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家散文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有人会说生活会变得枯燥乏味;有人会说到哪儿都不方便;有人会说会被人嘲笑。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对!我要像盲人一样,顽强的生存下来。
我回到了家中,拿出了眼罩,罩在了眼睛上,开始了“盲人”的生活!我的眼前出了黑暗,什么也没有,我感到无限得孤独与无助。为了抵制住这种感觉,我拿出一本自己最爱看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可是,白底黑字的书对我来说,只是一片黑色而已。这时我才感到光明是多么可贵。我打算用音乐来打发时间,听着这熟悉的音乐,我完全把自己置身在音乐得天堂中。吃饭时,那平时令我垂涎三尺的饭菜,现在又是一片黑暗。饭后我打开电视机,但只能听不能看的电视使我无聊透顶。早上,我又重见光明。望着窗外,我发现天变的更蓝了,水变的更清了,人变的更美了。
在那无边得黑暗中,我渐渐误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往往失去,才能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可贵。这奇妙的感觉,以前我很少发现,在我失去光明的时候,我却发现了。那些有正常视力的人对大千世界随处可见的色彩、形象、动态所构成的画面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很少发现其中的美。难怪罗曼罗兰警示人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初中作文网权威初三抒情哲理散文 :时光—遥远的地方_100字,更多初三抒情哲理散文 :时光—遥远的地方_1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当风吹过沙滩留下一道痕迹,冬季的寒冰融化成叮咚泉水,看阳光穿过树叶撒下的斑点…我们,就要分手远航…
点点滴滴的往事浮现脑海,最后留下的,竟只有悲伤。太多的话无法言语,但愿回眸时,岸边还有熟悉的身影。
初三:蔡源琦
关键词:散文诗纵论 新颖别致 情酣气畅
新著《散文诗美学》,依然是作者一如既往的情气充沛而纵横捭阖的纵论特点。这让我不禁想起20世纪意大利重要小说家之一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为经典所下的12种定义。[1]尽管现在言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可成为经典为时尚早,因为这有待时间检验,但我以为它符合卡尔维诺为经典所下的12种定义的部分内容,如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等。《散文诗美学》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这主要表现在此著纵论散文诗,新颖别致,情酣气畅。具体则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发他人之未发:有高度
为文,发他人之未发,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如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名言“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2]以花为喻,强调为文要推陈出新,而有创见。而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名言“惟陈言之务去”[3]则明言写作时务必去陈言,也即强调了写作的独创性。论著的学术价值首先就在于发他人之未发,有创见。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以美学的站位,关注当下,注重思辨,此著语言精致,重在研究散文诗的自由精神与自足性生态,研究散文诗的现实处境与生存状态。论著除了绪论与余论之外,共七章,虽然只有15万左右,但与某些数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论著相比并不逊色。因为《散文诗美学》能发他人之未发,其见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散文诗美学,其研究对象广泛,包括美的形态、依据、本因、轨迹,美的发生、特征、意象、意境,美的结体、旋律,美的情感、思想、自由精神等。《散文诗美学》,未采用分门别类的、系统建构的教科书式的阐述,而以纵论性的形式开展,着重研究散文诗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情感的发动与呈现,研究散文诗美学本体的最本质内涵――自由精神以及散文诗作者争取自由的精神自由,研究散文诗自足性的美学生态,研究散文诗的现实处境与生存状态,引领散文诗创作对于人类最为根本的生存境遇的审美关注等。而在具体阐述上又时有创见,发他人之未发。比如绪论中对散文诗写作的阐述就他人之未发:“散文诗创作最要紧的是在于捍卫它的文体尊严,并不是要将散文诗写成诗歌,也不是要将它写成散文,而是写成散文诗自己。”此外,关于鲁迅《野草》的论述,关于散文诗“生命美学”的观点,关于文献建设的设想等,也都颇有创见,可谓发他人之未发。当代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在《致王志清》(此著代序)中充分肯定王志清散文诗研究有创见:“兄文中有许多卓见,将鲁迅传统,尤其是思想深度、象征性、‘难于直说’等提升到文体特征上立论,是创见。”这固然是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奖掖后学之语,却也道出了王志清散文诗研究有创见之实情。
