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题记
音乐诠释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有时,身体是沉重的,歌声却长着翅膀,带你飞翔。
在音乐中我感到了语文的美,那意境优美的诗句,那催人泪下的情怀,在悠扬的旋律中得到最完全的诠释。
听音乐,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温顺小绵羊,躲在草地上享受着阳光的抚摩,是那么的轻松;听民族音乐,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黄土高坡,迎着呼吸的西北风,是那般的豪放;听摇滚音乐,感觉自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大草原上驰骋,是那般狭意;听着耳机里传来《流星雨》,我的心也随之荡漾开来,就像花儿在瞬间开放。天上下着流星雨,从郁紫的璀璨星空中忽忽划过,在紫蓝色的夜空中留下一道道明晰清亮的笑容。每一道痕迹,都是我的心,在与天空做着零距离的接触,一发神奇的幻想在此刻实现。
NO.1周杰伦
鸭舌帽,牛仔裤,篮球鞋是他给人家的第一眼感觉,喜欢R£B曲风的音乐,现年27岁的他来自单亲家庭,并且是家独子的一人世界,使得他从小与孤独为邻,他很多想法与体会只有音乐能了解。直到现在面对陌生人的人事与环境他还在努力的适应。他的音乐成熟有重量并且耐听,他对音乐品质要求纯粹的干净。
NO.2吉祥三宝
它像一缕春风,一扫歌坛俗气,以民歌新唱的原生态,给广大观众奉献一道温馨美味的文化小吃,悦耳的天籁,着实让听众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西方摇滚滚振得人心烦,西洋美声吼得人意乱,霏霏之音哼得人乏力的当儿,一曲清新的蒙语“吉祥”,真让人“如闻仙乐耳暂明”。
NO.3韩红
国内流行乐坛不可多得的创作型唱将,她凭借宛若天籁的声线和独具风格的词曲创作赢得了众多歌迷的请眯。进入2003年之后,韩红无疑是中国最红火的女歌手。在若干大型音乐颁奖典礼中,韩红都获得“年度最受欢迎女歌手奖”和“最佳女歌手奖”这两个含金量极高的奖项,从1988年进入歌坛到1998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再到2003年,韩红终于确定了内地歌坛天后地位。
NO.4外婆的澎湖湾
脑海中依旧记得那幅如诗如梦般的画面,白发鬓鬓的外婆拱着背,左手拄着拐杖,右手牵着小孙女在夕阳中柔软的沙滩上散步,沙滩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听着大澎湃的激荡声,外婆述说媚媚动听的故事,小女孩啊银铃般的笑声响彻云霄……这是《外婆的澎湖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这首歌讲述了一段欢乐温馨的童年生活,歌词婉约优美且唱起来朗朗上口。“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烦恼的倾斜,大洋只一片海蓝蓝,驻在门外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那是外婆柱的拐杖,有只脚丫两对半……阳光,沙滩,海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如梦镜般的场景,童话般的美好,句句都传送了外婆与孙女之间淳淳的柔情。
月心洁雅,从不趋炎避俗,亦不分时域,或盈或缺中是给众生的福利。错园深巷,旷郊陌外,不费丝毫气力,举头处便是一轮皎洁无暇的玉露银盘。消瘦的词人目遇到了,自肺腑间兀自发出“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像别时圆”的悠叹。远乡游子则把对故乡人事的牵挂连同月色一起放进行囊,默默抖掉身上的风尘,继续步向被月光填亮的前方。
我则更青睐那一轮半含半露的下弦月,常在月尾时升起,轻饶素雅,不娇不艳。如一阕短小精致的小词,观之醒智,附之沁脾。而在半轮月色下漫步,那最是惬意的事情。这时大可先搁下那些平日里的扰人伤神的事情。让身心暂不负重,单衣薄履最好。温软明丽的月光像柠檬一样在一旁缓缓流淌,血脉间仿佛也掺进了一缕若有若无的柔思。细碎的脚步踏着淡淡的月痕,从深深的庭院到狭窄无人的井巷。戳破了一层薄如禅翼的轻隔,便步入一个时空止滞,光影迷离的妙华世界。一佛刹,一芳殊,世事的演算,造化的帧序,在月华的普照下坦露无一。如此的近在咫尺,若可撇弃俗躯,化生为一粒浮尘,不知是否也能乘风归去。
与月相识甚久,难得一份色清质淡的情谊,无苟无求,不舍不弃,如水般的君子之交。所以常在月夜里,与月相酌,与月置腹。仿佛隔座的便是一位相识已久的老友。不用片言碎语,只用一道柔和月华相慰,便彼此相视莫逆,心照不宣。犹能促膝半宿。而这半生浮华,想来大半人事已面目早非,也只有这轮不动声色的明月从开始就像粘在了心地般,未曾改变过了。
历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只有精心准备,才能成就完美课堂。
在讲课之前,对本课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仔细的探讨,对教材出现的每一道题都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其出题的意义,思考每一道题要考察学生什么能力,欲使学生达到什么目标,如何深层次地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对教材的深刻认识,在安排教法及学法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这样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自然水到渠成,突破了一个个难点,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一次一年级数学《得数是9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示范课中,我找准两个切入点进行了精心准备,以“找准起点,整合教材为切入点”作为其中一个点,如课本第62页“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9?”