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小飞行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数据表明,如果我们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方法降低碳排放量,那么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全球的气温将升高三到六摄氏度,而海平面也将上升十五到三十五米。如果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那么将导致一半的生物物种绝迹,也将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与气候的变换有极大的联系的。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想要根本的解决的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减少碳排放量。以这种环境为背景条件,人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考验时,科学家们提出了低碳消费这一概念。低碳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认可,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规划。
低碳消费的提出基础
近几年来,人们日益重视对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而低碳消费就是在低碳经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就提到,人们需要对消费过程中的生态以及环保加强重视。在这本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段话马克思与恩格斯先生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警告,我们不应该毫无节度的对大自然进行开采,人与自然需要做到和谐相处,互利共生。人们并不能无条件的征服大自然,这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保护以及惩罚。
低碳消费的意义
一、低碳消费是人类本性的体现。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属性就是对人本性的彰显。自然界依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果自然界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那么就将会使得人类不能继续发展。所以,人们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时候必须是合理进行的。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以及利用的时候,要以自然界的自我进化能力为限度,特别是在对大自然的资源采用时,更需要加强保护与修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低碳消费中表露无疑,低碳消费反映了人的本质要求以及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类本性的体现。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低碳消费作保障。“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人们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三、应对气候变化时对低碳消费提出的现实需求。有关数据表明,在上个实际中全世界的平均气温大约有0.6摄氏度的上升,这是历史的最高值。全球气温的上升速度之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水域面积增加以及沿海城市可能会消失等情况的发生。所以人们为了能够应对危机,就需要大力的发展低碳经济,有效的减少碳排放量。
四、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就是实行低碳消费。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生产的动力也是消费,产品只有在被消费者购买之后,生产者才能获取一定的利润。而低碳消费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的就是,生产者生产出新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要。
消费者性别对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我们制得上面的表格,由表格可以知道,在性别对低碳消费意愿方面的影响中,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更了解以及注重低碳消费意识。我们调查中发现,对低碳消费行为影响这一方面中,女性在对出行工具进行选择的时候和在对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为多少度以及对垃圾进行分类等日常生活行为以及习惯中,比男性会做的好。而在对于今后是否会购买低碳产品以及购买该种产品会比同类产品付出额外费用的问题时,男性选择购买的人数要多于女性。与此同时,我们在对周围人们的低碳行为做出评价的时候,男性对周围人的评价总体要略高于女性,但是在总体上而言,这二者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所以消费者的性别,对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并不大。
摘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几十年内,需求的持续增加和供给受到诸多限制将是中国能源供求关系的基本走势。为满足未来几十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中国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目前的发展阶段出发,实施节能优先、以技术替代为支点、能源来源多元化、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并重的国家能源战略。
关键词:能源;供求形势;生产;消费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有效供给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仍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中国的能源供求走势和能源战略不仅关系本国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且对世界能源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一、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一次性能源由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转变为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且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一直超过消费量。1992年首次出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下同),消费量10.92亿吨,消费量超过生产量1914万吨。1990—2000年,中国能源年生产量净增2506万吨,而同期能源消费量净增3985万吨。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活用能的增加,能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比2000年增长91.6%。(详见表1、图1)
(二)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原煤和水电生产与消费比重均走过一个马鞍型,核电从无到有,但所占比重尚小
1992年中国原煤产量达13.73亿吨高峰后,一直持续减少,2000年不足10亿吨(低于1990年的产量),以后快速上升,2006年达23.6亿吨。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4.2%下降为2000年的72.0%,2006年上升到76.7%;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为2000年的67.8%,2007年又上升到69.5%(详见表2)。水电、核电、风电等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4.8%上升为2001年的8.2%高峰后,2006年下降为7.9%;水电生产1990—2006年增长率为8.0%,低于火力发电10.3%的增长率,同期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由20.4%下降为15.2%。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1995年为1.27%,2000年为1.23%,2006年上升到1.9%。
