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免疫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学生,医科;变态反应和免疫学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05.0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519(2016)05-0772-03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现代教学理念中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升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免疫学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现阶段新形势下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1]。
1改良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
作为医学科目中重要的一员,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前沿学科,由于其发展迅速,初学者往往难以适应。免疫学具有极高程度的专业性,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抽象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都是以新的概念在解释新的事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吃力。同时,由于免疫学的学习前后章节关联紧密,如前面的章节未深刻理解,后面章节的学习难免受到影响,进而降低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淋巴细胞”章节讲解时,如果学生在未曾理解“抗原”及“抗原提呈途径”等概念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就会觉得费劲。所以,作者认为,在讲授每一个章节时,可以略微提及后续将要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在后面提及时,才会主动关联,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类似于“环路教学”,即先在教学讲授过程中设立一个知识点,而后针对此知识点略微发散,并再次回到知识点,这便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环路”,使其不仅对于后续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也更进一步理解之前所学内容。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采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描述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免疫学[2]。比如“文献激发”法的运用就相对有效。首先,教师可根据课程设置认真选取相关国外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根据文献结合所需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就问题提出各自观点,教师再根据各组观点提炼出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就会事半功倍,但鉴于授课对象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偏向临床实际问题,可以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参照,就病理特征结合免疫学概念进行讲解。比如,在进行“淋巴细胞”章节讲授时,可以选取肿瘤、感染相关的文献,并可涉猎当今国际医疗卫生的热点,结合临床实际告诉学生淋巴细胞在机体中抗击感染,杀伤肿瘤的过程及效应。在此教学模式的辅助下,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形成系统、缜密的科学思维[3]。为进一步改善免疫学教学模式,还应适当改变、改善考试形式。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同时也能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考试方法大都采取试卷的方式进行笔试,这样的方式无疑能让学生更多地学到知识,但从能力上却难以得到提高,导致学生更多的只是在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仅仅只需在考前将上课时做的笔记或多媒体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忆便能轻易地通过考试,这样的情况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学完一门课程便忘记一门课。因此,改善考试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采用何种考试形式能够合理妥善地提高教学质量呢?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笔试加口试”的方法。对免疫学而言,知识点的记忆固然重要,所以,在“笔试”阶段着重衡量的是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效果,但在试卷中也应适度涉猎免疫实验课的相关内容及课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献中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免疫学。此外,“口试”可以就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临床问题,让学生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其发病机制,这就需要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及理解,最终形成方案进行讲述。比如,可以就临床中某种疾病的病因作为对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中的每位学生就这一特定问题运用免疫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每位学生的回答评判其学习效果。
2优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
目前,研究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文献较多,同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解析的也有大量报道,普遍认为“PBL”、“TBL”、“POPS”等教学方法相对有效。但作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依赖课堂和课后两部分开展[4-5]。课堂上进行免疫学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抽象难懂的问题,比如,在介绍“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这一章节时,学生大多对此概念陌生,从未接触。如在授课过程中紧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肯定不高,若在此时引入图片和肢体语言进行诱导,学生接受起来便相对容易。所以“图片式”教学方式或许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的概念。另一方面,鉴于医学的特殊性,尤其是基础医学的专业性,在讲解过程中最好结合临床作用进行。比如,在介绍“补体”章节时,除了使学生明确补体是协助抗体完成效应的分子外,还应适当结合临床,从其产生、分布到临床作用进行梳理和讲解,使学生明白“补体”的功能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在临床的应用是什么,能否制备成特效药物并解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从分子层面了解其来源、分布,还能从宏观层面上让学生更加明确该分子的临床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者,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就专业本身而言,学生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在教学过程尤为重要,也是值得每一个免疫学教师探讨的问题[5-7]。作者认为,第一,要重视绪论的讲解。绪论是每堂课开始的章节,也是对于本门课程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兴趣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起源、概况及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第二,要展开讨论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分组教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总结概括,这种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第三,注重语言的简练和精准,免疫学授课中对于概念性的解释一定要做到精炼恰当,避免出现“似乎”、“差不多”等类似的不准确词语,有时甚至些许的口误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毕竟学生更希望接受的是准确简短的知识点。课后学习对学生了解免疫学知识也尤为重要,也是教学方法优化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理解免疫学中相关概念和内容,但如要将这些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储备起来,关键还要靠课后的学习和深究。因此对免疫学而言,课后应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作者认为,首先应反复揣摩教师上课过程中提及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对重点部分进行着重讲授并提点,那么学生应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结合相关文献阅读进一步明确授课内容的精髓所在[8]。其次,学生应注重课后与教师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会将大量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内容进行压缩、凝练,所以在课后学生应将教师在课堂上压缩凝练的内容进行二次伸展,全面理解教师需要传递的信息和内容。比如,在学习“补体”章节时,补体的激活需要3条途径予以完成,那么,这3条途径是否有共同和异同点,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对知识点进行伸展,必要时可以通过列表和画图的方式进行理解,方便记忆。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在解释临床某些疾病现象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阐述疾病发病机制的过程中也相对重要,但免疫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比如,临床中白血病分型、乙型肝炎发病等检测时,均需要用到免疫学方法。所以,免疫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免疫学实验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动手实际操作,觉得实验课可有可无,最终导致学生运用和理解免疫学的过程不够充分彻底[9-10]。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3点。一是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对待实验课的时候大多抱以应付的态度,觉得实验课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原因,由于结合学校排课的原因,在排课的过程中往往将实验课程的比例压缩,就免疫学而言一学期也就2次免疫学实验课程,并且每年的实验课程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选方法”,在较为单一且有限的实验课程中,教师很难将免疫学的相关技术及运用传授给学生,顶多也只能让学生稍微了解一下免疫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掌握免疫学相关技术;第三,学校提供给学生运用的公共实验室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和陈旧,在免疫学实验课中,学生普遍反映仪器设备使用不方便,甚至有的设备根本不能正常运转,某些实验学生只能从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感性的接受,不能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实验结果便不会理想,也达不到预期授课效果,同时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和效果势必受到直接影响[10]。如果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更新设备设施,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外,还当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得以提高,毕竟在免疫学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往往需要辅以实验课的某些实例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概念,而实验课又需要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实验,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小结
