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直接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比较
标准成本制,即标准成本控制制度,它起源于美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是为产品成本规定各种标准,并适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将成本会计的计算与控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在成本领域的具体运用。作业成本制是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它起源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认为企业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由于作业消耗了资源,产出消耗了作业,因此资源应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出。 直接成本法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的机械制造企业。1908年在美国个别企业已有直接成本法的实施。直接成本法,是指只将直接成本作为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对间接成本不予分摊的成本计算方法。基于价值流的直接成本法把整个价值流中的所有耗费、所有成本都作为直接成本,没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
一、 基本原理的比较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常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有:生产工时、机器工时、定额工时、直接人工等;最后分别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其基本程序如下:(l)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确定这些费用是否符合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应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2)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区分为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费用和应当由其他月份产品负担的费用。(3)将每个月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4)将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并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其具体的步骤如下:(l)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
源分配到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所在的那个中心所执行的作业;(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或产出或劳务或顾客上。
基于价值流的直接成本法的原理是:在价值流成本法中,成本核算对象为价值流,即提品和服务的整个物流过程和信息流过程中的所有增加价值活动和不增加价值活动;核算内容是整个价值流中的所有耗费,而且所有成本都是直接成本,没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而价值流之外的成本则不包含在其中。其具体步骤是:(1)以客户为导向精确定义价值;(2)根据订单处理流程或绘制生产流程矩阵识别价值流;(3)以价值流为基础,收集成本信息;(4)把成本分配到各价值流,并开列价值流成本单。
二、标准成本法的优点
标准成本法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一种,形成了完整的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信息适用于企业的短期计划与控制应用标准成本的时间范围一般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它很少用来被规划超过一年的生产经营活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在成本预算控制方面更具有优势,尤其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优势,具体表现为:
(1)用科学方法制定的成本标准作为员工工作努力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
(2)通过事先制定标准、事中控制支出、事后比较分析,使成本在全过程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3)消除了经营管理中由于低效或偶然性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从而避免了由于实际成本波动而造成价格波动的后果,有利于进行价格决策。
(4)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制造产品应有的成本额,用本期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工作业绩。
(5)存货及其销售成本均用标准成本计价,减少了成本计算的工作量,从而简化了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
(6)标准成本法按责任单位归集成本差异的做法,对于配合责任成本的核算、考核和分析很有好处。
三、标准成本法的局限性
传统标准成本法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对成本信息精确性的要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对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成本法在制造费用,特别是固定制造费用的核算方面仍具有局限性,难免造成成本信息失真,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变得日益严重。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下,企业广泛采用先进设备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一方面由于技术更新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技术含量的固定资产价值普遍较高,并且设备的技术寿命缩短,企业更多地面对设备加速陈旧过时的压力,而采用加速折旧法对设备进行折旧,经营风险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员工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所消耗的直接人工工时相应减少。这些变化反映到成本费用上,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增大,制造费用大幅增加,单位人工费用加大,更多的与直接人工工时不具有相关性的费用增加。由于固定制造费用快速增加,固定成本比重增大,其构成内容也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仍将间接成本按直接人工工时进行分配的方法就缺乏合理性和相关性。结果使得成本核算中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导致消耗直接人工工时较多,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却分担较多的制造费用,而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却因较少的直接人工耗费而承担较少的制造费用。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产品成本信息的失真。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作业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将作业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是作业成本法的本质特点。
在传统的成本理论下,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类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即使采用分步成本计算法,也仅仅是将最终产品的成本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分别计算后汇总而己,其成本计算对象仍然是每一组成“步骤”(由生产步骤决定)的最终产出,若将每一部分独立地对待,其实就是以其最终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这样就使得成本库过于浓缩,再加上分配标准单一,就容易导致计算出的产品成本的准确性下降,同时也不利于成本分析与考核。而作业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些作业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吸纳资源价值,又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最终产出提供服务。产品成本表现为各类资源流出的价值经由作业流入产品这个物资聚合体的价值和。因此,要计算产品成本,并同时满足成本控制和生产过程分析的要求,资源、作业、最终产品都有必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为成本归集和分配价值耗费的独立环节,作业无疑是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最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有利于相对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还有利于成本分析和考核。既然作业吸纳了资源,搞清了作业状况,就弄清了资源的耗费状况,减少不增值作业,也就堵塞了资源浪费的渠道,从而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基本依据。
