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一年级

大学一年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一年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一年级

大学一年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一年级 个性化 教学

引言

教育个性化思潮是当代一股重要的教育思潮。受此影响,近十几年来,“个性化教学”越来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形式,在现代教育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个性化教学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时展需要个性化教学,社会发展需要个性化教学,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内涵

邓志伟在其《个性化教学论》一书中阐述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l)教学活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即教学在于最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个别性;(2)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意愿与需要;(3)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有变通的教学形式、方法等,可以运用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形式。

简言之,个性化教学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样性,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形式、创设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②其精髓是尊重个性、开发个性和发展个性。

大学一年级英语学习特点

我国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学习英语课程,迫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死记硬背和教师灌输成为学生的主要英语学习模式;加之整个外语学习耗时长、效率低,致使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与中小学教学相对脱节而致使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交叉,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可以概括为:学生多数英语底子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英语感到乏味、班型过大、教师对课堂感到难以掌控。而帮助大一新生从中学英语学习模式向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的转变是影响学生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一年级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策略

结合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本文从个性化课程设置、个性化教、个性化学三方面来探讨其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策略。

个性化课程设置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当前社会学校的学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单位,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在理想的状态中,班级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功能表现为通过种种教育活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差异,去形成、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在现实的班级设计以及班级教学和评价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大学作为一个学术自由和个性化教育的试验田,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是否可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呢?

无论是从教材的多样化选择,还是课程的自由、多样化选择,各大学和学院都可在不违背总体教育要求的原则上,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例如,某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一年级共设6个班级,每个班30几名学生,每班均由不同老师任教。每个教师都有其不同的人格特点、个性气质,针对教学设计和活动有其各自的优势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和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而每个学生也有其独特的基于不同性格特点的学习风格,对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授课风格有不同的偏好。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喜好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即通过试听、教学风格匹配问卷等途径,学生在正规的选课制度和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师任课班级,特别是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能让学生在这种自主的选择过程中体验到个性和权利被尊重,使其个性能够在愉悦中展现和发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日后更好地进行以课堂为基础的个性化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类似这种学生自主选课的课程设置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还是对教师的鞭策和提升都无疑是一种激励,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课程个性化改革。

个性化教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个性化教学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地位、个人经验、学习的原有基础、自身的接受能力等,突出学生的个性价值,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其次,个性化教学注重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

教师个性化的教要围绕学生个性化的学和个性化的发展来进行。

个性化教学要求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和体现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和个性的需求,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要保持高度敏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调查研究对学生学习中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类型、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做全面的了解,以发觉和发展学生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

而影响这一个性化教学环节的关键因素则是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个性以及学生真正的需要。

教师通过评估学生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潜能,促进其学习。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要加强从中学英语学习模式向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通过多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培养学生对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兴趣和重建学生学习好英语的信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此外,要特别注意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刚从高考桎梏解脱出来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后,除了关注学生的个性之外,个性化教学还要求解放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来实现教的个性化。

个性化学

教学个性化,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情感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的个性化。①学生是个性化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只有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个性化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不仅能意识到英语学习模式的改变,还要积极主动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适合自我发展的学习风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以往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或厌倦情绪,尽快适应全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并在教师不断的激励下把握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与教师个性化教的相互配合和促进中,实现个性化的学和自我全面发展。

结语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今天,应积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是个可贵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魏胤,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及其实施策略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涛,个性化教学问题的探讨,东北师范大学,2002

4.谢德琼,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大学一年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根据国外精神疾病的研究结果,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特征是受到不良刺激以后三个月,人们的心理对社会刺激产生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症、学习适应不良症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怖综合症、异性恐怖综合症等等。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42. 35%,在被调查的170人中,其中由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17人,占总数的10%。从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江光荣也提出: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四个高危群体,即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新生群体是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首先予以关注、研究和开展心理调适的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近些年的大学新生与早期的大学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早期的大学新生(如79级——82级)很多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近些年的大学新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自主要求强烈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基本上保留着中学后期即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完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更好的规划与憧憬,帮助其迅速进入角色,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由于适应不良所产生的问题。

国内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是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很有限。多数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与发展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适合多数大学新生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这在人际关系日趋频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造成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这种社会大气候也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多,心理适应不良加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有心理问题。而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比如与环境适应不良有关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等,把具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团体咨询这种应用范围广泛的咨询形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心理疾患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团体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君.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2]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6).

