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四)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的笔记中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在方法论上反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著作又开始承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说。随后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工作。马克思创建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决定理论,价值形成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价值转型理论,国际价值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理论等。其中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人的活劳动是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其他劳动与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倍增,等等。
二、当今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一)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问题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商品生产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时代,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仍然能够对现有的经济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而且尽管处于信息时代,但必须承认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耗费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就对否定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进行了批驳。他这样说道:“有人提出了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认为进入新世纪和新技术发达时代,还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那肯定被认为脑子出了问题,而且聪明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会在坟墓里发笑”。这种理论“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化为乌有了。”从劳动价值论角度来分析,胡代光认为,生产要素在现今,不但包括资金、厂房、机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等要素,这些新要素都具有资本化特点,都不具体创造价值,只有和具体的生产性劳动相结合,才能够创造出来新的价值。而生产性劳动则是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物质资料,又包括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已愈益对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劳动者整体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被雇佣的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人员,他们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仔细揣摩其涵义,笔者认为,做这样的论述的原因是:这些生产精神产品的科教文卫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创造了价值,在作为商品出售时,也同时包含了剩余价值。“我国轻视知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根源,主要是来自小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由此产生的民粹派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越来越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脑力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但是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且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只不过这种商品或服务在购买时与物质性的商品的不同点在于:这种劳动就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本身,而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 所以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与其他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服务业的生产性劳动的最大不同在于,转化为物化劳动的活劳动是最终凝结在物质资料当中的,而其他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其劳动并不是凝结在物质资料当中的,在购买时就意味着对这种劳动的即时消费。比如:擦鞋工为顾客擦鞋,理发师傅为人理发,在其劳动力的购买中就直接实现了消费;而不是像金银等物质财富的提炼一样,在消费的同时有人的劳动凝结在待加工的原材料上,最终使其转化为金银,并能在其物质的存在期内一直具有相应的价值。服务性劳动等其他未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在消费的同时就已经消耗的尤影无踪。但由十这两种劳动都具有相应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除了由于两种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对象存在差别而使其最终存在方式不同外,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活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应当同样予以重视。其本质上都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如前所述,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活劳动与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这两种生产性劳动是不同的,在经济运行中就应该认清这两种生产性劳动的具体特性。如果不能弄清这两种生产性劳动之间的不同特性,在经济建设中极易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已经根据性质将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而且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的扩大再生产要按照比例协调发展。我们如果将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所属的生产部门称之为第三部类,那么第三部类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等三个部类也要协调发展。
假设在三大部类不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动都进行交换和消费,那就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第一部类能够为第二部类提供全部固定资本投资和向第三部类提供部分固定资本投资,而巨第二部类能够为所有部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向第三部类提供部分固定资本投资;同时第三部类应该能为前两个部类及自身所必需的不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性劳动。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产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生产中存在的是扩大再生产。只有扩大再生产才能够提供人们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新增加人口的消费需要。那么在扩大再生产中就应该也是第一、第二、第三部类协调性的出现增长,不能出现不协调而使经济出现不健康的增长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这样产生的不健康增长应该有如下几种:
第一,当第一部类所占有的资源过多时,有可能会由于没有相应的消费品与劳务(此处指没有凝结在物质资料中的生产劳动,下同)与其交换,从而导致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缺乏,大量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因为找不到买主而破产,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第二,当第二部类生产消费品过多,而第一类没有相应的物质补偿,第三部类没有相应的劳务提供,根据价值规律,生产资料和劳务就会价格急剧上涨。这样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经济虚假增长,但最终经济会因发展过于不平衡而陷人经济危机。
第三,当第三部类占用资源过多,相对于可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讲,那么就出现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同时由于第一、第二部类资源量占有不足,所以就出现物质资料的相对不足。物质资料的相对不足,那就是物质资料的价格出现上张,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本章讲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既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属于广义的流通过程。通过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学习,了解单个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以及不能满足这些实现条件所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难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讲授时间:12学时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研究资本循环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流通过程。只有产业资本的运动,才能反映资本运动的全貌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1)含义: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资料)
(2)性质:不是一般的购买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购买的商品中包括劳动力特殊商品,这里的货币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素。
(3)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分离。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卖者是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此这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页。
(4)要求: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性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
2.生产阶段
(1)含义: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生产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2)性质:不是一般的生产阶段,而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这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又在执行资本的职能,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3)地位: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它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出新的商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3.销售阶段
(1)含义:资本家把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从而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G''''代表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性质:不是一般的销售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销售的商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3)地位:关系到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中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就是表现在货币形式上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补偿资本家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应特别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三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职能形式。
三、资本循环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生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资本循环概念的理解
1.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生产过程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资本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循环。如果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当然,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阶段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稳定。
四、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即: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页。
2.货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
最片面性: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似乎货币本身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产资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是生产过程。
