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行为习惯;游戏训练;家园互动;环境熏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幼儿园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处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引导的时候,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渗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工作,促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饮食、睡眠、学习、交往、卫生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游戏中训练,唤醒教育
幼儿年龄多在3~6岁,由于年纪较小,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采用片面说教的“灌输式”教育,无法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不利于养成教育的发生、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行为习惯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游戏中渗透养成教育,通过趣味活动反复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网罗优质教育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儿童卫生习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唱孔庆囡、朱莹编写的《洗手歌》: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十指朋友排好队,找到肥皂做朋友。冲洗手中小泡沫,再把水管洗干净。找到自己小手帕,擦干手中小水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儿歌配合动画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为学生范唱,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卫生教育。
现代的孩子很多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被长辈们捧在手心上,学生被娇惯着长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团结友爱精神。有些孩子不懂事,常常因为抢玩具和同伴闹矛盾。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开展团队游戏,如“两人三足”“丢手绢”“词语接龙”“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培养团队意识,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有众多策略可供选择,唱儿歌、做游戏、看视频等方式都有助于渗透行橄肮呓逃。教育方法不在于多,在于“精”,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提升行为习惯教育质量。
二、与家长沟通,家园互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老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仅凭教师一人之力难以实现,家园互动是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转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后劲不足的现状。
案例:
小班的军军刚刚上幼儿园不久,有一次与同学玩闹时,军军一把推倒了班上的女同学颜颜。我赶忙过去安慰颜颜,并对军军进行教育。军军当场承认错误,但不久又故态复萌,被同学“告状”。从其他老师那儿我了解到,军军也不爱写作业,上课时东张西望,说的话转身就忘记。
见此情景,我深知仅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与军军的父母进行沟通。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军军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将军军交给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平时受到两位老人的溺爱,都敢和长辈顶嘴,父母也无暇顾及。我与军军的爸爸妈妈详细沟通之后,与他们交流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两位家长都很赞同我的观点。之后我组建了班级家长微信圈,将军军的父母拉进群组中,老师们有任何作业、叮嘱都可以和家长在群聊中沟通,家长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监督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我也时不时与家长电话沟通,了解军军回家之后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到升中班时,军军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甚至还被中班老师评为优秀学生,军军的父母也备感欣慰。
很多孩子都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长辈的过分宠爱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争取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支持。
三、环境中熏陶,潜移默化
环境对人有着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关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积极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在环境中接受行为习惯教育。例如,在教室里贴上行为习惯标语,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博物馆等,使学生时时处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环境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总之,幼儿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只有教师、家庭和社会形成有机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广泛寻求教育支持,努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教育就是对人的社会改造”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定义,让中职学生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也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德育对中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也能适应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呢?
一、行有所依——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新生入学伊始,通过开学典礼、讲座、广播和班级等途径,让学生熟悉富有我校特色的《学生手册》,其中包括《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校园十不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仪容仪表文明礼貌规定》、《学生升降旗制度》和《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学生奖惩条例》、《值周方案》、《流动红旗评比方案》等,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班主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早检、午检、班会和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违反学校规定以及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的改正,并且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树立个人的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优良的校园文明风气。
二、行靠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长期贯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检查制度,形成了"学生处学生干部班主任班干部学生"新型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学生处每天巡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值勤学生干部早、中、晚上岗执勤,负责检查学生出勤、仪容仪表、教室卫生情况,课间在教学区巡视,检查学生的违纪现象及课间纪律。检查时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决不迁就,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做到处处有人查,定时有人查,时时有抽查,检查有密度,有力度,让学生不能有侥幸与松懈心理,久而久之,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有《学生手册》的约束,检查人员有检查制度的约束,检查的时间、次数、标准、反馈、评价都有具体规定,马虎不得。严格的检查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我校在学生、班级、班主任方面实行量化管理,每学期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等,全面衡量每个学生、每个班级,每个班主任是否具备优秀的资格。这就要求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及表现要非常优秀,因为它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周的纪律、卫生、两操流动红旗的评比,学校各项大型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的参与,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等等,都会有不等的加分,这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科学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也得到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采用以激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其优点,使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点燃他们人生的激情。
四、榜样示范——形成正确的认知环境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觉性。自觉性是指学生个体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社会的要求。一个人的自觉性是其个体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在动力,初中生在某些行为习惯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对学生个体在行为习惯中的自觉性进行培养。二是强迫性。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始于强迫。譬如洗脸,小孩大多不愿洗脸,在父母的强迫下,开始一次、两次,时间长了逐渐变成了自觉的行为。因此,初中学生许多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迫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强迫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促使学生把行为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形成动机,进而经常支配自己的行为。