[3]张晓勇,胡吉省,吕瑞芳.浅谈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75-76.

大学一年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一学生;需求;调研;应用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高度关注,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负有毋庸置疑的重要责任。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已不是简单的指导大学生获得一份工作,而是关注个体长远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包含大学生生涯辅导、职业选择、就业准备、就业安置和职后跟踪等多方面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1】

按照舒伯提出的生涯概念,大学处于人生探索的重要阶段。与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发展启蒙教育,研究表明,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对专业前景、大学发展及职业目标等有诸多迷茫。实践表明,大学一年级往往就是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产生分化的开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更好度过大学、顺利就业显得尤为重要。【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启示我们,从需求出发,能更好激发潜能,更有效开展工作。大一学生关注哪些就业指导问题、他们的职业发展困惑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哪些人的指导、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指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工作的针对性,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调研情况

为了解2012级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在全校2012级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了750名学生,了解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分析大一学生就业指导需求呈现的特点。问卷设计基于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兄弟高校和本校实践综合构建,主要分为就业指导相关困惑、希望寻求指导的对象、教学资源需求形式和获取途径、讲座专题需求、活动需求等五个方面。问卷中有关程度和效果评价采用的是5点李克特量表,计算均值时,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如从非常多(好)到非常少(不好)的有利项目分别为5、4、3、2、1分,不利项目分别为1、2、3、4、5分。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11份,运用SPA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一)相关困惑和讲座专题需求

1.就业发展困惑。近五成大一学生(47.74%)认为,“无法确定自己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是自己最主要困惑。其次是不大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37.85%)、自我认知模糊(37.77%)及不太了解自己所期望从事的职业及素质要求(35.59%)。近三成比例的学生对宏观就业形势认识不清(31.64%)和对自己专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29.94%)。

2.讲座专题需求。本专业就业前景分析(48.70%)、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39.90%)和知名企业选才标准介绍(32.80%)是大一学生最希望参加的前三个专题。相当比例的学生还选择了其他涉及方面广泛的就业创业专题。

(二)求助对象需求

1.最想求助谁。“你最想向谁寻求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困惑(前三位)”的问题选项设置主要是学生身边日常容易接触到的人员,排在前三位是父母(41.08%)、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39.60%)、班主任(34.56%),学院专业老师(32.81%)、辅导员(31.44%)需求也较高。

2.最需求助谁。“你认为自己最需要得到下列哪些人员在生涯规划与就业发展上的指导(前三位)”问题选项设置

3.主要是具备的专业化指导能力和掌握信息层面差异化群体。结果前三位为学校专门职业生涯规划专家(43.3%)、专业老师(37.1%)、辅导员(31.3%),班主任、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校友、学长等也出现在求助对象需求中。

(三)资源形式与获取途径需求

问及“你最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资源是”,“有关生涯规划和发展的专家、老师咨询”需要度最高(58.50%),职场人物现身说法(47.52%)和职场人物案例(41.22%)需求度依次。在获取途径选择上,个体咨询和辅导(58.50%)、各类讲座(48.23%)和课程需求(36.40%)排在前三位。

(四)实践活动需求

1.参加实践活动情况及未参加原因。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包括相关专题讲座、生涯规划或创业计划类比赛、企业参观实习等。参加活动情况的均值为3.31,处于略高于“参加一些”的水平。学生对于未参加活动的原因反馈,前三位是“没有接到过相关活动信息”、“活动前我不了解、宣传不到位”和“活动资源少、参加机会少”。

2.参加过的相关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专题讲座比例最高(46.18%),竞赛和职场人物访谈随后,但差距较大,学生参加活动形式以讲座为主,其他形式较少。

三、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校2012级大一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学生希望获得不同求助对象指导和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也参加了一些相关实践活动。但是,调研也反映出大一学生普遍对长期目标认识模糊,对专业前景、职业世界了解较少,针对大一学生的相关实践指导活动资源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发展目标模糊是大一学生首要困惑

调研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实,即我国高校大一学生从小处于应试教育环境,大多严重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停留于想象,走进大学后对发展方向的选择感到困惑。国内外很多调研也都表明,不仅是大一学生,大学生整体缺乏清晰长远的职业目标【2,3】。因此,长期发展目标模糊既是大一学生的共性问题,也是大学生的共性问题,更是就业指导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前移重心、从大一开始。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对于长期目标的清晰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望学生通过大一阶段的几节规划课程、几次专题讲座就能清晰职业发展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要高度重视全程化、多路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整体建设,帮助学生逐步厘清方向、确立目标、发展自我。