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有助于在临床中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同时也能在临床监测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医学生而言,全面系统地掌握免疫学知识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方法、理念上进行改革和优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只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冯彬.医学免疫学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97-899.
[2]王俊平,王刚.提高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2):123.
[3]冯龙,郭文涛,张妍,等.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685-686.
[4]张艳平,丁矢,杨杰,等.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7):2590-2591.
[5]栾希英,杨玉涛,张晓姝,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10-112.
[6]孙书明,孙爱平,宋向凤.成人教育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0):13-14.
[7]钱丽丽,吴丽娜,吴艳敏,等.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63-1464.
[8]张明顺,王迎伟.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80-681.
[9]熊洁,刘胜武,孙平,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40-342.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院校主要围绕工学结合、工作室、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尽管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其依然未彻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本文即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深入分析现代学徒制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尝试路径,旨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应用优势
1.管理制度科学规范
传统学徒制是具体行业、具体技能自然而成的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技能传授方式,属于行业或者个体行为。而现代学徒制属于国家政策指导下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教学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具有统一而又规范的现代化教育特征。
2.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企业资深设计师加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之中,进而将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带入到学校与课堂之上,强化教学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提升艺术设计教学的活力与生命力。现代学徒制这一特征可以有效弥补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3.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带动产学研的相互结合,而且可以强化企业资深设计师对教师的影响力度,促进教师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市场,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人才与本校教师的优势互补,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从校企合作视角去看,当前一些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当前多数院校依然以传统校本模式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校企之间联系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由于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更加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没有充分挖掘与发挥校企合作的重要价值。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一部分教师是艺术绘画专业出身,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高校毕业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3.考评制度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针对在校学生主要采用期末考试和形成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针对校外实习学生主要采取实习指导教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这种考评制度从宏观角度去分析,一般侧重教师与用人单位的主观性评价,这样不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反映,所以,考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代学徒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应用路径
1.深化校企合作观念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校企合作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距实际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政府应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观念,引导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真正发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功能。
2.建立长效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机构,聘请艺术企业中的知名人士、抽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机构负责人员,专门负责艺术设计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多种咨询服务,确保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行,促进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院校与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对双方的具体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使得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确保校企双方构建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
3.完善考评体系
院校应积极成立专业的考评小组,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效果、专业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核之中。同时,还要完善针对艺术设计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价,为因材施教提供充足的参考信息,切实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果。
4.强化师资力量
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高效实施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各个院校都应高度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准入标准,尽可能选拔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轮岗实践,不断强化教师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突破瓶颈限制的突破点。虽然,目前在我国统一实行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但在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选用几个专业先行试点,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科学路径。艺术设计教育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具备双师教师资源、企业实训、校企融合、课程体系项目化等现代学徒制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使得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学徒制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关键词:渗入;现下;应用;论证;目的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渗入各个行业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于艺术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学技术的改革,一方面是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院校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的陈旧与传统阻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多媒体技术也只是运用于少数课件的演示或者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料的存储,在课堂上往往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接受一味的灌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特别是需要学生参与和操作的艺术教学课程,教师在理论课上的单方面授课会稍微略显枯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效果不明显,也就没有艺术创新和艺术创作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的个性化创作能力没有根基,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文化课往往是最容易忽略和轻视的学科,学生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却没有基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这一现象在艺术院校已经较为普遍。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往往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生,是应当在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
二、现代教育在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
1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所具备的特点
(1)丰富而又开放的教学平台。以往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书本和老师的口传心授,信息量也是极其有限的。而网络教学系统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存储和共享资源。学生在拥有强大的资源体系的同时,还会享受到开放的资源共享体验。
(2)网络系统的自由化。强大的网络教学体系是以一个虚拟的平台为载体的,学生不再需要奔波于课堂与课堂之间,只需要连接互联网便可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艺术特质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和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2 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改善学生文化素养上主要体现在更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提供素质教学多样化实现手段这两个方面。
