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 培养管理 思考
1.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的研究生在教育规模上大幅度扩大,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1],成为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又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跨专业优势是各高校研究生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跨专业研究生即录取考生的硕士学位专业与其已获得的本科学位专业不同,按照原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跨度的大小,可以把跨专业研究生分为三类:
1.1平行跨越:原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属于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二级学科;如:油气井工程专业跨为油气储运专业;
1.2学科跨越:相同学科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的跨越;如:土木工程专业跨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1.3门类跨越:不同学科门类下的跨越。如:数学或计算机专业跨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根据调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本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储运专业)的跨专业研究生均为(2)类和(3)类跨越,近三年来我校储运专业跨专业研究生的比率均高于50%以上,分为为2009年的58.3%、52.3%、53.3%,有一半以上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如此大的跨专业比率下,跨专业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引起研究生学院、导师以及任课教师的高度关注,否则其培养质量将会大幅度下降,势必同时引起我校储运专业的就业率、招生率等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2]。
2.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
2.2专业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
储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这些课程是在本科阶段讲授的,第(2)类和第(3)类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未能系统的学习过(不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应试学习)以上课程,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和高等传热学等课程学时又少、同时有需要具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础,这样导致在研究生第一、二学期的课程学习环节中处于弱势,这些课程都是储运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基础,贯穿于实验、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始终,如何有效的学好这些课程决定研究生的进一步发展。
2.2科研工作开展慢
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即使本科阶段没有学过,但是考试前是应试学习,由于本身是跨专业考试下了很大的苦工,考试成绩较高。但是,入学后除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还要完成研究生导师给定方向的论文科研工作,由于缺乏专业课程:如:输油管道、输气管道、油气集输和油库设计等的了解,又存在着科研工作展开慢的特点。
2.3发挥原有专业优势
跨专业研究生可以发挥其先前专业的优势,有机地与现有专业结合在一起,在学术方向上和研究方法为储运专业补充新鲜血液,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3.培养管理的对策
3.1课程设置改革
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跨专业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情况,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这关系到能否切实加强基础理论 、学科知识的学习,涉及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进入学位论文阶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今后工作、研究打下基础。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管理方案》制定中,需要突出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应占50%。
3.2适当增加本硕贯通课程
在构建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适当增加本硕贯通课程。可借鉴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统筹考虑、突出重点,以弥补跨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欠缺。
3.3适当增加选修课
选修课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可因不同培养方向设置,导师和学生可根据需要从中选择2~3门。任意选修课是为跨专业研究生安排的课程,由学生自行选修。
3.4适当调整课程时间安排
对与跨专业研究生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可将第一学期部分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留出一定时间安排跨专业学生补进行集中补专业基础必修课,或采取分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分别照顾专业 “跨度大”(2)类和(3)类的研究生跨专业研究生。
3.5对跨专业研究生的要求
要求跨专业的研究生在思想上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学校给研究生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必修课,将其领入专业的大门;在研究生阶段要多看书、多听课,广泛涉猎专业知识,珍惜学校资源,打好基础、弥补不足,补好理论这一课。
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是艰巨的任务,任重而又道远,需要研究生学院、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更重要的是研究生本人付出努力。在引起足够重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和模式调整,各大高校的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会上一个大大的台阶,势必会形成校、师、生三方互应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何云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J].2010(1).
