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们的声音

我们的声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们的声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的声音

我们的声音范文第1篇

采访郭文景的时候,他刚结束为北京交响乐团欧洲巡演而写的打击交响乐协奏曲《山之祭》的排演。再过几天乐队就要去欧洲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演,四月十六日,这部作品也将在北京中山音乐堂进行首演。

几天来,忙于排演这部作品,加上还要给学生上课,他闲暇的时间已经少之又少。即便这样,前一天他还是抽空听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巴托克的协奏曲和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乐,以及德国现代作曲家沃尔夫冈•里姆上世纪七八十年的音乐。

“真的很棒!这些是音乐界的世界文化名人。” 离开排练现场的郭文景,赶到这家普通的咖啡厅中已经时值下午一点,面露疲惫之色的他还没顾上吃午餐。他由衷地赞叹着那些音乐和作曲家,顺手将今天以来吸的第一只烟摁灭在烟缸中,然后招呼服务员给他一杯苹果汁。

他还是沉浸在对昨天听到的音乐回味之中,津津乐道地描述着与自己差不多同一个时代的作曲家沃尔夫冈•里姆的音乐,“他的音乐语言是无调性、现代、充满情感的,我喜欢。”

喝下一口苹果汁后,他细数了最近一周来所听的音乐――是各种交响乐或协奏曲。此种情形并不意味着他只爱听那些庄重严肃的古典类音乐,过几天他将一天到晚听川剧。确切地说,是听那些经典的老川剧,因为接下来他要写一部与它相关的作品――排除工作因素外他本人也是喜欢川剧的,从小被其熏陶影响,这些最终铸就出他现在的音乐。

音乐的必须性

眼下,咖啡厅中除了淡淡的烟丝和香浓的咖啡味道在四处飘浮外,空气里弥漫着的还有轻柔舒缓、似有似无的背景音乐。

“这是一盘钢琴协奏曲。”他微笑着说此刻正播放的音乐。相比人们过于生动的笑谈声,低沉的音乐让人根本听不出它的存在。“在所有的艺术里,音乐是渗透在我们生活当中最深的。当它以背景的方式全面渗透到生活中时,你就会感觉到它消失掉了。”指着眼下的背景乐,他说许多人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

郭文景常来这家咖啡厅。“这盘曲子已经放了三周了。”三周前他曾向服务员提出让他们更换下那盘连续放了半年的唱片。不是服务员出于懒惰不愿意更新音乐,也不是咖啡厅的音乐过少,实在是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听出它在不断重复。

这种现象让他感慨万端――音乐强大的渗透力让他欣慰,可是人们对它的充耳不闻又让他焦虑。“音乐是每个人都离不了的,你不能想像有一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再也听不到音乐,那将是何种情形。不可想象。”咖啡厅中坐着的人个个面带微笑,神情放松,显然飘散的背景乐恰到好处的音调中和营造了这里氛围的和谐。

郭文景环顾下四周,倘若这里此刻播放的是时下流行的歌曲或某些主旋律歌曲,抑或是摇滚乐,整体气氛可能完全不一样。“音乐的选择很重要。”他严肃起来。

前一段时间某个晚上,他来这家咖啡厅和老朋友见面,店里当时正放着雅尼的音乐。朋友还没到,店了除了他一个客人外没有其他人。于是他就走过去和服务员商量,能否关掉音乐,虽然他可以做到关闭自己的耳朵,对这个音乐充耳不闻。

“雅尼的那个音乐太滥了!就算在商业音乐中也是比较烂的音乐。” 尽管郭文景也曾一直提示和安慰自己,不管什么样的音乐,只要有人演奏,有人听就行了。但他还是忍不住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在我看来他的音乐艺术价值很低,也就是在广场上面凑个热闹,饭店或酒店厕所里面给大家造个温馨的气氛。”

当今的音乐种类如此多样,以至于让人们无从去选择――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音乐,尤其是去选择好音乐。他困惑人类历史留下来那么多的好音乐,现当代也产生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什么那么多人仍然看不到或一直在找寻它们。

“什么是好音乐?都在那里摆着呢。去看了吗?去听了吗?”郭文景有些激动,“国外的有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为代表的古典音乐,肖斯塔克维奇,里姆。。。。。。等人的优秀的现当代音乐,这都非常好。国内我们也有祖先留下的好音乐。像一些古琴曲,川剧,京剧等,当代的你看你们年轻人最熟悉的崔健,他的音乐就不错。”他概念里的好音乐不仅只是好听,令人回味,有历史价值,还一定要具有超越时代和超越时代审美的价值。