(2)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作为传统制造成本法下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成本计算法以单一的数量标准如机器工时、人工工时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这无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假设:企业间接费用的形成与单一的分配标准量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各种产品因其消耗了分配标准而承担企业的间接费用。事实上,在当今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环境下,形成企业间接费用的原因多种多样,决不仅仅只与传统的数量标准有关,如机器安装成本与安装小时有关、质量控制成本与质检次数有关等,以传统的机器工时或人工工时指标等对这类费用进行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只是在间接费用比重不大时误差并不突出而已。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现代成本计算系统,是适应现代制造环境而产生的。通过作业的设置,间接费用的分配趋于科学、合理,提高了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它使得许多与产量等传统分配基础无关的费用,如生产准备费用,生产规划费用等,得到了合理分配,解决了传统成本法下成本库过于浓缩、分配标准单一的问题,从而能更加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
(3)为企业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相对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
传统的分步成本计算法虽然将企业最终产品的成本计算分为几个计算步骤,以每一“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细化了最终产品的成本信息,使得相关决策管理可以深入到“步骤”水平。但是,每一计算步骤的产品成本信息仍然高度浓缩,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制造成本法的一系列不足。在作业成本法下,由于作业观念的引入,使得系统提供的信息也深入到了作业层次,同样地,企业的管理对象也细化到了经营内部。作业消耗资源,只要对作业进行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就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费用支出,从而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同时,作业成本法采用了与产量无关的成本动因,使得许多不随产量变化的间接成本可以方便地分摊到各产品中,成本的可归属性增强,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也随之提高,计算结果更接近产品的实际耗费情况,各产品的单位成本和存货成本的确定也更加准确,从而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
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可靠信息。
摘要:企业基于供应链平台的竞争正逐渐取代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成本方面的控制又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最关注的内容。有关制造企业基于供应链成本分析的文献较多,从零售企业供应链的构建阶段以及业务发展阶段两个维度,对零售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不同阶段的成本结构及其成本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零售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给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关系;运作
一、供应链及其主导企业类型演进
随着企业竞争模式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的分类主要有: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平衡的和倾斜的供应链;效率型和响应型供应链以及敏捷型供应链。还有学者根据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把供应链分为制造企业主导的和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
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为主导,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厂家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势力和主动权。随着市场由供方转变为买方,流通企业逐渐成为供应链的主导企业。
二、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对于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从流通企业角度,由以上供应链主导企业类型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并且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正越来越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供应链成本角度,因为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关键的战略因素,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之间优势差异的新的突破潜力。第三方面,从企业发展阶段角度,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本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不断发展,其成本特点也不断变化,企业应该有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因此,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
关于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阶段,Cooper和Slagmulder采用生产和关系两个维度定义了一个二维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并将这两个角度进一步划分成构建阶段和运作阶段。StefanSeuring(1999)把这两个维度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构建出了一个生产—关系矩阵,从两个维度讨论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供应链发展的四个区域。
参考StefanSeuring的模型,本文根据流通企业的特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框架:运作—关系矩阵。我们认为流通企业的运作包括采购和销售两个方面,并且企业的运作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如下图)。
(三)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公司已经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但成本管理活动仍局限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为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分析管理成本提供了框架,不过对供应链成本的认识也有分歧:有学者仅仅考虑直接可见的成本;有学者除了考虑到直接成本还考虑到管理协调的成本;还有学者把单企业的管理协调成本进行拓展,即把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推演为交易成本。
本文的分析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考虑,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成本核算应该以关系和运作两个维度和三个成本类别的划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为基础。通过整合交易成本的方法,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将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包含到对成本缩减机会的探索中,它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单个企业的边界之外。