3.生产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诉人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片面性: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它的公式是: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第一,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第四,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
3.商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的首要条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而不是为了价值增殖的假象。
上边讲的三种循环形式可用一个综合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形式都以一个侧面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特征,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这三种循环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
五、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产业资本在各个阶段和各种职能形式上不间断地顺利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
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经常掌握一部分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常掌握一部分生产资本,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经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即可同时处在循环的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时间上保持继起性。
这是说,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相继通过循环都三个阶段,依次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货币资本要顺序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这样,三种形式的资本即可同时进行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实现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继起以并存为条件。
每一部分的相继运行,是由各个部分资本的比列存在所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继起性的结果。
资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资本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资本价值同时地、并列处于三种形式上。每种形式都同时地、不断进行自己的循环,即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只有种三种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循环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概念
1.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页)
2.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构成
1.什么是资本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到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两部分组成。
2.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又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3.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期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等四部分构成。
(三)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等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等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或标准
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固定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步收回。
3.流动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也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转移问题,但它是资本家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中生产过程中一次补偿过来,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所以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也属于流动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时间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5.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阐明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第三,划分对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单独构成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共同构成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
(1)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是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2.)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失。引起这种磨损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发生的价值的损失。精神磨损发生的原因总起来说是科技进步,具体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7.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在产品出售后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去到价值提取并积存起来,以便在价值和物质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提取的货币资本价值叫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8.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在价值上的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计算方法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与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之和,除以与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
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家对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所获得的总剩余价值量,它通常用M来表示,M=m.v.n
4.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有两点区别:一是计算方法不同;二是说明的问题不同。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联系和区别
1.什么是个别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为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并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简称社会资本。
3.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运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相同。
4.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基本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总商品资本。
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什么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
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马克思按照最终用途,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同时,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地位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本家都把剩余价值用于生活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必须作的几点假设
第一,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第三,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
第四,没有对外贸易
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图式说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其中6000是生产资料,3000是消费资料。在6000生产资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类的再生产,1000V和10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在3000生活资料中,2000C用于再生产,500V+5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4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4000C所代表的产品为什么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全部实现呢?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下一年第一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多少不变资本?(很明显是4000,因为进行简单再生产)
(2)这4000不变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能从卖掉产品的收入中提取,因为它是转移价值)
(3)假如产品已经卖掉,已经提取4000C,生产能否进行呢?(不能。因为还需用4000C买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4)这些生产资料在社会的那些生产部门才能买到呢?(显然第一部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才生产生产资料)
这样,第一部类4000C所代表的产品就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了。
实际上第一部类各企业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卖者是从W-G,目的补偿价值;买者是G-W,目的是实物替换。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结果使第一部类价值4000的产品得到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二部类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1000V+1000M代表的产品和第二部类2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具备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两个派生或引申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对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资本家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有何区别?为什么?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这样,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为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的原理,第一部类要求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必须作如下的重新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经过重新组合,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2)派生或引申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练习: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都是100%。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进行计算,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比第二年增长百分之几?
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根据这一条件和题中的假设,第二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价值必须重新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为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而且不变,所以,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产品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样道理,第三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必须重新组合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价值率100%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9800,第三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会总产品比第二年增长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因而追加的生产资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3.要正确全面地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综艺》:《浮沉2》中的哪一部分感动了你?让你决定把它拍成电视剧?