2、大一学生迫切需要专业多元师资的指导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一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指导对象包含学校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专业老师、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校友等;学生最想求教的对象包含父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班主任以及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等,结果都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化和多元化师资的需求。实际上,从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和现实要求来看,无论是开展个体咨询、课程教学还是开办讲座、团体辅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全面推进迫切需要专业化、多元化师资,这也是近年各级主管部门加大各类专业培训的重要原因。

四、应用建议

面对大一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呈现的特点,学校应站在推进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高度,从工作内容、实施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工作质量。

1、推进实施分阶段、有重点的模块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国内外高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步达成共识【4】。当下应结合学校特色,改革推进分阶段、有重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学生参与、体验,结合需求实际,分学期、有重点推进教学。其中,大一阶段重点开展以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关注的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凸显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调研和我国当下毕业生就业市场实际,强调学生对职业世界探索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掘职业探索丰富路径,尽早了解现实职业世界,逐步厘清目标、发展自我。

2、建设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应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5】。专职队伍应包含校级职能部门指导专家和学院专职教师,兼职队伍应包含校内专家导师、校友导师、社会导师、朋辈导师等多元构成。专职队伍建设上要朝向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选聘学科专业相近人员,研究分析专业化师资的胜任素质,进行专业化培养培训,加快评价考核制度建设等。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20120106)

参考文献:

[1]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硕士论文[D]江苏:扬州大学。2010.5:14-15.

[2]洪何露,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45-50.

[3]任占忠.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5.

大学一年级范文第4篇

1、双一流大学5年评选一次。

2、“双一流” 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

3、985、211是投资扶持工程,是几十年前的补贴大学政策,现在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提出双一流。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一年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物理教学;融合与渗透

有人说:“数学是物理学的工具,物理则是附加了灵魂的数学。”也有人说:“物理是自然科学的皇帝,而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这些描述都说明物理与数学的不可分。因此对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和保障。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物理专业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对今后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学生尤其如此。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学生数学水平或应用能力的不足成了其专业课学习的羁绊。

从表面上看,物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数学已经足够,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学物理方法等已经成了物理专业的标配课程,所占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数学的学时不可谓不多。那么学了这么多数学为什么还满足不了物理学习需要呢?实际上物理学中所遇到的数学知识均已在高等数学中学过,关键是如何用的问题。

如何将所掌握的数学方法应用到解决物理问题中去,或者说如何将所研究的物理对象简化成数学计算模型,是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材,之二是教师。

现在物理专业用的教材大多是数学专业的教师编写的,几乎就是数学专业所用教材的翻版,没有体现物理特色,只不过是稍微降低了数学定理证明题的难度。对于数学如何在物理中应用,范例很少、讲解不透彻。另外,几乎所有的高等数学教师不具有物理专业背景,他们不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要在物理中经常用、如何用,导致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计算和证明而不在物理的应用上。这样表面上看学生学的数学知识很多,却不知道如何在物理中应用,造成了物理和数学的脱节。这就是我们学校开设《物理中的数学》课程的原因。

一、开设《物理中的数学》的尝试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高中与大学两个学习阶段的转型期。这两个阶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到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一段适应期。在这段时间适应能力强的同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适应能力差的同学成绩会较差。这段适应期的长短基本上决定了学生大学四年成绩的走向。这也是有的同学入学成绩高却经常挂科,而有的同学入学成绩不突出却能在大学中取得很好成绩的原因。

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物理专业的高等数学和力学课大多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的教学进度往往滞后于力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力学课的教师经常要提前讲一点微积分等数学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由于课时有限,很难全面透彻地讲解力学中所用到的数学内容,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由于物理专业学的高等数学,其数学性太强、物理应用偏弱,导致大部分同学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物理中去,认为数学与物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学科。这是多年来我们在力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解决。

