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绿地系统;城镇特色;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城镇特色环境要素分析
刘集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0公里的颍河左岸,是秦上卿甘罗的故里。全乡境内地势高洼不平,河网水系众多,素有“五湖八岗一面坡”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颍河大堤防护绿化和公路网绿化
颍河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淮河的最大支流,颍河是四级通航水系可以通江达海。颍河滨河绿带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省级绿道主干线。县道032(夏杨路)呈“L”型穿越全乡。这些主要颍河和公路沿线一般分布有宽10―100米不等生产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2.河流水系众多,水绿交融
刘集乡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水系较好,刘集乡之水具有2个最主要的特征。
颍河由苏杨村西入境,由西北向东南依境而过,至甘罗村出境,长19.3千米。主要河流有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
水量丰富、河网纵横是刘集乡重要的自然特征之一。刘集乡及周围河流湖泊众多,流经行政辖区除颍河外,主要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其中在集镇区周边合理主要有:流经集镇区南部、东部颍河、老墩沟、穿越集镇区河流主要有刘集大沟和北部的截岗沟。集镇区周边分布的主要河流水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颍河相连接,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构成了城水相依的优美自然景观。滔滔不息的颍水不仅是刘集乡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刘集乡的历史兴衰息息相关。
刘集乡之水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神态各异,精采纷呈。一方面,刘集乡之水具有北方之水的恢弘滂渤之气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同时,也不乏江南水乡之水的旖旎可人,其水静如处子、光彩照人;另一方面,刘集乡沟河具有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河道平直的特点,整齐划一,不差分毫,同时刘集乡一些沟河也具有山区河流婉蜒曲折的特点,峰回路转,百转千回。
3.城镇悠久的历史文脉
刘集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浑厚。刘集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著名政治家甘茂和少年英才甘罗均出生在刘集乡甘罗村,境内颍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罗墓”是颍上古八景之一。颍上县旅游规划确定的甘罗智慧园项目就在少数民族村甘落村境内。
甘罗十二岁为相,是中国最年轻的政治家、外交家,作为神童智慧的化身,甘罗的故事及文化效应流传较广。另外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改革家管子的出生地,也位于颍上。
4.良好生态资源和全国先进水平的平原绿化、生态农业
刘集乡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刘集乡所在的颍上县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和安徽省旅游强县,这些良好基础条件为刘集乡生态绿地和特色环境的创造提供良好基础。
二、规划原则
1.注重城镇大环境绿化与城镇内部绿地系统相结合、绿化与城镇各组成要素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深入挖掘刘集乡的历史文化特点,结合园林绿化,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3.合理定位,从区域环境入手,突出地方特色,融入城市设计理念。
三、城镇绿地系统特色规划
1.利用颍河大堤和公路网构成的绿色长廊、创造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颍河的滨河绿道工程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重点建设绿道骨干工程。绿道干线在刘集乡域总长约为19公里,以沿线甘罗智慧文化园和集镇南侧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重点、以点带面,结合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生态林等建设,建设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形成沿线20米至200米范围内的林带和2公里范围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在颍河大堤左侧规划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网体系,与公路绿色长廊相结合,对保护城镇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创造了淮北平原生态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2.创造城水相依、水绿交融的滨水园林城市特色
城镇水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水空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镇中的作用,是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城镇特色的有力手段。
刘集乡绿地系统规划以“人、水、环境”为主题,结合水空间边沿进行绿化,并与各种建筑小品、雕塑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优美的城镇景观,同时对自然的水空间进行艺术加工,沟通截岗沟、刘集大沟等集镇区河流,建设水上公园。在颍河上开辟水上游览线,融观水、戏水、游水为一体,丰富城镇景观。以颍河大堤外的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核心,以颍河生态景观带、截岗沟景观带和刘集大沟-老敦沟景观带为纽带,以沿带状滨河绿地镶嵌的公园为节点,以众多河流绿带连接成密布集镇区的绿色风景线,成为水、绿交融的淮北平原水乡型园林城镇。
景观规划以公园、环城公园、滨河绿带、市民广场、体育公园为重要景点,从创造优美、宜人的集镇空间出发,将“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贯彻到规划中,构建在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力求塑造出一个景观标志物醒目突出、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整体环境和谐优美的具有强烈地方风貌特色的综合型集镇,在景观上形成了“水为灵、绿为媒、景为心”的特色风貌。
刘集之水“浅者能行,深者莫测”;“大者千顷,小至一勺”。巧妙利用水的或动或静、或曲或直、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等特点,把水之神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体现刘集乡水之特色:澎湃之水,如颍河、颍河老街生态公园等,可临水修筑“观涛亭”,以观其势,听其声。恬静之水如甘罗智慧文化园等,可在水边建亭、台、楼、榭及垂钓区,以赏其影,幽其静;平直之河如刘集大沟、东沟、西沟可修人工泊岸,在满足其排水防洪功能的同时,显示人工力量;婉蜒之溪,如截岗沟、老墩沟等,可利用河道的自然弯曲,利用两岸绿化的遮挡,层次的深远,形成幽遂深远的景色,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深潭之水,如颍河之水可利用水涛及旋涡,产生海涛的联想,有如融于大自然之中;浅滩之水,截岗沟公园、工贸路公园等,理水置石并充分利用人的亲水性的特点,形成游憩活动,观赏于一体的景观。
3.创造与城镇历史文脉相结合、弘扬历史文化的特色
(1)建设甘罗智慧文化园
甘罗智慧文化园景区由“一区一岛一城一宫一带”组成,一区是综合服务区,以管理和服务类为主;一岛指智慧岛,以知识智慧为主体项目区;一城指给甘罗城,以甘罗墓祠等文化观光类产品为主;一宫指甘罗地宫,以地下探险为主题的项目区;一带是指秦河及沿岸的秦街古巷,以秦国历史文化为主题。最终目标是将甘罗智慧文化园打造成集休闲观光、休学考察、文化体验、名人瞻仰、娱乐探险、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园。
(2)刘集老街历史文化的恢复和弘扬