徐晓鸥:第一部出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给我推荐,我当时在做《杜拉拉升职记》,看过之后,我觉得挺难的,就说不做了。但是当第二部出来,我在飞机上看完之后,非常激动,因为我看到了一些有灵魂的东西。整部小说已经不仅是故事,而是有灵魂的了。
现在回想一下,觉得当时打动我的就是王贵林这个人物,虽然在小说中他只是个配角,但是在第二部里,他升温了,一些独特的东西出来了,后来在电视剧中,把他设定成了男一。
《综艺》:电视剧似乎给乔莉安排了三段感情线,这种安排会不会太多,还是宣传的需要?
徐晓鸥:其实感情戏不是很多,感情线也不会将商业竞争中的冲突冲淡。问题是现在职场戏很难做宣传,特别是《浮沉》这样一部比较复杂的商战戏,一句两句难以解释清楚,所以在宣传上,对这块可能提的比较多一些。
《综艺》:针对这部戏,你们的宣传策略是什么?
徐晓鸥:首先可能不会提“高级的商战戏”之类的概念,这是我跟滕华弢导演的一个默契。当然《浮沉》也不仅仅是商战戏,讲好故事还是根本。另外,这个戏还是想传递一种对社会的解读。目前市场上很多剧对社会的解读还是比较简单的,当代剧还是多着眼于家庭矛盾,而像《杜拉拉升职记》这种职场剧,则是单一的关注个人的晋升和成长。《浮沉》不一样,剧中对国企和外企的生存状态,对各色人等的价值观,对游戏规则都有描写,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戏传递一种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关照。
具体的宣传策略是按电影来的,我们做了人物海报,做了MV,还做了各种版本的片花,包括明星版的,剧情版的。在我们自己的官方微博中,还会做一些“职场第一次”的网络互动。
《综艺》:《浮沉》中哪些地方是最难展现和突破的?
徐晓鸥:这个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场剧,它跳脱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反而是一个土洋结合、大开大合的样貌:里面既有国企也有外企,既有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有国企晶通所在地那样的小城市。因此在这部剧中,你会发现人物的价值观是跳跃的,不好融成一个故事。
《综艺》:作为制片方,如何定义《浮沉》的性质?
徐晓鸥:我们一直觉得这部戏比较怪,是一种市场上很难看到的戏。阵容上讲是豪华的,但是故事并不简单。甚至在看片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观众能看懂么?毕竟需要一环一环地去理解。商战戏在中国成功的不多,而从商战角度讲,《浮沉》的故事是比较深的。我想它是个结合体吧,故事和明星兼而有之。
《综艺》:这种情况下,制片方对观众收视有什么期待?
徐晓鸥:其实当初《悬崖》也有很多质疑,并且质疑声很大,怕观众看不懂。但是我打包票说,观众一定能看懂,从结果看也是这样的。这个事情给我一个启发,真不能小看观众,你给他吃粗茶淡饭,他也能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知道鲍鱼鲜美。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埋没,观众能看懂,我对他们有信心。
《综艺》:此前尚世出品的《杜拉拉升职记》也是由你制片的,你怎么看待现在大家拿二者进行比较?
徐晓鸥:我不会介意比较。如果《杜拉拉升职记》能成为观众理解的基础也好,但是题材类型上,二者是不同的。
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认为市场调研可有可无,同时市场调研代价高昂,且调研业绩不明显,而更愿意将资源投在产品开发、培训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上。还有些企业的市场调研工作仅仅流于形式,将市场调研当作一件漂亮的装饰品,而并不在乎它的真正作用。这些企业并不在乎市场调查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和调研报告的可参考性,仅仅是想借此来衬托企业对市场调研和消费者的形式上的“重视”。
有关调查部门在对我国发达的华东地区252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统计中发现,曾做过市场调查的占24%,设立市场调查部门的只有9%,坚持日常调研工作的仅占1.2%,在市场调查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非常有限。加拿大一位大学教授曾对广东、湖北、四川、辽宁四省425家企业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家企业有市场调查机构,从未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企业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进行调查。而在美国,73%的企业设有正式的市场调查部门,其中大公司的调查费用约占经销额的3.5%,美国企业及机构每年用于市场调研的费用超过100亿美元,且逐年递增。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的广州宝洁、摩托罗拉公司、上海庄臣等国际知名企业,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拥有成功的系列产品,但每年的调研费用依然超过百万美元。它们的成功与关注消费者需要、重视市场调研在企业中的作用息息相关。
启示:市场调研信息是洞察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机会,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建立市场竞争战略的出发点。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对市场调查、竞争情报收集的了解和价值认知。但随着各行业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市场规则的进一步规范,企业步入全方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从市场信息调研入手,挖掘市场机会,把握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调研被当作花瓶