时态处境中的声音

十多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大力盛行,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再去关注古典音乐或其他真正的好音乐了――大家耳朵已经习惯去听那些随意、轻松、易唱易记的歌曲。

郭文景对此很是忧虑。“你看现在的学校,很多从小学开始,音乐课就被其他科目占用了。有时候所谓的音乐课,只是教孩子们唱几首流行歌曲。还哪里谈得上音乐教育?”他说好的音乐,尤其那些古典音乐是人类精神和艺术层面比较高且最具代表性的结晶。重听或常听它们,正是陶冶和提升人的性情、文化、修养最快和最直观的途径。“我们怎么来提升我们自己,我们怎么来超越上一代人?不就是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吗?”

“你看现在拜金主义到处在盛行,什么东西都是不问好坏是非,只问有用没用或有钱没钱。这样的环境造就人们膨胀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让他时常想起《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我经常感觉就是这样。”他有些沉重起来。

郭文景自己几乎不听当下流行乐,听一首歌曲于他来讲更不多。但是,他并不排斥“流行”这个东西――只要流行的东西是好的。

他记起前些年在古典音乐上兴起的一个小时尚,就是人人都听。“的交响乐内容丰富,很宏大,沉重,也很难以理解,可它就莫名地成了时尚。”当时的情景是人们见面就会问“你最近在听什么?听过吗?”倘若这种对古典音乐的时尚追逐能一直持续或许是件幸事,起码更多人可以去接触到古典音乐――他无数次这样设想。

除了古典乐,好音乐仍然非常多。对于流行音乐,郭文景觉得如果稍作改编,它们一样可以成为好音乐。正如奥运期间一首叫《北京欢迎你》的歌,开始他并没有兴趣听,但是那首歌歌词改成《国足欢迎你》后他就很喜欢了。“歌词改得特别棒,我听了简直是乐不可支!因为这首歌改了词后就变得幽默了。音乐中的幽默是种很高级的境界。”

改编音乐也是让好音乐流行的好途径。就像有天他去三联书店买书时,路过一个小服装店,店主为了招揽顾客,正在放一首流行乐队演唱的《国际歌》。这首歌郭文景已许久未曾听到,感觉很不错的他,站在那里听完才离开。

“《国际歌》非常好听,我们以前常听到的那个和声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写的,他的和声配得很棒,我经常在钢琴上弹弹它。”他呵呵地笑着,“这也是好音乐,而且一度很流行。我从小听它一直听到七九年。可是现在没得听了,电台也不放。”他完全没有想到再次听到它竟然变成流行乐。

但郭文景说并不是所有的音乐改编都让人愉快,即便是好音乐也不例外。“现在有人把一些古典音乐改编成电子乐,我很不喜欢。对我来说,音乐必须是人演奏的。”

只是他发现许多人却把“电子乐”的概念弄混了,“电子音乐最原始的概念只是完全用电子器材制造发出的各种噪音,它是非乐器的。而那些用电声的乐器,即非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不一定就叫电子乐。”

作为一个作曲家,他承认在中国谈论和推行“音乐”这个问题和概念非常难,“因为这个社会不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民众的眼界特别窄,不管是愿意追求艺术的,还是不愿意追求艺术的。而政府又主导控制一切,大家自由选择可能性很小,不管是别人的好东西,还是自己的好东西,中国公众都缺乏有效和充分的选择。” 所以社会要在音乐上达成共识,首先是在社会文化和民族素养上面先去改善。

郭文景欣慰于好在有那么多好唱片存在,而且还有专人编译的音乐辞典,“如果有人不知道该如何挑选和欣赏音乐,可以参考那些辞典上的推荐。”不过,他说他更喜欢,也建议人们要常去音乐会――现场才是真正的演奏。

“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保利剧院,中山音乐堂这些都是不错的听音乐会的地方,在那里听一场音乐,对人内心的影响是很大的。”停顿片刻后,他不忘补充道,“当然,这一切也是需要音乐会票价推行平民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我们的声音范文第2篇

