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厦门英语翻译

厦门英语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厦门英语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厦门英语翻译

厦门英语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功能翻译;大学英语;创新教学;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64-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78

[本刊网址]http://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学习就是一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动态过程,功能翻译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语言的输出是对英语学习结果的一种检测和巩固,也是提高大学生语言综合实力的一种措施。而翻译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怎样提高大学学生的英语翻译实力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文就基于功能翻译理论,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怎样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随着教育部门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翻译等值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形势下的英语教学。面对全新的英语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学习应将重心放在译文的功能方面,还要兼顾语言和文化等层面的理解。事实上,语言学中翻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结合自身的创造力来进行翻译,不仅仅局限在原文的基础上。因此,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还要重视起译文读者、功能以及作用等方面的因素考虑,整体上来说是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带来了创新的英语学习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翻译评估来讲,功能分翻译理论是翻译评估和批评的一种创新发展,是一种很客观的评价方式。译文和原文各方面的一致性是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之一,因其是静止不变的,因此这种结果只可能出现等值和不等值两种。相反,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体系中,翻译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局限在原文的基础上,包括翻译者的目的、译文的功能以及语境的变化都在衡量的标准之内。例如:教师让学生翻译“你好!”这句话时,学生会回答“How are you?”这种功能性的打招呼方式属于没有特定语境情况。同样“hello!”、“hi!”、“how are you doing?”等等形式的回答就是站在不同的语境情况下所回答出来的答案。这也充分表明,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不仅是与原文各方面的一致性,更包含译者的角度和环境情况。

二、当前我国大学功能翻译理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客观上来讲,就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开看,翻译教学仍旧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前面提到,翻译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输出动态形式,对于提升英语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应首先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翻译课程,以提高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但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英语翻译课程,却只是将英语翻译课程当做是英语教学的附属品,并紧紧局限在课后翻译这样的层面,存在严重的课时短缺现象,且其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其次,有的高校缺乏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材,且设立的课程形式太过简单,缺乏综合性的考虑,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存在很多问题。最终,不仅导致了学生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不重视英语课程的想法,更不能实现提高学生翻译实战经验的目的。

(二)缺乏对学生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众所周知,学生和教师同时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教学成效不好,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在学生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对于学习英语翻译缺乏兴趣,有的依赖高科技产品和老师翻译的情况太过,有的对英语翻译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另外,因缺少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导致学生无法找到有效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直接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为薄弱环节,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最终原因。另外,很多大学生在对于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切换表现出两种极端,有的过分依赖母语,而有的则完全忽视了母语。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采取的方式都是逐句翻译,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在平时的练习或者测试中将整篇原文全部翻译的现象这种方式不仅死板,且会浪费很多时间,更不利于英语翻译的练习。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教学体制下,母语学习被逐渐淡化,许多专业课程被英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仅影响了专业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功能翻译理论的原则

(一)目的论原则

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翻译目的被当做是一种任务来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是由发起者来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在一种特殊的需求背景下,给出译文的原因,根据使用译文的环境和译文的接受者的条件以及相关细节的一种过程。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文的发起者是决定翻译目的,进而决定翻译做采取的策略的前提。

(二)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

站在功能翻译的角度来讲,译文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原文存在的,也就是说,译文和原文之间总存在着一些联系。功能翻译就是涉及原文的行为和文本以及词、句法结构等。因文本的意义与功能并非是语言符号可以表达的,翻译也主要是通过将信息加工后供给读者理解,是要基于原文之上的,具体来说翻译就是要有连贯性和忠实性。

(三)充分原则

所谓充分原则就是在译文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评价译文的原则。实际上,在功能翻译的理论框架中,译文与翻译之间的相关说明就是功能翻译的充分性特征。即翻译必须要满足翻译说明的要求,就其理论来看,充分性也是相对于特定目的的。

四、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创新具体策略

(一)以语篇功能分析为创新起点

起点是任何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创新也应从寻找创新起点开始。语篇功能分析是根据诺德理论分析而来,包括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和寒暄功能四种文本功能。一个英语语篇中通常会存在多种功能,但主要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为辅。换一个角度来说,语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会出现一种或者多种交际功能,这也就是语篇功能的总和,这也充分体现出语篇功能与语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时刻对原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定原文的功能。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随时检查原文因素在译文的语境中是否实现了译文的功能,如果没有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此外,翻译策略的确定更是语篇功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功能理论的指导作用,并根据一定的计划与步骤指导学生,确定好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过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二)做好自上而下的系统研究翻译问题

