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对值练习题

绝对值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对值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对值练习题

绝对值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习题课 师生关系 教学反思 学生主体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还可以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提高辨别能力。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检测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数学习题课来说,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再加上师生关系不融洽,就算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这样说,和谐的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成功。因此,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和谐、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是教师实施教学前提和条件。

二、积极反思备自己

数学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客观地、理性地分析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反思来提升教师对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教师在上习题课之前,一定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课教学设计。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知识点时,我没有考虑到学生与老师的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讲解比较仓促,结果学生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因此,在上习题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2的正数是( );

2.绝对值等于2的负数是( );

3.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 )。

在学生全部正确完成后,我紧接着又出示了以下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1.绝对值小于π的整数是( );

2.绝对值小于5而大于1的整数是( );

3.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

通过这样一组练习题,所有学生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没有出现过错误。

三、重视课本,抓基础

习题课就是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的新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的教师在上习题课时总想着一下子拔高学生的能力,总是找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练习。我认为,习题课还应以课本为主。因为,学生最后面临的中考试卷中有70%~80%的题目源于课本,其他题目虽不源于课本,却是以课本上的例题为原型的提高题。所以,牢牢抓住课本,牢牢抓住基础,也就牢牢抓住了分数,抓住了升学机遇。另外,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放弃。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课,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由易到难的顺序。

四、习题数量要适中

大多数教师认为习题课上,就应该多做习题,通过多做习题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在设计习题课时,还要注意到题目的梯度、广度、开放程度等。这样一来,习题的数量上就很可能过多。心理学上对学生能接受的知识组块研究结果是7±2,如果把一天的学习看作一个整体,每一节是一个组块,即每天的课以7节课为宜。可以看出,现在的课程安排很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但是在一节课内能否分为这么多组块呢?答案是:不是。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课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2―4个为宜。根据确定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典型题目,避免习题的重复,不能搞题海战术,注意体现方法和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习题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重复做题,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所以一上习题课,学生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氛围,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使学生能够进入到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进而激发探究兴趣,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

六、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促提高

1.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有理数乖法教学中,计算如下的题目时:

学生知道采简便算法,但是结果还是错的,如果让学生自己分析,学生只能认识到是计算时马虎大意了。如果再让学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也只能许诺:这一次重新做一遍,再次做完题后一定认真检查,避免出现此类错误。其实学生真正的错误是:在计算有理数乖法时,应该先确定符号,然后转化成已经学会的知识即计算绝对值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找到错误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避免以后再次犯错。

2.吸取他人经验与教训

绝对值练习题范文第2篇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创新能力的基石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弄清楚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初中代数中的绝对值,学生要清楚它的几何定义和代数意义:几何意义:在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代数意义:正数和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其中代数意义也叫绝对值的性质。绝对值的化简、计算等都紧紧依据绝对值的定义来进行。如:绝对值大于3而小于7的所有整数是( )。要解决这道题,就要掌握好绝对值的定义,懂得画出数轴,结合绝对值的定义,很快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又如函数的图像,学生只有清楚函数图像的定义,弄清楚它是怎样形成的,才能理解函数图像所蕴含的内容。如书本的例题 范例:例1、下面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有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名离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⑴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

⑵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⑶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

⑷小明给玉米锄草用了多少时间?

⑸玉米地离小名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一个简单美观的图像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基础知识一定要非常扎实,创新能力也只有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劲爆发力。

二、逆向思维是创新能力的起步

初中课本里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有逆向思维或互逆命题,课本外的练习题逆向思维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如绝对值|x|=3,它就考绝对值定义的逆向思维;函数中的由解析式画图像和根据图像求解析式等内容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课本的例题及练习题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中有道例题,已知:如图2,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O,AB=AC,∠B=∠C,求证:BD=CE。