(1)教学系统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互动机会,比如,在钢琴理论课中,可以引进数码钢琴进行教学,鼓励每个学生在数码钢琴上进行操作练习,同时利用多媒体系统来讲解五线谱等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在电脑上形成具象化的课件,然后对学生进行授课讲解,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比较于教师的传统授课,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多媒体的优点就是具有形象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和视频播放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甚至达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一点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活动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2)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多种实现途径,也为素质教育的提高提供了开放而又多样化的平台,对于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来为学生提供实例,表现途径有:图片形式、音乐形式和视频形式,这种多种形式的表现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抽象化的知识体系更加明朗,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在鼓励学生多样化学习的同时,也会间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个体创作习惯,从而达到艺术院校类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中,可以通过网络邀请相关艺术类专家进行在线授课或者客串,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获得最大化利用,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模式来达到两地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或者竞赛的目的,从空间上跨越交流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教学实践中,若想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就不能停留于传统的、守旧的教学模式,应当积极改革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和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和学生自身,所以,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系统之中是符合时代潮流,顺应时展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高祀道,终身教育从学校教育开始:兼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2(10).
[2]廖军,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对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2004.
[3]蔡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2003.
[4]郑君白,艺术设计专业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李燕琼 沈必成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新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增多,微生物与免疫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内容抽象、琐碎,学习和记忆起来都比较困难,而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枯燥,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掌握理解。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类院校中是西医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由于把其作为必修的考查课,重视不足。但是目前出现了很多由新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SARS和禽流感等,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很大,也使《微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门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介绍了正气和脾虚与免疫的关系,都与中医存在一定的联系。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中医院校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中医类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以及传承传统的中医医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一定要提高,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现状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果教学的知识没有实用的价值,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掌握程度也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性太强,实际操作很少,学生便不能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仅仅一味的灌输知识是很枯燥的,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单纯地教授理论性知识,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很差。因此,要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能将其用于现实。
3改革方法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很多专业学科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不同的专业由于其方向定位不同,在应用这门学科时侧重点也不一样。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所有内容都泛泛地讲一遍,学生不能抓住重点,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由于一般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时设置的较少,根据传统的由微生物开始,再讲免疫学的教学顺序,容易造成学生认为免疫是因为微生物的感染而引起误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改变课程的顺序,从免疫学开始讲起,之后再讲生物学,虽然开始可能会难点,但能使内容更有条理,加强学生对免疫学的掌握和理解。
3.2增加互动
目前我国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即课堂上几乎都是老师将教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没有互动。随着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很多缺点,但现在还是以这一方法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现代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加之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需要教授的内容量也随之增加,相应的每堂课中的知识很多,导致学生还没跟上上一堂的内容,下堂课又开始了,最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应先制定好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拟定相应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与学生产生互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动力去学习。
3.3结合实际教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与很多学科都有联系,内容较多,前后章节的连贯性较差,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其课程内容相对抽象,一味的照本宣科,不仅使教学单调枯燥,且与实际脱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正是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密切,在现实中的能够体现其课程内容的例子很多,在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现有的事例讲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在讲述免疫能力时,可以举例:现实中存在很多的传染病,尤其是在冬天感冒多发期的时候,但是有的人就不会感冒,为什么呢?不是他们没有接触到病毒,而是因为他们的免疫力较强,接触到的病毒被他们体内的免疫细胞除掉了,然后再讲免疫细胞如何能够清除病毒。虽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这会让学生认识到其内容的实用性,而且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便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3.4归纳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内容本身不难,但是很零散、抽象,容易产生混淆。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当课程讲完一个阶段之后,将所有知识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出总结性的问题,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找出它们共有的规律和相异之处。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地总结思考,增强学习的激情。同时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对之前知识的记忆,总结之后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了解同种类型之间的相同性,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样,便使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得到了归纳整合,加深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结语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西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一般院校都将其作为考查课看待,重视程度低。但这门课程与很多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现在出现的很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都与之存在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强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改进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多,教师在教授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需要和思维,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提高学习效率。针对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差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首先,根据具体的专业设置,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侧重自身的专业内容;其次,增加课堂互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老师的独角戏,很少能跟学生产生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三,在教学时,将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四,在讲了一部分内容之后,及时的对所学知识就行归纳总结,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程内容繁琐,且前后的连贯性较差,如不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记忆起来难度很大。采用这些方法,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掌握,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玲,何汉文.中等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3).