想要利用好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英语翻译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翻译教学,突破从字句人手机械化的联系和逐句翻译的方式进行创新。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通常都是从原文的语句元素出发,并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方式不仅会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更没有创新性,过于死板,也就失去了翻译教学原本的价值。采取这样的方式,译文的质量主要由翻译者自身的问题选择以及翻译水平来决定,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能力限制以及辅助资料主观性的误导,最终导致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实际的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系统的研究翻译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并形成自上而下的翻译问题研究。一方面,从语用层面出发,确定好译文的功能,再将原文中的需求进行保留和调整并加以区分,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翻译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还要明确好不同语境下对译文的不同要求,明确这种潜意识的功能观念。

(三)全面提高翻译策略的选择

除此之外,在实际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翻译策略的选择与方法能力的提高。通常来说,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翻译和写作能力,所以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语言和语法规则,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下完成原文思想的表达。因此,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原文功能的分析、明确好翻译目的、内容和策略,并进行选择性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语境处理原文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规范性的译文语言,加深对文本模式的认识,更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创新翻译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需求,新时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寻找语篇功能分析的创新起点,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翻译问题研究,全面提高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实力。

参考文献:

[1]冒志红.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J].现代交际,2012( 11):231 - 232.

厦门英语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风景地名 英译标准 历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51-03

地名是人对某一特定的地理方位或地理区域的指称,有明确的指位功能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地名作为指称地点的符号,深刻地打上当地文化变迁的烙印,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知,是当地人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风景地名更能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与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和物产特点、经济发展与历史变迁生存条件和等。因此,地名,特别是风景地名的研究,是对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的研究。钦州是广西北部湾三大港口城市之一,广西政府把钦州港定位为临海工业港和大型临海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区域来规划。自此,钦州与东盟国家、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对钦州旅游景点地名英语翻译,既要遵循国际交流的规则翻译,又要体现钦州当地历史文化的内涵。并且,提高旅游景点地名的英译准确性,更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现钦州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

一、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

林宝煊(1998)认为专有名词即地名的翻译,一般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名从主人”,指地名应按该人该地所属的国家或者民族的读法翻译。例如:日本的京都,当然不能按照汉语的读法读Jing Du,而应按日语发音译为Kyoto。美国的Los Angeles,应采取译名“洛杉矶”等。二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指人名地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已为大家所接受公认,不能按个人的喜好翻译。但是,中国地名注音没有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前,“约定成俗”的局面是比较混乱的。如我国的首都北京,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在英语中一直译为 Peking,苏州译为“Soochow”,“南京”被译为“Nanking”“中华”译为“Chonghwa”等类似译法的汉译英地名。我国翻译界把这种已经成为历史的人名地名翻译方法称之为“威妥玛式”译法。威妥玛式地名注音我国的地名方法在国际上影响深远。至今,这些译名也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部分媒体上,特别是在英语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威妥玛是19世纪一位在中国任外交官43年的英国人,1867年,他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并发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注汉字地名的方法,众人称之为“威妥玛拼音”,成为当时国际对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英译的译音标准。后来,翟理斯(H. A. Giles)在1912 年出版的《华英字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略加改良,于是形成了新的汉字注音方案,被命名为“威妥玛―翟理斯式”(Wade-Giles Modified System)拼音方案。此种拼音诞生后,被广泛运用在外交护照的中文、人名和地名的译音、邮政电信和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等。

