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资融券;风险;控制

随着2008年8月1日起《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的施行,业界普遍关注的融资融券交易终于重新启动,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一次重大的交易制度改革和证券市场新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但由于受到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融资融券并未在2008年底如期实施,反观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确实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而该制度本身的风险性也较强。

一、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分析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融资融券交易在放大资金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这种业务将助长投机行为,加剧价格波动,并增加整个资本市场风险。而通过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的银行、证券公司也逃脱不了被投资者连带损失的命运。

(一)信用交易对新股发行的介入的不对称性

因为根据一般规定,新股在发行上市半年是不允许融券的,即便最短也有三个月的融券卖空禁止期。而同时,对新股发行承销、购券的信用融资在上市以前就存在。这种不对称的信用交易在保证新股发行成功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种不对称的信用交易支持下,市场定价将有利于发行者,而因为有了这种不对称信用交易的运用,发行者和承销商也会在利益驱动下,更为积极地采用市场定价的方式发行新股。从而提高发行价格,降低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

(二)保证金交易的风险

抵押品一般是投资者本身账户的证券资产,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通常抵押资产的价值下降时,投资者的其他证券资产价值也是同时下降的。所以“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发生时,投资者的补偿能力可能受到制约而出现债务危机。

而且,股票市场的波动带来资产价值的变化和投资者财富的大起大落,杠杆效应自动放大这种巨大波动的幅度。当投资者选择保证金交易方式时,其证券组合变成高风险资产。当股市走低时,杠杆作用对一个高风险的证券组合产生“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的概率比对一个低风险的证券组合的负面的放大效应要大得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当“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的情况发生时,由于维持保证金低于最低要求,投资者被要求存放更多的现金或者证券资产进入“保证金账户”。经纪公司在股票下跌时强行卖掉投资者的股票,投资者就失去了在市场回升时重新盈利补偿损失的机会,经纪公司的强行平仓会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更有甚者,经纪公司可能并不等待投资者运作补偿资金,甚至不必发出“补充维持保证金要求”,也不给任何通报,就卖出投资者部分或全部的证券资产,以偿还贷款。也就是说,在市场不景气时,保证金交易的投资者不仅损失资本,甚至失去对自己资产的控制。

二、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控制

基于融资融券本质上是“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所以风险控制也应从信用控制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业务关联各方在信用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

1在制度设计上的风险控制。重新启动信用交易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格外注重风险控制机制的设计。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的信用交易的大环境,特别要重视培养信用环境;其次,在信用交易的制度设计上更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切忌仅仅单一地强调资金入市的思路。

2信用交易模式选择的风险控制。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证券信用交易具有双重性,因不同国家及地区证券市场完善程度的差异,对证券市场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中国不宜采用证券金融公司主导的集中信用模式作为过渡型制度模式,而是应吸收市场化模式和专业化模式的优点,在把市场化信用交易模式作为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许可证制度作为过渡模式,严格规定股票信用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创新类证券公司才有资格申请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同时要建立信用交易资信评估制度,使证券公司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谨慎选择客户,防范违约风险和操作风险,有效承担信用交易中介功能。

(二)交易主体的风险控制

1投资者风险控制。为了保护券商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之前,券商应当与投资者签订融资融券合同。合同中需明确规定券商及投资者的权力与义务。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融资融券业务流程、交易的风险与收益以及交易的杠杆效应。当投资者提交的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低于证券交易所规定比例时,投资者必须按照证券交易所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补上规定比例部分的担保物。采用二级账户体系利于明确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法律关系,也利于转融通中对抵押资产的运用,但要杜绝挪用客户资产问题。为了防止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刚刚入市者过度被套,造成社会动荡,相关部门可出台一些硬性措施制止一部分人从事融资融券业务。

2券商风险控制。融资融券交易有较强的杠杆效应,能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增加交易额度,券商可以获取更多的交易费用,但是由于投资者水平难以辨别,使得券商风险加大。所以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时,券商要对投资者的资金实力、资产来源、信用状况及过去的交易记录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建立第一道有效的防火墙。

