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于动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蚌埠市凤阳路第一小学四年级(三)班 于安陇
从前有一个大森林,里面住着一棵老榕树、小溪、小兔…..
“啪”一声枪响打破了夜的宁静,小狼张大了嘴“呜呜”,喜鹊叽叽喳喳地叫“人来了,快跑啊!”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兔一群群地奔跑着;百鸟之王凤凰率领着千万小鸟们向安全的南方飞去;百兽之王老虎和狮子率领着一群群猛兽也向南方跑去…….. 还好,有小溪妹妹和榕树爷爷指挥大家,就不会有动物走迷路了。一切变得那么恐慌,好像随时有颗炸弹飞来 一样。
“哈哈,我们发财了!”原来是可恶的捕猎人,他们用枪支弹药打进动物们的皮肉里,使他们生不如死。
“我……我受不了啦!”百鱼之王蛟龙说:“我要杀了这些可恶的人,为我的“族人”报仇!”“不,”小白兔温和地说,“我们同在一个家园,为何要拼个你死我活呢?”“小兔说的对,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榕树爷爷面带微笑地说。“哥,我们就别伤害他们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行了。”蛟龙的妹妹凤凰说道:我有办法了!”小兔子说:“快说,是什么办法?”小溪妹妹对喜鹊说:“哈哈,就是这样…… ”“哈哈,好办法,就叫它X计划吧!”榕树爷爷说。
第二天,大家开始了他们的“X计划”。小兔子在奔跑着,猎人见了赶紧去追她,猎人跑呀跑,不小心掉进了动物们挖的“暗道”,一下子摔晕了。大伙把他们救了出来,并给他们抱扎了伤口。“谢谢大家!”猎人们感激地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动物保护法悖逆动物福利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贵组织在许多地方开展动物保护工作,与在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在中国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有什么特点和难点?
杨敏(亚洲动物基金会中国关系经理,以下简称杨):顾名思义,我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从事动物福利工作,谢罗便臣女士当初创办基金会的初衷,就是因为她在亚洲看到种种虐待动物的状况,希望通过救助行动和教育工作,改变亚洲人对动物的态度,重建对动物的尊重。目前,我们最大的项目是在中国,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合作的“拯救取胆黑熊行动”。该项目占了基金会超过70%的资源。其它项目,也主要是在菲律宾、印度、越南、泰国等亚洲国家开展。
在中国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相关立法的缺失和不完善。这种立法缺失常常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阻碍。尤其我们是一个关注动物福利重于动物保护的团体,受到的掣肘就更多。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福利法规。目前唯一一部动物保护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没有将任何动物福利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且保护对象也仅限于野生动物,家养动物以及猫狗等伴侣动物的权益没有任何保障。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鼓励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正是活熊取胆业产生的原因。而对于黑熊在此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虐待,则没有相应法律进行制裁。其它家养动物和伴侣动物,例如猫和狗,在市场上被任意虐杀,也是因为没有相关法规的保护。
维护社区和谐
《南》:我们注意到,贵组织非常注意与当地民众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在救熊活动中,你们为养殖户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帮助他们获得其他收入来源。这样做的考虑是什么?
杨:给予养熊户经济补偿,让他们另谋生计,是我们一贯的行动理念。我们认为,人和动物的福利并非矛盾关系,尊重动物生命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人类的生存权益。我们希望在救助动物的过程中,带来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对立,以及人与动物福利工作的对立,而是两者的和谐。从长远看,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动物福利得到持续的保障。
其实,我们许多项目都体现这一理念,如“狗医生”动物治疗计划,及今年才在香港开展的“狗教授”计划,就是通过让动物帮助人类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动物作为伴侣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动物仅是利用对象的观念。
《南》:国内政府部门或一些机构也在开展动物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保护往往以行政命令作为推行工具,缺乏当地民众的参与,甚至忽视了就动物保护工作在当地形成社区共识。你们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杨:社区共同参与保护,是我们冀望的格局。这不仅出于本身希望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景,也是实践的需要。因为缺乏社区共识、缺乏公众对动物保护基于理解上的支持,会给保护工作带来巨大障碍。例如,若广东人不改变滥吃野味的习惯,就很难保障云南、四川等地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
对政府以往的思路和模式,我们并不认同。通过积极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通过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方式,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口腹之欲,这在我们看来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它鼓励了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利用,刺激了野生动物消费市场。活熊取胆就是一个例子,政府最初发展养熊业的本意之一是为了保护野外黑熊资源,但事实上,不仅养熊业初期阶段直接给野生黑熊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初所有养熊场的黑熊都来自野外),而且因为养熊场的推广使熊胆的疗效被夸大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又刺激了人们对野生熊胆的需求。
《南》:你们如何坚持自己的保护理念,并把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方式?
