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居易琵琶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居易琵琶行范文第1篇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3、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琵琶行范文第2篇

1、《琵琶行》的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以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社会与炎凉世态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他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抒发心中沉痛的心绪。

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琵琶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白居易;音乐思想;感情

白居易,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首,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有近700首。诗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一、白居易与乐器

白居易酷爱鼓琴并善弹之。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又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怀的精神支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阴雨》)在诗人的心目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无所求。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白居易不仅爱琴,而且弹得一手好琴。“自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用。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白居易的喜爱,一首《琵琶行》更是将音乐的美妙与文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入神。诗人在《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的曹刚手,插向重帘衣袖中。”对“胡啼”“番语”和胡人曹刚弹琵琶的高超技巧大加赞赏。诗人在《云和》诗中写道:“非琴非瑟也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首句“非琴非瑟也非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人“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而只用美丽的女子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一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人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白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诗人在音乐方面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日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音乐和文学结合得水融,恰如其分。

二、从《琵琶行》看音乐在白诗中的表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音乐的最为杰出的一首,其写作技巧非常高妙。它把弹奏者起伏跌宕的思绪贯穿于演奏始终,使其音乐内容具有明确的主题。写演奏时边写指法技巧,边写奏出的乐音。写乐音,使用了各种手法:不仅以视觉比听觉,而且以听觉比听觉,强化了音乐的形象;有时同时摹写几种乐音,视觉与听觉同时显露,使人耳不暇接;在摹写乐音时,还注意把描写的手法与诗歌的音韵相配合,从而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意境;在演奏中旋律不断发生着变化,无论是高亢还是低沉,无论是流利还是涩滞,都能各尽其妙。演奏过程也起伏多变:由低音入又渐入低潮,最后陡然转入,在中戛然而止。曲终时再用侧面描写,以烘托其效果,在音乐描写方面,此诗确实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峰。

首先,作者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环境气氛的烘托开始,在寂静的江面上忽然乐声由远而近,划破夜空,把“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伤推引出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是诗人情绪与整个环境气氛的转折点。此时,江船、江水以及人都出现了一种静止状态,表现一种宁静之美。接着琵琶声出现,有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句子。这表现了琵琶女在低沉幽咽的音调中,哀伤到极致,为后来琵琶女的愁恨迸发埋下伏笔。此时,江上的一切都是凝固的,而唯一留下的空间就是让读者去无限想象琵琶女细腻的内心活动。这种休止符的运用,将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发挥的惟妙惟肖,用无声托有声,用休止强调乐曲效果,也突出了音乐的主题。接着,在情绪不断高涨之后,音乐达到了极点,琵琶女的叙述变成了对社会不平的一曲控诉!这控诉势如“银瓶乍破”,又如“水浆迸发”,当演奏者与听众心潮澎湃达到极点之后,“四弦一声如裂帛”,并在最处,琵琶声戛然而止。此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第二次正面描写休止,再次将听众引入到悲伤的环境中去。

节奏的变化又是作者内心变化引起观众共鸣的又一亮点。起先,整个环境气氛很平静,节奏平稳。接着,“轻拢慢捻抹复挑”,似乎是带有吟诵式的散板,节奏自由轻快,抒发琵琶女的感叹,把人们带入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紧接着就“急雨”如“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随着情感的触发,节奏在急板和慢板之中交替。在平稳的慢板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琵琶女在慢慢倾诉,保持了悲怨的感情基调。在一个无声的休止之后,节奏骤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急切的快板将乐曲推向。琵琶女的哀怨与诗人内心的感伤,势如汹涌波涛,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节奏变换,使描述充满了动态效应,赋予了诗句以音乐形象的具体化表现。

白居易大诗人用丰富、传神、生动、准确和形象比喻,将自己对音乐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表达出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他肯定了音乐的社会作用,强调了音乐内容的重要性。今天,白居易已成为世界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甚至已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各国人民中间享有盛誉。他的不朽作品和音乐理论,无论在文学史或音乐发展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崔颖.浅谈《琵琶行》的艺术美[J].职业.2009(12)

[2]吴加才.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白居易琵琶行范文第4篇

一.白居易的迁谪恨

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诗人开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惨别的凄凉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空旷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怅惘、冷寂孤苦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诗人,而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后悲凉酸楚、飘零孤苦的迁客形象。其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说明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前,琵琶曲已经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欢乐的、安适的,而是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慨的“叹息”,说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诗人已经郁积了浓烈的悲情,只不过是被琵琶女触发了而已。最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自己被贬之后生活的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卧病、苦闷、怨恨、悲切、孤苦的诗人形象。

我们也可以以诗证诗,从诗人被贬后所做的其他诗词来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元和十一年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鹏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这些诗,让我们清晰地发现,诗人被贬之后情感是愤懑抑郁悲苦的,诗人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这显然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说是深意隐忍,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认为“乃白氏故作镇定之语,非其本心”。

对于被贬,诗人并不能“恬然自安”,而是有着浓烈的怨情恨意,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究诗人的被贬原因。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梳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一越职言事,二不孝,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宰相被杀,忠臣见黜,显然是朝败,唐朝衰落的象征。诗人首先承担的是自我个体的迁谪之痛,而更深层面,是个体命运在一个朝代的衰微中的无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沦落苦

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白居易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说白居易的沦落是由一个位高权重的京官变成了卧病浔阳的迁客;那么琵琶女的沦落就是由一位色艺双绝纵情欢乐的京倡变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妇。但很多同学对琵琶女的失意心态不理解,认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给一个商人,也是一件幸事,应该满足。那么琵琶女嫁给商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她的沦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记载:

皇帝为了享乐,把大量的艺伎征入教坊,然而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首先即克扣她们的粮饷。……当宫廷到了不能养活她们的地步时,只有同意她们对外营业。开始,“凡朝士宴聚”,“新进士设筵顾吏”,便出资请她们表演和伴饮。后来,京中那些纨绔子弟饮酒作乐,也少不了叫她们来歌舞助兴。……教坊由仅为皇帝服务,发展成为同时也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务,这不能不说是教坊的一个巨大变化,皇帝虽然不愿意这样,但是国库的逐渐空虚,使皇帝无可奈何。

唐朝末年,统治者越来越重色而轻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坊妇女们人老珠黄,便被统治者厌弃了,由能歌善舞的艺伎,变成了宫中的杂役,陷入了十分悲凉的境地。……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统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妇女放出了宫禁,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无法摆脱人间的蹂躏,只有作了出家的选择。……教坊中放出的妇女,多数是靠卖艺为生,有的嫁人为妇,也有的靠卖艺和卖身两者度日。这时的教坊妇女生活更加无着落了。

……

唐教坊妇女由献技,到卖艺,再到卖身的历史,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结合资料,再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细加分析,琵琶女落寞失意,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但深层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所交代的社会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镇,国库窘迫,权令断乐。联系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它以李龟年这一位宫廷歌唱家的颠沛流离反映了时代的由盛而衰,世运的由治而乱。那么琵琶女的漂沦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败落和统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轻艺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誉盛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乐描写。我们需要鉴赏比喻、摹声、以有形写无形等等技巧,我们也应该把握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对丰富人物形象,增添人物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但我们更应看到,琵琶曲是作者与琵琶女情感沟通的桥梁,细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

诗歌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以第二次写得最为详尽。从旋律上看,先是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的大弦小弦之声,清脆圆润;再是“莺滑花底”“泉凝冰下”,轻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向着低沉凝滞转变,逐渐至凝绝无声的状态;而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进入高亢激越的状态。这样的旋律在听者白居易耳中,他所听到的情感是有选择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白居易就听到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于“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样美妙的琵琶声诗人没有什么感受,而于“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无声处,作者却感受到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说,没有欣赏就没有音乐,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沧桑演奏的,白居易是处于被贬谪异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的。乐曲本身或许并不悲凄哀婉,因为我想,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经人间冷暖沧桑的乐伎绝不会在初识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倾诉自己的身世。只是弹者和听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两人又都有着卓绝的音乐造诣,所以白居易透过旋律的表层直抵内心,在琵琶女的乐曲声中演绎了身世的“漂沦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却省略了白居易的问。因为白居易怎么问的其实已藏在小序“铮铮然有京都之声”中,藏在听曲的“不得意”“无限事”“幽愁暗恨”中。诗人沿着乐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一直走进了琵琶女的心灵深处,于是才有了两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如果说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对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饰的,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开了,在知音之感中尽情倾泻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让乐曲负载起两种曲折的人生,一种沉重的命运。

白居易琵琶行范文第5篇

出示《琵琶行》相关图片,图片内容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让学生根据课文诗句识别。

问:可不可以把图片中的青衫白居易换成穿红袍的白居易?

答:不可以。唐代四、五品的官员穿红袍,八品九品官穿青衫,而白居易只是个从九品的散官,闲职一个。他由红袍变青衫的经历正反映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因武元衡事件被贬九江。

白居易在九江偶遇琵琶女,听其弹奏,听其倾诉,竟感慨万千,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可见他是动了“情”。他的“情”迸发出来,就成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无情不成诗 ,鉴赏诗歌的根本就是鉴赏诗歌的情感。那么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宣泄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大诗人白居易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年一叹吧!

二、 整体感知诗文

问题:概括各段大意。

提示: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根据诗中叙事把握作品思想情感

问题:诗中主要写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这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各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是否能品味出诗中的情感主旨呢?

1.首先看琵琶女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情感变化如何。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琵琶女:

第一阶段:貌美艺高,欢乐得意。

第二阶段:年老色衰,独守空房。

情感由欢乐转为悲伤。

2.学生单独诵读,要求读出由欢乐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3.如果把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分为两个阶段,试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提示:根据课文内容概括第二阶段的生活,再根据第二阶段的生活联系背景及曾穿红袍的介绍推想第一阶段生活。

第一阶段:位高名重,诗酒相娱。

第二阶段:谪居卧病,地僻无友。

4.思考:根据这两个人的经历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小结:琵琶女从京城流落到九江,她心中充满了对悲苦命运的幽怨和愤懑;白居易从京城被赶到九江,他的感慨中同样充满了幽怨和愤懑。两个同样幽怨愤懑的人,自然容易心灵相通,同病相怜,自然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所以,把握了叙事中人物的命运就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四、根据音乐描写品味人物情感

1.问题:这两个命运相同但却素不相识的人是因为什么坐到了一桌宴席上的呢?

提示:琵琶声 (音乐)。

2.问题: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情变化?结合表1思考。

3.问题:琵琶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和心情变化?

提示: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4.问题:试仿照上一个小结的形式,从琵琶女弹奏音乐的效果和诗人听音乐的感受两方面做一小结,品味出这段音乐描写是如何揭示主旨的。

小结:琵琶女用音乐宣泄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白居易从音乐中听出了命运的坎坷悲伤。不需要语言,音乐沟通了两人同样的伤怀,这种心心相通不正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感吗?这叫诗人怎样不感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结语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最后用一首诗作结: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相关期刊更多

分析化学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家具与环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家具行业协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