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作为旅游休闲景区和省级绿道干线节点公园,结合颍河风景带、绿道干线的建设,应当重视其景观塑造,作为集镇景观重点,打造浓厚历史文化的特色老街、休闲驿站及滨颍河景观风貌节点,成为展示刘集集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发展历程窗口。
4.与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相结合, 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依靠城镇周围广大农村的农田、林带、农村各项绿化,利用公路、河流两侧及伸入城镇的各类绿地,与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相互融合贯通。城镇园林绿化与农村绿化、生态农业相结合,与平原绿化造林相结合,发展林业,实现城镇园林化、农业生态化、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达到环境的生态平衡,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四、结语
通过对城镇特色的挖掘,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行政辖域和规划区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集镇建成区绿化为重点,建立起城乡一体,符合现代化城镇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骨架,塑造一个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特色,把刘集乡建成宜居、优美、生态的滨水园林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维系生态与环境可持续的控制性要素。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次大会将“水和可持续发展――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作为大会主题,研究解决有关水资源领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防洪等问题,对于促进世界各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我非常高兴就中国的水资源政策和近年来治水中的实践与探索,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水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中国的文明与发展与水利休戚相关,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与水旱等自然灾害的不懈斗争,才使中华民族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广为传颂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抗争,并最终战胜了洪水。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大运河、海塘工程等大批水利工程,在历史上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发挥着效益。
后的50多年来,水利事业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7.7万公里,建成水库8.5万座,初步形成了七大江河防洪工程体系,主要江河的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战胜了1958年黄河大水、**年江淮大水、1998年长江、嫩江大水等特大洪水;全国年供水能力已增加到6000亿m3,保障了5625万hm2农田灌溉、600多座城市和工业的基本供水;累计解决了农村2.82亿人的饮水困难;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km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水电装机容量已经增加到1.08亿kW。
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6.8%、水资源量约占世界水资源总量6%的条件下,养育了世界20%的人口,保障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水问题
尽管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和多元的、特殊的地理地貌条件,使得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汛期洪涝,枯水期干旱,水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人口总量达到13亿,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同时给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巨大的压力。中国在水资源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资源短缺加剧,供需矛盾突出。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0年来,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近20多年来,北方黄淮海辽地区年径流量减小幅度超过了10%,其中海河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更多,干旱缺水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5亿高峰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二是防洪能力偏低,防洪损失仍然很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人民财产大幅增长,防洪风险越来越高,防洪减灾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分析,**年以来全国平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总量1%左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年份,损失将会更大。
三是水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完善,使得中国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大量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江河湖海,造成了水体污染。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一些丰水地区产生了水质型缺水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四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保护不力,造成了河道断流、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例如,全国湖泊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15%,全国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扩展到19万平方公里。生态和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的水政策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按照国家制定的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正在一心一意谋发展,并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力迎接各种挑战。中国政府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战略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在总结中国几千年来治水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我国的治水理念和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在逐步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抑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恶性竞争,在江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过程中更加注重防止对水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水利道路,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水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治水中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减轻乃至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