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每个区域的成本都包含有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StefanSeuring(1999)针对制造业领域对三个术语的定义如下:(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2)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因此,这些成本源于公司同供应链上其他公司的相互交流。
对StefanSeuring给出的定义,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对于流通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流通企业的直接成本是由采购和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成本,有商品进价成本、经营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建设和租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这点需要修改后适用。
(四)不同区域的成本构成分析
图中的不同区域代表流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一特定阶段企业的成本都有不同的构成特点:
1.业务和网络的构建。在这一区域流通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业务,并选择合作伙伴。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网络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间的决策基本是独立的,只会产生少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但在此区域的决策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以后各区域的成本高低。
2.供应链产品设计。在此区域,流通企业的业务运作如销售、管理等活动处于初级阶段,而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即供应链的设计已经处于高级阶段。所以,这一区域主要是与其他企业打交道,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增大。流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该提高甄别能力,因为供应商的能力越低,将来的交易成本就越高,通常需要频繁地同这些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并进行监督和协调。
3.运行网络的形成。这一区域流通企业注重本身业务的发展,供应链的设计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此阶段成本主要是大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包括企业提品服务的成本、产生作业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成本。由于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处于起步阶段,此处交易成本的比例只占有较低的比例。对成本的缩减应该主要考虑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
4.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流程优化主要强调成本缩减措施。由于在供应链的优化过程中,供应链的构成趋于稳定,所以,流通企业与整个供应链有关的交易成本会稳定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所以,成本的缩减通常集中在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上。分析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流程有助于找出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例如,重新设计流程或优化公司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设计。
以上分析借鉴了StefanSeuring的结论,本文认为该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我们仅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成本构成情况而没有讨论流通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要面临的成本。
三、成本控制方法
结合成本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两个维度,可把单个流通企业的成本划到12个部分,即四个区域分别有三个层次的成本。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本文认为流通企业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策略是可取的。企业通过一定的信号判断自己所处的区域,然后做出三个层次成本控制的组合决策。
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和单个企业唯一不同的就是企业可以更紧密地借鉴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验。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如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平衡计分法(BalancedScoreCard)、精益理论等,可参考具体文献有详细介绍。
供应链中交易成本降低的方法也有少量论述,由于目标缺乏可见性,所以,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威廉姆森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交易成本的理论,他提出交易成本包括:达成、实施、协调、终止协议的成本及突发和信息成本。后来,理论给出了供应链交易成本降低的条件: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高度的相互信任;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归纳为技术的进步和契约的设计两个方面。
结合契约理论和供应链的目的,本文认为关系合约是降低供应链各企业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所谓关系合约,其缔约的重点是缔约双方建立的关系。订立关系合约的目的不是对所有的交易事项作出规定,而是基于对合约不完备性的认识,把缔约重点放在双方关系框架上,其主要成本为缔约成本和履约成本。一方面,缔约成本是物色伙伴及资格审核的费用,分摊到长期的执行期内基本可以忽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加入供应链的目的是跨期利益最大化,企业有动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去降低履约成本。所以,本文认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签订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合约是降低其交易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可以做深入研究和设计。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的分析,找出处于不同阶段企业的成本构成差异,并进行了简单分析,给出了企业针对自身情况可以进行的成本控制策略、简略介绍了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目前,由于对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关注较少,本文认为,在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成本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入探索:
(1)供应链交易成本目前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次,如何达到定量分析的层面;
关键字:建设工程,招标,成本控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a long life cycle, big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factors market change quickl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idding phase of the cost control, is to prevent the project budget and final accounts too high, and serious than expec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idding stage the importance of cost control and engineering bidding process cost control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engineering bidding stage strengthen cost control approach.