1906年,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并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主要依据,并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以适合打电报的需要,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后继续使用此拼音系统,也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威妥玛―翟理斯式”拼法开拓了西方语言拼写北京话、普通话、地方话的历史,是西方人对汉字进行罗马字母标音的尝试,也是汉语拼音方案实施前的“前身”。但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也存在很多缺点,首先,虽然保持了与英文拼法相近的一些特点,但不完全遵循英文的拼写习惯;其次,“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没有充分考虑汉语的语音特点,不符合现在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此拼音方案的声母注音采用了西方前人用送气符号表示的方法,使得汉语普通话400多个音节就有160多个音节带有各种附加符号,造成书写方面有很多困难。实际使用时,送气符号又常被省略不用,使得许多不同读音汉字都成了同音字,如裘、仇、邱都拼作Chiu,汉字同音字有可能有不同的拼法,如柳、刘拼为 Liu和Lau,Liu为普通话音,Lau为粤语音;相同的汉字亦有不同的注音,如“孙”可注Sun或者Suen,同为“北”,却有Pe、Pei、Peh几种拼法,湖北拼为Hupeh,河北拼为Hopei。再如青岛拼为Tsingtao,而青海拼为Chinghai,而南方方言的引入,更是增加了拼写的混乱,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粤语、客家话、闽话音为准,厦门依照闽南方言拼成Amoy,香港、广州按照粤语拼“Hongkong、Canton”,“福州”拼为“fuchou”,因为当时国世界和中国均处于战争时代,无法制定统一的国际和国家标准,无论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还是“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都给国内外读者英译中国地名带来不同程度的混乱。

二、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原则

考虑到威妥玛式拼音方案在海外影响太深,为了捍卫中国的国家尊严,更为了结束威式拼音注汉语人名和地名在国内外引起的混乱拼法,我国政府在1958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1977年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提出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译法,并得到会议的批准通过。据此,中国国务院宣布,从197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律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以取代过去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拼写。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在1981年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标准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地名委员会与国家测绘局在1984年联合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分)》,中国地名也得以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英译系统。此后,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外,如还使用威氏拼音注音的校名有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等,英美各国媒体现在都已将 Peking改为 Beijing,大多数国家是尊重中国的地名、人名使用汉语拼音注音中国地名的。

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和中国地名委员会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汉语地名中的专名英译原则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注音音译,首字母大写且连写,不需连接符,通用名词即如“河、山、湖”等的类别名词一般意译,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原则上也依照同名同译。这是行业公认的地名翻译总则,并衍生出四大翻译方式: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扩展之后,再加上音译加直译、直译加意译等。传统汉语地名英语翻译的四种方法则为:

1.专名(单音节词)+通名地名结构

通名视为专名的组成部分,专名音译并连写,通名意译与专名分写。例如:

泰山Tai Mountain,黄河Yellow River,西湖the West Lake,渤海the Bohai Sea

2.专名(双音节)+通名地名结构

专名音译连写,通名意译与专名分写。例如:

桂林市Guilin City

3.以人名命名的非自然实体地名

姓和名按规则分写,英语翻译方法按传统习惯处理。

(1)人名+通名。例如:

廖仲恺纪念馆Liao Zhongkai Memorial

(2)人名+ ’s +通名。例如:

中山陵Sun Yat-sen’s Mautoleum

(3)the+通名+of+人名。例如:

岳飞墓the Tomb of Yuefei

4.以人名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人名的姓和名则应连写,且不加定冠词。例如:

鲁班路Luban Road,尚志市Shangzhi City

内学界如陈福季(1991)简单地归纳出我国风景名胜命名13种形式。任小玫(2009)则综合变通为7种,笔者据其规则举例:

第一,通名+of+(形容词+)专有名词,如国清寺(Monastery of Serene Realm)、独秀峰(the Peak of Unique Beauty)。

第二,通名+of+数字+专有名词,如万春亭(the Pavilion of Ten Thousand Springs)、五百罗汉山(the Mountain of Five Hundred Arhats)。

第三,通名+动词不定式,如镇海寺(the Temple to Guard the Sea)。

第四,通名+定语从句,如鬼见愁(Sights That Discourage Devils)、飞来峰(the Rock That Flew Here)。

第五,修饰短语+介词短语,如苏堤春晓(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第六,名词+ ing短语,有些表示动态的景点名称描述逼真,如迎客松(the Guests Greeting Pine)、三潭印月(the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

第七,ing短语+介词短语,如柳浪闻莺(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

上面几种并不是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模式来英译,中文的某一些景点只是描述性的,有时候专名和通名都没有,如上面第七种。因此,我们对风景地名的英译不能走进“一定抱定规则”的“死胡同”。程昌宏、谢恩荣(2008)也指出,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如只按照我国规定的地名规则采用汉语拼音直译,那么,英译出来的地名在指称、语义、语用三方面都不能传承地名在汉语中承载的内涵,丢失地名所承载的意象,甚至会出现歪曲。当今社会交流日益国际化,全部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地名,会阻碍世界对中国地名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