1981年生,身体健康。录音工作者,音乐制作人,DV爱好者,社会闲散人士……

从感性的音乐创作转做对声音的理性研究,更深入地对音频这个领域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专栏作者:秃子

同学们好!又到了秃子菜鸟音频小讲堂的时间了,天气越来越热了,但再热的天气也不妨碍我们用两耳朵听到声音……

群菜鸟:“…… 老师你到底想说什么。”

同学们不要着急,这节课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单声道、双声道、Dolby5.1的相关知识。

首先大家都知道,一个正常的人是有两只耳朵的,我们所感受到自然界的声音都是靠这两个宝物,那么我们先来说立体声,顾名思义,立体声所指的是具有立体感的声音,自然界里的任何声音所发出的声源都是有确定的空间位置的,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我们的听觉也会有辨别这些声源方位的能力。我们拿一个正常人来讲,例如小明的妈妈在小明的右前方叫了一声:“明儿,快过来,妈妈在这儿呢。”那么,由于小明的右耳离妈妈的嘴比较近,声音会先传到小明的右耳,然后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呼喊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强些,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通过神经传到我们强大的大脑,经过分析后就能使得小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往自己的右前方跑的话回家就只有吃棒子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另外,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的话,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更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这就可以解释通常大家所说的低音无方向性的道理了,高频的指向性超强,只要方向越有偏差衰减得越厉害。

那现在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什么是单声道呢?

踊跃菜鸟A:“老师,只能一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就是单声道的声音!”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一般的录音是单声道的,例如大家拿着一个DV和一个指向性话筒去录一场音乐会,那么你把话筒摆好了一后,从舞台各方面同时传来的不同乐器的声音,就会被这个话筒综合成一种音频电流记录下来,放音时也是由一个扬声器发出声音。

同样踊跃菜鸟B插话:“老师,可一般我们的多媒体音箱都是两个啊,像耳机都是有两个一左一右声道的啊,你怎么说是由一个扬声器发出来呢?”

同学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按这种方式从一个话筒收取的声音,我们只能听到各个方向不同乐器综合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出里边有小提琴、钢琴、各种打击乐等等,而不能分辨哪个乐器声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感觉不到像在音乐厅 里面用人耳听音乐时的那种立体感,也就是说没有空间感,这种声音就是单声道,即使信号通过我们家用的多媒体箱子或者耳机放大,那只不过是两个箱子或者耳机的左右声道都放的是一样的东西,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录音时能够把音乐厅内不同乐器的空间位置反映出来,使人们在听录音时,会感觉到小提琴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那个定音鼓是比钢琴近呢还是远……就好像身临其境直接听到各方面的声源发音一样,这种放声系统重放的具有立体感的声音,就是立体声。

人们很早就学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扬声器来完成声音的再现,早期的扬声功能比较简陋,它所再现的声音根本谈不上逼真,立体声录音在现在来说能通过很多方式实现,技术也相对成熟了许多,简单地在舞台上摆两个相距不太远的话筒,分别连到两个放大器上,把相对应左右的放大器放在隔音间,这样,当演员一边唱着歌一边从舞台左边向右走动时,在隔音间里的人即使和舞台不在一个平行方向,都会感觉到好像演员就在自己面前由左向右、边走边唱走过一样。这就是双声道立体声录音,听到的声音会有很好的立体感。

踊跃菜鸟C:“老师,那影院里听到的一些所谓环绕的是立体声吗?”

老师不得不唠叨些历史了,声音录制和再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影工业所推动的,刚才小C同学提到的现代环绕声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早的电影采用同步播放唱片的方式来回放声音,这是多么土啊!所以很快被另一种更方便的声音播放技术所代替,这种技术可以利用电影胶片的边缘部分来保存声音信号,从而能够做到声像同步。由于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多音轨录制,并且还能利用数字化的镶嵌技术扩展到可支持多种音频格式,因此该技术一直沿用到今天。

最初在电影胶片上保存音轨时采用的是单声道系统。但社会在发展,人们也不可能永远忍受着不知道张三是从左走右还是从右到左的情况,电影胶片上的音轨很快就扩展到双音轨,而人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从单声道到立体声,自然就逐步发展到多音轨(一般通过同时播放多卷胶片的方式来实现)。有些电影拷贝在制作时会在胶片旁边附带磁性片基用于保存音轨,这种音轨可以获得更好的声音效果,但价格要昂贵很多,而且使用起来也不如光学片基的音轨方便。