三是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水,完善水法规体系,规范各种水事活动。依靠科技进步,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视公众参与,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
五是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
在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上,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一是把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根本举措。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控制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用水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达到明晰初始水权的目标,实行水量微观定额指标管理,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是防洪思路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给洪水以出路。依法规范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使之适应洪水的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河道、湖泊、枢纽、蓄滞洪区,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等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建立洪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三是依靠发展循环经济,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逐步建立以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排污权管理制度,根据河流纳污能力,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
四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和修复生态。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国家通过投入与政策引导,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政策,辅之以工程、行政、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四、中国的治水实践
近年来,按照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政策,中国的治水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中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近五年来,共投入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目前已把工作重点转向了解决水质不达标问题,正在组织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计划到2010年进一步解决8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的到2015年把饮水不安全的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
二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建立起全社会节水的体制和机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计划到2010年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确定流域内各省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明确各省的用水权益和义务,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等制度,大力提倡用水户参与水管理,不断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在100余个城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通过加强节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全国工业、农业用水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加快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中国对大江大河的防洪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洪体系建设。**年以来,中国投资1600余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3578公里堤防加固工程已全面完成,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一批重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完成或开工建设,1582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今后我们将按照防洪规划要求,坚持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始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在农业用水方面的政策是,通过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粮食用水安全,基本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为此,中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年~20*年投资172亿元,对已有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近十年来,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至2010年,中国将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公顷,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目前的0.45提高到0.50。
五是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中国政府正在规划和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全国正在和将要建设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克服水资源区域分布严重不均匀状况,统筹地区发展。到201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基本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
六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自1998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国债资金1100余亿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全国关闭了约1.5万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中国正在逐步建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6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资源地水质达标率95%。
七是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修复和拯救生态系统。国家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从源头上使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对生态遭受破坏的地区,积极实施调水补水。例如,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对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下游地区生态得到修复;实施了扎龙湿地补水等生态补水工程等,拯救生态。