(三)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原油生产量在20世纪末期达到巅峰后,增长后劲不足,但消费量持续上升
1997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6亿吨后,一直在1.6—1.7亿吨之间徘徊,原油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23.8%下降为1990年的19.0%,2000年下降为18.1%,2006年下降为11.9%。1990年中国原油消费量11845万吨,2000年达22439万吨,2006年达3.5亿吨,16年的平均增长率达7.2%;1990年中国原油生产量高出消费量2345万吨,2000年低于消费量6139万吨,2006年低于消费量近1.6亿吨,其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20.7%下降为1990年的16.6%,以后一直持续上升,1997年超过20%,2002年上升到23.4%的峰值,2007年下降为18.3%(见表2)。
(四)原煤中间消费比重上升,原油中间消费比重下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提高
1990年中国原煤中间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39.1%,2006年上升为74.2%。其中,发电用煤占原煤消费量的比重由25.8%上升为49.6%。1990—2006年中国生活用煤和交通仓储通讯业用煤分别减少50%和66.5%;占原煤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下降12.3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1990年全国原油中间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4.2%,2006年下降为8.8%。同期中国各行各业原油消费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其中生活消费和交通仓储通讯消费量分别增长6.0倍和5.5倍,占原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3.2个百分点和16.8个百分点;工业消费量虽由7322万吨上升到1.5亿吨,但占原油消费量的比重由63.75%下降为42.9%。1990年中国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7.2%,2006年上升为71.24%,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转换效率由37.34%上升为39.87%。
二、中国能源供求关系的未来走势
未来几十年内,需求的持续增加和供给受到诸多限制将是中国能源供求关系的基本走势。
(一)能源消费将持续增加
21世纪最初几十年,中国处于完成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将是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不可逆转趋势。1990年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93%,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为2.82%,10年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8。其中,1990年一1996年为0.51;1997—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97%,而能源消费量基本没有变化。这种能源消费状况虽与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速下降有关,但也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节约的结果有关。这种态势不可能长期延续下去。2002年以后能源消费超速增加,也是阶段性的,只是与中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的适应,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煤油电价格全面上涨,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1.59,既表明中国能源供给的相对紧缺,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以往数年持续能源消费超低速增加的某种恢复性增长。(详见表3、图2)。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24.6亿吨标准煤,据潘家华等计算,同年出口制成品折合出口能源6.3亿吨,人均能源消费1.87吨,比2000年增长74%。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0.5推算,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40亿吨(标准煤)左右。届时单位GDP能耗将为2006年的一半左右;人均能源消费3吨左右,比2006年增长60%。其中若原煤占65%,则中国原煤消费将达38亿吨;若原油消费占20%,则中国原油消费量将达6亿吨,为2006年消费量的170%。
(二)能源增加生产将受到多方面制约
一是能源资源禀赋的制约。原油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长最快的优质能源,但资源禀赋并不丰厚,已有的主力油田已进入衰退期,新的主力油田勘探、开发尚需时间,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地距离较远。中国的化学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能源产地远离能源消费地的格局将增加能源运销成本和风险。三是丰裕能源资源开发受到资本、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中国煤炭、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资源相对丰裕,但大规模开发既受技术、资金短缺的制约,又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约束。如,中国原煤消费占世界的27%,是世界唯一以原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煤炭大量开采造成的地下水枯竭、地表沉陷、煤炭燃烧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等,又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又如,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中国水电资源可开发量达3.9亿千瓦,按开发利用率达50%计,每年相当于5.0亿吨煤的发电量,但水电建设又面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水库移民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四是能源开发的体制约束。能源开发是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国家与开发地区之间、开发地区与能源消费地区之间、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能源生产企业与能源使用企业之间的多重利益关系。中国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及民营企业投资能力弱小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等因素,对中国加快能源开发建设构成体制。五是国际竞争的压力。能源的稳定供给关系到国家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竞争增加了中国从外部增加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