[2]张易祥,采克俊.独立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深入理解
免疫学既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免疫学的教学内容抽象、概念晦涩难懂、逻辑性强,而且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1]。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医学生。并逐渐丧失了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感到免疫学比较容易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况,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反复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从简到难,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临床的现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到免疫学容易懂、容易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适当采取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2]。
一、比喻式教学
运用比喻式教学可以使晦涩难懂的免疫学内容变得有趣易懂。如在讲述抗原的特异性时,运用“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作比喻,将抗原比拟为钥匙,钥匙上的齿突就相当于抗原决定簇(表位)。还可以将抗体比喻成一个人:如果向上伸展的双臂就是抗体的Y型,平展双臂就是抗体的T型。抗体的V区类似双手可抓住抗原;铰链区雷同人的肩关节,可随意改变上肢(Fab 段)伸展的角度,以便更好地结合抗原;C区恰似人的躯干和下肢, CH2 区相当人的腰部(腰不好需补体),CH3、CH4 相当人腿和脚(脚接地球,地球类似细胞)。把房屋比如成人体,房屋上的门窗类似人体的免疫,可以保护人体的安全。如果门窗坏,小偷可以随意进出。那么就像人体免疫功能弱,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还比如把自身物质比喻成家人,如果家人去整容,会把他当成陌生人。自身物质结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人体的免疫细胞就把自身物质当成非己物质一样。总之,教学过程中运用比喻,既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问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思考。比如在讲免疫的概念前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感冒,有些人身体很棒?是不是身体好就一定是好事呢?这样就可以引出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的双重性。免疫不一定对人体都是有益的。接下来讲免疫的三大功能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入,为什么日本会侵略中国?为什么有些人得肿瘤,有些人不得肿瘤?如果每天垃圾都不清理结果会是怎样?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思考。顺势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内容感兴趣。
三、比较式教学
免疫学的内容繁杂,有些内容容易混淆。通过比较来把握相关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在区别的同时掌握新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先天免疫是生来就有,后天免疫为后面获得。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完全一样吗?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理解二者的异同,掌握新知识新内容。依次可以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对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比、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对比、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对比”等。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类似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主线式教学
免疫学的知识点多而杂,学生需要背记的内容太多,如果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更加无法记住。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积极性,所以要抓住免疫学的主线,以主线为背景,延伸其他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免疫学的主线为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重点学习其基本过程(略去) ,画出主线。这样就可以将前面所学的抗原、抗体、补体、免疫细胞等知识点在免疫应答这条主线中联系在一起。可以学生体会到免疫学内容的网络化、系统性和相关内容间联系的密切性[3]。学生可以对免疫学留下整体印象,还可以把教材中繁锁的内容简单化,零散的内容系统化, 杂乱的内容有序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学习。
五、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课堂信息需求量和涵盖量增加, 近些年各大高校在教学中都开始大量采用多媒体以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等集于一身,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深受师生的欢迎。但如何合理地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与现代医学教育的启发、诱导式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本身对所讲内容要充分理解,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如逐步出现、适当修饰、利用超级链接、合理插入图片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启发和诱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理解教学内容。免疫学知识较抽象,学生反映难理解。为此,我们设计了整套教学课件,对难以理解的一些过程还设计了动画,如“抗原的特性、补体激活过程、超敏反应机制、免疫应答过程”等。以动画的形式,将上述过程演示于屏幕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态画面,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枯燥难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来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高职高专免疫学教学应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有效采用比喻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并注重比较式教学和主线式教学的合理利用,借助有效的多媒体辅助,不断促进免疫学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曹雪涛. 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 1) : 10 -23.