[2]孙淑平.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9).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30-03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以往的以人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向以技术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化,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强。[1]我国当前正处于高新科技成长与产业布局改革的关键阶段,不仅迫切需要科研型精英,更需要一大批技术人员和一般技术监管人才,且当前严重短缺的是处于科研型人才和技术人员中间的实用型高等技术监管和组织精英。[2]所以,培养实用型本科人才是将人口优势变成人才资源优势的关键,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条件。[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辽宁省教育厅支持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专业之一。在进一步践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本校踊跃实行本专业变革发展计划的制订任务,全力推进本专业融合产业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把教学思路转变到服务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上,为辽宁省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4]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转型思路
我们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培养计划、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考试考核方式等做全方位的改革。[5]
我们通过提高本专业办学定位与企业需求的符合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机制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为辽宁省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油气储存与管道输送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转型方案
(一)培养计划修订
为满足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向应用型转变以及我校特色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我们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修订的目标是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大众创业型人才及卓越型工程师。[6]具体修订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将学生培育成德、智、体均衡成长的应用型精英,要求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与系统的油气储运专业知识,具有优秀的计算机应用才能、工程实践才能;(2)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沟通、竞争与协作能力;(3)能在石油、石化、城市燃气等企事业单位中承担油气储运系统的策划、设计、建设、运行监管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
2.培养规格。培养规格的修订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变,力求使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道德和职业素养;(2)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才能,并能够在本专业学习中熟练地使用;(3)掌握计算机语言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获取其他相关信息;(4)拥有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学、工程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5)掌握并具有油气储运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6)能够应用常用工程软件进行输油管道、输气管道、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工艺计算和模拟;(7)了解油气储运工程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变革,具有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
3.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进行调整,在“整合、”的基础上,压缩公共课及基础课学时,增设具有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课。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油气集输、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泵与压缩机等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关键专业课,在调整课程体系时,这些主干专业课的学时和学分要充分地保留和巩固。另外,石油、石化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普遍要求学生具有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天然气的使用和普及越来越广泛;LNG等新技术逐渐兴起和壮大;国内大型石油、石化国有企业在国外的工程项目日趋增加。面对这些新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新专业课,比如工程软件应用、燃气输配、LNG技术、双语课程等,扩展在校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今后应对就业市场的能力。
4.教学内容改革。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相关课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工程背景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增加一定的工程案例学时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为学生讲授实际工程案例,以增强学生将知识点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
5.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根据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需求,实用践行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比如,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相关工程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应增强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
在全面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输气管道课程设计、油库课程设计及工程软件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至少要占总学分的30%。
(二)实践平台建设
我们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构建工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共享;多方面筹集资本,加大教学科研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组建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为组建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做准备。同时,我们借鉴国外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内院校的改革经验,完善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有效实施工程技术中心“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体制,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中心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力争新建若干个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技术共享平台。
我们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加快工程实践中心、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定开放实验室项目资助计划,在开放实验室的设备添置、设备运行维修、耗材、人员配置、工作量等方面给以积极的支持,营造向学生半开放、运行优良的实践教育氛围。同时,我们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管,建设完善的本科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监管使用规程,以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同时,实施实验室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无危险监管与环境保护制度等。此外,每年投资数万元用于大型精密设备器械开放和大型的精密设备器械维修,以提高器械利用率。
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增设设计类、综合类实验,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比重,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改革实验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实习环节,努力建设与学科息息相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创造条件。
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们采用当下先进的教导科技,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方便。这要求教师将讲授课程基本材料(教案、电子教材、教学大纲、习题、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等)制成电子文档。为增强广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学中心与实习基地联合录制实习基地工艺流程和生产装置影像资料,一旦学校条件允许,全部上网,构建网络课堂。在目前的条件下将讲授课程基本材料上传至学院主页,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和学习。
(三)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拟用将近3年的时间,建设一支适应学科教学工作与改革发展要求的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团队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构建,课题组教师队伍保证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客观情况。
1.发展规模。在争取学校有关政策扶持的基础上,3年内吸引5~10名副教授或博士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青年教师。
2.结构调整。积极调整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尤其是加强35岁至45岁之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补充,并使教师职称比例基本合理,在此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推进精品课程构建。精品课程构建分3个层次进行,即院(系)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示范精品课程,实行滚动式建设,按照院级、校级、校级示范层层递进。
3.梯队建设。加强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在加强年轻教师培养的同时积极培养省部级以上的学术带头人,争取3年内拥有省部级或校级学科带头人2~4人。同时,重视教学第一线主讲教师队伍的质量,强调教学第一的思想,确保青年教师授课学生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考核方式改革
摒弃以往以考试作为单一考核的方案,根据课程的特色,开展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全面测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拟采取下列几种方式进行考核。
1.主干专业课:采纳以往试卷考试与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自我表现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的方式。
2.实践课程:可以选择采纳现场技巧实践、上机实践、实践测试等方法,或者采用理论测验与上述操作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考核。
3.考查课:可采取试卷考试、大作业、论文、调研报告等方法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查。
4.研究性课程:可采取教师命题,学生针对题目自行研究、设计,提交报告、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5.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采用顶岗考核答辩、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考查方法。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望
研究和实行应用型人才培育,是顺应构建人才大国,培育大批企业、单位所要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为社会发展履行职务的客观要求,是顺利完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渠道。通过确定指导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细致分化和调整教学形式,能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转型培养方案体现在应用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创新举措等方面,预计经过3年时间的构建,能整合教学革新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逐渐建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专业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形式,为中国和辽宁经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宇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6):23-24.
[2] 贾宝栋,苍久娜.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30):158.
[3] 畅晋华,原帅,畅志峰,等.浅谈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J].课外阅读(中旬),2012(10):26.