三、中国能源的战略选择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且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不仅是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为满足未来几十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中国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目前的发展阶段出发,实施节能优先、以技术替代为支点、能源来源多元化、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并重的能源战略。
(一)节能优先战略
中国是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现代化必须节能优先。一是建立节能型的消费方式,以较少的能源消费达到较高的生活水平。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方式,既于中国资源支撑能力所不允许,也有害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中国的私人轿车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带给中国和世界的将是生态灾难。二是建立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降低能耗20%、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的目标。目前生产用能占中国能源消费的近85%左右。能源供给不足将一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作为世界工厂(车间)的瓶颈。淘汰高耗能产业、发展节能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提高单位能耗效率是中国节能战略的主要方向。
(二)技术替代战略
技术替代是未来中国能源供需平衡的战略支点。目前中国多数产业部门耗能水平较高,在建材、建筑、冶金、电力、采掘、化工、汽车制造等主要耗能行业采用先进工艺装备和新型节能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污染。能源的综合利用、单位能耗效率的提高及新的能源资源的勘察、开采水平的提高及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所以,技术替代战略的实质就是以更多的科技创新投入换取能源的节省和高效利用。
(三)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
从能源资源禀赋出发,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根本改变,但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又不可能是无限的;原油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的提高将受到资源储量的严重制约。因此,中国的能源来源必须实现多元化,在考虑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既要努力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又要大力发展水电,加快核电建设,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四)国际合作战略
能源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决定中国大规模进口原油具有不可逆性。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开发,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开发,包括能源开采和能源利用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中外合作,同时以制成品国际贸易形式出口能源,是中国实现能源供求平衡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能源消费;PSTR模型;非线性影响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08
中图分类号:F205;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34-04
Study on the Nonlinear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PSTR Model
LV Lianju, KAN Dax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99)
Abstract: The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by the PSTR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has obvious nonlinear effect on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 are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threshold for eff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economic openness degree on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s of the urbanization, there is less for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higher and lower provi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is conclusion also applies to economic openness degree. Other conversion variables have only one position parameter, which divides provinces into two systems, the urbanization reduce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high industrial structure level of the high system, there is greater for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high market factors distortion level of the high system, in the provinces for obvi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ic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high human capital, there is relatively great for the reduction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PSTR model; nonlinear influence
引言
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54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0%,结合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经验,以及城镇化固有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国情,未来一二十年内城镇化将依然保持高速发展,这使得已经出现的资源环境约束与能源供需矛盾将更加日益突出。那么如何在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目前,关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主要有正相关[1,2]、负相关[3-5]、非线性[6,7]和其他结论[8,9]。从这些研究可知:学者们多是利用线性模型实证分析,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可能致使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个别文献仅是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非线性关系存在性,但该模型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即变量在阈值两侧瞬间实现不同状态转换,另上述文献回归中对于内生性问题,主要是利用系统GMM解决,但存在诸如参数估计结果有偏、检验统计量偏大等缺陷,且系统GMM法要求经济处于稳态均衡附近,这不太符合我国现实情况。此外,上述文献在研究时均是事先按照区位因素分为东、中、西部三组,这种分组是外生分组,而非根据研究对象的异质性信息进行的内生分组,可能致使分析结果出现偏误。本文将基于1992~2013年29个省份面板数据①,使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实证研究,允许回归参数逐步、缓慢发生变化,能较好地刻画截面异质性,可以克服内生性问题,同时避免外生分组所带来的样本量减小和分组标准武断等不足。