三、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策略

关于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笔者发现一个现象,有些风景地名英译,并没有搞清楚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构成,采取了不恰当的英译方式,造成地方风景地名历史内涵的消失;另外,某些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死抱着“地名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家汉语拼音音译法”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规则,有时英译出来的地名会歪曲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内涵。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译名混乱,除了城市地名应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采用音译外,对于地方风景地名,应采取如下的英译策略:第一步,先分清地名的构成,哪一个词为专名,哪一个字为通名。第二步,分清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构成之后,再确定地名的专名究竟是来自人名的专名还是属于“数字+专有名词”的类别,如是人名的专名,则采取直接音译法翻译,如是后者,专有名词则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以钦州当地关于钦州风景地名英译的争论为例,谈谈如何分清风景地名的专名和通名,而且,对于含有“数字+专有名词”类专名的地方风景地名,专名采用怎么样的意译方法,更能保留地方风景地名历史文化。

2014年11月18日,钦州当地人们就钦州的风景地名如三娘湾、五皇山地质公园的英译有过激烈的讨论。有网友对钦州市多处旅游景区指示牌翻译表示异议,认为景区地名应据习惯直接音译,比如“三娘湾”应该直接音译为“San Niang Wan”,而不应按照指示牌上的“Sanniang Bay”来翻译。

钦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翻译室提出,旅游景区指示牌目前没有完全绝对统一的英语翻译标准,景区地名英译通常根据准确、易懂、译文习惯以及对外接待的经验进行翻译。

广西师范大学有一名英语翻译老师则认为,根据广西2009年出台的《公共场所汉英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和相关规定,“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译为“Mount. Wuhuang National Geo-park”,符合相关翻译规定。

这则新闻引起当地一名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注意,并提出,不是所有的地名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应先看有没有约定俗成的官方翻译,比如颐和园的官方翻译是“Summer Palace”。如无官方翻译,可选择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因此,三娘湾翻译成Sanniang Bay比直接音译更好,外国友人更易理解,不然,外国游客不清楚三娘湾究竟是一个海湾还是一座岛屿。

在中国生活了8年的广西大学美籍教师Loren认为,直接音译的地名不容易了解景点的具体信息,对于外国客人,他们更迫切想知道旅游景点是一座山还是一座庙。

这则新闻反映了当前民众对世界交流中本地地名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的关心,从而关注到本地地名英语翻译的正误,这是一种好现象。从地名英译的标准与变通,笔者在本文浅议这几个钦州风景地名的英语翻译。

要准确传达钦州风景地名的文化内涵,必须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地名的历史传说。

三娘湾最被人公认的一种传说是这样的:相传三娘湾原来只居住着三位英俊的小伙子,他们共同生活在一条船上,共用一张网,相依为命。一天,三位仙女下凡,无意发现这个独特的海湾,和三位勤劳的帅小伙芳心暗许,决定下嫁凡间。玉帝经不住三位仙女的苦苦恳求,允许她们暂住海湾三年。于是,三位丈夫出海打鱼,三位妻子在家织网,生儿育女,家庭美满,过着幸福的凡间生活。三年后,三位仙女不舍得凡间的丈夫与孩子,没有按时回归天庭,玉帝不见仙女回来,大怒,连续几月掀起狂风恶浪,吞没渔船。三位娘子并排站在海边,顶着狂风恶浪,倔强地苦候丈夫归来,后来化成三柱花岗岩石,并排站立在美丽的海湾边上。人们被三位仙女和三个小伙子的勤劳勇敢和坚贞爱情所感动,每逢节日捧来香烛供品敬献三娘石,以表示对先人勤劳勇敢、坚贞爱情的敬意。

五皇山的传说更为有趣,相传3000年前,五皇山原来被叫女儿国,阴盛阳缺。慈悲的南海观音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繁衍子孙的局面,奏请玉皇大帝出面帮助,玉皇大帝有感于南海观音的慈悲胸怀,下旨派遣一名法力非凡的阳神下凡到五皇山相助。阳神不辜负圣望,下到五皇山不久,女儿国同时生下五个皇子,均英俊潇洒,才华逼人。玉帝大喜,特意把五个皇子接上天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几十年后,这五个皇子个个都子孙繁盛,开枝散叶。从此,女儿国的阴阳平衡了,不再称之为女儿国,改称五皇州。

