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科技发展

渔业科技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科技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科技发展

渔业科技发展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渔业科技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199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殿安.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12(12).

渔业科技发展范文第3篇

1数据说明

农业与工业是维持我国经济状况的两大支柱,农业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农村人口,虽然城市化进程在开展过程中,但是农业生产仍旧不容忽视,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就是投入质量更佳的农业科技资源。在进行实证分析前,我们必须对农业科技资源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才能对分析对象更加明确,使分析结果更加精确。1.1农业科技资源概述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信息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几种重要的资源。提升农业的科技信息资源的质量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动力不断进行提升与改造,更新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另外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必须注意新型生产技术要切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否则会使技术的转化率偏低;另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质量相对比较高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技术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现代农业体系的运转离不开他们三方力量的支持,但是我国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从事机械简单作业的农民,人力资源的缺乏状况是极其严重的;最后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资金支持,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人才培养都不能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经费管理也很重要。1.2数据说明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主要通过观测农业的总产值来进行,总产值包括农业、林业、牧业、以及其他农业相关的服务业几方面。研究中采用的相关数据均为全国数据资料。对于缺失数据均采用插值法来进行修补,对原始变量关系无影响。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分别取机械总动力、技术人员、科技经费支出、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四个变量的自然对数,分别以LNM、LNH、LNRD和LNY来表示。

2分析实证

为了避免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误差,因此在处理时间序列的农业数据时不直接采取向量自回归数学模型的方式,为了使实证分析更具有说服性,在开展协整分析之前,要先检测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

2.1单位根检验

对单位根的检验通常采用DF检验和ADF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ADF法对变量的原始序列以及一阶、二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研究结果表明,LNM、LNH、LNRD和LNY四个变量的原始序列均比显著水平的10%小,均存在单位根,因此是非平稳的。这四个变量所对应的一阶分差序列比显著水平的10%小,因此也是非平稳的。而其二阶差分的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之下,因而拒绝单位根假设,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根据单位根检查结果显示,LNM、LNH、LNRD和LNY四个非平稳的序列在经过二阶差分之后变为平稳序列,因此这四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的变量。

2.2协整检验及相关方程

通过单位根检验表示LNM、LNH、LNRD和LNY二阶差分后均无单位根,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验证变量之间的单位关系是否为协整关系,验证办法常用Johansen法和E-G两步法。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了Jo-hansen法进行协整检验,所选择的数据虽然具有线性趋势,但其协整方程中只含有截距项,且其滞后阶数等于1。然后,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解释,解释变量为农业科技资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性分析,线性回归方程为:LNY=-1.733+2.743LNH-1.279LNH+1.096LNRD在所研究的样品期内,科技经费和技术人员每增加1%,相应的总农产值就增加1.09%和2.74%。由此可见,增加农业财力及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机械总动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弹性是一个负值,为-1.28,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利用率较低,对经济的发展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渔业科技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农业;策略与方法

1农业中低碳经济发展的阻碍

1.1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相关部门和基层实际走访,发现了关于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生原因。可以将其归纳到农业发展的投入、加工、售卖、清理这四个过程。首先在投入方面,其中包含了各类化学农药试剂、人工肥料的生产和施放及各类辅助农用薄膜。加工方面,主要是来自农机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售卖过程中则会消耗大量包装用品,比如各式的保鲜膜、塑料袋等塑料制品,这些包装物的生产无疑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农业废弃物的清理上,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诸如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都是被直接焚烧,这一过程也是环境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各类碳及氮的化合物的生成

除了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造成结果外,还有各类碳及氮的化合物也是罪归祸首之一。甲烷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结果为二氧化碳的28倍,以及各类氮的化合物也是二氧化碳作用结果的数倍甚至是数百倍。这些结果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应用方式的变化所造成的,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已经进行了集约化改造,化肥被大量施用,诸如尿素等。将会直接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各类温室气体的生成。根据相关专业数据表明,施加尿素的田地与未施加尿素的田地的结果是,两种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别是262mg•m-2•h-1和177mg•m-2•h-1。而各类氮的氧化物的生成也是因为,各类化肥农药中的有机或者是无机硝酸盐被土壤里的微生物转化后形成了各类亚硝酸盐,但是在这一过程里,或伴随生成一氧化二氮以及各类氮的氧化物,大部分都会对温室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仅在过去的十年中数据统计显示,农业中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占据了中国整体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实现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2.1灌溉技术改良

目前在中国,农业集约化不发达的地区,采取的灌溉技术依然是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虽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是依然属于较为落后的灌溉方式。根据发展调查,这类灌溉方式依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我国主要灌溉方式。但这类灌溉方式对水的利用率很低,耗水量极大。不再符合低碳经济的相关先进理念。应当从田地改造以及灌溉方式的改良这两个方面对灌溉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土地改造方面,农户应当被鼓励去对其田地进行平整化处理。根据实际实验表明,平整化土地的单位面积用水量仅为普通土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浇灌技术上,应当鼓励农户采用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也纠正了农户对于水浇灌的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做到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

