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民族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歌;音乐文化;感受;鉴赏;民族意识;民族精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已成为许多立足民族振兴、弘扬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而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重大责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民歌的几个主要特点进行研究,使学生乐于学习。
一、民歌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民间歌曲,至今已收集到民歌约有30万首。天南海北的民歌音乐风格各不相同,少数民族的民歌更是别具一格。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歌,理解它们的特点,新课程艺术综合课程的教材设计,为民歌的综合学习提供了教学便利。在职业中专音乐教材《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中,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体裁的民歌。劳动号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山歌高亢嘹亮、激扬奔放,小调深情委婉、婉约动情。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特点,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运用模仿法让身处江南的学生感受本地的民间音乐――委婉动听的江南小调。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小调,它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中,是家喻户晓的。学生大都熟悉这首歌的曲调,教学中,重点就放在让学生体会小调的特点上。通过欣赏名家的不同演唱,再让学生模仿演唱,充分感受其特点。
其次,运用对比法欣赏山歌。如陕北民歌《赶牲灵》和云南民歌《放马山歌》,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笔者启发引导后学生得出:《放马山歌》与《赶牲灵》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的特点。《放马山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词简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表现了牧童的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信天游),它的节奏似马蹄声,显得急促,反映了热切期待的神情。最后得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制约。
再次,运用体验法欣赏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产生在日常的劳作中,它是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如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和东北民歌《哈腰挂》。歌曲中有很多实际劳作中的口头语“哦、嘿”等,通过劳动学唱体验,让学生能感受到号子中铿锵有力的曲调和沉着有力的节奏。
二、民歌的方言性
民歌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它是用方言演唱的。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一特性,笔者在教学赣南民歌《打支山歌过横排》的过程中,运用了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学唱感受。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怪异,要他们用方言唱出来并且唱好就更困难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并不强迫他们用方言唱,而是让他们自己发现,自愿去唱。这首歌用普通话演唱一点也不困难,笔者先让学生用普通话读歌词、学唱,因为这首歌里衬词较多,用本地方言读唱才更押韵、更顺口,所以学生用普通话读唱时,会觉得很别扭,这时再让他们用方言读唱,他们就不会觉得难听,要发笑了。为了强调方言是一首民歌的精髓,笔者又让学生用赣南方言来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学生对我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虽然也能唱下来,但远远不及赣南方言演唱得那样充满无限魅力。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地方的民歌必须用当地方言演唱才更具魅力。
三、民歌的变迁性
民歌一般是口头产生,口头传授,这样就使民歌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怎样让学生感受这一特点呢?如在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时,让学生欣赏了东北的《茉莉花》,告诉他们,这首东北的《茉莉花》就是从我们江苏传过去,再由东北人改编的,让学生进行比较后得出:两首《茉莉花》虽然歌词相同,但是江苏的《茉莉花》就像江南人一样温柔委婉,东北的《茉莉花》就像东北人一样豪爽、奔放。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民歌的变迁性、创新性。
四、民歌的通俗性与实用性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口头即兴产生的,它表现了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抒发了他们自己的感情,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心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人们接受喜爱。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个地方的民歌,特别是抚州的民歌《卖花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到两首抚州山歌,记录下来,唱一唱,在课堂上举行新编民歌比赛,并把这些民歌汇编起来。让他们比较民歌的曲调、歌词和其他歌曲的不同,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结论,民歌的歌词更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具通俗性和实用性。
一、武当武术发展的现状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武当武术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把武当武术培植成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武当山特区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武当武术的发展,成立了武当武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特区主要领导任组长,武术、旅游、财政、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武术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武当武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区在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成立特区武术发展局,专司武术馆校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武术文化研究、武术产业开发和武术运动普及,以及武术产业规划的实施等工作。同时,制定了《武当山特区“十一五”武当武术发展规划》,为武当武术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二)加强挖掘整理,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继承和弘扬我国贡献于全人类的这一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并依托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和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以及高等院校和武当山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加大武当武术的挖整力度。