福音到!1975年,Dolby实验室针对电影音轨发明了Dolby立体声技术。Dolby立体声仍然属于模拟信号系统,它的大致原理是通过矩阵编码的方式在两条光学音轨上保存四条音轨的信息。这四条音轨的效果比双声道立体声要好,因为它不仅在电影荧幕后面放置了左、中、右三组扬声器,还可以在剧场的旁边和后边放置若干组扬声器来实现环绕声。这一系统就是目前流行的Dolby 5.1标准的前身。

对于现在的时尚生活,5.1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嚣张了,试想你在一套5.1声音系统的包围下和别人的平面立体声系统对战CS,每当你利用设备最大功效地发挥出你的“双耳效应”,精准地判断出敌人的位置,每每一枪置其于死地的时候,你就体会到时代多强大,设备多美好 。

对不起,老师有点得意了,说这些只是为了让同学们感觉到数字时代的美好。

我们的声音范文第3篇

哪些情况会让我们不舒服?

其实,不光是指甲擦刮黑板发出的声音会让我们不舒服。笔者随机调查了身边的很多人,也在网上广为发帖求证,搜集整理了大家公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一些情况:

1、金属勺子刮碗、盘、盆等等有网友形容这种声音“让人感到非常难受,自己当时就想用东西扔那个制造这种声音的人”。

2、泡沫塑料摩擦玻璃

两者快速摩擦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刺耳的声音让我牙根发软”。

3、锅铲和铁锅刮蹭

老妈炒菜的时候老是发出这种声音,听到这种声音只想捂住耳朵,躲得远远的。

4、刀子刮竹子皮

大家公认,听到“吱吱吱吱”的那种声音,会感到很冷,浑身起鸡皮疙瘩。

5、手指摩擦纸张

让自己陡然心惊,像一把小锉刀在心口磨来磨去。……未完待续(等待大家补充)。

生活当中,这种让人不舒服的情况一再出现,而我们的身心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伤害,很多人都对类似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不舒服呢?

感觉不舒服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是最早观察并记录到这种声音使人打寒战的现象的人。在英文中,Gride是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专有词汇。而美国人把这种声音叫做“Blockboard Screech”(黑板的刮擦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听到后浑身感觉不自在呢?

其实,这并不是由人的个体差异引起的。大多数人听到这种摩擦、刮擦声都会觉得不舒服。在物理上,这种声音的频率、振幅和波长等要素都是杂乱无规律的,所以属于噪音。人是喜欢听乐音的,而不是噪音。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有下面几种:

1、这类噪音在人耳正常承受的频率之外,比正常人承受的频率要高,听到这种高频噪音人就会烦躁不安、感觉无法忍受。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点:声音中高频部分使人厌恶;低频部分也会使人厌恶。

2、这类噪音振动的频率接近心脏跳动的频率,使心脏产生共鸣,会使人难以忍受。

3、这类噪音的分贝过高,会使人感到不适。事实上,我们听到刮黑板声出现的不适也和皮肤的应激反应有关。皮肤不仅仅有触觉,它还能够感知高频率的声音。有些特定的声音,比如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吱吱声,或者一把叉子在盘子里摩擦时的声音,都会让我们产生厌恶的感觉,甚至起“鸡皮疙瘩”、出汗。令人不愉快的声音被耳朵听到了,同时也被分散在皮肤上的声音感触器感觉到了,所以它刺激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后者又引起汗毛的竖起、肌肉的收缩并促进汗腺的活动。

不舒服只是噪声引起的吗?

在1986年以前,人们―直认为,是频率导致这种噪声使人不适。但是,这种猜想已经在实验室中被证实是不正确的。

1986年,美国西北大学克雷萨普神经系统科学实验室的3位科学家对这种“心理声学”现象进行74项实验。实验方法是录下了这种声音,并且,通过过滤不同音频,让测试者试听。对划黑板声的研究是从分析它的频率结构开始的。自然界的声音是有许多频率集中形成的,引起人们听觉不愉快的原因首先怀疑是频率过高。于是,从黑板的声音中先去除了频率高的声音,但是,那种刺耳的感觉仍然存在。