及第63页的第三题、第四题,我在对其出题意义进行了仔细分析和探究后,对这三道题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设计了两个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又能达到想让孩子熟练口算“得数是9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同时还能灌输孩子有序性的练习――“听老师说算式,找到规律,接着说算式”和“对口令,说算式”的游戏,再加上示范一遍后让孩子互相提问,学生在这两个环节里热情度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我选中的另一个切入点是“以作业设计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出题,进一步深化理解教材。”我很注重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非常有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后面的练习检测环节时,我让孩子当起了“小老师”,结合前面的练习,让他在讲台上给大家出题,没想到学生的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大家争着上台,热情极高,问的问题也很棒,有的学生还故意增加难度,让同学们思考,因为是大家喜欢的,所以不用费力组织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事实证明,只要精心准备,深度解读教材,相信学生的能力,每一节课都可以成就精品课堂。
二年级上期的数学内容包括“表内乘除法”“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厘米和米”“观察物体”这几大块知识。该选哪一课作为本学年的示范课呢?我感觉很头疼,选“表内乘除法”吧,因学期已过半,学生已经上过,感觉不到新鲜感;选“观察物体”吧,总感觉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害怕课堂纪律不好掌握。经过百般纠结,最后,我决定按部就班,选学生即将学到的“九的乘法口诀”一课。
九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要想“熟记”,方法很重要。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上。学生在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对乘法口诀的来历及编制有了一定的基础,首先我设计了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本80页例5的内容,把九的乘法口诀编制出来,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上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找方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上,设计了:“你觉得哪句口诀很好记?”“在《西游记》里你听到过哪句口诀?”、“观察九的乘法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找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与整十数之间的联系”“手势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等环节,让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利用自己喜欢的规律来记忆九的乘法口诀。
这一系列的环节设计不仅让学生熟记了“九的乘法口诀”,同时,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成本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本文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jyxm604)和院级项目(项目编号:2014JYJG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2日
一、研究背景
要想学好成本会计这门功课,就必须掌握成本核算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企业生产工艺及企业管理特点,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对于本科相同专业的生源来说,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的学业素质差,他们在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时,往往有较大的畏难情绪。通常分不清楚哪些方法是材料费核算时采用,哪些方法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时采用,哪些方法又是制造费用核算所采用。出现课堂上听讲基本能领会,下课后做实务练习就错的现象。为此,作为高职院校从事成本会计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除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充分了解成本核算体系,强调将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同成本核算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外,更要从学习方法上和途径中寻找简单有趣且快捷的方法。这里,就以辅助生产费用方法之一交叉相互分配法和生产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之一大约相当完工产量比例法来进行研究。
二、重点和难点之一:交互分配法
按照现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要求,交互分配法是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高职学生很少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大部分同学一知半解,有的同学干脆放弃这一方法的学习。下面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交互分配法(七律)
交互“比率”求辅费
增减辅费待外分
待外分配“再比率”
有了“再比”各自乘
举例:某制造类公司有辅助一车间和辅助二车间共两个辅助车间,本月辅助一车间和辅助二车间分别发生费用540,000元和360,000元。其劳务提供情况如表一。该公司设置“生产和一般耗用”成本项目,生产M、N两种产品,M产品定额工时为240,000小时,N产品定额工时为1,300,000小时,辅助生产车间的工作量按工时比例分配。(表1)