在这道例题教学环节中,我不是直接要学生去证明BD=CE,而是要求学生在已知条件下说出你能得到的结论,那么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⑴AE=AD,⑵DB=EC, ⑶BE=CD, ⑷OB=OC, ⑸OD=OE, ⑹ BD=CE, ⑺∠1=∠2, ⑻∠3=∠4,⑼ADC≌AEB,⑽DOB≌EOC,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要得到BD=CE,你至少需要哪些条件,在原有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同学们不难得到如:⑴∠B=∠C,AD=AE,⑵∠B =∠C,AB=AC,⑶∠B=∠C,BD=CE,⑷∠B=∠C,OB=OC,⑸∠B=∠C,OD=OE,⑹AB=AC,AD=AE,⑺AB=AC,∠3=∠4,⑻AB、AC,∠1=∠2……通过这样的开放例题教学,同学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就达到深刻又完整的理解,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纵向深入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纵向深入在这里指的是沿着解题的思路继续进行探究。例如:如图所示,AD是ABC的中线,沿AD折叠ADC,点C的对应点记作E,AE恰好与BC边垂直,并且平分线段BD,求∠C的度数。

这道题学生求出答案后,可以沿着思路提问:还可以得出其他的结论吗?学生很自然的进一步探究会得到ADB、EDB、ACE都是等边三角形,ADB和EDB全等,还有其他线段和角相等,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一题多思是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题多思是指一个问题虽然答案唯一,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例如学习了二次函数,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x=1时,y有最小值为-4,且x=1时y=0,求a,b,c的值。学生有的用列三元方程组解关于a、b、c的方程,有的用y=-a(x-1)2-4把x=-1,y=0代上可得a=1,有的用顶点式的方法,从而确定了y=x?-2x-3,经过大家讨论,选择中间一种方法更简捷。又如找角的平分线。学生可以用四种方法找出:1.折叠。2.用量角器。3.按课本的方法。4.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其中最快的是折叠法。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训练创新的目的。通过开放性练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学生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地等待发展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注重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合理,新颖,独特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绝对值练习题范文第3篇

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透彻,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判断。为了帮助学生把概念理解透彻,教师除了在语言上讲清楚概念的本质外,更应该注意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思考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例如,“绝对值”概念是七年级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影响很大,教师在讲了绝对值的概念之后,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绝对值是3的正数是什么数?绝对值是3负数是什么数?绝对值是3的有理数是什么数?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正数”这句话对吗?

3.写出三个绝对值比3大的正数,写出3个绝对值比3大的负数。

4.写出绝对值比3小的所有整数。

随着教材的进展,每学习到一个新内容都力求把绝对值这一概念加进去,使学生对它的理解逐步加深。如,讲了字母表示数之后,就让学生讨论a=?若m=n,那么m=n吗?什么时候m+n=m+n等。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后,鼓励他们尝试解方程x+2=5;鼓励他们课后讨论关于x的方程x+A=B解的情况。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可鼓励学习小组探讨下面类型的题目:已知0

=2等。

再如,学习方程和方程组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让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已知2x+3=m有一个根x=4,那么m应该是多少?

(2)已知a-3b=2a+b-15=1,则代数式a2-4ab+b2+3的值为多少?

二、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基本运算的速度与准确性

要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熟练地掌握基本运算是不可或缺的。七年级学生一定要掌握有理数及有理代数式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基本运算,并做到准确、迅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难点与重点的突破,充分考虑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例如,在学习分式约分第一课时,讨论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或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的情况分式约分的规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同底数幂的约分规律。可首先由,当m=n时=1,当m

另外,要想达到基本运算准确、迅速,除了做一定量的练习外,更要注意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和比较。如,学了有理数运算后就帮助学生总结0,1,-1在运算中的作用:,无意义,0n=0(n为正整数)等等,这样就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

三、提前渗透、分散难点,培养、提高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七年级教学中,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学习代数式一节时就应提前加强练习与列方程类似的一些题目,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代数式一节中可给出这样的练习题:已知A、B两地相距s千米,步行速度是骑车速度的,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甲、乙两人同时由A出发到B,甲骑自行车,乙先步行全程的后又改乘汽车,问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用代数式表示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经过这样的练习,为后面列方程打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分散了难点。

四、切忌就题论题,注重题目内在规律,注重提高学生分析方法

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切忌就题论题,而应注重题目内在规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绝对值练习题范文第4篇