从历史传说我们了解到,三娘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指三个仙女。第一种译法“San Niang Wan”是完全拘泥于国际标准和国家的地名必须采用汉语拼音直译法,正如外国友人说的,只看到“San Niang Wan”的地名标识,根本不知道三娘湾究竟是一个海湾还是一座岛屿。“Sanniang Bay”是参照“以人名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名的姓和名的规则应连写,且不加定冠词”的译法,与三娘湾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不符。无疑,“Sanniang Bay”比“San Niang Wan”传达更多的指称和语义意义,但没有起到真正的语用作用,也没有很好传达三娘湾历史文化的内涵。另外,网络上还有把“三娘湾”翻译为“San Niangwan Bay”,这个英译混淆了地名里面专名和通名的范畴,“三娘”无疑是“三娘湾”这个地名里的专名,“湾”则是表示地名类别的通名,译为“San Niangwan Bay”,则是把“三娘湾”全部作为专名来音译,后面又加一个表示类别的通名翻译“Bay”,这个翻译是引起语用误解的英译,更为不妥。笔者认为,可参照任小玫(2009)“通名+of+数字+专有名词”的译法, 专名“三娘”不宜按人名的专名直接音译为“Sanniang”,宜意译为“Three Fairies”,“三娘湾”则英译为“the Bay of Three Fairies”更能传达这个风景地名的历史内涵。同理,“五皇山”的“五皇”是此地名的专名,但不是来自人名的专名,而属于“数字+专有名词”的专名,不应按人名直接音译为“Wuhuang”,应意译为“Five Princes”,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翻译为“The Mount. Of Five Princes National Geo-park”,比原译法“Mount. Wuhuang National Geo-park ”更能传神地表达五皇山历史传说的文化渊源。

综上所述,我们翻译地方风景地名的时候,单纯采纳拼音直接音译的译法,远远不足以解决生动、复杂、多变的英译需求,也不能说清地名的来龙去脉,更不能体现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地方风景地名的专名,一律采取汉语拼音音译,有时不能传神地表达地名的确切意义,更不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风景地名历史文化。因此,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不必完全拘泥汉语的音译习惯,在遵循国际与国家的地名英译标准的基础上,应灵活保留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尽可能保留地名的原貌和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这样,地方风景地名英译既能提升地方的经济与国际声誉,又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福季.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原则[J].地名知识,1991(4)

[2]林宝煊.谈“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J].外Z学刊,1998(4)

[3]贾秀海.旅游文化景观术语英译技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6)

厦门英语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口译译员;社会地位;口译认证考试,口译行业规范化

口译的起源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口译的出现先于文字的使用。虽然口译是一种古老的人类活动,但一直到20世纪,人们都还普遍认为口译太普通,根本不值一提(Pochhacher 200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口译工作需求量大大增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首次有了同声传译服务,于是口译工作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在纽伦堡审讯纳粹战犯的审判,庭上对话全部用同声传译。这次审判让人们充分见识了口译服务的魅力和价值。如今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译职业渐渐被人们称为“金领职业”,是日进斗金的工作。而中国的经济腾飞给口译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口译服务和译员社会地位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拟结合译员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谈谈中国现代口译译员的社会地位问题。

一、译员地位偏低

首先,从译员本身来看,他们普遍长期忍受“从属情意结”,就是“终生没有机会做老大而产生的自卑与无能感觉”、“终生做别人的‘跟班’”(周兆祥、陈育沾1988)。虽然笔译工作也会令人产生这种感觉,但在口译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通常译员都是坐在或站在主角旁边,做着人云亦云的“机器”。风光都是属于主角的,译员有时甚至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却有可能听不到观众或听众的一点掌声。