有一家高科技保健内衣生产企业,在招商前装模作样地做了一番营销调研,然后大张旗鼓地进入市场。他们并不关注调研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和调研报告的可参考性,其目的无非是付给调研公司一笔钱,拿一些“理想”的数据来粉饰市场前景,从而为招商提供便利。而调研公司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调研结果改了一遍又一遍,包装出了一份“漂亮”的调研报告。
许多企业也做营销调研,但并不是说他们对调研真正重视,在他们看来,营销调研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花瓶,真正价值几何倒没谁去在乎了。这些好做表面文章的企业在进入新的市场前,通常的做法是先把主意拿下来,然后再去找依据来支撑,也就是通过调研把我们大致知道的东西给出定量的结果,让理由看起来更科学、专业一点。还有些企业,调研报告出来后,市场部将其交给领导就算完了,领导说好,项目就算好,但里面大量的数据并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去,实在令人可惜。
启示:“不能解决企业市场难题的调研是无用的调研”。像这种花瓶式的营销调研,除了浪费金钱,对解决企业营销问题并没有实质的帮助,因此不做也罢。如果真想做的话,从产品开发到后面的市场推广,每个阶段的正式决策前都要事先做计划,针对某些营销难题制定相应的调研方案,然后踏踏实实地去了解、分析市场情况,这样的调研才是有价值的。
三、营销调研问题界定不明
有一位广告界的前辈说:“好的策划来自80%的脚和20%的脑。”一切的策略、创意和广告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营销问题。而营销问题则是通过准确而周密的市场调研发现的。对营销问题的界定不明是市场调研中第一个可能出现的误区。
不同的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境况都不一样,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中所遇到的营销问题也都不同。古谚说:“对一个问题作出恰当定义等于解决了一半。”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界定营销问题是市场调研乃至整合营销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所有的策略、创意以及营销手段都将成为无的之矢,包括市场调研。
界定营销问题时,可能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将营销问题界定得过于宽泛。例如,如果企业提出“去探求凡是你能发现的能改善公司形象的一切办法”,这样一个营销问题就界定得过于宽泛。事实上,如果问题界定过于宽泛,那么结果将是企业得到许多不需要的信息,而实际需要的信息却可能得不到。
2.将营销问题界定得过于狭窄。例如,如果企业提出“针对竞争对手的降价行为,公司是否应对公司产品采取相同的降价策略”或“针对竞争对手的降价行为,公司是否应维持价格不变,但大幅增加广告”这样的界定就过于狭窄。合理的界定是“提高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和增加产品的盈利性。”
启示:一般说来,在初步界定调研问题后,还应将调研问题适当细化,以确定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从调研对象中获取最有效信息。不同的调研设计可以获得不同的有效信息,应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确定做何种调研,或进行探测性调研,以启示该问题的真正性质并提出可能的假设或新的构想;或进行定量描述,以获得准确数据;或测试因果关系,明确何种方式产生何种结果。切勿采用不当的调研设计,获得不必要的信息,而错漏真正需要的有价值信息。
四、调研数据作假
2002年7月,国际知名的某营销调研公司在香港的访问员和督导因为诚信问题被香港廉政公署逮捕。该知名大公司在内地也有分公司,在行业内处于被业界人士顶礼膜拜的地位。该消息一经传出,立时在内地业内引发轩然大波。“连这样的大公司的管理都出了问题,何况一些小公司”。2002年8月,广东一家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公司也由于不讲信用提供假数据,而陷入了困境,倒闭之门已然洞开。
而关于不讲游戏规则大搞收费排名的调研公司更早在行业内臭名昭著。在某些调研公司那里,某品牌的实际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居然可以花钱买到。
调研作假是一个非常恶劣的问题,因为数据是一切研究、策略的基础,根基不牢,后期的工作都是白搭。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得到假情报,后果有时是灾难性的,美国就因假情报而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至今不能自拔。而商场上的假情报,也可能把企业推入失败的深渊。
追溯调研作假的源头,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部分访问员诚信缺失,责任心不强;调研公司面临管控难度加大和价格竞争的双重压力,个别公司选择了偷工减料;客户付款不及时,导致部分调研公司拖欠访问员的劳务费,而这也成为访问员丧失职业水准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像以上的评比排名),牟取不当利益,调研公司对数据进行了“技术处理”。