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培养初中生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探究、学习。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也知道,学生时代是最佳、最适宜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健全发展、健康成长的时期,更是陶冶学生崇高人格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就成了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数学老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 现状意义 发散思维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许多教育者一直非常关注,也是最头疼的问题,而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等。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逻辑等的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培养他们养成学习数学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为此,我认为初中生必需要改变小学的学习习惯,只有改变小学学习的习惯,才能应付初中多科目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为今后升上重点高中和大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和以上的种种情况,我认为初中生应养生成以下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用心预习

在上课前一天,要把明天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把相关的概念、性质、定理和例题能弄懂就弄懂,不能弄懂的做个记号。在老师讲新课时把它弄懂,最好把相应的练习题、习题先做。这样在老师讲新课时就有的放矢,哪些知识点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哪些知识可相对放松一些。同时,凡事都做在老师之前,上课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也可用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练习题也可选择来做,已做了可上黑板板演,不会做可问老师,也可问同学。例如:预习绝对值这一节课,可先去弄清楚什么是绝对值,绝对值有哪些性质?如何运用这些性质?对于“绝对值”这一概念中的“距离”不清楚可把它圈起来,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

2.课中专心听讲

上课紧跟老师的思维,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踊跃举手发言,勤于思考,老师讲题的方法思维与自己想的方法和思维是否一样,是老师的思路好,还是自己的思路好。通过对比,有的放矢地选择,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和收获。而且做好课堂笔记,把没听懂的知识点记下来,课后问老师或同学,不要把不懂的问题置之不理以至越积越多,这样势必影响今后的学习。同时,也要把课本上没有的性质、定理记下来,重要的题目记下来,对今后的学习和复习提供依据。

3.课后及时复习

把当天所学知识从头至尾认认真真看一遍,看有没有弄清楚知识点,不懂的知识点,还要问老师或同学。对于课本中的知识点要做横向和纵向对比和联系。进一步对该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教材中许多例、习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复习中要注意总结,提炼并灵活运用。例如:用一条长为18cm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什么?(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5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4页的例题。)这道题就蕴含着数学的分类思想。又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要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作对比。并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这样就可懂得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认真审题

做作业前,要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与要求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已知a+b=-8,ab=8,化简b a b +a a b =

如果不认真审题,就会发生如下错解:

b a b +a a b = b a a b + a b a b = a2+b2 ab a b = (a+b)2-2ab ab a b =

(-8)2-16 8 8 =12 2

但通过认真审题,细致分析,由a+b0可知a,b均为负数,所以正确解法为:

原式=- b a a b - a b a b =- (a+b)2-2ab ab a b =- (-8)2-16 8 8 =-12 2

5.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作业是课后复习的重要内容,因为老师布置作业不是随便布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主要针对当天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业不能马虎,应认真对待,书写要工整。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看有没有做错的地方或有哪些地方考虑欠周。并且反思:通过作业,我学到了什么?

6.发散思维

把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做了以后,应考虑这些题能否一题多解或一题多问。从而发散自己思维,这样学到的知识才全面。知识的深度才够宽广,对今后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并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 :题目(初中《几何》第三册第187页第2题)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求所围成的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思路1 :正方形面积减去两个半圆面积等于2个空隙的面积,再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2个空隙面积的2倍,即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 :S阴影=a2-2[a2-π( a 2 )2=( π 2 -1)a2

思路2 :用四个半圆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即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 : S阴影=4・ π 2 ( a 2 )2-a2=( π 2 -1)a2

思路3 :用半圆面积减去AOB的面积的差的4倍,即为所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 :S阴影=4[ π( a 2 )2 2 -SABC]=( π 2 -1)a2。

又如: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65°,则其顶角是几度?将这道题的条件和结论作适当的变换,进行多变式设问,得到以下题组。

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5°,则其底角是多少度?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5°,则其余的角各为多少度?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95°,则其余的角各为多少度?

(4)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A°, 则其余的角各为多少度?

绝对值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习题课类型 数学能力 习题编排

高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数学习题课教学完成的,所以习题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习题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课程信息。编制精致的高职数学习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是教师备课基本能力的体现。高职数学习题课的习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基本类型及作用。

一、导入型

和上课导入新课一样,为了使学生能在已学的知识的推演中,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教师可以在习题课上编排一些具有一定导入性的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推证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生可能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编排如下的练习:

(1)引导观察模型,设a,b是异面直线,AA'是它们的公垂线,请画出直观图;

(2)是否有过直线b平面a平行于直线a,画出平面a;

(3)已知a,b所成的角为θ,设a,AA'所确定的平面β和a交于c(即a∩β=c),那么b,c所成的角是θ吗?