二、判断准确到位:有深度
无论是论文,还是论著,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皆颇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这是论文、论著具有理论深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学术价值大的要素之一。王志清深得个中三昧,在撰写《散文诗美学》时注重对论述对象的审美判断准确到位。无论是对散文诗整体特征的把握,还是对具体散文诗作家作品特色、艺术价值的评判,也无论是对散文诗价值取向、文体形态的阐述,还是对散文诗语言韵致的主张等,都达到了审美判断准确到位之要求,从而,显示出此论著理论的深度。我们从此论著对散文诗大家耿林莽的评价等便能以一斑窥全豹。如第二章“《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的导论部分有如下阐述:“鲁迅以降……而在众多散文诗的名家俊彦中,假如只能推举一个杰出代表作为后鲁迅时代‘领衔’的话,我们则将目光毫不犹豫地投向了遗世独立的耿林莽……而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两个里程碑,两面旗帜,而却是一个传统。精神拷问,生命追询,虑意现实,关注当下,这种悯情深度与精神向度,出以一种象征性曲笔的独语,形成了张力遒劲而诗性沉郁的基本风格。”这段阐述,既有对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创作地位的确定,又有对鲁迅与耿林莽散文诗异中有同、异曲同工的评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审美判断准确到位,而且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深度。
《散文诗美学》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理论上有深度,这与著者王志清有资本、有意识不无关系。其有资本来自博览群书,尤其是熟读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学理论著作;也来自他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散文诗创作与散文诗评论同步,古诗研究与新诗研究并行。这也就使他练就了“火眼金睛”,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感受力与审美判断力。其有意识,也即王志清对审美判断准确到位,理论上有深度是有意而为之,是自觉的。
三、思辨考证结合:有力度
王志清是一名学者,具有学者的理论素养,文学研究擅长思辨。当代著名散文诗作家、批评家王幅明在此书序中如此评价王志清散文诗研究之特点:“《散文诗美学》的作者,无意构建一座系统严密的大厦,一如《心智场景》,依然是以论见长,每一章都属于美学的范畴,且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王幅明所言“以论见长”,也即我此处所说的擅长思辨。王志清的古诗论著《纵横论王维》、《盛唐生态诗学》等如此,当代文学论著也是如此,这本《散文诗美学》自然也不例外。读《散文诗美学》,我们为王志清超强的思辨力所折服,整本论著,纵横开阖,充满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为美学体验的参与,显得深入浅出。更令人称道的是,此论著思辨与考证相结合,显示了著者扎实的治学功底,也使阐述更具力度,还让人们对王志清学术研究之特色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有思辨之擅长,也有考证之功夫。如第一章“中国散文诗的辉煌初发”,对鲁迅《野草》中文体的辨正,便既有考证,引用他人的观点,并就鲁迅《野草》中作品的写作时间、内容风格、文体特征等旁征博引;又有著者的充满情感色彩的思辨,如“《野草》是一个哲学的世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是一个‘散文诗’文体无法涵盖的诗性的世界。鲁迅没有按照文体划分而把‘文体杂乱’的文章集合起来,非但没有削弱《野草》思想和艺术的无穷魅力,而且其本身的‘突破’意义,则更强化了其高峰的意义和价值。《野草》是不是散文诗集丝毫不影响《野草》‘里程碑’式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等等。其中,思辨与考证有机结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酣畅淋漓,颇具论证力度,令人信服。