3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在审查借款券商的抵押证券时,应着重审查用于抵押的证券是否具有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资格以及借款人资信状况。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并将评估过程标准化。作为贷前审批的重要依据。在对证券评估时可对该证券的流通股本、股东人数、交易规模、波动性、净资产、净收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金融机构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开展此类业务的实施细则,并在取得监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券商通过质押证券获取商业银行贷款必须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应明确券商与商业银行的权利、义务、风险、收益及风险防范措施等事项。同时,实施细则不仅要规定质押贷款业务的流程,还应建立银监会、证监会许可的硬性规定。

(三)交易标的物的风险控制

1抵押证券的信用管理。不同证券的质量和价格波动性差异很大,将直接影响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水平,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证券都适合作融资融券交易,而应对其资格进行认定,并将认定标准成文化,作为贷前审批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就明确提出对重要指数股票和未纳人指数的股票应采用不同的质押折算系数。应着重审查用于抵押的证券是否具有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资格以及借款人资信状况。

2信用额度管理。(1)市场整体信用额度的管理。包括对融资保证金比率和融券保证金比率的动态管理两个方面。证券公司在融入资金购买证券时,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把购得证券交给商业银行做抵押,当证券价格下跌导致保证金比率低于保证金比利时时,商业银行将停止向该证券公司继续融资。(2)单只证券信用额度管理。为防止股票被过度融资融券而导致风险增加,应限制单只股票的信用交易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规定当一只股票的融资融券额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一定比例时,交易所应停止融资买进或融券卖出,当比率下降时再恢复交易;当融券额已超过融资额时,也应停止融券交易,直到恢复平衡后再重新开始交易。(3)投资者信用额度管理。规定最低保证金,设定投资者进入证券信用交易的门槛,只允许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及资信能力的投资者开设信用账户从事证券信用交易,并根据投资者的资信状况设立不同等级的交易限额。建议以一个季度为期限选择股票信用交易合约。还要以融资买进的全部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抵押;同样,在融券时,应按规定的比率向证券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要以融券卖出的全部价款作为担保品进行抵押,以预防可能的未来风险。此外,应建立信用交易的资信评估制度,资信评估机构将把信用账户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信用交易主体的资信等级。这是准确评价交易主体的资信状况,授予证券公司信用交易业务的资格和对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的重要依据,以此实现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动态控制。

3标的证券资格认定。允许融资融券的股票应该是质地比较好的中大型股票,盘子很小的股票被剔除,亏损的ST股票被剔除,涨幅太大或者换手率太高、已经有风险的股票也被剔除。对股东人数的规定实际上是剔除有庄股嫌疑的股票,因为庄股一般股东人数很少,也应被排除在外。

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着,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着。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公司理财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谷祺,刘淑莲主编。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新晨

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财务风险 问题 对策

美国研究开发公司(ARD)于1946年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正式诞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风险投资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起步虽晚,但近几年来也迅速升温。本文拟从风险投资财务风险特点的角度对风险投资运作方式作一探讨。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特性与风险分类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风险投资是指一种私人权益资本,即险资本。该资本被用于投资到具有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技术的新兴行业中,以获取高额回报。同时,风险投资又是指一种具有特定对象的投资行为,它以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流程的采用为投资对象,是创新型的投资行为。风险资本是高收益与高风险相依存的行业。据统计,风险投资的失败率极高,平均仅有5%~20%获得成功, 60%左右受挫,20%~30%完全失败。但风险投资机构秘诀就是用少数成功项目的极高收益来弥补失败项目所蒙受的风险损失,即借助于投资组合,保证风险投资的整体收益。

风险投资首先具有以创业为基点的特征。严格地讲,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只限于创建高科技企业或对创新项目的投资。其次风险投资的投资周期长、流动性低。从投资周期看,风险投资历时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风险投资在企业创始阶段开始投资,当新产品进入成熟期,企业经营稳定时,投资人开始清理资产,通过股票上市和股份转让撤出投资,开始新的投资。风险投资平均投资期5年~7年,是“勇敢而耐心的资本”游戏。据调查,美国从1972年~1982年的150多家风险公司平均需要30个月才能达到第一个平衡点,即现金流平衡点(负现金流转向正现金流);需要75个月才能达到第二平衡点,即损益平衡点(收回投资资本)。最后,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性。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不同,风险投资侧重于高科技的种子技术、尚未起步的小企业,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般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风险投资家志在管理风险、驾驭风险、追逐高风险后隐藏的高收益,虽然成功率极低,而一旦成功,则收益丰厚。统计表明,美国风险资本出资人投入1美元的风险资本,持有创新企业股权4.2年,然后通过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可以获得1.95美元的资本利得,平均投资回报率46.省略)网上书店创建时,仅投入1万美元,3年后上市竟变为1.3亿美元。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和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环境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有:技术风险、财务风险、评估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组织产品的产量、成本、销售价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一般以分散投资来减少财务风险。