(4)证明a┴β;

(5)在直线a上取异于A'点E,在β内作EG┴c角c于F,设F是直线b上任意一点,证明EFG是直角三角形。

(6)设A'E=m,AF=n,AA'=d,求出FG,EF。

通过这一组练习,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推出异面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且会觉得思路清晰,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思考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概念型

对于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在习题课上,教师要编排一些体现新概念实质的习题,通过这些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复数模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与实数的绝对值概念相混淆。为了让学生理解复数的模是实数绝对值概念的推广,教师在习题课上可安排如下的练习:

(1)设|z|=1,且Z5+Z=1,求复数Z。

通过这个练习,教师可以强调:如果a,b是实数,则

(2)设|x+i|=2,求复数在复平面的轨迹。

(3)设3

在概念题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面前的“陷阱”预先提示给学生,使学生运用时不至于引起混淆和错误,注重培养学生缜密思维的习惯。

三、基本型

习题课上,教师要适当地编排一些基本习题。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对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理解后,教师可安排如下一组练习。

(1)求

(2)求

(3)求

四、类比型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形式相似但本质不同的问题,教师在习题课上要安排具有类比型的习题,通过练习,能够揭示这些知识的不同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对排列数与组合数计算,在初学时,学生容易混淆,习题课中可以编排如下的练习:从标有0,1,2,3,4,5,6,7,8的9张卡片中任取3张,用其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多少种取法;若6也可以当成9用,则又有多少种取法。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容易辨别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而加深对排列数与组合数计算规律的掌握。

五、联系型

在习题课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编排一些沟通新旧知识的小综合题,使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有的知识,扩大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直线方程习题课时,教师可以编排习题:

(1)设,,求的最大值。

(2)用复数z表示直线方程x+3y-2=0。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代数、三角函数等方面考虑。通过习题的练习,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联想、探究,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和正确的运算能力。

六、过渡型

在教科书上,例题与习题之间的梯度较大,学生难于独立完成,这时教师在习题课上需要编排一些具有“台阶”作用的习题,这种“台阶”性质的习题就是过渡型习题。如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于单调性的应用,一般仅限于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质,教师可以编排一些求复合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习题,也可以编排一些解三角不等式的习题作为过渡性习题。如可编排如下一些习题:

(1)求函数y=1-sinx的单调区间;

(2)解不等式:2sinx≤1;

(3)求函数()的最小值。

教师在学生完成(1)的解答后,归纳y=?(x)的单调性和y=a+?(x)的单调性的关系;在学生完成(2)的解答后,引导学生归纳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图像找出对应于的x相邻两个值,再找出满足的曲线段,最后利用周期性确定满足不等式的集合。在学生做本题时,教师可提醒注意过渡不等式,从而得到y最小值为。

七、引申型

将习题的方法和结论加以引申,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编排习题时要有一定量的引申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在证明等式,稍加变形,得到。若设m+1=k,再稍加变形,便得到引申题。

进一步引申,可证

上面两式可引申为

如果把变形成,则原命题可引申为,用此式可证明等式

八、综合型

在习题课上,教师编排一些综合型习题,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编排时,教师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综合思考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综合型习题事实上是狭义也是联系型练习题。在编排综合性习题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如在讲授抛物线的习题课时,教师可编排如下习题:

(1)过抛物线y2=px(p>0)的焦点F作一条垂直于A,B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求|AB|;

(2)过抛物线的焦点F作倾斜角为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求|AB|;

(3)设有一定长为的线段AB(),其两端在抛物线y2=2px上移动,求线段AB中点M到y轴的最短距离。

对于题(1),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根据图形的直观分别从直线的普通方程,参数方程和抛物线的极坐标方程进行考虑,用不同的方法求得:|AB|=2p。

对于题(2),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和抛物线的定义,仿照题(1)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习题的解答:|AB|=4p。

至于(3),教师可让学生探讨,培养全面系统考虑问题的习惯。通过习题的解答,可以把直线的方程与抛物线的方程串联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直线和二次曲线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