Keywo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nder,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快等特点,因此,建设工程的成本造价常常复杂多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特别是建设工程招标阶段的成本,促进其经济效益,是决定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建设工程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为了防止工程预算和决算过高,严重超过预期。控制成本是建设工程招标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通过贯穿于建设工程始终的成本控制,可以选择适合的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因此,在建设工程的招标阶段增加成本控制的主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工程招标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有利于预测工程成本,编制成本计划
建设工作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有利于工程成本管理人员预测工程成本,编制成本计划。一项工程进行到招投标阶段,就要预先做好招投标方案。我们应该熟悉招标文件和图纸,同时尽快准备好其材料价格或分包价格。工程子项很多,但是占造价大部分的就是以下几个项目,如:混凝土、钢筋、外架、模板、地砖、外墙高级装修等等,在编制成本计划时,一定要考虑以上因素。
2、有利于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招投标工作是一项繁杂且十分重要的工作,过高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压力,成本过低又会影响到施工质量。我们要选用专业人员,使他们做好招投标项目策划,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招标工作中通过设计方案分析出比较合理的成本预算,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二、工程招标过程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原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
在影响各类建设工程成本的因素中,原材料的价格是主要因素之一。原材料是建设工程成本中消耗最多的因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就会造成建筑工程成本的增加。原材料价格变动相对人工成本的变动,其风险表现为引起更大的损失。我们在签定合同过程中的决策,对原材料价格的考察,对供应商成本的了解会影响到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建材价格不合理的巨幅波动,会使一些工程项目面临巨大的困难,建筑企业面临巨额损失的风险。当招标价格确定后,若果原材料价格上涨,招标时期相对较低的价格就不能规避后期价格风险的发生,这是成本控制的保障。
施工签证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施工签证指变更增减工程量及工期的证明文件,工程签证是工程合同价款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招标时期,每个投标单位按照工程要求制定的施工方案也会有所差别。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对施工签证具有隐性的影响,一些单位成本预算不高,在施工过程中就会产生签证问题,进而使非预期成本增加。招标方所面对的投标方施工经验和技术会存在差别,我们在投标阶段应该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内容,针对性的预估遇到变更风险,最大地减少施工单位的风险。招标方对于基本符合设计要求的单位,是从成本报价的角度实施筛选。招标工作中对成本的控制应从更广阔的范围实施,以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
施工与监理配合中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建设工程招标的过程中,招标方需要按照某些标准选择监理单位,让他们负责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管。监理费的主要构成就是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税金和利润。由于建设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各专业在施工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这都会增加项目的成本。监理工作存在着难度,施工与监理配合中产生的问题对成本会有直接的影响,这些问题会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在招标阶段我们可以从合同约定的角度规避这些问题,防止它们影响建筑物质量。但如何加强施工与监理的配合以控制成本是招标方常常忽视的问题。
三、在工程招标阶段加强成本控制的途径
1、在招标阶段加强成本预期分析
招标单位选择投标单位的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结合建设工程的施工周期进行成本预期分析至关重要。原材料价格变动反应了经济整体运行的状况。因此,在招标阶段,我们要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原材料走势做出科学预测,以有效控制成本。招标单位应在深入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之后,综合分析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从而做好建设项目的成本预算,选择报价合理的投标单位。
2、在招标文件编制中进行成本控制
我们在招标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等原则,进行多方市场调研,在技术条件相同时,选择合理低价中标,确保单位利益不受损失。 我们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审阅相关文件,对图纸进行反复研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反复推敲,在保证功能的同时,通过采用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成本控制。造价管理人员应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汇总各类有价值的数据,然后编制招标文件,以便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
3、做好招标阶段的合同签订工作
招投标阶段合同是保护各方利益的有效凭证,它也影响着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在签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合同中涉及到的工程费用、施工范围、内容和要求有明确的约定,要争取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 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竞争费率进行明确,规定取费标准。对于单价合同,需要有明确其相应单价的确定办法,避免建设工程结算的争议。同时,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工程担保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应争取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4、建立成本控制公估制度
为了降低签证引起的成本增加,我们要从招标阶段就对工艺进行严格控制。招标单位可选择业内资深的设计单位作为公估方,参与建设工程的招标预算。招标方还应采取激励的方式,鼓励投标方从设计方案中发现问题。公估单位可以对工程整体进行审核,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
5、招投标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是建设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工程预算成本是招标单位招投标的最低报价。作为建设单位来说,建设项目总费用组成都是可以计入建设成本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本组成项目。我们在建设工程的招标阶段,要明确建设工程的预算成本,以此作为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依据。招标单位在选择投标单位时,应明确施工中所涉及的监理纠纷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同时在合同中严格约定工程变更可能产生的问题,减少后续施工纠纷所产生的成本问题。