现已挖掘、整理隐于民间濒于失传的武当内家拳套212种,29个门派。并创办了全国发行的《武当》杂志,武当拳法研究应用机构已发展到50多个。建成了中国武当网、武当山特区网,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武当Ⅰ》、《武当Ⅱ》,极大地提高了武当武术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设施建设,为武当武术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为从根本上改善武当武术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构建武当武术对外交流的良好平台,特区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了武当国术馆和武当演艺厅,投资5800万元兴建了武当文化中心、武当博物馆、武当大剧院,可望2008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全面启动武当太极村与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工程。这些项目,都将有效的促进武当武术产业开发和对外交流。
(四)加强普及推广,为武当武术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一是以节为媒,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特区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武当文化旅游节,五届武当流大会,武当太乙五行拳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和全球功夫之星国内精英选拔赛等活动,《谜拳武当》亮相央视“走遍中国”栏目,使武当山的内家祖庭地位得到广泛认同,实现了武术搭台,旅游唱戏之初衷。二是积极引导、扶持个人和社会兴办武术馆校。目前,特区有武术馆校14家,在校学员6000余人。三是大力开展武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五进”活动,武当武术已成为特区中小学校必修课,机关干部职工的工间操,习练武当武术已蔚然成风。
(五)加强宣传推介,提高武当武术对外影响力。一是高水平组建了武当功夫艺术团,作为武当山旅游促销的对外品牌,多次赴美国、东南亚、西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近二十个省市,进行武术表演和文化交流,引起了武术界的轰动。二是依托武当山道教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进行武当武术表演和道教文化交流,扩大武当武术在海内外的影响。三是深入实施“文化武当年”活动,加速武术与旅游的融合。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艺术家,到武当山采风,开展“写武术、拍武术、唱武术”等系列活动,邀请著名词作家宋晓明,曲作家赵季平,创作了《天下太极出武当》等十首歌曲,与加拿大武当国际总会联手打造大型舞台剧《道行天下》,打造精品大型舞台剧《武当太极》。运用不同形式,大力弘扬武当武术,倾力打造武当山良好的对外形象。
(六)加强政策扶持,为武当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设立武当武术发展专项基金。特区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专款,用于资助民办武术馆校的发展,发放武当武术代表传承人津贴,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对在校学员达500人以上的武术馆校,特区每年补助10万元,支持武术馆校的发展。二是建立武当武术各门派优秀传承人网络,设立武当武术传承人津贴。三是出台武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武术馆校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规划建设武当武术城;对武术馆校建设用地列入特区土地利用计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供水电价格按照公办学校征收标准执行。四是强化武术馆校的管理和业务指导。武术馆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把武术馆校中的文化教育和武术教学分别纳入特区教育武术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评估,促进民办武校教学提升质量,提高水平。
二、武当武术发展的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武当武术,我们确定,截止2010年,武当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挥“名山”“名拳”效应,抓好武当武术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实施武术带动战略,使武当武术成为旅游市场的引爆器,把武当武术培植成特区最具典型的特色经济和资源优势,推动特区经济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特区将着力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一是投资8000万元,兴建一个能容纳万人的大型体育馆,承担海内外大型武术赛事活动;二是加快武当大剧院建设,确保2007年底建成投用;三是请国内著名导演陈维亚打造一台武术舞台剧《太极武当》,全面包装武当武术旅游项目,提高武当武术的震撼力;四是征集一部以武当武术为题材的武术剧本,拍摄一部高水平的电视剧;五是争取复建遇真宫,设立张三丰纪念馆,使其成为武当武术传人的朝拜地和武术旅游景点;六是借纪念张三丰诞辰700周年,举办“武林大会”或“太极大典”活动;七是在中央电视台强力推出《天下太极出武当》,使之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传世歌曲;八是建立太极功法和武当武术名家传承人网络,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武当武术联谊大会,切磋武艺,共尊祖庭,促进发展。
三、武当武术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任务
1、进一步挖掘、整理、抢救武当武术。武当武术作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要加快武当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加大对武当武术各门派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恢复和构建,统一、规范并推出代表武当武术风格特点的优秀传统套路。加强武当武术的研
究,确定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把整理好的功法套路、拳械种类,编印出版成《武当武术研究丛书》,解读武当武术内涵,对传统武当武术及其套路进行挖掘、整理、普及和弘扬。
2、进一步加大武当武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一是尽早摄制几部以武当武术为题材,在国内外能产生轰动效应的电影、电视剧,使武当武术风靡海内外,深入千家万户。尽快将武当武术搬上因特网,扩大武当武术的覆盖面。在央视体育频道开设武当武术专栏,通过电视等新闻传媒,集中对外宣传,展示武当武术之风采。二是以武会友,武术搭台,举办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像河南省那样,由省政府牵头,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武当武术节,激发传统武术的活力,把武术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三是依托现有武术馆校,成立武当武术学院,集中力量,加快武当武术的挖掘和推广。四是把太极拳与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道教医药、道教养生功等科目相融合,从而推动武当武术的开发,促进武当’山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武当武术的弘扬普及。继续在特区推行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活动;办好武术馆校,力争到2010年,武术馆校在校学员达两万人。抓好武当武术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提高武当武术运动竞技水平,实施武当武术全运、亚运、奥运金牌战略,-使武当武术进入全国性的正规武术赛事活动,进而实现武当武术进奥运的目标。