四、用语新颖别致:有美度
王志清是写作诗和散文诗的高手,属于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或许是集诗人与学者于一身的缘故,他虽在大学文学院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身处学院,却与学院派有所不同。其论著具有学院派论著的规范性等,却无某些学院派论著语言枯燥乏味之弊病,而是用语新颖别致,不仅将所探讨的问题阐述透彻,而且使读者得到阅读之愉悦,获得艺术美之享受,也即论著本身具有美感度。这在《散文诗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方面表现在章节的命名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论著的行文上。
《散文诗美学》的主体部分――七章的命名如下:“中国散文诗的辉煌初发”,“野草精神的脉象流变”,“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自由天放的文体基质”,“真情本位的至诚书写”,“弹力无限的语言韵致”,“弥足珍贵的文献研究”。其命名都采用了偏正短语,除第一章多一字之外,其余六章字数相同,揭示了各章的中心论点,很精致,也很别致,具有语言的整齐美,尤其是大多数章名新颖,具有陌生感,对读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每个节名也都采用了与章命相同的语言结构,字数完全相同,具有语言的整齐美,而且用语大都新颖别致。如第三章“颂歌牧歌的审美取向”,共有三节,节名如下:“理性抉择的精神舞蹈”,“接通地气的情感节律”,“深婉明丽的语境经营”。这些节名,准确生动地揭示了各节的分论点,语言新颖别致,具有美感度。《散文诗美学》用语新颖别致,具有美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用语新颖别致,这在《散文诗美学》行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比喻。如“散文诗是一种超越狭隘的文体躯壳和文化视野而自由翱翔的艺术精灵”,这一新颖别致比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散文诗“崇尚自由精神”特征。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比拟。如“散文诗的自救,散文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血性真情来灌注,别无再好的选择”,运用了新颖别致的拟人化手法,为治疗当下散文诗缺少血性真情这一弊病开出了独特的处方,也为散文诗“可持续发展”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方向。或者借助新颖别致的排比。如“语言是散文诗作家思想飞腾的翅膀,是散文诗作家抵达灵魂深处的竹筏,也是散文诗建构自由特质、实现自由意志的文本策略”,采用了新颖别致的排比(其中含有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散文诗自由基因中的要素――语言,也增强了文本的气势与感染力。或者借助饱含情感、新颖别致的议论。如:“其文章中极少纯粹写景,更不会把景与生命主题游离开来,文字和感受融合在一起,景物与情感融在一起,悲壮与震撼融在一起,死亡与永生融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散文诗文体自由也擅长写情的特点,诗人叙述的过程成为情感过滤的过程,成为灵魂净化的过程,成为民族精神提升的过程。”这一饱含情感的议论,新颖别致,将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的散文诗内容与艺术特色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出来,也将此著情酣气畅的特色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其实,《散文诗美学》行文新颖别致,不仅表现在上述方面,还表现在语言的多种组合上,从而,使全书具有鲜明的美感度,给人以艺术美之享受。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探讨散文诗美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讨论的兴奋点在散文诗的审美发生与美学特质,不取讲义写法,不以体系建构,着眼当下,直面现实,在场言说,直奔主题,审美判断准确到位,思辨与考证有机结合,用语新颖别致,因而,其特色、价值具有多维度:有见解的高度,有理论的深度,有论证的力度,也有论著的美度。因而,此著成为当今散文诗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必将在中国当代散文诗史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卡尔维诺:经典12定义[M].光明日报,2005-7-6.
关键词: 汉语格律诗 英译 格律派 散体派
1.引言
1.1汉语格律诗的界定
本文拟谈汉语格律诗的英译,那么什么是“汉语格律诗”呢?