2实证结果分析
21非线性检验
本文利用LM和LMF统计量对上述PSTR模型(1)至模型(7)进行非线性特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
①其中重庆并入四川,数据不全,舍去。
②公式为Kit=Iit/Pit+(1-δ)Kit-1,其中I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Pi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92年为100),δ为资本折旧率,采用国际上惯常的做法,将其设定为5%,至于初始年份1992年各省份的资本存量,本文通过下式求出Ki1992=Ii1992/(003+Zi),其中,Zi为第i个省份1992~2013年的GDP平均增长率。
中可知:7个模型的LM和LMF统计量在H0:r=0,H1:r=1时均拒绝了不含有异质性的线性模型假设,因此,选择非线性PSTR模型是合适的,各转换变量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进一步检验发现,模型(1)和模型(5)的最优位置参数为两个,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6)、模型(7)的最优位置参数均为1个。
22估计结果
本文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S)对模型(1)至模型(7)进行估计,但估计前需运用网格搜索法确定r和c的初始值,为了能确保构造的网格将最优的初始值包含在内,首先,按照常规做法将r的初始值区间设为(0,50),再根据转换变量数值将c的初始值区间设为(min{qit},max{qit})进行网格搜索,如果搜索到的最优r和c值正好在网格边界上,就扩大网格,重新搜索,直到搜索的最优r和c值位于网格内部,然后将其作为初始值进行NLS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7个模型的各变量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城镇化对各地区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各地区的异质性使得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在各省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转换变量的存在使得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被分成了若干个体制,弹性系数在体制间平滑转换。
(1)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知:α0和α1分别为0368和-0243,平滑参数为1311,位置参数有两个,分别为0977和6148,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当Dev位于0977~6148万元之间时,模型处于中间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368,即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提高0368个百分点;当Dev小于0977万元或者大于6148万元时,模型处于外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25,即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提高0125个百分点。样本中一半以上观测值处于中间体制,共有357个,占观测值总数的5595%。由于平滑参数为1311,说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在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311。模型(1)的估计结果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和发达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正面影响较小,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正面影响则较大。以2013年为例,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均超过了6148万元,处于外体制,而其他省份均处于中间体制。说明大部分省份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降低能源消费效应。
(2)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从模型(2)的估计结果可知:α0和α1分别为0496和-0662,平滑参数为1122,位置参数1个,为0473,将模型分为两个体制,当Str小于0473时,模型处于低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496,表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0473时,城镇化增加了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提高0496个百分点;当Str大于0473时,模型处于高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65,表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于0473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产生的是负面影响,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下降0165个百分点。其中样本小部分观测值处于高体制共有44个,占观测值总数的690%。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高低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122。进一步分析可知,2013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海南服务业比重较高,均超过了0473,处于高体制,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其他省份则均处于低体制,城镇化提高了能源消费总量。
(3)技术进步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从模型(3)的估计结果可知:α0和α1分别为-0121和-0138,平滑参数为1052,位置参数为1个,C=4785,说明技术进步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为负,即技术进步有助于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位置参数c将模型分为两个体制,当Tec小于4785时,模型处于低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21,当Tec大于4785时,模型处于高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258;由于平滑参数为1052,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技术进步的变化在高低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052。其中小部分观测值处于高体制,共有46个,占观测值总数的721%。2013年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由于研发投入较多、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这些省份技术进步较快,致使城镇化减少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较大,处于高体制;其他省份技术进步较为缓慢,城镇化减少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较小,处于低体制。