2.2耕作技术优化

相对于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对于环境的改善则不太友好。由于过度的耕作,导致耕作土地里的碳元素被释放。既然造成了各类碳的化合物过量排放。在未来的农业耕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免耕方式进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保有土地里的碳元素,加强土地对碳元素的固定。免耕方式的最大好处也在于免去了农机的过度使用,这也意味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免去了因为农机使用化石燃料对大气层造成的伤害。其二也在于免耕的方式在保有土地碳元素的同时,也增强了土地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杜绝了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这对于农户来说实际的收益就是农机雇佣费用及化肥购买费用的缩减,这也意味着农户的收入资金将会得到增加,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2.3施肥及施药

虽然相对于新式的化肥传统的粪肥可能会起效慢,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粪肥的合理施用也会获得极大的成效。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推行上,粪肥的施用比化肥更加契合低碳主体。通过有机肥料的释放,可以减缓田地里有机物的消耗速率,改善土地的水分管理结构。相对于化肥,粪肥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会比前者大大降低。另外通过粪肥的沼气收集池,可以获取大量的甲烷气体,可以利用这些气体作为农户的日常燃料,而非之间将其排放至大气。最后,配合氮肥硝化还原抑制剂等,可以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改善土地结构。

2.4秸秆的新式处理方法

虽然秸秆是一种廉价的农业生产“废弃物”。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念中,它则是一种廉价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它的含硫量不足百分之零点五。但是热值却能达到标准煤的百分之五十。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增加秸秆还田率,使用秸秆来做饲料、发电、以及碳化。这样能够避免因为秸秆的直接焚烧而带来的空气污染以及土地肥力的下降。切实的将碳经济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丽光.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玉米精播机功能评测与综合农艺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2]陈相芬.变量施肥的环境效率测算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

渔业科技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1日

课程以“职业发展”为抓手和切入点,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关怀”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原点”,也是“盲点”――正确认识自我,着眼于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明确目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自主习得生存、学习、交流、共处、做事和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内在素养和品质。本课程具备:注重实践和体验、思维激活、知识内化,促成理念和方法形成、素质提升的特点。

一、强化能力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源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围绕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设计能够包含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学习项目。针对性地通过社会实践环节、校外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成功人士的讲座、及时就业预警信息等途径,帮助学生改变就业态度和观念。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是搞好专业学习的前提,通过引导,使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强化心理咨询引导。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整教学内容,让心理咨询引导贯穿全程;三是强化学生义务意识教育。义务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诚信就业,诚信为人,同时也成为学生维权的基础。

二、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文字中,落实到表格中,落实在纸面上,即制作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制定个人行动计划,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变得更清晰、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设计可以是表格式的,也可以是图例式的,还可以是文字叙说式的等等。只要能够表现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线路就可以。一次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其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驱动力的话,人们是很容易对现状妥协的。

再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标,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需要考量的、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合群性、责任性、情绪性、进取性、自律性、自信心、灵活性、有恒性、宽容性、自主性、支配性等等。(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职业兴趣特征包括现实性、探索性、艺术性、社会性、事业性和传统性。(3)能力与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与特长息息相关。通常语言能力、数字运算、逻辑判断、资料分析、机械推理、空间关系方面的能力称为一般能力;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则是核心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创新教学方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课程。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我们结合课程目标,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坚持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职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学到的知识都能够到实践中去运用,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坚持多样化、综合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参观考察、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场景模拟等,多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3、坚持学生的参与性、互动式教学。在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充分展示、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参与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二)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本课程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

1、电子课件:全部使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

2、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表现了教学中的不同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增大信息量。

3、网络学习平台:平台汇集了课件、视频资料、课外阅读性读物等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环境。

(三)提升品质,形成特色

1、彰显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品性。本课程全部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融入实践,形成了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性实践、岗位体验式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校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强调“亲眼看”、“动手做”,通过视觉触电、感官刺激等体验式实践环节,使学生真体会、真感受,实现真收获。

2、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茫然和困惑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体现了本课程的独特价值。课程“以终为始”,倒推目标,让行动具体化,目标阶段化,可操作性强。

3、创新方法,推动内化。柔性牵引。有融入、才有兴趣;有兴趣、才能认同;有认同、才会内化。本课程着力在语言、场景、内容等方面引起学生关注与共鸣,在氛围营造、内容的深入浅出上下工夫,使学生真正“进入”课程。需求导向。针对不同的专业习惯运用不同的相关“语言”。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即便对于同头课程,团队都要通过重新备课,在表达方式、案例使用等方面进行“语言转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耀文.高职教育特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