二、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从1985年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至今日约有上百家风险投资机构,正规运营的风险投资公司约五十家,风险资本过百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和国外投资,而我国的高新技术能及时转化成生产成果的比例不超过15%。风险投资对中国来说是还一个新兴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1998年6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因资不抵债被勒令关闭,给正处于热潮中的风险投资业下了一剂重度的清醒药。究其原因,从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方面来看,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很多,既有外部问题,也有风险投资公司本身的制度缺陷所带来的许多问题,使风险投资的资本循环难以实现,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构成制约。我国风险投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风险资本资金源不足,投资基金规模偏小,结构单一。我国现有的风险机构或以政府财政为主体或以银行为主体或以有关科技部门组织建立,还有少数的是部分由国外资金支持。在性质上,这些机构属于政府风险投资公司,而以企业、私人、保险基金为主体建立的私人或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还很少。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结构导致筹资能力弱、公司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效益及其发展。

2.宏观上配套政策不到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的支持,微观上风险投资运营机制不健全。目前风险投资缺乏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环境。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强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制定了一些如《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但具体实施中常常缺乏完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企业制度不科学,风险投资运营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在确定投资对象时缺少系统慎重的挑选; 确定投资对象后,又较少参与风险项目或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成为导致风险投资项目或企业效益不佳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3.缺乏具有高度专业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的发展与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风险投资家和高素质的企业家。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对所投资的高新技术领域有足够多的了解,对未来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精通管理,长于风险控制,善于财务管理,熟知高新技术产业各阶段投资融资需求。

三、我国风险投资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1.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经济效率、偿债能力等指标最具代表性。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2.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企业对风险信号如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产品积压、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和接受风险等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照控制的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市场经济中,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大量的企业负债经营实例分析,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负债经营失误的原因。

3.风险资本筹资管理。风险资本即风险投资资金,一般来说,投资的失败率极高。筹资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政府采取一系列激励及优惠措施, 如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和税收优惠,拓宽筹资渠道。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出资,而我国的民间资本具有很大的蕴藏量,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的资金也很多,所以,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应首推个人资本。其次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有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再次,是外国资本,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增加资金的筹集方式, 即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出资者感觉到风险较小而愿意投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吸收直接投资筹集风险资本,是风险资本筹资的主要方式。另外,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有限合伙制,作为风险投资机构中最常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其筹资方式也最能体现风险资本筹集的特点。其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两类。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机构的发起人,出资1%的资金, 他们除了投入资金外,是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管理人员, 其他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提供余下99%的资金,但不参与经营,同时也仅承担有限责任,这种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丰富的资金来源,合理的筹资方式是风险投资资金正常运行和财务管理的良好开端。

筹资阶段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基石。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资金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将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收益的不确定性。

4.风险资本投资管理。把握好风险资金的投入时机、投入数量,降低投资风险,是投资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保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高新技术转化成生产成果,一般要经历开发、转化、生产三个阶段。风险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投入资金。每阶段都有阶段目标:上一阶段的目标完成后,再考虑下一段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降低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风险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后,一直到企业高成长期以后,利用现有资金尽快使企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为风险资金的回收作好铺垫。对于风险企业来说,要做好财务规划,有计划地使用资金,编制现金流量表。在各个阶段控制资金的使用量及财务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5.风险资本退出管理。风险投资的目的是在退出资本时套取高额利润,而不是要获得风险企业的红利,只有风险资本的及时退出,才能实现下一轮的投入。所以,要慎重选择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中风险投资的撤出渠道,是资本能否积极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风险资本的撤出方式除了兼并收购来实现外,也可通过“二板”证券市场,通过产权交易,风险资本才能形成正常的滚动增值、循环发展。