4、进一步加强武当武术交流。继续坚持举办“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邀请海内外武术传人及友人来武当山朝山敬祖,切磋技艺,参观游览,进而开展经贸活动。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每三年一届的全国武术锦标赛,省体育局每二年一届的全省武术锦标赛,都能安排在武当山举办;组织武当山功夫团到海内外开展经常性的巡回表演活动,加强对外交流,把武当武术推向全球;积极邀请国内外武术团队来武当山交流表演,切磋武艺;创造条件,争取“太极武当舞台剧”和“武当武术周末擂台赛”尽早兴办起来。
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如果失去这个特征,那么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消亡。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话、写汉字、与汉族通婚,在向汉族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没有注意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后来这个民族逐渐被汉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以及时期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都实行奴化教育,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出现“中华”字样,日语被定为“国语”,目的就是用日本文化取代中华民族文化,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让中国人甘心当亡国奴。有一个词叫“亡国灭种”,如果不注意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要亡国灭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保种”。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奠定基础开始,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中国近代史从1840―1949,只有109年;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建国至今,只有64年,加起来还不到200年,所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还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我们所要传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精华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单人旁,旁边一个大写的“二”字,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互之间要有爱心,这种爱推而广之,就是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间有爱,社会和谐。“礼”就是要讲文明礼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文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同学之间有一点小摩擦,相互礼让一下就能解决了,而不是怒目相向,拳脚相加,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同学之间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用不着你死我活,所以“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儒家强调忠孝、节义、修身、济世,去除封建糟粕的内容,那么“忠”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某个统治者;“孝”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节”就是要有民族气节,要有高尚的人格,做人要有骨气,要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做人要有脊梁,要像李白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义”不是指江湖哥们义气,而是指道义,也就是道德和正义,比如我们的校训“至诚至善”,至诚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不说谎,不作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修身”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养性,提升个人修养素质。“济世”就是乐于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说到这里,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民族文化?目的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一是“保种”,使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加发展壮大;二是它能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们学校初中楼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做人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在其它学校甚至名校都没有看到过概括得这么全面的教育思想,多么简洁而又深燧啊!是的,也许我们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做人一定要过硬;也许我们不一定能考上名校或名牌大学,但只要我们有良好的德行,将来在社会上也一定能够成功。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一度对中华民族文化不够重视,现在这些恶果开始显现出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偏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追逐权力、金钱、名利、地位,社会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情淡薄,道德滑坡,有人说这一代中国人是丧失信仰和精神追求的一代。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前几年兴起了国学热,我们还到海外创办孔子学院,明年教师节很可能改到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中央台的汉字听写大会,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背诵比赛,北京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调整为180分,都体现了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视,但这只是外力的推动,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愿意去学习。现在我们学校正开展读书节活动,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作,初中同学可以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西游记》、《水浒传》、《中华上下五千年》读起;高中同学可以读一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论语》、《孟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大家都来读一读《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唐诗、宋词,看一看元曲和明清小说。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祖先留下的经典古籍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让我们走近她,诵读她,悦纳她,汲取她,践行她。“茶也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让我们都来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让传统文化的书香飘满校园!谢谢大家!