2、指导学生行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意志力的支持,初中学生尤其是这样。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应着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3、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评价,这种评价以及时评价效果最佳。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为的正确与否,产生肯定性的情绪体验。
4、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对于学生行为的评价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包括合理的奖惩。以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强化以正面强化为主负面强化为辅,及平时常讲的多表扬少批评。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动脑和动手习惯。从历史上看,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学历不过是中师,却成为一代伟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养成了动脑的习惯;爱迪生只上了三年小学,一生竟完成一千多项发明创造,重要的原因是他养成了动手的习惯。所以我们从学校到教师都不应把眼睛只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而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动脑动手习惯的培养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习惯,首要工作就是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彻底废止“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而教师的作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去启发、去引导、去评价、去鼓励,使学生在不断的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体验成功;其次是要开展好读书活动,使学生读书中学会读书,学习中学会学习。对于学生的读书也要采取适当的评价,如查阅读书笔记、收集手抄报、开展心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等,及时表扬公开展示,以激励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注重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和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循序渐进,遵循规律。研究表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我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体现层次。一是体现内容的层次。我从抓基本习惯入手,逐层深入,首先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上下工夫。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类进行。我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等不同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目标不同。然后开展了“五要五做到”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出了新的目标。一是要有整体观念,做到心中有祖国、有集体,乐于为集体服务,不做有损集体的事。二要学法知法,做到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校园秩序,不吸烟,不赌博,不打架斗殴,不打电子游戏。三要了解体验美好愿望的实现要靠艰苦劳动和不懈努力,做到勤奋进取。四是搞好环境卫生,做到不乱扔乱吐,乱涂乱画,爱护公共设施。五是要有爱心,做到心中有大家,不损人,不害人。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行为习惯;细化指导;培养
G623.5
一、 在玩中培养,在培养中玩
由于孩子刚入小学,还都很小,如果只是一味的说教,孩子不仅不容易接受还有可能起到反面影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以下方式方法:
1.通过儿歌歌曲
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歌曲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形式,孩子们在边说边唱的过程中养成习惯。例如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孩子们边拍手边说唱的过程中教室变得安静下来。孩子们通过儿歌歌曲知道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
2.通过游戏比赛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玩”家,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如游戏“老猫睡觉”,不仅达到教师的目的,而且孩子在游戏中迅速的站好队,享受着玩的乐趣。比赛也是孩子们最爱,在比赛中孩子们踊跃表现,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谈话、讲故事树榜样
在我国的故事中,有不少是和行为习惯有关的故事。如:雷锋叔叔的故事等等。教师也可根据自班孩子的情况,编一些故事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探讨。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知道生么是正确的,并乐于学习模仿。
二、提出要求,细化指导
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对老师的要求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这时就要求老师要把要求提细。如桌子上的物品摆放,1、桌布套在桌子上2、书本放在过道边3、铅笔盒放在正中间4、整整齐齐下课玩。用这四点来要求孩子们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保持桌面整洁。同时,教师要经常的给与评价和表扬,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与奖励。我班的孩子动手能力不是很好,这是我就会和他们一起来做,具体的指导。例如,在孩子们搞卫生时,我和他们一同搞卫生,告诉他们怎么做,怎样才算是完成了。在活动结束后,要和孩子们交流同时和孩子们探讨如何才能使班里的卫生得以保持!我认为,面对低龄幼儿,要把工作做细,达到“四勤”,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听懂、明白、做好!
三、 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首先,对于孩子而言,教师在他们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为此,自己首先起到带头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说普通话,讲文明用语,注意个人卫生,物品摆放,带领孩子们搞卫生,并告诉他们怎么就是干净了等等。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在树立榜样时要多采用正面的典型,激励孩子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们树立身边正面的榜样,如:“某某小朋友真棒,能够安静的看书!”等。孩子们都想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肯定,自己会自觉的做好。还可在平时,以其他高年级为榜样,直观形象的教育,是孩子们自己找到不足,通过对比,能够更快更好的进步!
四、坚持评比 积极鼓励
有人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话语莫过于赞美!在大人的世界了是这样,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更是如此了。当他听到你的表扬时,他的心情定是无比的高兴。“你今天真干净!”“你的作业写得真整齐!”“孩子们,你们太棒了,在表演的时候一点也不紧张,队站得也很整齐!”等等。老师们,请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当你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改变时,会无比的欣慰!在班里的一角,有本班的评比角,这是老师和孩子们无声的赞美,同时对孩子们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它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
五、家园共育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前徐小学 任强大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学生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思想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至我们的学生仍旧是拼命读书,听从老师教诲,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听老师话;在家里,听父母话。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说了才肯做,只有老师讲了才肯听,没有主动性,没有自觉性。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
我们不能只怪学生,不能等到学生违反了,才去教育。但老师也不可能每天对着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采用惩罚的手段,毕竟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不需要老师教育,就能自律呢?
在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较差。一开始,我常采用惩罚措施,如罚抄书,罚扫地,罚跑步等,但效果总是不好,违反纪律的同学还是照样违反纪律;乱扔垃圾的同学还是乱扔垃圾。怎么办呢?难道我们教育就是靠老师来看管,靠办干部监督吗?那样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了犯人。我想到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应该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根据每个学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一、 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五角星,初步养成。
低段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今天你头出血,明天他手擦破皮。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有一次,我买来一包小红星,又在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布置了一块“比比谁最棒”的荣誉角。课堂上,我把要求告诉给学生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红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