6.努力培养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队伍。风险投资不仅需要风险资本和高新技术,而且需要具有综合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善于抓住并利用机会、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协同配合,共同组织投资、运作资金并获取收益。为此,政府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建立风险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权、利统一协调的机制,建立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考核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家市场,为企业家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加快我国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培养,尤其是复合型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政策,广泛吸纳全球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给高等院校和社会中的优秀企业家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

风险投资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风险投资经验,结合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合理运用风险投资,加强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控制,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刘必金:风险投资与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谢彦:创投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 10

[3]曹欣:中国创业投资退出方式研究[J].当代财经,2003. 6

[4]王晓津:美国创业投资的早期发展[J].财经科学,2005.3

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风险;控制

Abstract: Although the electronic archives in our country has not fresh things, archives workers to have more in-depth study, but the majority of our organization in the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there will still be some risk management. About risk, people naturally think losses of assets or income of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to be less than expected. Electronic archives risk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an ev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not this, not found serious risk of electronic archives. This paper to electronic file itself is prone to risk, how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lectronic archives, how to control the risk of electronic archives publishe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electronic archives; risk; control

中国分类号:T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第一章 电子档案风险的基本特征

对电子档案风险基本特征的了解研究是电子档案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电子档案风险控制的基础。通过对电子档案所遭遇风险的分析,电子档案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电子档案风险的客观实在性

引发电子档案风险的往往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为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电子档案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们脑中的一种想象。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电子档案风险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损失程度。

1.2电子档案风险的可预测性

电子档案风险的可预测性具体体现在风险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有规律可循,这一规律将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以致最终了解电子档案风险发生、发展与演变的机理。这种可预测性是相对于人类认识水平而言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逐步深入认识电子档案风险的发生。

1.3电子档案风险的具体表现性

电子档案的风险总是通过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分类。通过对电子档案风险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对其追根溯源,发现导致电子档案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甚至从中发现某些电子档案风险发生的规律,从而彻底解决某些风险对电子档案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章 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在本文前面分析影响电子档案安全的因素时,提到过技术因素是影响电子档案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系统虽然功能强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但是它十分脆弱,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2.1电子档案本身特性容易产生风险

作为新的档案形式,电子档案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传统档案的性质、任务、运行轨迹和管理方式,因此,纸质档案管理的传统风险并没有离去,几乎悉数被遗传下来,而电子档案特有的新型风险,如真实性受损,不可读取等现象又接踵而至。可以说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风险是传统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共生风险或叠加风险。

2.2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

开展电子档案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存在于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其损失不可估量。然而目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人员把生成、处理、保存和利用电子档案看作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主要关注的是电子档案的现行效用和运行效率,以及是否及时归档等表面工作。很少有人瞻前顾后,居安思危,有意识的从全局、全程角度防范和控制风险因素的威胁。

第三章 电子档案风险的控制

风险控制是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合适的安全措施。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减弱或者避免威胁对电子档案所造成的风险,最终达到电子档案管理中人、机、环境的和谐。

3.1电子档案风险控制措施

档案管理人员当通过风险评估已经确定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构成风险的威胁时,就要采取一种系统的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一般来说,在风险控制时能够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以下四种:

3.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有三种普通的方法:通过应用制度来规避,通过培训和教育来规避,以及通过应用技术来规避。通过应用制度来规避这种方法允许档案管理人员颁布某些特定的制度。

3.1.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一种试图将威胁转移到其他资产,其他过程,或其他机构中的控制措施。它可以通过重新考虑如何提供服务,修改配置模式,外包给其他机构、购买保险,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来实现。

3.1.3风险缓解

所谓的风险缓解也就是减少风险的后果或影响,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

3.1.险承认

如果说风险缓解是试图减少因为弱点的暴露而造成影响的一种控制措施,那么,风险承认与之恰恰相反,是选择对所暴露的弱点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并且承认弱点暴露所产生的结果。这可能是或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风险控制方法。