关键词:奥运会;纪念币;设计理念;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67-03
剖析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发行纪念币设计与民族文化关系、特点和规律对于把握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纪念币设计显得十分有意义。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信息中心检索了近180条历届奥运会有关资料,收集了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发行的金、银、铜等纪念币部分实物和全部拓图资料。为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2调查访问法 走访中国金币总公司,世界硬币研究专家、奥林匹克纪念币收藏家、《中国钱币》和《亚洲钱币》主编等8位专家学者,综合了他们的观点和评论。
2 结果与分析
2.1现代奥运会纪念币发行的意义 奥运纪念币的发行,最大限度地宣传和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具体体现在:奥运会纪念币将抽象的奥林匹克思想具体化、形象化,用具体的图案体现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自1952年第15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发行纪念币以来,已有11个主办国发行12届奥运会纪念币283枚,其中铂币5、金币59枚、银币158枚、铜镍币58枚和青铜币3枚中,各国都使用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并与奥运会会标及主办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相结合,传达“和谐进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宣传了主办国的人文与自然。
2.2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发行的纪念币设计理念
2.2.1充分反映奥运主题 历届主办国发行的奥运纪念币大多是将奥运精神、奥运项目及主办城市风貌、主办国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相结合。设计元素除包含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奥运会会标、主办国国徽和元首头像外,还采用了具有主办国家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图案,如主办国(城市)版图、建筑物、动植物、著名人物等。另外,体育场馆和竞技运动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素材。在反映体育运动同时,也注意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本国特色相结合。
2.2.2奥运主题与项目立意紧密结合 在设计表现手法上,绝大多数国家以写实风格为主,少数也综合运用抽象、写实、虚实结合等多元手法来反映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强调价值观、人文色彩和民族特色。如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洛杉矶奥运会的纪念币就是强调美国的价值观,将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同奥运精神相结合;莫斯科奥运会纪念币则是宣扬前苏联在体育、科技、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高度,注重大国风范与奥运理念相结合;蒙利尔奥运会纪念币则选用土著印第安人体育活动、地理环境、版图、场馆建筑等为主要图案,把奥运精神和加拿大风情相结合。另外,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近几届奥运会纪念币的设计上开始有所体现,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统一合拍。
2.2.3反映人类、自然 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设计理念是以和平为主题。设计的风格开创了奥运纪念币先河,注重装饰性。巴塞罗纳奥运会设计理念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阳光、海洋与天空。在每一枚纪念币的背面图案均有最能反映这届奥运会理念的会徽标记。设计风格是手法写实,以写实肖像与现代及古代运动员为表现,注重传统运动与文化的联系。背面图案以古希腊雕塑、名画、装饰画和运动项目相结合并采用无边工艺。
2.2.4展现主办国形象 东京第18届奥运会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奥运会,因此这届奥运会纪念币的设计主题就确定为反映奥运会亚洲主办国日本的复兴。创意主题是以主办国富士山标志为象征和代表,用日本国花一樱花来表现奥运与主办国民族传统相结合的理念。雅典第28届奥运会突出其“源发”的概念,因此其纪念币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根据希腊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设计,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悠久的希腊文化,描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突出雅典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地,希腊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的发祥地。金币的主题是希腊文明,描绘著名的希腊历史古迹。银币表现的是体育运动主题。在银币图案的设计上,设计师运用对比手法,在前景和背景上分别用现代手法和仿古手法表现同一种运动项目。从币面图案来看,现代运动员线条清晰、动作准确;而古代运动员形象模糊,仿佛是出土的古钱币。通过这种对比,人们就像在穿越时空隧道,既能领略奥林匹克运动悠久的历史,又能感受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
2.2.5体现民族风情 悉尼奥运会纪念币被称为世界奥运币设计史上最为精典的范例,举办国采取了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图稿和定向征稿的方式,最终达到了将奥运精神与澳大利亚的自然风情、环境、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效果。金银币正面共同图案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Ⅱ世肖像、“2000年”年号、面额、澳大利亚国号。8枚金币背面图案反映的是奥林匹克与体育精神,描述了运动员之旅,从2000年奥运会会徽开始,通过训练、临场准备,最后获得成功。1oz银币16枚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描述的主题是四个奥林匹克文化节,印证澳大利亚文化与社会取得的发展。第二个系列描述的主题是澳大利亚珍稀动植物和独特的自然风情。因此,这套币的设计在整体上紧扣绿色奥运这一主题。28枚铜币背面图案系列表现了28个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精彩瞬间。首创了绿色奥运理念,以写实的设计风格统一整体而饱满,并首次应用了彩色纪念币工艺。
2.3畅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币 为了更加广泛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宣扬奥运,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10月28日了(2003)第12号公告,明确提出了第29届奥运会纪念币的主题设计要求:图稿设计要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反映北京奥运会“新北京、新奥运”的主题;表达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表现中国、北京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形象;展现世界文明、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在北京的和谐交融。简要地说,在设计主题上要反映奥林匹克精神、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北京的地域特色。
2.3.1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 北京奥运会会徽以“中国印”为标志,着重从人文的角度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舞动的北京”是一方中国之印。它是一种形象,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它是一种表情,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神韵,将