其次,从口译服务用户角度来看,由于社会上的译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人自诩为译员,但实际上根本就是名不符实。现在充斥于口译市场的一些从业人员只是会说外语,但这并不等于能担任口译工作。有些人员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因口译培训市场尚不规范,其资质并不足以胜任口译工作。这些水平低的译员会对译员的地位和工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虽然也有一些高素质的译员语言技能好,认真负责地对待重要复杂的文件和演讲,但口译服务用户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前者(Gile 1995)。由于目前中国的口译服务还缺少规范与监督,译员的地位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有些口译服务用户,在与口译人员直接打交道过程中,常常认为只要是懂外语的人就能充当全能的口译,就理所当然能够胜任任何领域的口译工作。口译常被认为不过就是转述别人所说的话而已,是一个传声筒和工具,其技术含量并不高。再加上相关行业规范的缺失,口译人员的薪酬往往存在主观随意性,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并不相符。此外,由于口译市场上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译员资历或素质高下不一,翻译企业经营不规范等原因,一些不合格的口译工作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了译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而在翻译领域,口碑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译员的地位低从口译培训现状也可见一斑。王恩冕是这样总结口译培训现状的:口译学员英语水平普遍不理想,进入市场的译员水平良莠不齐;全社会对口译职业的认识不清;口译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口译市场管理不规范,用人单位各自为政,没有完善的聘用机制和标准,市场信息不通畅。这种培训现状表明译员及口译工作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员地位还有待提高。口译培训对译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口译培训现状不改善,提高译员地位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提高译员社会地位的必要性

首先,要提高译员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口译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毋庸讳言。正如钟述孔先生所说,实践证明,口译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言语行为,而是一种涉及诸多知识层面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钟述孔,1999)。随着区域性和全球流的与日俱增,各种涉外事务与活动日益频繁,而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各行各业都需要译员。大至联合国大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会议、国际谈判、国际冲突的解决等,小至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接触,都无法离开口译,译员扮演着语言与文化桥梁的作用。口译工作使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到位有效,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随着国际合作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其次,口译工作特点也决定着译员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口译工作看似容易,似乎只要略懂两种语言者都能做口译。实际上要做好口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国著名的口译教学专家梅德明教授把口译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转引赵军峰,2003,1):

(1)即席性强(extemporaneousness)。口译人员往往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即刻投入双语转码的临场操作。而且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交际双方,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众,一般都不希望中介占有过多的时间。这就要求译员具有很快的即席反应能力和高超的临场发挥水平。

(2)压力大(stressfulness)。译员必须要能适应在正式场合严肃气氛的压力下工作。紧张的情绪会影响译员的自信心,怯场的心态会使口误频生。

(3)独立性强(independence)。通常,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员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译员的责任性自然也就大。译员无法回避所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更无退路可走。许多口译活动都无后面补救的机会。译员必须遵循“译责自负”的原则。

(4)综合性强(comprehensiveness)。口译是一种综合视、听、说、写、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口译属于一种立体式、交叉式的信息传播活动,多层次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会给口译工作带来困难,如说话者口音、说话者语言逻辑性差等。

(5)知识面宽(miscellaneousness)。口译过程中传递信息的覆盖面无限定边界。口译的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涉,无所不包。口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口译要求译员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一流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技能。译员既是语言专家又是略通百事的杂家。

人们了解了口译工作的特点并充分认识到口译工作的不平凡之处以后,会更加重视口译工作及译员的地位,尽量为口译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译员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误。这些都是译员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只有译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译员的工作环境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

三、提高译员社会地位的措施

1 口译认证考试的设立。口译认证考试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名合格口译员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包括语言能力、语言外知识、口译技巧与策略以及职业素养等(Gile 1995)。口译认证考试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译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口译行业的规范化,为口译人员提供平等的市场准人机会,引导口译

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起到保护译员,提高译员的社会地位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渐渐建立起了较大规模的口译认证考试。1997年上海市实行了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随后出现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2001)、厦门大学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2002)、由教育部和北外联合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2003)以及由人事部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2003)。

2 口译研讨会的举行。全国口译研讨会暨国际研讨会的举行总结了国内口译教学与评估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这对促进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1996年由厦门大学发起了首届全国范围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此后,每两年举行一届。199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2000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200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200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主题从关注口译教学状况及教学改革发展到研究口译的国际化与专业化。从口译研讨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规模不断壮大,研讨广度和深度均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加深”(慕媛媛)。口译研讨会的举行表明译界人士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推动口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扩大口译影响及提高译员社会地位。

3 口译教学的发展。目前的翻译培训已经出现多元化趋势,有:本科生三四年级的翻译基础培训、研究生阶段的高级口笔译培训、理工科院校开设的翻译选修课,社会上不同机构组织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口译培训班,围绕职业资格认证开设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课等(刘和平,2005)。