杨:社区共识是靠教育积累形成的。在动物保护的方法上,教育公众比单纯的保护措施更为根本。对于公众教育和社区共识在动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国内政府部门并非不了解,只是认识还不够,并且由于资源有限,而将之放在议事日程的次要位置。现在国内政府部门的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延伸到公众教育的领域,其中教育和宣传多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团体比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来承担。
我们一直把教育当作救助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在救助行动中得到了四川省林业厅的直接协助,在教育公众方面也得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四川省林业厅的认同和支持,我们与政府合作伙伴在这一点上并无任何分歧。
《南》:贵组织是否认同保护动物是为了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家园?视自然保护为最高目标、仅将人类视为整个生态圈中与其它物种完全平等的一环,这被一些学者称为生态原教旨主义,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杨: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社区将是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而言。从观念上,从生命基本权利的层面上看,人类与其它物种完全平等。但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这种平等并不存在,或者说不可能存在。人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创造的技术和文明已经彻底打破了自然平衡的法则,人类在生物圈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宰的位置。所有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人类的善意。但我们相信“众生平等”应该并且能够成为人类文明的基本观念,人类有能力并应该对其它生命给予尊重。
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南》:在保护动物中,除了遵循科学方法之外,是否存在基本的保护原则和生物伦理?我们听说过这样的保护措施:因某种动物现存数量有限,而让其大量同代或串代近亲繁殖,改变其期甚至迁徙习惯等自然生活规律。
杨:基于不同信念的动物保护,往往产生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例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条就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这凸现了人类利益至上的原则,假如我们相信动物具有和人类平等的生命权利,就会以尊重动物生命和保护动物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动物福利团体,我们的基本原则和伦理基础,是尊重动物生命权利。
给予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是保证它们能够在自己的家园――大自然中安全地生存繁衍。因此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好办法。我们反对以改变野生动物自然生活规律的方式来“保护”动物,因为这种保护最终会危害它们。例如近亲繁殖无疑将削弱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能力,更将损害这一物种长期的生存繁衍能力。只有对特别濒危的物种,在别无选择而且不会给该物种带来痛苦和伤害的情况下,我们才接受以人工手段繁殖野生动物。但即便如此,以人工繁殖来保存物种,最终目的仍是让物种能回到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而保存,就背离了动物保护的初始意义。
《南》:你们如何看待动物园的存在?
朋友把它从地上抱起,向我讲起了它离奇的身世。
小区附近有一只野猫,朋友曾好几次见到它在阴暗的角落里出没。野猫也有爱情,爱情的结晶是七只猫仔。野猫妈妈无力抚养这么多后代,它自己过的也是饥一顿饱一顿 的生活。小猫断奶之后,它把小猫衔起来,放到小区住户的门口,然后在暗处躲起来等待,一直等到这户人家发现了小猫。
即使小猫被高高兴兴地抱进家里,野猫妈妈也并不立即离去,它要在外面多耽一会儿,直到确认小猫已被这个家庭收纳,才回窝里去衔下一只。听说有几户抱回小猫的是小孩子,不到五分钟后小猫就被家里的大人扔了出来,这时野猫妈妈会衔起它到另外一家去碰运气。
最后有只小黑猫始终无人接纳,也许它颜色不够吉祥,也许是小区的宠物已趋饱和,总之是野猫妈妈自己抚养了它。
朋友点点怀里猫咪的鼻子说:“还记得你妈妈吗?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想妈妈不?”猫咪“喵呜”地叫了一声作为回答。
朋友说,这只小猫自从抱回来就再也没有出过家门一步,它对大门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大概是曾被别人家扔出来过吧。如果朋友偶尔把它抱到门口附近的区域,它会发出凄惨的叫声并极力挣脱,它怕极了被再次遗弃。也因此,它从小就乖得出奇,未经人指导就知道在地漏处大小便,也不象一般的小猫,把沙发和床单作为自己习武的场地而抓得四处开线。它与主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与默契,体现出猫类少有的对人的依恋。朋友早晨七点出门上班,它每天早上六点准时把主人舔醒,为此朋友从来不用上闹表。每天下班时,小猫都会趴在阳台上了望,期待主人身影的出现。
朋友讲完了小猫的故事,我陷入良久的沉思。
野猫从来都为人所憎恶,它们在夜色中出没,身上沾满污秽,犹如撒旦的使徒。我曾耳闻目睹许多人类迫害野猫的事件,其中不乏令人发指的残忍。反过来,在野猫眼中,人类也当是它们的头号天敌,你很难接近一只野猫五米之内,它们闻到人声会立即远遁。
那为什么野猫妈妈甘冒大险,将自己的亲生骨肉交到人类手里呢?