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爱、仁德、诚信”有机结合起来。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张开的双臂,是中国在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友善而好客的中国人的心情写照,也是北京的真诚表达。到北京来,读解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感受这个国家的现代气息。到北京来,共享这座城市的每份欢乐,体会这个国家的蓬勃生机。到北京来,让我们在2008年一起编织和平、美好的梦。奔跑的“人”形,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
2.3.2传承中国龙的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象征。龙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了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追求:包容团结、坚忍不拔、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这是龙的精神,更是深植于我们血液中的民族精神。龙这个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的集体智慧的产物,将鼓舞和鞭策龙的传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一种浩穷天宇的民族之气。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2.3.3体现“人文奥运”宗旨 人文奥运既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点又便于反映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因此,北京奥运会纪念币可以以人文奥运为中心主题,挖掘中国独特的文化。“人文奥运”主题是基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提出的,其意义在于突出北京的古老文化,以文化的魅力吸引世界。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纪念币的设计也应如此,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如北京奥运主题文化和中国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典故(琴棋书画茶丝瓷等)、中外文化交流典故、北京民俗风情典故。为中国及世界体育留下独特的遗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2.3.4展现“新北京新奥运会”主题 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使北京加快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步伐。用奥运会纪念币展现新北京的风貌,将是“新北京、新奥运”的最好诠释。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北京的古代皇家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是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用于纪念币图案,不仅能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成就,也是对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见证,同时与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古老的历史的主题紧紧相扣。
2.3.5反映中国体育运动典故 中国古代体育与现代体育运动的项目有蹴鞠-足球,击鞠-马球,步打球-曲棍球,捶丸-高尔夫,快行者-长跑,角力-摔跤,翘关-举重,礼射-射箭,龙舟-赛艇等。中国古代体育以她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风采,以她高度的健身和医疗价值、娱乐作用等,独树一帜,流传久远,并日益走上科学化的轨道,踏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丰富充实人类文化宝库,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宝贵财富。奥运会纪念币以中国古代体育作为题材,能够反映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历史渊源,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奥林匹克运动相融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3.6展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3 结论与建议
1)奥运会纪念币是奥运会众多纪念品之一。它以其简练的构思诠释时代全新设计理念,体现主办国本土的特有蕴涵。
2)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巨大体育盛会,奥运会纪念币的题材远远超越体育范畴,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主办国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综合反映。力求将世界与中国、现代与古代、奥运与北京紧密结合,为奥运币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造空间和创意灵感。
[ 论文摘要 ] 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同类的武器。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民族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同样,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其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例如提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腔”,提起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大家便会马上想到陕北的汉子在山间演唱的情景。这些艺术表演形式早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标牌,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近年来,在现代传媒资讯的介入下,特别是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二人转艺术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本人因工作原因曾在东北4年之久,对二人转艺术稍有了解,在此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二人转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色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美好追求。正是在东北特有的文化滋养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一男一女两个“分包赶角”“进出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应该说是东北固有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就的。东北无霜期短,农事生产以一年一茬收获为主。这使得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然而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们一般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大多都在家庭室内进行聚会和娱乐。由于室内环境不像室外那么宽敞,所以歌舞,娱乐还是人少为好,而家庭化的基本人口构成是夫妻二人,一男一女,这也就是之所以是“二人转”而不是三人转,四人转的重要原因。既然是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火爆泼辣。
