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②,蜡炬成灰泪始干③。
晓镜④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⑤此去无多路,青鸟⑥殷勤⑦为探看。
【注释】
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②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③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④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⑤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⑥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⑦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品赏】
这首诗记叙的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诗人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考点预测】
1.这首诗的颔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及思想内涵的角度简要赏析。(颔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乡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描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
2.试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及作用。(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无题》一诗中抒写离别是难分难舍的情感。请写出其中渲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的句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无题》一诗中用两幅生动画面抒写别后设想,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为真切的句子是哪一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真题链接】
1.(2009年湖北十堰卷)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2.(2010年湖南郴州卷)
(1)试比较并揣摩首联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3)分析诗歌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作用。
3.(2011年浙江杭州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品读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他初入仕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他本为牛党弟子,又做了李家女婿,两党各指责其不忠不义,政治上受到排挤,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活了46岁便抑郁而终。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其诗多忧心国运、怀才不遇的感伤之作。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无题》诗,因其难以确指,难有定论,历来争论不休。上面提到的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的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如异峰突起,摄人心魄。它是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把一个结论置于人的面前,没有铺垫,没有叙述,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它打开了人对生活的理解空间,何以相见难,又何以别亦难。沿着这起句的感叹,诗人不再直抒胸臆,而是像飞流之下后的浅滩,把人带入舒缓的情景之中――“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有两种意思,一是东风软软地吹拂,意识着力量的衰弱,春天将尽,百花凋残,是从客观的场景中传递着春残局面,也正是诗人的伤感的心境表现。感情升温,于是离别更加恋恋不舍。如果一见之后,更有可能永难再见,这样的“别”就更加让人难过和难受。爱情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诗人是有着担忧的,既希望于“东风”的救助,也知是大势难转。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该做如何选择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而此处的烛泪却有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是一种至死不愉的表白。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感情也升华到以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来代替。
颈联开始转换场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的思绪从自身开始转换成关注被思念者身上,诗人想像着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样,红颜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爱情何时才能实现呢?而且还想到了她的冷暧。她长久地望着月光,借长吟以抒郁闷情怀,这时不仅是对人的思念,还会有更为复杂的担忧、忧虑、失望、期待、渺茫等种种的情绪反映,此时的月光便显得更加冷清。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王母身边的一只鸟,负责传递消息。我的看法是,为什么要这只青鸟探看,这青鸟可能是唯一能够帮助他们的人。这也正是他们的爱情实现的渺茫与艰难。这微小的希望能否实现呢?诗人没说,只留下了这一条微弱光明的尾巴。
此诗情绪由急到缓,由喷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缠绵悱恻哀感动人,又由沉郁到一线光明,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极尽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动人,实为咏唱爱情的千古名作。
素材小卡
李商隐诗歌名句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此情可待成追亿, 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秋荫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华章溢彩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品读
这应该是一首回忆相识的恋情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暗示写诗的时候应该是今天白天,诗人追忆昨夜之情。“画楼西畔桂堂东”,点明两人相见的地点。在酒宴上两个人相识了,而且是心有灵犀,一见钟情。酒宴是热闹的,人们纷纷行着酒令,酒香四溢,春意融融,灯影摇曳,情醉心醉……可是欢愉嫌更短啊!不知觉间更鼓敲响,应官的时候到了,心中无限的惆怅和失落。感觉自己就像是那转蓬草一样,没有自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无一有,写尽了身的束缚与心的自由的情境。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昨晚在宴席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然,场面是何等的热烈醉人啊!“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夜饮还在继续,笙歌未歇,但楼外钟声已响,我就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校书生涯,而与昨晚的意中人后会无期了。
素材小卡
李商隐其他无题诗欣赏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综述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
这并不妨碍中学生朋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3、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
4、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赞美老师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3、老师颂
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
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己,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用典 艺术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65-01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字义山,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李商隐喜欢用典,也善于用典,尤其他独创的《无题》诗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托与有意隐讳的爱情追求,将这一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典,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居幕时间最长,诗文创作与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①,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个扑朔迷离梦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锐而内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气质,更使他选取了一系列来自神话传奇的非现实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灵风、梦雨、珠泪、玉烟、青鸟、彩凤、蓬山、瑶台、秦楼,等等,构筑他那虚无缥缈的仙境。本文以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为例,阐释其诗歌用典艺术。
一、恰如其分,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②,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它的寄意若有若无,更引起后人的众说纷纭,有主爱情说,有主寄托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一致认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二、灵活流畅,余味无穷
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情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③李商隐灵活地运用典故以情驭典,融典入景,使诗文收放自如,寓意空灵,跳跃多变,而又余味无穷。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运用了较为明显的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忽而醒来自己又是庄周,于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表现了梦境破灭后的迷惘。望帝蜀王号杜宇,国破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年暮春啼鸣求偶,声哀情苦,表达了朦胧世界里的悲戚与怨愤。所用典故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融合,展现了一幅触不可及的梦幻般迷茫的画面,表达出清寥寂寞、哀怨凄苦、迷惘变幻、虚渺飘忽的心声,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三、虚实映照,出神入化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与牛李党争相始终,奔走南北,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沦,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于屈原、宋玉,纯是一种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隐笔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其本身,王国维就认为无题之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④。这种用典技巧,使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蝉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人把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然内容上并不相联,但在诗人的笔下片断式地把情感链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出神入化。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炽烈的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诗人承袭了楚骚的传统,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爱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则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抚慰。
李商隐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爱情之路更多坎坷与艰辛。诗歌创作中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整体明畅隽永,内涵丰富,更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深化诗歌主体。李商隐的诗歌用典可谓是体验深刻,感情浓烈,意境曲折,寓意深远,成就了开创先河的诗歌体例,使其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54.
②刘学锴.开拓心灵世界的诗人――李商隐.古典文学知识,199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