我想,这只野猫妈妈一定是家猫出身,它也曾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主人的爱怜,它了解人类,深知幼小的猫咪对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诱惑。
关键词: 二轮复习 任务驱动 综合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并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实践―思考―实践”的良性循环,最终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生物育种专题复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复习重心转移到提升各方面能力上。
1.复习策略
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比较各种育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再创设情境,让学生灵活选择、应用育种方法,达到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2.任务驱动,增强实效
2.1任务一:课前合作,构建网络。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通过“课前合作,构建知识网络”,不但可以了解学情,而且会让每位学生在即将展开的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差缺补漏”。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有了知识和情感的成功体验,获得成就感,而更主动地参与到复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生活在思考世界里”,对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任务二:特点比较,突破难点。
使用PPT展示表格1和表格2,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回忆再现,重新梳理原有知识,重组知识体系,这样既使知识贯通起来,又对知识有了更系统、完整的认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打破、重建”,接纳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各种育种方法都存在各自优缺点,根据这个线索进行总结就能将“点”串成“线”。
“构建网络”和“特点比较”的目的都是使知识系统化,接下来应该提供任务,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有选择地应用各种育种方法,提高能力。
2.3新情境中,知识重现。
复习不应该是对已学知识的机械重复,而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新的情景中实现知识的重现,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注意力,独立地思考问题,对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PT展示新情境: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水稻的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稻品种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水稻的近缘或远缘种具有一些优良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等。将这些性状导入水稻,是科学家们希望的,但因用普通杂交方法存在系统的不亲和性等难题而进展不大。
(1)现以纯合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为亲本,选育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水稻新品种。你有哪些方法?(用遗传图解表示)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同时由两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遗传图解。
(2)某兴趣小组尝试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如果你是其中一员,那么请帮忙设计实验步骤。
采用多倍体育种方法,预期水稻种子营养成分的含量会提高。
(3)随着技术发展,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普通杂交方法存在系统的不亲和性等难题,最终获得具有抗逆性水稻。
采用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其优势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从诱变育种的角度,说说将植物种子运送到太空的目的。
利用太空中的失重、射线等因素,提高突变率,最终获得对人类生产有益的性状。
总结:由神州系列飞船谈航天育种技术,分析空间环境具有的强宇宙射线辐射、高真空、微重力等条件,指出这些条件有利于诱变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补充介绍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当今科学前沿,了解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结合杂交育种,呈现袁隆平的成就简介及“野生稻”、“超级杂交稻”图片等;结合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介绍我国已故育种专家包文奎。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育种的掌握程度提升到高考所要求的“理解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的水平。