二人转的音乐主要取自民歌小调,同时也引用和借鉴了其他音乐成分。二人转音乐之所以多取自小调,同样是由于其具有在“家里表演”的性质所决定的。二人转的基本结构是以叙事体兼代言体为文本构架,人物表达跳进跳出,表演载歌载舞。它的表演分为单,双,三,群等多种形式。即有一个人表演的称“单出头”:两人表演的称“二人转”三人以上的称拉场戏。其中二人转是其主要形式,艺术个性最为独特。它的表演参杂了曲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多种成分,这使得二人转的艺术属性模糊不清,难以确定,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人人转具有了不同与一般的艺术表现特征与风格,并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二人转形成了形式活泼,火爆热闹,通俗易懂的特点,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表现内容简捷而又丰富,在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它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讲究“四功一法”即说,唱,扮,舞,绝。表演跳进跳出,故事生动有趣,音乐优美动听,风格性强,语言幽默诙谐,口语发音近于普通话,能够为全国各地大多数观众所接受。这些特征正是二人转艺术能够经久不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东北流传这这样一俗语,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就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
二、二人转艺术可以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
在现代社会里,无所不在的竞争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对欣赏文艺表演这样的娱乐和休闲活动,也有了快节奏,大综合,大信息量的客观要求。而二人转艺术的特性恰恰与人们的这种要求相符合,因此使二人转艺术具有了在现代社会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潜在优势。
1,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只要看过二人转表演的人都知道二人转的演员都很注重全面的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能,他们在表演时不但要唱,而且要说,还要有自己的绝活。有些二人转演员在台上能一直不间断的说上一个小时还可保持头脑清醒,语句流畅,口才绝不亚于专业的“脱口秀”水平。并且他们善于观察社会,扑捉社会现象,他们往往会把当今社会上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编入自己的表演当中,用很具幽默的语言和表演形式来演绎给观众,这就使得他们的演出即好看,又有不断更新的内容,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又感到轻松愉快。因此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不断的得意发展。
2,表演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
现代社会,人们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在工作之余去欣赏文艺表演,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想放松心情,让自己忙碌一天的身体和精神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二人转这样的表演方式恰恰符合了大多数人的欣赏口味。他们的表演大多都很幽默,并且如上所说,他们的表演随意性很大,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很强,所以使他们的演出显得很自如,观中看起来也自然会觉得很舒服。加之他们表演的内容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所以听起来也就更加有意思了。现如今经常活跃在二人转舞台上的一些演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员“魏三”,
“孙小宝”等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正是由于他们的表演符合以上特点。
三、关于进一步发展二人转艺术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说,二人转艺术作为东北地区的最具代表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其他表演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问题所在。二人转是由农业文明生发出来的艺术形式,在新形势下,二人转的受众结构也愈加复杂,随着观众的文化层次的逐渐提高,他们对二人转艺术的欣赏需求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必定会从最初的寻开心,看搞笑,图热闹的低层次,向追求审美愉悦的高级层面转变。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市场,二人转艺术也要与时俱进,要在保持自己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就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坚持平民化的艺术风格,正确把握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人转艺术的基本特征按照大多数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字——“俗”。然而,对这个“俗”字的理解却有“通俗”“低俗”和“庸俗”之分。二人转这种平民话艺术,往往就是因为对这个“俗”字的把握出现偏差,才使得一些人对二人转艺术产生误解,使其艺术声誉受到损害。二人转是老百姓的艺术,“俗”是不可避免的,要求二人转像我们搞西洋艺术那样高雅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个“俗”只能是“通俗”,二人转表演中之所以会出现低俗性,庸俗话的语言,表明其自身还没有正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人民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二人转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坚持“通俗”之路,在坚持自己平民化艺术风格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味,避免在演出中间出现低俗污秽的言语,为更广大的观众群体奉献出内容好,艺术精,表演健康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的平民大众,才能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二人转艺术的不良印象,才能使二人转艺术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全面提高二人转艺术从业者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
二人转是产生于民间的艺术,多少年来,艺人们一直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承关系往往即继承了二人转艺术中好的东西,也继承了其中糟粕的东西。这些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觉悟有限,对艺术质量的要求往往只满足于如何能够博得掌声,虽然能说能唱,但对表演和演唱的艺术水准都要求不高。虽然善于扑捉现实生活,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低。这样一支无论是艺术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较低的表演队伍,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很难得,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二人转演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对现有二人转演员实施专业培训,对其后备力量实施培养和选拔。使二人转艺术表演队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发展二人转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发掘民间艺术特色,建设地域文化的需要,只要我们坚持艺术创新,不断促进二人转艺术的自我完善,努力繁荣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二人转艺术就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