(4)环境规制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模型(4)估计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为负,即环境规制有助于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位置参数C=0001,将模型分为高低两个体制,随环境规制的变化,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高低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933。其中观测值处于高体制共有455个,占观测值总数的7132%。2013年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广东、江西、四川、云南处于低体制,这些省份可能由于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倒逼城镇化进程中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结构,减少了高能耗产品生产,以及倒逼了各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本地区成为高能耗产业转移场所,这致使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较大;其他省份则处于高体制,环境规制强度较弱,这些省份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地表现为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特征,走的是高投入后节能的道路,致使各省环境规制对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较小。
(5)经济开放程度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模型(5)估计结果表明:位置参数有两个,分别为0041和0549,说明经济开放程度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具有双门限的非对称特征。当Ope位于0041~0549之间时,模型处于中间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93。当Ope小于0041或者大于0549时,模型处于外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267。其中观测值处于中间体制和外体制的分别有533个和105个,占观测值总数的8354%和1646%。同时由于平滑参数为1193,说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经济开放程度变化在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193。模型(5)的估计结果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和较低地区分别由于外贸外资质量较高和金额很小,致使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效应较小,中等经济开放程度地区外贸质量不高,外资质量也较低,在城镇化进程中多是从事低端产品出口和外资多进入非技术密集型行业,致使城镇化的能源消耗效应较大。2013年,处于外体制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较小,而其他省份均处于中间体制,城镇化的能源消费效应较大。
(6)要素市场扭曲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从模型(6)估计结果可知:要素市场扭曲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为正。位置参数C=0248,将模型分为高低两个体制,随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变化,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高低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006。其中大部分观测值处于高体制,共有562个,占观测值总数的8809%。2013年北京、天津、辽宁、浙江、黑龙江、山西、吉林、宁夏、甘肃、青海、云南处于低体制,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提高效应较小,其他省份处于高体制,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不利于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导致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提高效应较大。
(7)人力资本与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从模型(7)的估计结果可知:α0和α1分别为-0148和-0160,平滑参数为1265,位置参数为1个,C=9013,说明人力资本对城镇化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为负,即人力资本有助于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位置参数c将模型分为两个体制,当Hum小于9013时,模型处于低体制,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下降0148个百分点;当Hum大于9013时,模型处于高体制,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下降0308个百分点。由于平滑参数为1265,说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人力资本的变化在高低体制间平滑转换,变化速率为1265。其中59个观测值处于高体制,占样本数的925%。2013年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广东、湖北、陕西、新疆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处于高体制,这些省份人力资本通过促进技术研发、扩散和溢出吸收等途径,提高了城镇化进程中能源利用效率,致使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降低效应较大;其他省份处于低体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降低效应较小。
3政策建议
依据上述实证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和注重引进外资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贸外资的质量,尽快努力缩短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较低省份处于中间体制的时间,使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的省份进入外体制中,进而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效应;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处于低体制的省份进入高体制中,进而达到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作用;三是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推进和深化户籍制度、档案制度、金融制度、财税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定价机制改革,以降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资源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推进要素市场市场化进程,使处于高体制的省份进入低体制中,进而降低城镇化进程的能源消费效应;四是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吸收,使得低体制的省份进入高体制中,同时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规制,使高体制的省份进入低体制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城镇化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珩.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76-182.
[2]Zhao Y B, Wang S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n Econometric Perspective Analysis[J]. Sustainability, 2015,7(5): 5609-5627.
[3]Hori s, Kondo K, Nogata D, 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Energy-saving Behavior: Survey and Comparison in Five Major Asian Cities[J]. Energy Policy,2013,52(s3-4):354-362.