八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中国颁布实施了新的《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标准。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许多城市实行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制定出台了加快改革水价、促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市场化一系列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水务市场建设和运营。
展望未来,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在制定和将要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五年规划,做好水利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行之有效的经验和作法,继续完善和实施有关水的规划和计划,做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在水资源领域与国际水资源协会和世界各国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国水利部对国际水资源协会的所有成员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资源管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继续加强与国际水资源协会、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猴年辞旧岁,瑞雪兆丰年。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日子里,我们在此欢聚一堂,共同喜庆即将到来的XX年新春佳节。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各位朋友和全县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新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县上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各行各业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农业富民、工业兴县、文化固本”的发展思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战胜了前进中的“非典”、干旱灾害等重重困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睦。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八个突出特点:
一是宏观经济调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告诉增长。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734万元,扣除铁路投资因素,同比增长8.45%。其中:第一产业35265万元,同比增长3.66%;第二产业10599万元,扣除铁路投资因素,同比增长27.76%;第三产业21870万元,同比增长8.49%。
二是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农业富民成效显著。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48869万元,同比增长4.01%。完成粮食产量24487万斤,同比增长3%。烤烟基本完成市下达生产收购任务,支柱地位得到巩固。完成畜牧业产值15700万元,同比增长6.5%。完成油葵、白芸豆、魔芋等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总收入4059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7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497件,全县农业水利化程度达18%,同比提高0.9%。
三是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解决了2.5万低收入人口和0.64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下降到28.12万,下降了 %。完成异(易)地搬迁工程投资3069.49万元,解决了1181户4900多贫困农民住茅草房、杈杈房的问题。输出农村剩余劳力7万余人,实现打工收入5644万元,同比增加29.9%,全县农民人均直接增加现金收入26.4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有粮498斤,同比增长2.05%。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88万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完成民间和外来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占总投资 %,同比增长 %。其中个私企业经济投资5653万元,占总投资的35.58%,同比增长 %,成为投资亮点。公路建设上,通县油路竣工并投入使用;巧威公路彝良段恢复修建,1至5标段相继动工;县城过境公路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小荞公路等一批县乡公路的改造和乡村公路修建正抓紧施工,毛坪大桥已完成设计和招标工作,即将启动建设。水利建设上:钟鸣水库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杉坝水库、三乐水库已动工建设,双河水库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市政建设上:县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新客运中心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洛泽河大寨新区等村级中心集镇建设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已立项审批,有的正在积极争取之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树林、发达、洛旺、荞山中学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一中教学大楼和一批希望工程、苗圃工程、贫义工程和危房改造项目正抓紧施工,有的已竣工。
五是五大支柱产业培植取得积极进展,财税金融平衡运行,工业兴县实现重大突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3223.5万元,同比增长21.6%。完成财政收入 万元,同比增长 %;支出 万元,同比 %。争取上级资金 万元,保证了全县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重点工程建设。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上升,存款余额 万元,同比增长 %;贷款余额 万元,同比增加 %,存贷差进一步缩小,加大了对地方投入。矿产上:完成了全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营业收入9100万元,同比增长 %;统一征收矿产品税费800多万元,新增税费458多万元,已基本成为一大支柱。水电上:完成了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引进了省滇能集团开发总装机达13.5万千瓦的洛泽河五个梯级电站建设,熊家沟电站、马鼻子电站以及其它引资开发的小甘溪电站、大水河电站已动工建设,完成总投资XX多万元。天麻产业上:年产鲜天麻106万斤,实现产值2700万元。竹产业上:新造竹林1万余亩,竹林面积已达6万余亩。旅游产业上:完成了小草坝总规和详规,并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
六是商业贸易持续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77万元,同比增长11.1%。新增个私企业 户,注册资金 万元;新增个体经营户 户,注册资金 万元;实现个私经济营业收入 万元,同比增长 %。全年引进外来企业28户,协议引资达7.36亿元,是去年的27.4倍;实际利用外来资金5485万元,是去年的3倍多。