启示:我们要时刻记住,企业需要的是真实的信息,而不是形式结构健全本质却是胡编乱造的东西。调研作假这种不正之风如果任其蔓延,败坏的是整个行业的声誉,可能导致客户对营销调研信心的丧失。因此必须尽快正本清源,防治手段不妨强硬一点,搞它一个“黑名单制”,行业协会定期在网上及刊物上公布有作假行为的调研从业人员与公司名单,让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另外可以制定一个“行业进入”的参考标准,让有志于进入调研业的人清楚开设公司的基本条件,也为客户提供一个对调研公司的评估依据。
五、调研问卷具有指向性
设计调研问卷是调研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才能显示出对营销的真正理解。
2000年前后,国产手机大规模上市,市场份额节节上升,很多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一绝对的朝阳行业,并且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海尔有着一贯的品牌影响力,而且网络能力、执行能力一流,看到手机市场如此前景自然要高调入市。但是海尔毕竟是海尔,企业有着强大的政府背景和资源掌控,绝对不会做一般的产品,要做就要做国内第一,要在国内掀起一股旋风。于是海尔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要通过最科学的市场分析决定开发系列产品。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你希望手机有什么功能?你希望自己拥有第二部手机吗?如果你拥有第二部手机,你希望它是什么形状(笔形、名片盒型还是棒槌形)?带着这些问题,海尔在网络和人群中进行了大量走访和人群调查。调查的结果使海尔非常兴奋,竟然有95%以上群体希望自己有第二部手机,而且这里面又有超过一半的人群希望自己的第二部是笔形手机。
海尔认为自己找到了市场的蓝海,认为笔形手机将使中国手机市场改变格局,认为每个有手机都在口袋里再放一部笔形手机。因为这都是市场调研的结果。所以经过精心筹备,海尔奔风5笔形手机全面上市,“奔风时代风格一派”在当时大肆宣传。不过很遗憾,海尔的奔风系列很快淹没在人群中,甚至连水花都没有惊起。现在很多人都有第二部手机,不是笔形,也不是稀奇古怪型的手机,时尚的装扮,双网概念深入人心。
启示:“你是否想拥有第二部手机?”当然想要,第十部也想要,管它什么形状,当然能放在口袋里更好。但是真正有了这款手机消费者未必真的去买,海尔用一个错误调查问卷换来了市场的大败退。
市场调研问卷不能先有成见,比如说希望开发液晶显示器,调查问卷肯定就有了倾向性,所谓“邻人疑斧”,咋分析都是企业想要的结果,这不叫市场调研,这叫通过调研自我安慰。
其次就是市场调研绝对不能有指向性,必须让大众人群自己填写心中的答案,比如你想要的手机是什么形状这样就可以了,绝对不能给予答案,否则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客观的。
六、数字化的市场调研
从表面上看是非常有科学性的,很多市场研究人员非常苟求数据的正确性,然后按照大家所熟知的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等分析方法来预测未来的市场潜量,这样的预测方法往往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其实大错特错,未来是不可以仅仅用数据来分析的。
我们认为,纯粹的用数据去预测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市场是变化的,而且是不规则变化的,对于部分传统行业,比如关乎人们生活的餐饮、服装等等极为市场化的行业,由于市场需求已经基本供需平衡,大的市场革新已经不再出现,这样的市场用数据来做简单的预测是可行的,而对于有些行业,比如企业、部分机械行业、房地产、IT或者是完全全新的一个行业,这些行业要么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要么还存在巨大的变革机会,或者供需完全是没有平衡的,说到底在这些行业里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整个行业的格局可能在某一个夜里被彻底颠覆,这个时候我们仅仅是用数据来预测数据是会被笑话的。
启示:很多研究人员都会感觉到,定性的研究是比定量的研究要困难得多,就是因为定性的研究里面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历程之后,了解这个行业的产业链状态,了解这个行业的机会点以及远景等状况下,结合目前的市场状况,做出未来市场的比较合理的预测,这样的预测却是比单纯的数据预测有科学性的。以上几点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是却是很多市场分析人员通常会犯的错误,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好对目前市场潜量的客观分析,才能使后来的市场营销决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七、调研结果不能准确使用
罗洛・梅曾指出①,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空虚和焦虑,产生空虚感的原因是人们存在感的丧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自我肯定与自我意识对于“存在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他还强调社会参与,他认为适当的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人就会产生空虚感。他同时也强调意志的重要,他说爱与意志的丧失会让人产生空虚感,我们对于此“爱”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对象,而是对于别人的接受,甚至于对于人的接受,也包括自己。意义疗法的开创者弗兰克尔,②他强调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只有对意义的追求会让人克服一切磨难,存在的虚空是因为人没有发现真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来做。马斯洛则重视人们自我实现的追求,他强调目标的重要性,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潜能,当这种潜能的发挥受到阻碍时心理就会产生不适,空虚感也会出现。美国哲学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中说道:“如果本体论上的自我肯定被非存在所削弱,精神的漠然与空虚便会接踵而至,就会出现两者相互否定的恶性循环”。③存在主义是研究空虚感的重要参考,他们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讨论是较深刻的。