厦门英语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迈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英语教育不是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总体不高,教师们普遍感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各种难题并存。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现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助力于推动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与高职外语教学

1.语言与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词汇 “colere”, 意指栽培、培育、修养。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种不同的专业角度对文化进行了解释。汉语词典中文化的释义从广义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在语言学视角上,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文化意识的体现。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

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地区、种族的地理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都各不相同,语言的诞生和发展也各不相同。无论是有声语言,或是无声的语言,无一不反映着人的思想与文化。同时,语言又在文化中发展变化。因此语言的教学,既有语言的工具特征,又有着典型的人文特征。英语的教学不能离开语言的土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在我国,各级外语教学大纲中,都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和规定。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也普遍认同外语教学必须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学[2]。

然而当前的情况是,高职学生的跨文化素养薄弱,亟待提高。一是在文化常识方面,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许多西方的国家、人文、地理等认知缺乏,知识面较窄。二对于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冲突、文化差异的意识甚为薄弱,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三是对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更多的是看看英文电影唱唱英文歌曲的体验和收获,能够从课堂、学校得到专业的解析和指导较少。因此,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匮乏,更别提能够明白语言与文化深层次的关系,而去主动学习了。

三、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日而就。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高职英语专业的文化内涵建设不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效锻炼少

高职英语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学科定位有别于传统的英语语言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甚至照搬照抄,压缩本科教育的模式,完全不考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文学、文化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被删减、忽视。学生缺少课外练习口语和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机会。虽然一些学校开展了英语角、英语艺术节、外语沙龙、演讲比赛等活动,但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常常寥寥无几,即使愿意经常参加,与外教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难以深入。英语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院校积极创造机会,创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对接平台,机会更是难得。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单一,内容无法延生,成效低。

2.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招生除了面向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预科生、五年专科生等。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尤其英语学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大难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上课常常是睡觉+手机的模式,主动性需要老师调动,更不可能做到自主学习。而跨文化教育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期的沉淀累积,需要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坚持和学生能力的综合发挥。因此多数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

3.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待改革完善

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和实践,我国的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偏重讲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旧广泛使用。老师的教学是背单词、讲语法、批作业;学生的任务是听讲解、记笔记、写作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背后的文化性没有进行剖析,或是把文化内容作为点缀。此外,许多高职学生以通过A、B级应用英语等级考试为目标,学生的把精力都投入到考级拿证中去,从而也影响了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考级辅导上。

总体而言,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性的忽视和跨文化交际氛围缺乏是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不够理想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因此,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应成为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一个亟待加强的方面。

四、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1.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建设,重视跨文化教学

高职英语专业应当坚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能够具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展现出较宽的知识面和高素质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商务英语教师的文化培训;重视教研活动的作用,组织教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习新的学科文化理念;可以派送教师到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邀请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前来指导教学。此外,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支持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在实际操作中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2.努力倡导,帮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对高职学生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工夫,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课堂环节中想法设法激发出学生的潜能。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可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如视听法、情景法等。例如,采用交际法,可以使学生用真实的语言、具体实际的材料,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的交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积累,培养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茶博会、旅游文化节、英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还可以探索实践课堂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模式,把英语语言习得与英语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帮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形成自我学习的良性循环。

3.师生共建,营造良好的校园外语文化氛围

英语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校园是英语的第二课堂,努力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交际沟通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很好的机会,引导启发学生们在做中学,领会、感悟并成为弘扬跨文化的桥梁。例如,师生共建涉外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中西方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题材的图片、文字、影像。生动形象的资料将使语言的学习不再枯燥单调,更赋予其生命力。此外,可在校园进行各种布置展示,结合不同专业院系举办活动,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以中西方服饰特点为主题进行展示,酒店专业可以举办西餐礼仪文化的讲座,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进行各国建筑模型设计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有效地营造了跨文化意识的传递。再次,通过英文演讲比赛、跨境电子商务模拟赛、英美文学读书会、影视赏析、圣诞节派对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浓厚的英语文化生活氛围中,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长期以来种种的制约,致使在高职阶段,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不够敏感,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相当薄弱,即使在语言学习上强化训练,他们也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和教师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探索用新的教育理念、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既有语言技能又能良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许力生,吴丽萍.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问题的反思[J].中国外语,2006(04).

相关期刊更多

厦门航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厦门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