四、结束语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招标过程中,招标单位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选择科学的设计方案,增强成本意识,使项目成本的估算、预算、决算尽可能贴近建设工程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招标成本控制经验交流会,使得招标工程成本控制科学合理,为整个项目建设期间的成本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concerned, to gain higher profits will control the cost in the premise of a certain price. Input costs up to the sta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is in the stage of construction, so do the construction stage of cost control, can be a very good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Only good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in order to win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is paper is mainly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hase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predecessors, o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the reasons of cost control methods, measures are analysed and discussed.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ge;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1 英文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个行业的竞争都在不断加剧。如何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所梦寐以求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各种的设备、技术、人才在不断地更新投入。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赢得利润就要全过程控制建筑施工成本,但如果建筑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整,或者是使用了错误的方法,那么不仅不会带来效益。反而会是整个企业落得亏损甚至破败的下场。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受阻。因此在建筑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1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概述
施工阶段的成本是以各工程项目的投入为主体,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再加上各种事务所消耗的货币等的总和。按照经济学上分类,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由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和其他直接需要的货币费用等各种费用组合而成的。而间接成本则是企业内部为了整个工程的管理以及组织时所使用的全部费用。在间接费用中包含了管理该工程的人员的各种工资、福利等费用还有工程施工阶段各种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修理资金等,以及在施工阶段的各种水费、电费等,还有各种保险费。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是必须要在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工程工期、完成工程合同的前提下,对施工阶段各工程项目投入的费用,通过进行各种计划、调控等尽最大可能去降低整个工程中使用的费用的一种科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为企业节省投入,降低费用,提高企业竞争力。这种控制施工阶段工程建设成本的方法在建筑行业当中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2 施工阶段成本失控的原因
2.1 工程违反项目建设程序造成的成本失控
在现在,很多工程项目的成本都是由行政指令直接管理而造成的。很多建设单位并没有提前制定好计划而是匆忙之中建立了工程项目的总研究指挥所。未曾搞清楚状况便急于施工,在施工的时候一边做着决定一边就开始着手设计同时还下达命令开始施工。这种施工的模式严重违反了正常正确的施工建设项目的程序。而且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没有把握好建筑物的施工标准以及投资的需求,使得施工过程中所要求的设计图纸、计划等不断地变更,并且从来不去严格的审视下一次的计划。这种一变在变的施工计划对于施工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阻碍,这不仅会增加工期,还会额外增加很多成本,然而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这便是施工阶段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项目相关方权责不明造成的成本失控
在建设工程项目当中三大主体分别为业主、承包商和监理。而这三者之间是通过各种合同联系到一起的,并不存在谁是谁附属、谁属于谁管辖等问题。他们三者之间是平等的。监理是与业主签订了监理合同的,这种监理委托合同一旦确定,监理人就要对该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监控。而监理人与承包商之间却是监理监控与被监理监控的关系。在这其中,监理人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对于其所作所为都要负有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监理人除了对工程的进度、质量等进行监理,还对于付款时的决定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建设单位对于监理人的职责并不熟悉,很多业主并不会将整个工程建设的监理权完全交给监理人。他们还会将自己公司内部的人员安置在建设工地处。很多时候,业主想要变更指令的时候就会直接通过自己安排的人传达了。那么监理就会如同虚设,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样也是对于承包商而言就会失去很多公平性。这也是造成施工阶段成本失控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现场变更签证管理混乱造成的成本失控
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建设及设计方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变更和调整,对于这些变更和调整,应该由建设及设计方书面发出,并由承包方提出,由相关各方做签证确认。在项目变更签证现场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工程师及管理人员对于他应该负责任的项目并不熟悉。在变更签证确认过程中,各方核实的不仔细,对质量的管控也不到位。到最后很多建筑出现问题,一些项目需要返工重做,甚至到了建筑完成之后要投入使用了,很多的房屋出现问题。此时若再返工所造成的损失将会是无法估计的。
2.4 现行定额计价差异造成的成本失控
建设项目现行的计价方式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做同一种类的项目时,他们的所有成本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将他们的差价控制在一定的极小的范围内。然而这样的规定,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是一种束缚,这会让很多施工单位的潜力无法挖掘。这就呈现了一种在市场里使用指导性市场价的现象。这使得市场的价值规律不能发挥长处。这种远离市场的规定,又是造成施工阶段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依据
3.1 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要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主要依据。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施工阶段的成本。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别入手去挖去它的最大潜力。其中之一就是从预算收入入手,在收入上我们如果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加收入即提高合同的承包价,也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二是在实际成本方面,当签订的价位无法再改变的时候,我们只有控制好实际成本才能最好的获得经济效益。
3.2 施工成本计划
我们依据施工时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去制定适合的施工成本计划。施工成本计划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体的成本控制目标,二是实现控制目标的措施和规划。
3.3 进度报告
在实际施工时每一时间工程的实际完成量称为进度报告。它会提供给我们工程在施工时实际的各项支出费用,时间等信息。利用实际的信息与计划的信息进行比较,这时候就可以找出二者的差别了。根据事态的严重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控制成本。