[4]Khansari N, Mostashari A, Mansouri M. Conceptual Modeling of the Impact of Smart Cities on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4,28(28):81-86.
[5]Sadorsky P.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n Energy Use in Emerging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2014, 73(2):392-409.
[6]王子敏,范从来.基于倒N形库兹涅茨曲线的城市化能耗拐点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22.
[7]刘江华,邵帅,姜欣.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我们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基于国内和国际数据的比较考察[J].财经研究,2015(2):111-122.
[8]梁朝晖.城市化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5):88-96.
中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治疗后生存率 生存期从患者在住院治疗之日起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观察至1998年8月20日止),统计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用Long Rank检测法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别,博生癌宁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2,3)。
表1 博生癌宁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生存率(%)
分 组 0.5年 1年 2年 2.5年 中位生存期
博生癌宁组 0.867 0.667 0.267 0.033 465天
对 照 组 0.60 0.333 0.133 0 204天
X2=4.38;p<0.05
表2 中晚期肺癌两组治疗后的生存率
分 组 总例数 观察>1年 生存>1年 治疗后1年生存率 中位生存率
博生癌宁组 30 22例 13例 53.84% 323.5天
对 照 组 32 21例 5例 23.8% 192天
表3 博生癌宁治疗后各种癌症分布及生存情况
生 存 期
癌种 例数 1年 1-3年 3-5年 10-16年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食管癌 30 8 6 7 9
胃癌 35 2 10 14 9
肺癌 30 4 9 11 6
肝癌 20 8 0 8 4
肠癌 8 1 5 1 1
鼻咽癌 15 9 2 3 1
宫颈癌 10 2 4 2 2
膀胱癌 10 2 6 0 2
其他癌症 28 5 10 9 4
治疗后病灶变化,按照WHO抗肿瘤药物疗效通用标准评定。以患者入院治疗前后胸片进行对照比较,以"部分缓解", "稳定", "恶化"进行疗效评定,见表4。提示博生癌宁组治疗后稳定瘤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 博生癌宁与对照组治疗后病灶变化
组 别 例数 部分缓解 稳定 恶化 稳定率 P值 中位稳定期
博生癌宁组 30 1 26 3 90% <0.05 6月
对 照 组 30 0 19 11 63.33% <0.05 3月
主要症状变化 观察肺癌的咳嗽,痰血,胸痛,发热,纳差等症状治疗前后的变化,博生癌宁组治疗后好转均较对照组显著。
治疗前后生活状态评定 于治疗前后按Karnofsky生活质量分级标准进行评定,肺鳞癌化疗组治疗后生活状态较治前明显降低(P<0.01), 博生癌宁组治疗后基本稳定,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价(Karnofsky评分法)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组 别 t值 p值
数 X±SE X±SE
博生癌宁组 30 76.33±1.1227 74.17±3.8513 0.552 >0.05
对 照 组 30 73.67±1.9316 56.5 ±5.4571 3.656 <0.001
治疗前后免疫,生化指标的变化为探讨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博生癌宁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以及博生癌宁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作用机理,我们以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测定,NK细胞活力测定等作为检测指标,对随机分为两组的病例,进行治疗前后检测,实验结果如下:
1、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试验:用皮肤发泡取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法测定肺癌患者的吞噬功能。博生癌宁组患者治疗后吞噬功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略低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2、NK(Natural killer cell )细胞活力测定:从表7可见,博生癌宁组患者治疗后NK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了博生癌宁治疗后可明显提高中晚期肺癌患者的NK细胞的杀伤作用,并随服药时间适当延长而活性相应提高。
表6 治疗前后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变化
组 别 项目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X±SE X±SE
吞噬率 30 41.10±3.3581 53.33±2.5732 4.560 <0.01
博生癌宁组
吞噬指数 30 0.45±0.0353 0.61±0.0290 4.268 <0.01
吞噬率 29 44.17±3.3389 48.38±3.0083 1.350 >0.1
对 照 组
吞噬指数 28 0.0589±0.0381 0.5554±0.0377 0.9957 >0.3
表7 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的影响
用药前平均 用药后平均攻击百分比%±SD
组 别 攻击百分比 P值
%±SD 三周 六周
博生癌宁组 33.95±15.79(35例) 46.97±18.80(24例) 53.82±17.37(18例) <0.01
对 照 组 36.91±17.40(24例) 38.92±16.8(16例) 40.40±21.86(12例) <0.01
小 结
从本文随机分组对照治疗的临床资料中,可见博生癌宁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有以下作用:
一、延长患者生存期:晚期肺癌博生癌宁组治疗后1年,1.5年,2年,2.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6.7%,13.3%及时性3.3%,中拉生存期为465天;化疗组治疗后1年,1.5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33.3%,13.3%和3.3%,中位生存期204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显著(P<0.05),博生癌宁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显示了博生癌宁治疗有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作用。
二、具有缓解和稳定癌灶作用:博生癌宁治疗晚期肺癌,部分缓解和无变化27/30例,稳定率为90%,中数稳定期为6个月,对照组治疗后则为19/30例,稳定率为63.3%,中数稳定期3个月。晚期肺腺癌中药治疗后部分缓角及稳定期为6个月;化疗组则为19/32例,稳定率为59.38%,中数稳定期为3个月,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博生癌宁稳定癌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以生活状态评分,肺癌常见症状的治疗前后变化来反映生存质量。博生癌宁治疗后症状改善者多,生活状态基本稳定。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状态明显下降。说明博生癌宁有提高晚期肺癌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四、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博生癌宁组治疗后巨噬细胞吞噬活性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表明了博生癌宁具有提高晚期肺癌的免疫功能,尤其是提高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作用,也有助于体液免疫的调节。因此,博生癌宁治疗晚期肺癌的作用机理之一,可能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内的抗癌能力有关。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昌文等主编:《肺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20,117,142,162-168页