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我们在2014级物理专业新生中第一次开设了《物理中的数学》作为物理专业新生都必须选的选修课,共48课时,由物理专业的教师讲授。为了满足力学教学的需要,该门课的教学进度需领先于力学。因此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星期的军训期间,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始上课。这样在学生军训结束正式上课时,我们已经讲了五次《物理中的数学》课。这样学生在上力学课之前已经熟悉了矢量的运算和导数与微分的相关内容,并通过《物理中的数学》中的例题与习题,了解了力学题目的求解方法。这样在整个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力学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均已在《物理中的数学》中学过,保障了力学课的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物理中的数学》讲什么

据我们了解,国内很少有高校开设该门课程或类似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要确定这门课讲什么,首先要对它定位。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不是要取代高等数学课、抢数学教师的饭碗,更不是泛泛地讲物理问题。我们目的是要在数学和物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化成清晰的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说,绝对不能将物理中的数学讲成另一门数学课,更不能讲成多门物理课的混搭。根据此设想,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漆安慎先生编写的《力学》教材为蓝本[1],根据力学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的先后次序将高等数学内容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如矢量运算、导数与微分、积分、微分方程和矩阵等,并参考高等数学中的相关内容编制了课件[2]。在讲课过程中,我们不强求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连续性和证明严格性,而是本着实用的原则,力求讲清数学的思想、定义和定理,着力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具体运用。因此,该门课的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也紧紧围绕课程的定位进行,绝大部分的题目与高等数学的题目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题目都是根据授课内容而精选的物理题(绝大部分是力学题目)。这些题目既不能包含过多的物理知识又要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例题讲解的重点不在题目中的物理而在数学在物理中是如何运用的,解题步骤也以物理中的解题步骤为准,以免对今后的物理教学造成困难。同时,对物理中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点也是重点讲解、多次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程度。

三、 数学方法如何向物理中渗透

如何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物理中去是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在讲透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大量增加在物理上的应用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例如微元法源于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它是微积分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微元法的应用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它是处理非均匀物理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充分理解微元法的本质,那么他就能在计算变力的功、转动惯量等需要用积分计算的物理问题时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在讲解微元法时首先明确什么是微元,把为什么要用微元、如何选择微元等问题讲透。然后以变力的功、转动惯量、磁通量等为例,详细讲解其在实际计算中的具体应用。但学生还没有学习的物理概念如磁通量等,讲解过程中仅给出定义,其在物理中的意义不作重点讲解。又例如在讲矩阵的线性变换、特征值、特征向量时,我们选用的所有的例题和练习题均来自量子矩阵力学,并将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与量子力学中力学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对应;将矩阵的对角化与量子力学中的表象变换对应。又如v解定积分定义时,明确定积分就是对无穷多项求和, 着重强调定积分不仅仅代表曲线下的面积,被积函数不同,它还可代表其他的物理意义。我们选择的定积分大部分例题看似是纯数学的题目,实则不然,而是我们从物理中提炼出的、今后物理上经常用到的积分。就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将数学知识与物理问题联系在一起,重点讲解数学方法是如何在物理中实现应用的。

熟练地将数学方法运用到物理问题中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物理专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只有长期地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的程度。

四、教学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课是第一次开设,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教学课件,也没有经验可循,整个的教学过程是在摸索中进行,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从课程目标来看,该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该门课的学习,该年级的学生在期末的力学考试中不及格率低于10%,达到近些年的最低点;高等数学的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在全校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考试中名列第二,不及格率也低于10%, 这也是物理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达到过的成绩,教学效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但由于该课刚刚开设了一次,学生的成绩不具有统计性,因此尚不能对该课的教学效果作有力说明。

当然,该门课的开设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开课时间与力学课的协调问题。 为了实现如期的教学效果,要求该课的进度应该比力学的进度快,但该课与力学课同时开设,教学进度差不多,因此该课的授课教师应该与力学教师充分协调,以保证该课的授课内容领先于力学的教学需要。 第二,授课内容的选择与整合问题。如前所述,该课的授课内容是根据力学教材的需要编写的,各校采用的力学教材不同,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尽量将不同的数学知识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以便于教学调整。 第三,例题与练习题的筛选问题。例题的配备与练习题的筛选是训练学生熟练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问题中去的关键。 我们的课件中尚有部分题目的数学性较强,没有充分体现出物理中数学的特点,需要更换;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过于物理化。由于学生物理知识不足导致学生尚不能理解其中的物理内涵,也需要简化。

以上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讨。我院已决定在以后的物理专业新生中,连续开设该门课程,探索该课设置的利弊,为我国高校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继续摸索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