根据上面的七言律诗进行这样的计算步骤:
(一)交互“比率”求辅费
交互分配的辅助一车间费用分配率=540000/2700000=0.2 (元/度)
辅助二车间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的电费=700000*0.2=140000(元)
交互分配的辅助二车间费用分配率=360000/120000=3 (元/度)
辅助一车间应分配辅助二车间的费用=20000×3=60000(元)
(二)增减辅费待外分
辅助一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540000+60000-140000=460000(元)
辅助二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360000+140000-60000=440000(元)
(三)待外分配“再比率”
辅助一车间对外分配费用比率=460000/(1200000+650000+120000+30000)=0.23(元/度)
辅助二车间对外分配费用比率=440000/(60000+40000)=4.4(元/度)
(四)有了“再比”各自乘
M产品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电费=1200000×0.23=276000(元)
N产品应分配辅助一车间电费=650000×0.23=1495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辅助一车间费用=120000×0.23=276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辅助二车间费用=60000×4.4=2640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辅助一车间费用=30000×0.23=6900(元)
企业管理部门应分配辅助二车间费用=40000×4.4=176000 (元)
据此可以得出如表2情况的分配结果。(表2)
三、重点和难点之二:约当量比例法
约当量比例法是应用广泛且计算步骤多且计算复杂的方法。然而高职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上不知道如何计算完工程度。在此,也可以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约当行(七律)
约当比例三约当
材料约当看投料
人工约当在工时
制费约当同工效
有了三约得三率
费用分配乘三率
一率相乘材料费
二率相乘薪酬费
三率相乘制造费
三费相加算完工
有了完工得在产
完工、在产并列出
举例:某制造类生产企业生产Y产品,分别经过一、二、三道工序加工制成,原材料于每个工序开始投入,各工序在产品在本产品的完工程序平均值50%计算。月末在产品数量400件,本月完工产品数量为1,000件。月末制造费用累计36,450元,直接材料费用累计70,800元,直接工资费用累计30,375元。月末每道工序在产品状态情况和定额资料如表3所示。(表3)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上文的《约当行》(七律)作如下计算:
(一)约当比例三约当。这里的“三约当”是指产品成本要素费用构成中的材料费约当量、人工费约当量和制造费用约当量。
(二)材料约当看投料。是指产品成本中的材料费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投放材料情况。
第一道工序:50×50%/160×100%=15.625%
第二道工序:(50+50×50%)/160×100%=46.875%
第三道工序:(50+50+60×50%)/160×100%=81.25%
第一道工序:100×15.625%=15.625(件)
第二道工序:200×46.875%=93.75(件)
第三道工序:100×81.25%=81.25(件)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5.625+93.75+81.25=191件
(三)人工约当在工时。是指产品成本中的人工费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时投入情况。
第一道工序:40×50%/100×100%=20%
第二道工序:(40+30×50%)/100×100%=55%
第三道工序:(40+30+30×50%)/100×100%=85%
第一道工序:100×20%=20(件)
第二道工序:200×55%=110(件)
第三道工序:100×85%=85(件)
在产品月末约当产量=20+110+85=215件
(四)制费约当同工效。是指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约当产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时投入情况。
(五)有了三约得三率。是指材料费项目的分配率、人工费项目的分配率和制造费用项目的分配率。
一率,材料项目分配率=70800/(1000+191)=59.7(元/件)
二率,人工费项目分配率=30375/(1000+215)=30(元/件)
三率,制造费项目分配率=36450/(1000+215)=115(元/件)
(六)费用分配乘三率,一率相乘材料费,二率相乘薪酬费,三率相乘制造费
完工产品本月材料费=1000×59.7=59700元
完工产品本月人工费=1000×25=25000元
完工产品本月制造费=1000×30=30000元
(七)三费相加算完工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1000×115=115000元
(八)有了完工得在产
本月在产品成本=59.7×191+25×215+30×215=23227.7元
(九)完工、在产并列出
本月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品并列情况如表4。(表4)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复杂冗长的计算规则,可以通过把其计算过程改编成古诗词的形式,方便了学生记忆,减轻记忆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学习成本会计的趣味性和文学性,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胜菊等.新编成本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