张秀琴在《谈大学生空虚感的成因及其超越》中谈到大学生空虚感的原因,④她总结说大学生空虚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教育中“ 应试教育” 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巨大反差,导致大学生适应不良;(3)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导致对学习失去内在动力;(4)学校隐性课程缺乏生机活力。
大学阶段是个接受专业教育,为成就未来事业打基础的最佳时期,也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⑤美国心理学家噢苏贝尔称之为“人格重建”,足见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大学生却被不同程度的空虚感所困扰,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了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回顾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于空虚感的涉及几乎为零,有时也只是一提而过,而这一问题是无容忽视的。因此该论文志在引起对该问题的重视,做出进一步探讨。
空虚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概念,它不但需要理论范畴上的思考,也就是说单纯的现象学的研究及内省是不够的,对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不可或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做了以下提示。
1 对20名大学生的深度半结构式访谈
1.1 被试
来自西南的20名大学生接受了深度半结构式访谈。
1.2 访谈提纲的制定
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第三部分产生空虚感的具体情绪感受,以及自己的摆脱方法第四部分自己认为导致空虚的原因。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既能尽量多地收集所需信息又不能被研究者自己的思路所局限,因而本研究决定采取半结构式访谈。与完全开放式访谈和完全结构式访谈相比,半结构式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允许了受访者的积极参与。
1.3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把空虚感分成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三个维度。根据各维度具体内容的报告频次,空虚感在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自我期望过高、生活意义感缺失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在情绪方面表现为焦虑内疚抑郁,其中焦虑为主;行为上表现为沉迷网络、逃避责任、自我暴露水平低。
大学生产生空虚感的原因访谈结果显示,目标缺失和自我控制力弱是造成空虚感的最普遍原因,其次动机水平、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同样也是关键因素。
2 空虚感问卷编制与调查结果
2.1 问卷项目
问卷内容根据访谈结果而编制的,问卷共两部分,一部分为空虚感状况的调查,一部分为空虚感原因的调查。答案为0、1分布。第一部分:关于空虚感共三个维度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每个维度大致大致有6~7个题目,题目共有20个。第二部分有五个维度:目标状况、意志自由、自我意识、动机水平、人际关系。共25道题。
2.2 问卷调查结果
被试共124名被试有效问卷115名,其中男生55名,女生60名。第一部分问卷得分在10-13分有中度空虚感,在13-20有重度空虚感,统计结果得出,中度空虚的共23%,重度空虚的有16%,加起来共有3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该问卷的鉴别指数为0.54。第二部分问卷的五个维度与第一部分问卷结果的相关度:目标状况0.803、意志自由0.871、自我意识0.712、动机水平0.536、人际关系0.694。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的空虚感表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个方面。由于他们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自己没有价值,便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此他们选择了各种消极的回避行为,或沉溺于网络,或自我包裹。事实上这些消极行为只能产生更严重的空虚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