根据王永义编著的《格律诗写作技巧》,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绝句为四行体,律诗为八行体,排律为十行以上的长篇体。
格律诗的成熟期在唐朝。下文中所叙述汉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大致为唐诗的翻译方法,所举的例子多为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
1.2唐诗英译历史
关于唐诗英译的历史,马祖毅先生在他的《汉籍外译史》中有详细的论述。在这本书中,他分别谈到了英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翻译介绍唐诗的情况。其中英国、美国这两大英语国家的情况介绍得尤为详细,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1.3“方法”(method)一词的界定
关于“翻译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除了经常提到的“直译”和“意译”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法。例如,德莱顿(John Dryden)在他的Preface to Ovid’s Epistles中提到了著名的翻译三分法,即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他认为逐字译和拟作这两个极端都应避免,正确的方法是介于两者之间,即意译。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了八种翻译方法,即词对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改写(adapt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忠实性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地道的翻译(idioma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一些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也有他们自己的分类法。如张今教授在他的《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提到了历史上的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即自由主义的翻译方法、现实主义的翻译方法和形式主义的翻译方法。
至于诗歌翻译,人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在他的《诗歌翻译:七项策略及方案》(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中提到的七种翻译法,即音位翻译法(phonemic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韵律翻译法(metrical translation)、散文翻译法(poetry into prose)、押韵翻译法(rhymed translation)、无韵诗翻译法(blank verse translation)和口译(interpretation)。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的陈善伟(Chan Sin Wai)博士在2000年第4期的《翻译学报》(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发表的文章“Standards and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中提出六种诗歌翻译的方法,它们是:音位翻译(phonological translation)、押韵翻译(rhymed translation)、散文翻译(prose translation)、韵律翻译(metrical translation)、口译(interpretation)和无韵诗翻译(blank verse translation)。
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许渊冲在《中国翻译词典》“诗词英译简史”一条中所说,把汉语格律诗英译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即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创译派和散文诗译法。
2.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四种方法
2.1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
以韵体翻译汉语格律诗的翻译家以英国的翟理斯、中国的许渊冲为代表。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是格律派的代表。他在翻译汉语格律诗时采取直译押韵的诗体形式。评论家认为他译的唐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请看他译的杜甫的五言《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White gleams the gulls across the darkling tide,
On the green hills the red flowers seem to burn;
Alas! I see another spring has died...
When will it come――the day of my return?
译者采取直译法,忠于原作风貌。该诗一、三行用韵,二、四行也用韵,每行五音步。在译诗中既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内容,同时也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式。
许渊冲先生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先后出版译著50余部,其中大部分是古典诗词的汉英翻译。他主张以格律体译诗,请看他译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译文采用AABB韵脚,第一、二行每一个单词都对仗,且都是单音节词,末尾的“flight”与“sight”又相对称。译文展现了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2.2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
以自由诗体翻译汉语格律诗的翻译家以英国的韦利、中国的杨宪益为代表。
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翻译唐诗的方法,与翟理斯大不相同,他的翻译方法是依据原文逐字逐句直译,而不是意译,采用不押韵的自由形式,而不用诗体的押韵形式,他认为译文如果勉强凑韵,势必损害原文。他不求格律,用词简朴精炼,虽采用自由诗体,但仍旧注意一定的形式与节奏。他对汉语和古典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自幼所受的良好的文学教育和良好的语言和文学的感觉,使他的译作富有诗的感觉,文体明净,语言充满活力。他最好的一些译作,往往使人浑然不辨其为译作。例如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中的前四句:“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韦利的译文是:
“Life in the World is but a big dream;
I will not spoil it by any labor or care.”
So saying,I was drunk all the day,
Lying helpless at the porch in front of my door.
译诗既忠于原作的意思,在英语表达上又保持了一贯的明晰流畅,使英语读者对之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杨宪益先生用自由体译诗。他十分强调忠实,认为翻译时不可作过多的解释,应尽量忠于原文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评论家认为他与戴乃迭合译的《唐宋诗文选》(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把散体译文推到了空前的水平”。他的译文简单明了,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请看他译的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Intimacy too deep for words,
Silent gazes across a wine glass
Even the candle shares our grief at parting
And sheds slow tears until dawn.