3.4 工程变更
在施工阶段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候如果情况与计划了解到的差距太大那么就会出现工程变更。工程变更的主要内容有:设计变更、技术变更、图纸变更、标准变更、工程量变更等等。一旦这些问题发生变更,那么施工成本必将会发生变更随之而来的还会包括一系列的交涉问题。
4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1 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的组织机构
在建筑施工当中,人为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在管理人员当中,项目经理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在某一项目开始的时候项目经理就要组织人员建立机构,并且要经过业主方的同意,或者由业主方直接建立。在该机构建立之初要明确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责任区范围内。只有各管理人员按照他们应该有的任务把所有的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都做好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有团队主义精神,并且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成本控制。
4.2 加强合同管理,增创预算收入
施工合同是业主与承包商共同签订的合同。是联系两者关系的纽带,也是对建筑施工期、施工质量、工程付款等的一个标准约束。在施工合同中,对于业主和承包商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对工程价款所达成的协议、工程变更的过程条款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根据出现的各种状况,在合同的各项规定下及时的作出变更,对变更的工程量和价格尽快予以确认,以免会延误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4.3 提高设备利用率
设备的折旧率、损坏率、维修费等等一切都会计算到成本当中。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为了缩短工期,总是在让这些机器长时间工作。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使得机器的磨损加重,减短机器的使用寿命;而且又因为在工地上往往缺乏大型机器的专业维修、保养人员,使机器不能得到很好地维护、保养、维修等。这样会使得很多的机器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停产,使得建筑施工过程增加不必要的人工费用。相比于合理的提高机器的利用率而言,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成本支出。所以控制成本很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4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减少施工损耗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拥有一套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会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窝工返工问题,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可以大大的减少成本支出。在建筑单位中标之后,要组织好技术人员对于承包商提供的图纸认真的研究勘察,并组织人员去施工实地踏勘。然后针对他们所得到的经验,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的施工方案,继而编制特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这样做虽然过程稍稍繁琐了一些,但是却可以很好地缩短工期、保证质量、节约成本。
4.5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新材料,使用新开发的机械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新的材料、设备、技术等在不断地被研发,也在不断地被应用到建筑施工当中去。这些新的设备会大大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新的技术会使得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相比于这些节约下来的成本而言,任何投入都是值得的。
4.6 控制施工质量,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
质量是任何一个承包商都必须要注意的。建筑单位而言,任何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是他们的招牌。做好每一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避免返工的现象。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工期、节约材料、提高效率,通过这些方法还能够节约成本
施工阶段对于每一个建筑企业而言都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他们会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好好的管理成本,很容易出错,造成很大的损失。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工期等的前提下最大的优化施工方案、施工进度、组织结构等,采取各项成本控制措施从最大程度上控制项目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朱人晨.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运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2]刘志杰,张守健,许程杰.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关系;运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32-02
一、供应链及其主导企业类型演进
随着企业竞争模式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的分类主要有: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平衡的和倾斜的供应链;效率型和响应型供应链以及敏捷型供应链。还有学者根据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把供应链分为制造企业主导的和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
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为主导,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厂家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势力和主动权。随着市场由供方转变为买方,流通企业逐渐成为供应链的主导企业。
二、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对于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从流通企业角度,由以上供应链主导企业类型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并且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正越来越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供应链成本角度,因为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关键的战略因素,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之间优势差异的新的突破潜力。第三方面,从企业发展阶段角度,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本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不断发展,其成本特点也不断变化,企业应该有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因此,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
关于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阶段,Cooper和Slagmulder 采用生产和关系两个维度定义了一个二维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并将这两个角度进一步划分成构建阶段和运作阶段。Stefan Seuring(1999)把这两个维度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构建出了一个生产―关系矩阵,从两个维度讨论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供应链发展的四个区域。