接着,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频率稍低的声音上,将频率在1000Hz~2000Hz范围内的声音(1000Hz的声音大概接近于女高音美声中的最高音域)摘除掉,结果令人浑身不自在的声音没有了。接着,他们对声音的大小也进行了实验,其中没有因果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造成听觉不快的原因并非黑板声音中最高的频率。

最后,科学家拿这种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进行了类比。结果发现,这种声音和一种低等灵长类动物――日本长尾猿的警告声非常相似。

我们的声音范文第4篇

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往固有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了。2011年国家出台了音乐新课程标准,它展现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该标准的实施,解放了教师身上的教学禁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变通性、灵动性和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起来也显得更加地轻松。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整个音乐的教学领域展现出一片勃勃的生机。笔者认为当下的音乐课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在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教师一起共同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并且在音乐本身的魅力之下得到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提高和升华,而这样的一个音乐课也是充满了生命力的绝而不是死板的。

那么,音乐课堂应该如何渗透新理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平日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用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产生认识、参与和探究下去的欲望和倾向,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没有了兴趣,那么无论旁人如何规劝,他都不能很好地去用心投入,这种主动和排斥的心里皆是由“兴趣”来决断。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中真正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呢?在经历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之后,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一)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们之所以对某种事物会产生兴趣,绝大多数是受其所在的当下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由此可见,为学生营造一个足以提起他们兴趣的氛围和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前提。其次,学生的个性特质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音乐喜好,学习音乐的方式方法等要有所了解,再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使学生都能在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感受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继而在潜移默化中便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提前对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以营造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亦可在课前播放一些经典名曲或校园歌曲;又或者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如:在给欣赏《中国古代音乐》时,笔者就尝试从琴行借来了一把古琴,在课前放置于教室显眼处,果然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这一古老的乐器所吸引,纷纷围着它讨论着,还有同学坐到古琴前模仿古人弹奏。这时笔者走向前,向同学们介绍这把古琴,以及古人在弹奏古琴时的一些规矩礼仪,更有学生在听后,拿着脸盆打了一盆水说要净手,同学们也纷纷效仿,俨然是进入到了一个古琴世界,这样的气氛,使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出来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有了兴趣的驱使,这节课学生们也听得格外认真,全然没有了浮躁的情绪,为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诚然,一个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一堂好的音乐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学会音乐”转变会主动地“会学音乐”。而一堂差的音乐课却能让一个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学生产生厌恶音乐的心理,从爱好音乐转变为讨厌音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话都应该预设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出来,并有选择性的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和阐述,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与通俗化,力求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教师的意图。同时,要注意到,每个学生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和肯定的心里,都希望在别人的眼里自己是优秀的,因此,适时地在课堂中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不久笔者上了一堂《走近京剧大师梅兰芳》,课正欣赏到《贵妃醉酒》时,突然发现有一个男生一边欣赏,一边在座位上模仿起了梅兰芳先生表演时的动作,其他的同学看到后纷纷笑话他的情不自禁,此时的我却非常欣赏他的投入。为了化解这位男生的尴尬笔者特意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贵妃醉酒》中梅兰芳先生在表演时他要表现的是杨贵妃的“醉”还是“贵”?这位男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贵。于是笔者又提问:梅兰芳先生从哪里表现出了杨贵妃的“贵”呢?这位男生回答:“从他表演的小细节中,他的眼神,他的高高抬起的下巴和转身都显出她的高傲,无不表现出杨贵妃在得知唐玄宗失约后的一种失落之心,却又不能在众太监和宫女面前失态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贵’梅兰芳先生表演地恰到好处。”没等笔者做出总结如雷的掌声已经响彻整个音乐教室,我想已经不需要笔者再表扬他了,他的回答更是证明了一切。从他兴奋的眼神中,我坚信这位男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将会更加努力和执着吧。受他的影响后半节课,其他的同学也一下子投入了很多。这节京剧课上得也比平时有趣了许多。课后笔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假如没有注意到课堂中的这些细节,那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或许真是会扼杀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了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是尤为至关重要的,正所谓“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三)教师应及时丰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精心选材和备课,不断的让学生在新知识和新问题中学习音乐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作品,也可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作品,介绍给其他的同学,这样不仅介绍作品的这个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探索,也拉近了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积极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教师还应了解热爱表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音乐课又是能充分发挥学生表现力的一门艺术,我们在新课程中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课堂中充分地让学生有参与表现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笔者在每次上课前,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的才艺表演,让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可以有展示的机会,我们的学生也非常重视这样的表演,轮到表演的同学都会提前精心准备,还有助演等,俨然成为了学生表现自我最好的场所。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掌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自信心,继而也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加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用参与和创造活跃课堂氛围