3.2电子档案风险控制策略

从上述四种电子档案风险控制措施看,转移和承认两种策略并不能从实质上规避电子档案风险。在电子档案管理中应该从风险产生的源头上就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风险来临时,缓解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规避风险的发生或者缓解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在电子档案风险控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人本策略。人的因素是整个电子档案风险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第二是制度策略。制度是保障,建立一套合理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好管理者的重要保障。第三是技术策略。在规避或缓解电子档案风险中,采用安全、可靠、通过检验的信息安全技术,这是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第四章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最终目的就在于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管理思路,提高档案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电子档案的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对技术和制度及对成本与收益的重视,使电子档案的管理能够摆脱传统安全化管理的弊端,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的合理化,减少电子档案风险的发生几率。树立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对于防止风险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子档案风险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是一个系统性的实施过程,其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二个环节。电子档案风险管理把风险应对的重点放在防范上。电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风险,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关键环节,只有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把电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我们的各项工作才有保障,我们要防患于未然,重视细小的问题,重视防范,哪怕是拔掉插头,用铁锤击碎,文件与数据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萍、宋雪雁《电子档案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

[2] 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

1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

(1)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量大,涉及单位多,没有计算机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不可想象的。全部的数据处理几乎全部依赖于计算机的管理,如果由于计算机病毒感染、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导致系统瘫痪,导致数据丢失,则会严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把数据安全防范风险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

(2)财政直接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财政直接支付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着预算单位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收款人、收款账户是否真实难以核实,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的合理性很难确定。

(3)财政授权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授权支付的风险性更大。因为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后,财政部门的监督余地相对减小,给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预算单位和基层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相对松弛,内控制度不够健全,这也为预算单位、银行或有关人员违规操纵财政资金留有一定的空间。

(4)财政内部管理风险。

财政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机构,具有绝对控制资金流向的权利。因此,财政内部科室如果出现管理混乱,就极易产生风险。财政预算指标的编制、批复,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批复,非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拨款都必须有严格控制,防止内部人员产生违法支付的事情。

作为最终审核单位支付的关口,也会发生把关不严,容易产生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现象。

(5)银行违规支付风险。

银行作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银行,应严格加强管理,防止发生乱支付的现象,如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如果把关不严,极易产生违法问题。

(6)预算单位现金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通过零余账户支取现金的额度,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财政资金风险的存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的业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单位为了方便用款,经常提取大额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要求使用现金,而且极易产生盗、抢风险。提取的大额现金在银行门口被抢夺的事件屡见报端,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伤害。因此预算单位加强现金管理,尽量少支取现金是非常必要的。

2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大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不严格,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对人员的培训,预防资金潜在风险,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风险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需要人民银行、银行和预算单位的密切配合,要坚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支出审批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便”的原则,合理地规范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压力。

(2)计算机网络风险控制。随着国库集中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愈显突出。数据是国库集中支付所有业务的根本,必须充分考虑数据风险控制,确保数据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安全措施: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作到以下几点:①使用安全等级高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②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实行“双机热备”,就是在实时有两台服务器同时并行,处理数据,时刻有一台服务器处于热备份状态,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备份服务器将即时接管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集中支付业务。③运用数据备份系统。④建立良好的服务器安全运行环境,数据系统中心机房线路采用专线供电,同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供电,确保市电停电后还可以保障处理集中支付数据一定时间;机房内所有集中支付业务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设备均可靠接地,供电、通讯线路布线整齐、规范,连接牢固;机房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铺设,并采用专用空调24小时保持温度、湿度,机房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防尘、干燥、适温和防静电的要求。⑤对中心机房、配电室计算机系统重要设施严格管理,配备消防、安保等设备;建立严格的进入制度,不准无关人员随便进入机房。⑥安装反病毒软件,应选取著名软件公司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⑦物理隔绝,连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的计算机,应严格禁止使用外部及未经安全处理的磁盘使用,做到物理上隔绝。二是健全制度,落实检查。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的前提、依据和要求,而落实制度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计算机安全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保障。

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数据安全管理理念。无论是数据的安全运行还是系统的防范犯罪,人都是其中的关键。要坚持岗位分离,权限控制、监督制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原则,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系统中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管理,预防各类人为事故、案件的发生。

(3)建立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财政部门、银行、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必须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基层银行要尽快解决管理松散、把关不严和与财政部门之间信息梗塞之弊端。

(4)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财政资金拨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前,政府采购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配合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所提供的购销合同、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资质及收款账户的真伪,进行全面鉴定。

(5)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后,财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对财政资金进行跟踪。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电函等形式及时向收款人查问资金到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是通过网络系统对银行与人民银行当日的清算票据进行及时监控,防止银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三是对预算单位的财务进行事后监控。四是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适应新形势下监督检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