3.复习体会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一脉相承,二者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一轮复习侧重于全面复习,理解每个知识的要点,进而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二轮复习则要让学生具有在生物学情境中获取信息,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因为特点不同,要求二轮复习课堂中,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主要活动应该是思考而不是记忆,主要目的应该是提高应变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设计合理的任务,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主动探索,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物群落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历史上一直受人类活动或强或弱的影响。我们很清楚的是,不同种类的生物的多样性和它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策略是非常令人吃惊的。蜥蜴和植物的无性繁殖,君主斑蝶每年超过5000公里的的迁徙,沙漠甲虫靠雾气吸收水分—数百万年的演化历程浓缩于一个个奇妙的生物个体上。目前研究清楚地表明,世界上许多最大型的哺乳动物的栖息地日渐缩小并受到威胁。1994年我写道:“大型哺乳动物的家园正在丧失。麋鹿和普氏野马被圈养在公园里。即使没有偷猎者子弹的威胁,犀牛和大象也不再漫步于草原上。黄石公园面积太小了,不足以庇护加拿大马鹿和美洲野牛……”
幸运的是,我曾经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了。虽然大象和犀牛仍然是偷猎者们追杀的目标,加拿大马鹿和美洲野牛在黄石公园之外仍然受到人类的威胁,麋鹿和普氏野马的前景却有所改善。这两种动物已重新回归它们的野外生境,普氏野马已从欧洲和美国的动物园回到蒙古和中国的3个原产地。保护生物学家的一个目标是维持本土物种(非引入、非外来物种)的栖息地,但事实已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次要目标,即至少保证栖息地的存在,而与其相关的当地居民也能够接受这些野生动物。
美国黄石公园、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中国羌塘、北美大盆地、北极……世界上有许多大的自然区域备受关注,因为它们是野生生物群落结构的重点地区,有许多野生动物生活在其中,且多数仍保留着野性、危险和人迹罕至的状态。这些地区是探求真理的科学家们了解食肉动物、大型哺乳动物和自然景观的最好去处。
在这些地方,当地政府已建立了许多大的保护区。
黄石公园成立于1872年,这里建立了在公众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保护的一个榜样。这个公园早期的管理意见与今天大相径庭。在20世纪30年代时,狼被捕杀殆尽,美洲野牛被当作食物,加拿大马鹿被捕杀,当时认为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很高。不过从1995年开始,狼被重新引入,数量约100头。当一些美洲野牛跑到公园范围之外时,它们的存在与当地的农场主发生冲突。此外,加拿大马鹿的数量也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气候条件变化,部分原因是狼的捕食。黄石公园是目前观看狼与其猎物相互影响的最好的地方。公园的概念现在已经改变,因为人们想欣赏大自然美景和野生动物。在美国,每年有近300万人参观黄石公园,同时也对野生动物的数量有着惊人的影响力。
7万平方公里的大黄石生态系统中有50多万人口,他们住所之间的距离只有1天的车程。位于东非坦桑尼亚的中北部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有200万有蹄类动物,公园面积大约是黄石公园的一半,但在它周围却有100万人口居住,这里每年约有20万起偷猎事件发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自治区,面积接近30万平方公里,却只有近万牧民生活在其中,每年只有少量游客来这里观光,因此这里保留了历史上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几乎所有的原生物种。2011年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保护区集合—非洲的卡万戈—赞比西河跨国境保护区,占地44万平方公里,包含了36个保护区域,这里有约15万头大象,绵延跨越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和赞比亚5个国家的边界。
人类无论是与野生动物相比邻,还是远离它们,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大盆地(Great Basin)是北美最大的内流盆地,以干旱贫瘠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而著称。它包括了北美最低点恶水盆地以及美国本土最高点惠特尼峰,横跨数个地理分区、生物群系和沙漠。大盆地属于温带气候,分布有草原,有300座山峰纵横其间,海拔从1500米到4000米。大盆地涵盖了美国内华达州大部分、犹他州半数以上面积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俄勒冈州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虽然大盆地面积有47万平方公里,却只有一个约300平方公里的小型国家公园。
大约125年前,大盆地的大型哺乳动物主要有叉角羚和大角羊,骡鹿和美洲狮(也叫美洲豹)基本上绝迹了。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食物来源很广,包括家兔、野兔、鱼、植物,有时也猎杀叉角羚和大角羊。
随着欧美迁移来的牧民进入该地区并永久定居,有些更向西穿越至加利福尼亚州,他们养殖的牲畜越来越多。至1980年,估计有31万头牛、27万只羊。才经过短短1个世纪,这里的生境从以山艾为主的草原过渡到一个杂草灌木丛生的生态系统,只剩下骡鹿生存其中。骡鹿不断繁衍,种群数量激增,美洲狮随之而来。结果,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共存的生态系统在消失了100年之后重现。骡鹿的数量增加是由于因为牲畜和马匹使植被发生了变化。现在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食肉动物美洲狮,不仅影响着它的猎物骡鹿,对大角羊、豪猪及其他物种也有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盆地本地物种能建立起新的捕食—被捕食系统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引入了鹿或狮子,间接上也是由于长期放牧过程引起的生态效应。牲畜和野生马给栖息地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些反过来又对生态系统产生作用。如果我们将狮子和鹿从这里拿掉,就像100多年来它们曾经扮演的微不足道的角色一样,这样做合适吗?要么,我们只须接受目前产生的变化,并尝试接管一个生米煮成熟饭的结果?在大盆地,野生动物已经改变,但不是由于个人的爱憎选择,而是起因于1个多世纪之前的生态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