[2] 孙燕:肺癌的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肿瘤防治研究》
(2)1984:108
[3] 国际抗癌联盟主编:《临床肿瘤手册》,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4年,第116-118、178、185-186页
[4] 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肺癌200
例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10):197720
[5] 刘嘉湘:辨证治疗原发性肺癌310例疗效分析,《上海
中医药杂志》(10)1985:3
[6] 国际抗癌联盟:肺癌TNM分级定义及分期标准,《中华
肿瘤杂志》(1)1981:30
[7] D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977]35:1
[8] 张志义、孙燕:《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学》,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80页
[9] 夏炎兴等:中医扶正治疗对肺癌患者天然杀伤细胞活性
的影响,《肿瘤》(2)1980:81
[10]陈诗书等:肿瘤病人的免疫调整和重建(一),《上海医
学》(9)1978:81
[11]王正昌等:肺癌患者三种虚证类型的治疗生存期与血浆
环核苷酸水平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4:23
[12]陈煜清等:癌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变化与癌的消灭.复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小儿;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结构特点是无细胞壁,易侵犯呼吸道、泌尿道的黏膜,通过细菌滤器吸附于黏膜表面,对宿主细胞有特殊的亲和性,其潜伏期长,发作无季节性[1],侵犯肺部时,临床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因小儿免疫能力低下,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使潜伏的支原体发生病变,为保证预后,除正常的对症治疗外,个性化护理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本文以此为研究课题,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90例,符合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包括男62例,女28例;年龄1.3-8岁,平均5.3岁;病程2-14天,平均6.5天。对照组选择同期同病患者40例,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龄1.5-8岁,平均5.7岁;病程3-12天,平均6.1天。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有或无发热,无痰,无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辅助检查:胸片:有点、片或絮状模糊阴影。血液检查: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
1.2方法 治疗方法:常规方法抗感染、解痉平喘、降温、吸痰、雾化吸入等治疗。在治疗基础上,配合个性化护理,以用药护理为主,配合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症状不同,加强降温护理、神经护理、饮食护理和对家长和患儿的健康指导,观察各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
2.2各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2.11±0.13)d,气促消失时间(3.05±1.05)d,肺音消失时间(5.61±1.23)d,咳嗽消失时间(5.13±1.17)d;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3.47±0.53)d,气促消失时间(5.31±1.25)d,肺音消失时间(7.87±1.13)d,咳嗽消失时间(9.01±0.77)d;组间比较,t值分别是0.703、0.117、0.345、0.264,p
2.3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90例发生4例,发生率4.44%,对照组40例发生6例,发生率15%,x2=0.282,p
3讨论
从结果看,观察组各症状缓解时间比对照组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入选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说明观察组护理方法有效,其护理措施如下:
3.1用药护理:选择治疗支原体的敏感抗生素,用大环内酯类药品,针对此类药物易引发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先进食再输液,滴注时输液速度控制在8 -12滴/min,适当补充维生素止吐[3]。
3.2护理:保证患儿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帮助患儿摆放适合的,并经常更换,较小患儿采用怀抱方式,如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异常反应,防低氧血症,马上低浓度吸氧改善肺部淤血。
3.3呼吸道护理:及时清楚口鼻内分泌物,定时拍背排痰,较大患儿指导其有效咳嗽,较小患儿采用雾化吸入方式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如果有口腔溃疡,用呋喃西林液湫口。教孩子咳嗽时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痰菌在空气中传播。
3.4饮食护理:合理搭配饮食,以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丰富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注意加绿色的蔬菜,提高免疫能力。饮用水中加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每次喂食后,用温开水清洁口腔,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吸痰。
3.5发热护理:实时监测体温,防止体温变化过高,出现高热惊厥。如果体温偏高,先物理降温,降温不佳再用退热药物,体温下降时严防受风受凉,注意清洁皮肤。开始时每半小时测试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后每两小时测试一次,之后每六小时测试一次[4]。
3.6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护理,注意多交流和安抚,减轻焦虑、恐惧,给家长介绍护理要点,指导家长督促患儿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合理安排饮食,带患儿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增强体质,从根源上改善呼吸功能。日常外出有气温骤变时,适当增减衣物,定期健康检,按时接种疫苗。
3.7神经护理:如患病期间出现抽搐说明支原体已影响神经系统,为防患儿咬伤自己,发作抽搐时为患儿戴上牙垫,注射镇静类药物。
综上,为助于患儿肺功能恢复,除对症治疗外,人性化护理是保障呼吸道畅通,降低不良反发生率的重要保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菊芹.小儿支原体肺炎85例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82-83.
[2]徐莉,赵小娟,张宗菊.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