参考Stefan Seuring的模型,本文根据流通企业的特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框架:运作―关系矩阵。我们认为流通企业的运作包括采购和销售两个方面,并且企业的运作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如下图)。
(三)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公司已经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但成本管理活动仍局限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为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分析管理成本提供了框架,不过对供应链成本的认识也有分歧:有学者仅仅考虑直接可见的成本;有学者除了考虑到直接成本还考虑到管理协调的成本;还有学者把单企业的管理协调成本进行拓展,即把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推演为交易成本。
本文的分析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考虑,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成本核算应该以关系和运作两个维度和三个成本类别的划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为基础。通过整合交易成本的方法,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将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包含到对成本缩减机会的探索中,它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单个企业的边界之外。
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每个区域的成本都包含有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Stefan Seuring(1999)针对制造业领域对三个术语的定义如下:(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2)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因此,这些成本源于公司同供应链上其他公司的相互交流。
对Stefan Seuring给出的定义,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对于流通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流通企业的直接成本是由采购和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成本,有商品进价成本、经营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建设和租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这点需要修改后适用。
(四)不同区域的成本构成分析
图中的不同区域代表流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一特定阶段企业的成本都有不同的构成特点:
1.业务和网络的构建。在这一区域流通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业务,并选择合作伙伴。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网络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间的决策基本是独立的,只会产生少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但在此区域的决策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以后各区域的成本高低。
2.供应链产品设计。在此区域,流通企业的业务运作如销售、管理等活动处于初级阶段,而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即供应链的设计已经处于高级阶段。所以,这一区域主要是与其他企业打交道,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增大。流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该提高甄别能力,因为供应商的能力越低,将来的交易成本就越高,通常需要频繁地同这些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并进行监督和协调。
3.运行网络的形成。这一区域流通企业注重本身业务的发展,供应链的设计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此阶段成本主要是大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包括企业提品服务的成本、产生作业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成本。由于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处于起步阶段,此处交易成本的比例只占有较低的比例。对成本的缩减应该主要考虑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
4.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流程优化主要强调成本缩减措施。由于在供应链的优化过程中,供应链的构成趋于稳定,所以,流通企业与整个供应链有关的交易成本会稳定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所以,成本的缩减通常集中在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上。分析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流程有助于找出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例如,重新设计流程或优化公司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设计。
以上分析借鉴了Stefan Seuring的结论,本文认为该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我们仅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成本构成情况而没有讨论流通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要面临的成本。
三、成本控制方法
结合成本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两个维度,可把单个流通企业的成本划到12个部分,即四个区域分别有三个层次的成本。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本文认为流通企业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策略是可取的。企业通过一定的信号判断自己所处的区域,然后做出三个层次成本控制的组合决策。
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和单个企业唯一不同的就是企业可以更紧密地借鉴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验。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如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平衡计分法(Balanced Score Card)、精益理论等,可参考具体文献有详细介绍。
供应链中交易成本降低的方法也有少量论述,由于目标缺乏可见性,所以,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威廉姆森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交易成本的理论,他提出交易成本包括:达成、实施、协调、终止协议的成本及突发和信息成本。后来,理论给出了供应链交易成本降低的条件: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高度的相互信任;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归纳为技术的进步和契约的设计两个方面。
结合契约理论和供应链的目的,本文认为关系合约是降低供应链各企业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所谓关系合约,其缔约的重点是缔约双方建立的关系。订立关系合约的目的不是对所有的交易事项作出规定,而是基于对合约不完备性的认识,把缔约重点放在双方关系框架上,其主要成本为缔约成本和履约成本。一方面,缔约成本是物色伙伴及资格审核的费用,分摊到长期的执行期内基本可以忽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加入供应链的目的是跨期利益最大化,企业有动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去降低履约成本。所以,本文认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签订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合约是降低其交易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可以做深入研究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