七是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固本稳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全面推开,完成企业改制14家,其中市下达的13家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全县共减免各项税费127.53万元。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完成了教育系统人财物的归口管理,对中小学校点进行了合理布局,精减人员76人,分流富余人员434人,代课教师减少316人。“两基”教育进一步加强。生均面积增加 平方米;高考再创佳绩,上线212人,实际录取250人;青壮年文盲下降到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改革人口工作制度,以抓“五术”为主转变到以加强育龄妇女日常监测管理、控制人口增长为主,出台了鼓励计划生育的优惠奖励政策,计划生育率上升了 %,计划外生育率下降了 %,农村独生子女办证 户。举全县之力,完成了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控体系,解决了占农村总人口88.2%的9.64万户、40.87万人的看病难问题。至年底,门诊减免万人(次),减免金额达 万元;住院补偿 人(次),补偿金额 万元。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全社会的充分关爱,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了促进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社会救助中心,城市低保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同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共划拨救灾救济款物达 万元,解决了 户人的生产生活困难。完成退耕还林3.5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管护天然林159.8万亩,全面完成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整治以矿山环境为重点的生态治理,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加强了“八个一”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了“百场演出”、“昭通市第三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诚信彝良,从我做起”和“四创”等文化体育运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八是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稳定。认真在县城开展了“六大秩序”整顿,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四五”普法活动和“严打整治斗争”,认真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查处打击了友、蒙光明等一批腐败分子,强化了以矿山、交通、消防等为重点的安全整治工作,确保了全县政治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同志们,朋友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县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公安干警、驻彝部队官兵和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彝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年,也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抓好XX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XX年全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是:坚持理论指导,加快产业化结构调整,夯实农业基础;电矿结合,加快工业兴县;加快企业改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强化招商引资,突出投资拉动;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
宏观调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达到7.45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0%,达到15868万元;农业总产值增长4.8%,达到5121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达到2383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达到272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元,达到1072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296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围绕调控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海外农业生产要在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
>> 智慧农业 海外案例 变革之难 理解之难 环保之难 禁烟之难 就业之难 觉悟之难 尾矿之难 阅读之难 存在之难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中国农业“走出去”并非“海外屯田” 我省海外农业合作稳步向前推进 我省海外农业开发事业成效初显 投资海外农业的商机和风险规避 中国企业大举并购海外农业资产 中国农业海外扩张的大逻辑 工资增长之难 “经济维稳”之难 探求规律之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海外农业之难 海外农业之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报告五
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海外农业生产要在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路修建、加工和储运等诸多方面进行多重巨额投入。而在几乎所有方面,中国暂时都还没做好准备
1985年3月,中国一支远洋船队起航开赴西非海岸,是为中国以企业为主的农业走出去的第一次。在此之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大多数是承担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 走出去回眸
而在经历了2004年国内大豆企业与国际供货商之间的价格风波之后,一些企业开始自发在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大豆以确保国内供应。但因为缺乏根基,这些零星的尝试,大多未成气候。
2006年时,随着国内粮食安全紧张状况加剧,中央政府开始出台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农业部还专门制定了《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同年,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牵头成立了由十个部门组成的农业“走出去”工作部际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2008年举行的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同年,商务部和农业部牵头成立了由14个部门组成的境外农业资源开发部际工作机制。
虽然在2010年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表示,中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不管是上述协调小组还是部际工作机制,在此期间,均未做实,仍是相对务虚的体系。而此时中国的海外农业战略意图到底为何,实际也处于模糊的状态之中。
进口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模糊性之下日益做大:中国的粮食进口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集中度甚至超过石油主产地。以美国为例,2012年时,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4.5%(2597万吨);从美国进口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8.1%(511万吨)。从2001年到2012年,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14.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43.7%。