[4] 竺柏康,徐玉朋,张仁坤,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7(5):8-11.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油气管道工程涉及了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管道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核心的工程,主要是让油气管道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的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来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目的。 因此,企业要高效运转,就必须推行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达到在企业内部各组织间的高效和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作为企业最前沿的生产现场,最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立足专业,关注细节,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精细化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首先提出。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很多管理理论(如决策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又加以丰富,创造出“5S”这种独特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们将人员、机器、材料、制度、环节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具体到要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5S”理论的推广,以求在生产现场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分工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可以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现代企业所推崇的“6S管理”由“5S”发展而来,在“5S”概念之上添加了“安全”这个项目,有的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除了增加“安全”,同时也用“规范”代替“清扫”。6S管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油气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将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细化到勘探、开发、净化、储运等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环节,并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对每一作业过程进行优化配置,从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与经济、定额与合同等方面去深入挖潜。主要从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工程造价,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 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团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其采用的管理工具是不是有力和有效,对于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也极其关键。
1. 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石油企业的大部分油气资产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报废权,因此,导致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亟待完善、资产管理的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处于静态管理阶段。
2. 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油气资产现行管理方法出现管理职能模糊,各职能部门越过资产管理部门,各施其责,直接代替或者取代了资产管理的职能,资产管理部门有责无权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其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挥。
3. 油气资产存量管理力度不足
由于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报废执行国际公认的按区块报废标准,油气资产报废按整个区块进行报废处理。
4.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油企业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现场实践学习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的资产营运观念还不够先进,加之资产管理力度的弱化,致使油气资产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 资产考核机制不健全,经营机制未建立
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和折耗没有纳入有限公司的考核范围,经营性资产不收取资产占用费;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
油气资产在石油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为油田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了保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采的主要生产物资,而且油气资产质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的提升、收集、处理和储存,进而影响石油天然气的采油率、生产量、产品质量、销售额以及生产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对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1.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里;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2. 为提高工程结算效率、规范结算资料、统一结算标准,应从基础资料、计算依据、详细签证、统一装订以及严格操作流程等5个方面加强重点工程结算,与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及时编制出工程结算计划,统一部署全年结算工作,确保竣工决算工作的全面完成。
3. 针对项目施工设备缺乏必要的日常保养,我们设立了设备整修基金(即按设备原值一定比率向使用单位提取设备维修费用),由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利用该项基金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整修维护,使费用承担与维修管理脱离,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去维修工作做的越多承担费用越多的“瓶颈”问题。
4. 优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流程。我们在满足管道局对资金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利用网络手段,自行开发适用的小软件,从细节入手,简化资金计划编制、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5.标准化管理是复杂大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的方法体现在:建立一套标准工程、标准化的工程造价项目、标准化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和模式。如一套单项工程从工程预算到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一套勘探开发项目中油气田公司从投资估算到决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6. 合理编制年资金收支计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指导公司全年的资金流入流出量。资金收支计划按照公司当年经营规模、债权债务情况、上年实际发生收支事项对比分析和局政策规定等预测编制。若资金来源不能满足支付需要时,必须提出资金缺口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油气管道施工项目中能起到加强控制和提高油气企业经营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油气企业施工单位规范化施工管理,也为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的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油气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杰. 试论精细化对提升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28期.
[2] 王春平,景龙亮,杜永平,李彬. 浅谈精细化管理在油气生产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10期.
[3] 杨建坤.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 [期刊论文] 《天然气工业》 -2012年1期
[4] 赵学勤 浅谈油气集输管道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方略. [期刊论文] 《企业文化(下半月)》 -2010年5期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设备利用;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1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特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验室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关键的育人任务,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其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也能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表现高校的科教水平与能力。此外,对于理工科院校,在实验室取得成果的多少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自身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自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校建制以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为恢复高校的教学设施、加速实验室建设付出了艰辛劳动,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使高校实验室本身的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现代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将直接影响实验室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