(一)课堂的激活重在参与和实践

“参与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不能再用教师说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学生也会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继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愿望,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如笔者在分析柏辽兹的作品《幻想交响曲》时,一个“固定乐思”主题反复聆听,让学生从各个音乐要素中寻找音乐主题的特性,启发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边回答,并请学生哼唱主题旋律,切身感受主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将其他乐章中所出现过的“固定乐思”主题与这个“固定乐思”进行对比聆听,哪一首节奏更快,哪一首节奏更慢,再从听辨和哼唱中分辨,虽是相同的旋律,但因节奏和节拍的变化,乐器音色的改变,使得音乐的情绪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有了非常截然不同的意境。通过这样不断的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和时间,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这一主题乐思,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了解了音乐知识,对作品本身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写道:“普通高中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在音乐课堂上给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以创造的机会。

如笔者在一节歌唱教学中,让学生将大家都熟悉的儿童歌曲《两只老虎》进行创编,如,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将节奏和节拍做些改动,又比如在主旋律演唱时加入其它的人声效果或乐器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创作了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相象力和创造力。也从中了解了音乐的多元性。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大胆地尝试,,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导入和教学环节,始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参与,课堂延伸和补充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得到启发和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挖掘、使用课程中的机动因素,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教与学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用音乐审美的培养体现教学宗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因此,作为教师始终要以课标中所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为基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在音乐中产生共鸣,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做到真正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果我们的音乐课缺失了以音乐为本位的中心思想,那么音乐的审美核心就无从谈起。

音乐教育的最终的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人,因此我们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鉴赏的能力,引导学生辨析何为经典而高尚的音乐,何为低俗而谄媚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也应给与学生多些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的中外经典的音乐作品,以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的辨识能力。另外,音乐教育不是为了专门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对全体学生对艺术美的修养的培养,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轻技重美,少些技能性的训练,多些实践、创造和审美的能力体验,基本技能应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有机地渗透,在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的声音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画图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置悬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唱歌教学。

我在教《共同拥有一个家》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放歌曲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温暖的家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停顿)突然,路边传来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她没有家,也没有爸爸妈妈?(停顿)如果你们遇到了哭泣的布娃娃,会怎么做呢?所有同学都踊跃地举手回答。他们被故事情节、凄婉忧伤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纷纷对布娃娃动了恻隐之心。接下来的歌曲演唱格外投入,用歌声表达了对布娃娃的安慰,透着融融的暖意。

二、结合游戏,寓教于乐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彩的心理活动。只要使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再不至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进入这种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在教四年级的《跳柴歌》一课时,用绳子当竹竿做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又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师:(跳绳进入课堂)请两位同学跟老师一起按照黑板上的节奏跳两遍(XX X0)。再请在座的同学把手放到腿上跟着老师一起拍。师:课外活动的时候经常看到同学们在跳绳,老师今天教你们另外一种跟着音乐的跳法。(播放《跳柴歌》)师:听音乐,跟老师一起来。上来四个同学,拿着你们的绳子,手这样拿住绳子。按照黑板上的节奏表演一下吧(XX X0)!剩下的同学手拍腿,一起来!看老师怎么从绳子上跳过的!请一个小组排队上来跳,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跳,感觉这个游戏既紧张又好玩。其他小组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待所有的同学跳完,这首《跳柴歌》的旋律都会哼唱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首歌曲。

三、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建立和追求共同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音乐潜能。我们开展的“花落谁家”、“比比哪组的红星多”、“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效果奖”等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经实践其具有较好的效果。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别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四年级的课堂上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较量,也有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比拼,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或以独唱、齐唱的形式进行,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开展;或者要求接口唱,或者要求编词唱。我记得开始时许多学生不敢唱,于是我就激励他们向我挑战,他们唱一首我就唱一首,于是那些胆小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也能够当堂表演了。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歌曲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喜爱唱歌,喜爱音乐。

四、小组展示,体验成功

唱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具有灵活多样性,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可以根据学生主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一些独立唱歌感到紧张、对唱歌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来说,小组表演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歌唱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