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扭转,2012年2月,陈锡文在国新办新闻会上的态度,被认为是代表了官方最新的态度。他强调,在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争取双赢和多赢的格局。可以到一些粮油的出口国家去设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厂,帮助当地扩大就业,也把一部分企业的利润和税收留在当地。还可以采取技术和经济的援助措施,加大对非洲地区的援助。
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在海外投资农业,产品并不一定要运回中国。“我们坚信一条,只要有粮食增产潜力的地方,能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全球的粮食供给能力增加,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
多方推动之下,国家发改委于今年开始起草“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其中,未来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农、林、渔(业)”,都将获得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中国海外农业战略草图
按照农业部《农业走出去研究》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报告,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主要战略目标,共分为四个:一、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保障中国农产品有效供应;二、充分利用国外市场,消化国内部分优势农产品剩余;三、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四、增加国家、企业、农民收入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具体的规划是:
首先,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尽量减少购买资源(如土地)的形式,以直接投资和订单农业形式参与农业投资,可实现技术、标准和技能的转让,以更好地获得信贷和市场。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订单农业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范围涵盖多重,占农产品的总量份额很大。
其次,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目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该不断扩展,还应向流通、加工等环节延伸。应重视在国外直接建设仓储、码头、加工等物流设施。根据目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特点,急需在以下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仓储、码头等物流设施:在巴西、俄罗斯建立大豆收储体系、仓储物流体系;在东南亚兴建鲜活农产品物流设施等;在智利、秘鲁等渔场建立港口、储运、加工物流体系。
第三,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应选择“周边、非洲、拉美、西方”四大地域作为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区域。
而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则应“以民间投资为主,政府援助为辅;重视长远经济利益,兼顾政治利益和短期商业利益;以扩大当地供给为主,兼顾向本国市场输出;遵守投资地的法规,认真履行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发展与投资地农民、企业和国家的合作共赢关系”。这份报告指出。
就目前实践来看,目前的中国海外农业投资,仍然以建立海外油料基地,增加外部油料供给为主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永松则就此分析指出:在大宗农产品的全球布局上,中国“走出去”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签署协议,中亚主要是为了进口小麦,南亚、东南亚是为了水稻,美洲是为了大豆、玉米,非洲的援质较为明显。”廖永松说,“在中亚、非洲、俄罗斯远东等海外地区进行大宗农产品布局的潜力很大。不过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其中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地缘政治,二是粮食安全,三是战略性考虑。” 目前概况
从总量上来看:2004年-2010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26.12亿美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1.0%;2003年-2010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0.83亿美元增长到5.34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30.8%。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中国农业走出去已遍及全球五大洲。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300多家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从业人员6万余人,开发土地30余万公顷。总的来看,比较集中分布在东南亚、俄罗斯、南美洲及非洲。
从行业分布来看:总的来说,发展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产品和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需求旺盛而自我生产比较优势不强的产品或产业,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木薯的种植、加工、相关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以及远洋渔业等。
从经营方式看:企业最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开发,目前企业大多以合资形式进行开发。从发展模式上来看,有“公司+农户”模式,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还有直接利用当地的生产服务体系的,等等。 三种模式
一、“国家队”模式
1.重庆粮食集团(下称“重粮集团”)。重粮集团是由市政府出资、将原重庆粮油集团以及全市300多家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整合而成,2008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4月,该集团正式公布投资25.03亿元在巴西建设大豆基地。这是目前为止中国粮油业海外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2011年底,该集团已将40万吨在巴西生产的大豆分批运抵回国。
根据重庆市政府方面的说法,重粮集团未来几年运回国内的大豆将可达1000万吨。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它还将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地建成五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贸易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中粮集团曾经两次出击收购澳大利亚糖业巨头。2011年7月19日,中粮集团在两大跨国粮商邦吉、路易达孚的夹击中脱颖而出,成功并购澳大利亚塔利(Tully)糖业公司接近99%的股份,但随后中粮在并购另一家澳大利亚糖业巨头公司时,败给了新加坡丰益国际。
目前,中粮正继续寻找可行的海外投资机会和目标,通过并购等方式积极“走出去”。未来几年在境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大豆、木薯、酒及糖等业务。
3.黑龙江农垦总局。计划到2015年,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设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木材采伐等类“域外垦区”超过4000万亩。
4.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成果,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出资成立中非发展基金。2010年,中农发和中非发展基金联合成立中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中非农投),并在收购一个农场后改名为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公司。
5.中农发集团。重点是在非洲、南美、澳洲、东南亚开发农业、渔业等资源,未来三五年内开发利用境外农业土地的目标是1000万-3000万亩。