译者忠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译文所用的词语均为日常用语,如deep,share等更是习用常见的口语。译诗读起来似乎比原诗更为精练、上口。
2.3根据原诗内容对汉语格律诗进行创造性改写
根据原诗内容对汉语格律诗进行创造性改写的翻译家以美国的埃兹拉・庞德为代表。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3)1915年出版了英译中国古诗《神州集》,共收英文译诗十八首,实际包括中文原诗二十二首。书名Cathay下面有一条说明:“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庞德根据的是一个素未谋面的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学中国古诗的笔记,而费诺罗萨的笔记,又是在日本听日本学者讲解时作的。可见庞德译中国诗的途径多么曲折。
由于庞德本人不懂汉语,而他翻译《神州集》的途径又是如此曲折,他的诗歌译作翻译得很不忠实,所以有些评论家认为根本不能算是翻译。美籍华人学者James J.Y. Liu将《神州集》斥为“自由创作式的翻译”的极端。翻开庞德的译诗集,再对照相应的中国古诗,庞德的一些译诗确实存在很大的偏差。如庞德所译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eku-t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将“故人”误译为人名,“黄鹤楼”音译(日文读音)为地名,时间(三月)、地点(扬州)都给漏译了,全诗中突出的意象是“长江”,连诗题也给改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江上送别》)。
2.4以散文形式翻译汉语格律诗
以散文形式翻译汉语格律诗的翻译家以翁显良(1924-1983)为代表。
翁显良出版有《古诗英译》(1985),该书是散文诗译法的杰作。他在《古诗英译》小序中说:“……译诗的难处,在于再现形象和改创声律。再现形象,不能背离诗人的本意,……然而再现绝不是临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不妨得其精而忘其粗……至于声律,语言不同,自然要改创,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束缚,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可是,长短轻重,抑扬缓急,都要随义而转,却也不怎么自由。”所以他把古诗译成再现原诗形象的散文诗。以下是他用散体译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utumn Glory
Off the main road runs a narrow stone path,winding,climbing,vanishing into the cloudy heights where perch a few tiny cottages.
Here I pull up my carriage,entranced.For the twilit mountainside is ablaze with crimson maples more vivid than spring flowers。
译者采用散文体,不用韵。他也不一行对一行、一词对一词地译,而是完全将自己对原作的充分感受彻底融入到了译诗这一艺术空间,仿佛译者就是作者本人一般。
3.结语
法国有一句谚语“la vérité est diverse”(truth is diverse),有一位英国诗人这样写道:“Beauty is truth and truth beauty.”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la beauté est diverse”(beauty is diverse)。这句话也适用于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各种方法。汉语格律诗可以比作一座美丽的山峰,而各种不同的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只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在看这座山峰。我们相信汉语格律诗英译的方法越多,译文越多,也越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汉语格律诗这座美丽的山峰。
参考文献:
[1]Chan Sin-wai & David E.Pollard.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2]Giles,Herbert A.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 London:Betnard Quaritch,1898.
[3]Lefevere,André.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Assen/Amsterdam:Van Gorcum,1975.
[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Waley,Arthur.170 Chinese Poems.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86.
[6]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7]刘象愚.从两例译诗看庞德对中国诗的发明[J].中国比较文学,1998,(1).
[8]吕叔湘编注.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M].青岛出版社,2003.
[11]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许渊冲.如何翻译诗词――《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J].外国语,1982,(4).
[13]许渊冲.汉英对照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杨宪益.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A].金圣华,黄国彬主编.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品书,是浪漫的。毕淑敏说过:“阅读是一种孤独。”而我,却认为阅读是一种浪漫。我们可以坐在书桌旁,在绵绵春雨下,品尝一杯浓郁的红茶,品味一本好书。是多么有情趣的啊!
品书,是一种乐趣。别人说:“品味着《孟子》我感到它的“理趣”,品味着《三国》我感到它的“智趣”,品味着《水浒》我感到它的“义趣”,品味着《红楼》我感到它的“情趣”,让人荡气回肠;老庄的玄妙,太史公的深邃,苏子的旷达,易安的细腻,让人陶冶性情;浮士德的探求,安德列的追寻,保尔的顽强,老人与海的拼搏,让人奋发进取。躲进小楼,畅游在书海当中,那是最惬意的时候;理清思路,品味着其中的语言,圈点、批注,积累运用是最好的品书方法。”
写书的人都是富有经验的老手。他们会从生活中品味出各种各样的味道。有甜有苦、有酸有辣……都一一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有如经历了一个人生。同样地感受几个不同的作家作品,我们有如经历了几个人生。我们感受作家的思想,更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这些道理却是会使我们感到如获至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