一、实验室现存问题分析
1.开放时间不足与教学资源浪费问题。目前,一般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采取周一至周五全天必修,周六、周日选修的模式,这种排课方式可能导致工作日内没有课余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加之平时课程繁多,难以接触和走进实验室。即使学校为本科生在教学中安排了实验环节,也常常是“走过场”,学生无法充分思考与设计实验。同时,由于高校实验室中仪器规格普遍较高、价格昂贵,一般规定只对有实验课程的学生开放,在教师及实验员的监督与指导下实验,以保证设备运行安全,这种规定看似“合理”,其实有违学生求知、探索的愿望,致使“学生不敢进实验室”。
2.设备更新滞后与经费短缺问题。高校实验室一般根据其申报级别,获得对应的经费支持。借助这些资金,高校往往可以将实验室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然而,实验内容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如果缺乏后续经费支持,往往造成实验室发展或更新停滞。实验设备属于学校固有资产,如果实验室没有设备购置费与维护经费的持续供给,则实验装备很难及时“更新换代”。同时由于高端实验仪器价格昂贵,普通高校教师一般难以个人承担。
3.实验室功能拓展问题。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对教学、科研的作用,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团队首先就得充分调研与论证,并向上级部门申报,进而通过立项、论证、建设和验收等环节,才能确保实验室建设规划功能的实现。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实验室而言,其功能可能随实际生产、社会需求变化而发展。由于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完善,实验功能在实验室建成若干年后仍然维持在建设初期的水平。因此,如何结合实际需求与制订合理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4.管理队伍技术水平问题。有调查表明,在美国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中,绝大部分受到了高等教育,并具有专业学位,而我国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其高学历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并且大部分研究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所学专业与实验管理偏离较大。长期以来,在国外大力发展高校实验室专业人才建设的同时,我国高校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尚无完善、科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任职岗位评估机制,造成了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忙闲不均,工作表现评定结果与实际不符。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倾向教学与科研工作,以至于很多优秀创新型人才与实验室管理无缘。
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与专门技术人才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从而促进了我国实验室建设规模及技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模式可归结为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配置合理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建设投资理念、实行高效的专家管理机制等。
1.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由高校根据学科、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统一规划,综合管理、优化投资、资源共享,避免二级管理中实验室资源不合理的再分配,防止各院系、分支机构垄断相关实验室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同时,科学解决投资重复问题,充分探寻现有设备的潜力,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使用规章制度、仪器使用预约制度、仪器操作规程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设计高效的实验教学配置。在高校实验室设计前,既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实验功能,也要尽可能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做到实验教学合理配置,提高各种设备的使用效率,做到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其实验室建设应该考虑学科互补,实验资源实现共享,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可以在同一设备上寻求可研项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实验设备网上预约体系,将完整的实验设备功能简介公布在互联网上,供全校师生浏览,同时实行实验设备预约制度,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促进了高校不同学科的科研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3.打造高水平的专家管理体系。高校中各学科的专家资源丰富,若能在实验室管理上合理使用这些人才,必将使实验室管理水平迈入新的高度。通过公开招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方法,组建实验室管理团队,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仪器购置,实验活动开展,学术讲座安排等工作,依托专家组在各学科上的科学成果和深刻认识,增强实验室整体科研学术气氛,提高学校研究水平。同时,专家组能够培养年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三、实验室建设新理念
以笔者所在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着重介绍油气储运工程“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的建设、管理及创新方式,旨在总结经验,为广大同行借鉴和参考。
1.创新建设、服务学生。作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复杂多相流体研究室”承担了课程实验、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对未来主要从事油气输送相关工作的学生而言,该实验室无疑将成为把他们引入现场实际的重要渠道。在深刻认识本实验室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后,实验室负责人以展板形式列出了实验流程和实验设备平面图,供参观与实验的学员观摩。围绕装置特点、组成、功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生动形象地为来访者讲解,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本专业所属院系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实验室负责人设立了若干依托本实验装置的创新研究课题,供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小组选择申报,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截止2011年9月,本实验室已承担本科创新基金8项,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2.校企联合、争取资助。本实验室建成之初,设备各功能还能满足研究需要,但随着油田生产现场需求的提高,测试精度、实验结果与实际的关联、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有待完善。面对难题,如果指望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显然将消耗大量时间。因此,实验室负责人主动与相关单位合作,在双方签订的项目中将实验目标提高,借此通过项目经费完善实验装备、拓展测试范围与研究深度。通过这种模式,在短短三年内,本实验室已为设备升级、补充及完善筹措资金百余万元,实验室规模与配套装备明显改观。
3.联系实际、拓展方向。本实验室在建设前的可行性评估阶段,将其定位于管输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然而,当该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实验室管理者发现,为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场生产特点,必须充分认识石油生产过程中流体流动的本质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实验室主管老师多次奔赴生产一线,与生产管理者探讨沟通,并带回了石油生产单位对本实验室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在多方的帮助和指导下,本实验室已具备中低压管道中各类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实验条件,并与多家石油单位进行了项目合作,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4.学科交叉、培育团队。由于本实验室大量装置的维护与调试涉及油气储运、仪表与自动化、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在招收研究生时,充分考虑其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团体。借助该研究团队,可根据发展要求,快速、深入地制订对策,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创新实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
1.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
2.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
3.人才多元化,保证研究团队人员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4.通过各种渠道确保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以“科技强校”为核心,加快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杜立平.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62-65.
[2]李璇,杨万政.构建现代化高校实验室工作新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8):166-169.
[3]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22(8):142-146.
[4]朱文强.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广场,2010,(2):136-138.
[5]刘历.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科技资讯,2010,(26):225.
[6]刘欣,尹秀玲,宋金玲.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38-39.
[7]汪丽,赖,等.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提高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327-329.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