需要费些时间,因此,课前应考虑好如何清晰有效地将活动介绍给学生。可以借助故事,书籍或其他物品,当然从询问学生们对于某一概念的了解情况入手,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向学生说明活动的目的,务必要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应从这项活动中学到什么,这有助于他们全神贯注于此项活动。

二、上课,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比如,你可以设立每天或每周的学习目标,至于何时通过何种方法达到这些目标,由学生自行决定,向学生表明你很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提出的建议不太合理时,不要立即加以拒绝。接受这些建议,并让其他学生提出使他更加实际的修改方法。要对他们的建议加以完善,而不要是他们丧失信心。

集思广益。在课堂上要集思广益,教授新课之前,很有必要让其他同学集思广益,这能使你更准确的把握他们的起点,培养他们自学的意识,以便更专注的投入手头的工作。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活动的哪些部分,找出其中的原因,这些信息有助于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对学生提出的所有建议都应该尽量作出积极的反应。向他们说明这些建议的实施情况或者为什么没有得以实施,这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确定任务的最后期限,这是帮助他们学会计划安排的绝佳办法,也能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巨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