二、中乌合作模式
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乌克兰方面签订了“贷款换粮食作物”农业贷款合同。乌克兰向中国供应玉米,以此换取中方提供的30亿美元信贷额度。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此外,两国还在乌克兰共同设立了一个联合建设项目基金,2013年可望获得6亿美元出资。
三、 民营企业自发“走出去”模式
2004年经历大豆价格风波后,一些中国农企开始在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国种植大豆以确保国内供应。大多未成气候,成功的有浙江福地农业公司。2007年,它在巴西的托坎廷斯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购买了1.6万公顷和1000公顷土地。2008年4月,福地农业正式宣布到巴西开垦荒地,试种大豆。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黑龙江也在发挥毗邻俄罗斯地缘优势积极向外投资。经过近20年发展,黑龙江对俄农业开发合作主要有政府间合作开发、企业开发、农户联合开发和农村种养大户开发等四种合作模式。其中企业开发模式占50%左右,全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企业达到110家,其中股份合作企业58家,民营企业40家,国有企业12家。 劣势重重
目前来看,不管上述何种模式,在进入到海外的环境当中时,均会遇到各种难题。而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国重庆(老挝)农业综合园区项目,因经历了体制和政策扶持的双重困境,一直被当做海外种地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业内进行研究。
这一项目于2004年开始实施,是当年中老两国签署的11个合作项目之一。按照规划,园区面积5000公顷,可有效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剩余劳动力问题。
但该项目的结果是:2004年试种成功后,项目一直停滞。一直到2008年,项目用地仍然是试种的43公顷。到目前,前去投资的企业基本已经全部退出。
结合这一案例,综合目前各方的意见来看,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一、国家层面总体规划的缺失。目前大多是自发行为,没有总体规划做指导。因此企业在直接投资时往往一哄而上,有时进行恶性竞争。
二、投资国制度和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目前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投资贸易保护导致壁垒限制;(二)制度环境差异引发纠纷;(三)舆论压力干扰政府决策;(四)政局不稳影响项目合作。
三、对外投资农业的跨国企业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一)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弱。农业投资平均只有几十万美元左右;(二)缺少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三)复合型人才匮乏;(四)行业自律性差。
四、政府支持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财政政策。目前只有财政部和商务部出台的直接补助费用,用于补助企业在海外的前期开发、资源回运、境外突发事件处理费用等,这些政策不仅支持比例小、范围窄,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中小型企业很难申请到;(二)金融政策。当前中国对走出去企业仅有贷款贴息政策,缺乏专门的融资支持政策;(三)保险政策。险种少、范围窄;(四)税收政策。当前还与相当一部分国家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操作中存在双重征税。
而具体到单个的企业层面,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境外农业投资绝大部分是企业投资。有时候单笔投资可以获得政策的支持,但要申请、协调、说服银行贷款,实力薄弱的农企基本无法搞定。这种情况下,能在国外获得成绩的企业,大都有政府背景。
以重粮集团为例,为筹集到25.03亿元的投资,可谓颇费周折。2010年8月,重粮集团在巴西购买大豆生产基地的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和商务部境外投资批复。几经协商之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评审承诺给予支持2.34亿美元。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重粮集团的国企背景;二是2010年下半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4月时,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走出去”企业可通过直接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方式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在“境外农、林、渔和矿业的合作”将受到重点支持。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补贴之后,如何协调自身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派你拿着资金去的,应该便宜一点卖吧,但问题是企业不会这么算账,它们肯定是哪儿收得价格高卖给谁,不然就去期货市场出售。”陈锡文指出。
“事情还不止如此,企业的算盘是,自己搞海外种植,成本不一定比四大粮商低,最后也不一定能够跟它们抗衡,而且见效缓慢,不如直接去找现有的渠道了,它们很难谈得到国家战略一说,因此在走出去的时候显得非常不积极。”一位大豆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亟须全球农业战略
由于上述重重弊病,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格局令人担忧。一方面,虽然进口规模逐年扩大,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机制,大宗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话语权。
程国强因此建议,应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研究评估主要农产品供需的中长期趋势、加工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提出新形势下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所谓全球农业战略,指以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为关键任务,综合实施直接贸易、多元化进口、境外农业投资与新型农业国际合作等战略措施,积极开发全球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国际农业市场,深度融合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构建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
在其所著的《全球农业战略》一书中,程国强提出了构建实施全球农业战略的支持政策和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议:
一、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措施,鼓励国内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
二、加强金融支持。对境外农业投资建设,特别是企业自建或并购码头、仓储、加工等物流设施,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重点倾斜;提高境外农业投资建设贷款贴息率,延长贴息年限,鼓励和支持商业投资公司对境外农产品基地建设企业提供担保,帮助涉外农业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三、建立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主导作用,有效调动商业保险的积极性,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境外农业投资合作保险制度;
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双重征税,境外农业投资企业在还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缴纳所得税的,在国内应对其已缴纳税额予以扣除。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WTO规则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